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究

作者简介:季芳(1979.6-),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小学德育。

摘要:思想道德素养是每个学生必备的素质,文章以“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为例,着重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展开探究,旨在引导学生提升修养。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情境教学法

引言:为了迎接新时代刮起的科技风暴,教育领域的改革也已不再處于草创阶段,正在全方位地进行创新。将教学模式与生活紧密结合,调整授课方式,才有可能培养起学生对思想道德学习的兴趣,进而实现对自我的全新的认识,从而真实地提高自己。

一、课前收集资料,进行课堂导入

课前导入便是开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预习的重要作用可谓是众所周知的,教师可以将相关资料,譬如杂志、报刊以及相应的书本提供给学生供其参考。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会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就意味着学生唯有事先做足大量的准备工作才能够从容应对,而这样的教学模式还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英雄,诸如“戚继光、董存瑞、雷锋”等,相信每个学生对于“英雄”也有着不同的认识,为了深刻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以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诚然,养成这一习惯并非一日之功,这就需要教师正向、耐心地引导,帮助学生排除万难,燃起他们埋藏在它们心底的自信,如此这般才会实现双赢,即学生与教师共同进步。

二、课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想必有一个共识大家都会认可,那就是人处在不同的环境、甚至于不同的旋律下情感都会迥然不同,瞬间可从波峰跌至波谷,反之亦然。由此可证情境的正向引导会促进学生展开联想,摒弃粗浅的认知,切换到创设的生动情境中,对于课堂授课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极具感染力的视频激发出学生在情境化教学模式下的表露出的真实情感。

比如《感动中国十佳人物》,再辅以感人的背景音乐,加强画面的颗粒感,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去感受这一幕幕让人潸然泪下的情景,从而意识到做好人好事、心中有大家这样的善意举动才是人性最闪亮的光环。教师还可以运用技术手段将这些让人泪目、感人肺腑的片段编辑成图片让学生们反复多次观看去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性温暖,赠予者的一举一动、一颦一蹙都像一颗凝聚了正午最强光线的种子一样在每个学生心中深深扎下了根,甚至于成了他们人生道路上坚定不移的指示灯,帮助他们披荆斩棘,笑傲人生。这远比枯燥乏味的理论授课意义更大,不是吗?“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倘若缺少了交流,就像描绘鲤鱼跃龙门之一场景的画师,如若没能捕捉到鲤鱼跃出湖面以及落水时那生动的一幕无异于丢了神髓,没了画龙点睛那最重要的一笔,等同于前功尽弃,前面埋下再好的伏笔也是无济于事的。授课的整个过程与此大同小异,想要做到首尾兼顾,效果最大化,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就要在进行情境化教学的同时,积极与学生交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掌握这门学科油然而生地产生兴趣,才是此项授课模式延续下去的长久之计。

三、课后展开实践,引导学生反思

“一切灵感都源于生活。”这绝对是至理名言,就像公理,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在庞大的学生群体里以小学生最是经验匮乏。除了需要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适当地加以引导外,学校教师更应该在简短的课堂教学中融入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知识,与家长们在生活中付出的努力联成一线,二者相辅相成,也会在学生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潜移默化地获取了巨大的进步,相信这样的教学模式会有着更强的启示意义。

举个实例,教师想让学生充分且详细地了解我国的环境,地形地貌等,完全可以在借助相关课程,比如“地球生病了”,下课前可以叮嘱学生要主动温习课堂上讲解的内容,下节课会向学生提问对这一课题的见解与感悟。相信学生们都会有重任在肩、责无旁贷之感,会很主动地去查询相关资料以供借鉴,总结并归纳其要义,记录实际环境的污染情况,将每一个步骤都谙熟于胸,真正地做到了解国家的环境,也能够敦促自己爱惜环境,为营造、建设好环境尽一丝绵薄之力。课堂上,教师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学生纷纷直抒胸臆,由小及大,逻辑性很强。他们当中有的人先提到生活中不讲卫生的人好多,很多小的垃圾,果皮、糖纸等都会随地乱扔,完全不懂得体谅环境工作者的难处,更有甚者会高空抛物,殊不知其危险性极大,伤到人便不是小事,再说这种行为本身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能过于自私。辩论进行到中段,又有同学提到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绿化环境从我做起、增强法律意识等颇有见地的表述,实例则是每年的植树节到来之际,学生也应当自主踊跃地参与其中,种植树木绿化家园,减少污染。正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即便是一个微小的不良行为都会与我们建设新环境的目标背道而驰。相信教师听到这些言语后也会颇感欣慰,这也让教师意识到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既达到了普及思想道德的意义,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于人生、社会甚至于整个大自然都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也间接证明了这种与众不同的教育模式作用性极强,只要善于运用,是极其有利于开展教学工作的,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大有裨益的。

结束语:事实上,“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汇聚了方方面面,且取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力为学生营造舒适且温馨的学习氛围,进而打造优秀的品质以及对生活充满热爱。在课堂上完全让学生扮演主导者,教师在一旁倾听即可,让学生尽情地开展活动,并结合生活中的真实题材,让学生愉悦身心的同时提升自我修养,等同于互惠互利,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韦春江. 小学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张钰,顾黄燕,李灿辉,刘亿平,胡琴.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A]. 北京中教智创信息技术研究院.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四卷)暨第十四届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基础教育“十三五”规划课题会议论文编(议题二:课堂创新方式探索)[C].北京中教智创信息技术研究院:,2018:11.

猜你喜欢品德与社会情境教学法小学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探讨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32期)2019-10-07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探究新一代(2018年4期)2018-05-10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活力(2018年18期)2018-01-14爱的教育新课程·小学(2017年5期)2017-07-03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6年21期)2017-02-14优化“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7年3期)2017-01-20情景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的应用分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6年11期)2017-01-04生活化教学在品德与社会课堂的运用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36期)2016-12-12基于学生成长的品社课堂活动设计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9期)2016-10-31情境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8期)2016-04-20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