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冲突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崛起,规范、认同、文明等社会学概念进入国际冲突论的研究领域中,冲突论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理论和重要研究视角。但在相关研究中,国际关系理论中“冲突论”的研究现状依然面临定义不明确、理论不够系统、文明冲突论指向性高等问题,本文基于对国际关系传统理论中“冲突论”的梳理总结,联系当前国际冲突论的研究现状,试图再认识国际关系理论中对“冲突论”研究的概念界定和特征总结。
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冲突论;科瑟尔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8.025
关于冲突问题的理论研究首先是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学角度开始的,在西方社会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很快在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种族关系、社会分层、集体行为、婚姻家庭等领域出现了大量以冲突概念为框架的论著,随着各种尖锐矛盾激化,引发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在极端情况下冲突演变成国家间战争的爆发,进而被引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
1 “冲突论”的引入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意义
国际冲突是国际政治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冲突理论作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重要视角,具有和利益理论、权力理论并重的地位,被统称为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三大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
国际关系的一般理论中,学者普遍认同竞争是国家间状态的常态,良性竞争会演变成合作,合作在更进一步的基础上会发展成结盟,相反恶性竞争会演变成冲突,冲突在极端情况下会演变成战争。因此冲突论本身便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相关且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引入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意义主要如下方面。
1.1 有利于理解国际冲突的根源性分析
国际关系领域中“冲突论”的一大应用是分析引发国际冲突的根源,在国际关系的众多流派中,国际冲突的起因是非常热门的研究内容,对于如何避免国际冲突以及如何维护和平与稳定的问题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讨论方法,如现实主义学派的利益导向理论、自由主義学派的制度缺陷理论、建构主义学派的文明冲突理论、社会身份理论、结构建构理论等。一般来说,传统国际关系学者更多从人类社会和结构的视角探讨成因,这类研究主要从集体行为层次分析,相对来说个人层次的研究较少。其中华尔兹认为是无政府状态导致了国际冲突的爆发,他将起源与三个意象结合。第一是人的意象,把人性作为探讨国际冲突发生的原因,认为国际冲突的根源在于人的不完善,即权力和占有欲。第二是国家的意象,主要从国际冲突的内在原因分析,就业、民族矛盾等国内问题通过对外扩张来解决或转移焦点。第三是国际体系的意象,这是从外部原因的角度进行的,在无政府状态的前提下,国内许多问题延伸到了国外,国际社会缺乏调解机制。华尔兹认为国家之间根据这三方面原因,在国际社会,为了自身的切身利益,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认为国际冲突的根源在于对权力的追求,而另一位现实主义学者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则认为根源在于未能保护国家间的权力均势。他提到“尽管均势体系无法避免危机或战争,但如果能够妥善安排,它可以限制一个国家控制其他国家的能力和冲突的规模,追求的是稳定和放松,而不是和平。”这些学者的代表理论对了解国际冲突的根源有重要的借鉴,丰富了研究内容,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目前依然强调国家利益及价值追求对冲突爆发的关键作用。
1.2 有利于积极认识国际冲突的类型及功能
关于国际冲突类型的研究内容,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其分为以下五类:一般冲突、内战和革命、国际危机、国际战争和恐怖活动。其中,美国军事家赫尔曼·康恩(Herman Kahn)的“逐步升级”军事模式又简化了国际冲突的变化,他的阶梯理论把潜伏危机、战争威胁、正式冲突到核战争的过程分为16个逐步升级的阶段,如此细化的国际冲突分类方式具有很大参考价值。社会学认为冲突的性质一般可以分成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认为冲突是社会交往的一种基本形式,它可以整合集团内部资源,增强内部凝聚力,从而最大效率地建设社会。约翰·伯顿的冲突思想中和了冲突的概念,“冲突是人际关系中众多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物质财富、价值、资源、深层发展机会的获取需要而产生的一种途径,在需求的满足与实现社会期望之间起到联结作用”。二是理解主要强调冲突的负功能,这类观点认为冲突的特征是非理性且充满破坏性的,它会激化社会的矛盾,使社会稳定机制的调节失控。国际关系领域更多的是强调冲突的对立性,这就造成了解决冲突途径的有限性。
1.3 有利于努力寻求解决国际冲突的机制
在了解了战争冲突的根源后,下一步往往是基于此寻求解决冲突的方法。由于对冲突根源的判定不同,冲突解决理论也都持有自己的看法,这也是冲突解决理论不同派别形成的原因。华尔兹认为未来维护世界和平的希望建立在世界政府上。关于世界政府的理论虽然存在缺陷,但他关于国际体系性质的分析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趋势。汉斯·摩根索则认为,维护世界和平有两种途径。“首先是社会力量的自我调节机制,表现在维持国际权力的平衡,或者说安全的‘自助’。另一种是以国际法、国际道德和建立联盟的形式对权力竞争进行规范性限制。”基辛格认为,“国家之间化解冲突、求同存异才能维持稳定的世界秩序,例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就没有发生重大战争而维持了较长时间。”他将合法性与均势、历史文化观和世界秩序相结合。从中可以看出,冲突解决理论往往是和时代结合出现的,冷战之前的冲突主要是领土、人口及矿产等资源的争夺,冷战中的冲突更多带有两极争霸的色彩,而冷战后国际机制的完善、集体安全的加强,使得冲突的解决方式更加多样化,因而国际冲突解决理论需要不同的时代赋予冲突论新的内涵。
2 国际关系理论中“冲突论”研究的特点
在“冲突论”的研究中,概念界定往往局限于“冲突”一词的定义,而忽视了“冲突论”。科瑟尔提出的冲突定义是一个社会学角度的定义,他感兴趣的是群体间的冲突。其他分析家坚持认为,“冲突”不仅包括群际现象,而且还包括人际现象以及人的内心活动现象。仅用心理状态不能解释社会行为,同样仅用社会环境也不能解释个人行为。
对现实主义者来说,冲突是自然发生的。冲突与利益的追逐和权力的争斗有关。权利冲突实质上反映了利益冲突。国际冲突也就是拥有不同程度实力的国家之间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发生的诸多错综复杂关系中最突出的表现。
“冲突论”是研究关于“冲突”的理论总和,由此可以概括出国际关系理论中“冲突论”的定义是研究国家之间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和价值追求而发生矛盾的理论。
目前国内关于国际关系领域的“冲突论”研究成果很多,由图1、图2的文献检索统计可以看出文献总数高达2500多篇。
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传统方法与路径:运用传统的权利、利益和制度分析方法来解读国际冲突,通过宏观的国家层面和国际体系方面进行政策性分析,对完善理论的系统分析较少,且忽视了个人心理等微观因素,国际冲突的爆发既不是只靠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决定,也不是只靠生物和心理上的影响决定,对国际冲突的分析应该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结合分析,才能得出完整的研究。
研究内容上由上图可以看出严重偏向“文明冲突论”,“文明冲突论”作为“冲突论”下面的分支理论,研究成果数量众多,但很多国际冲突现象都运用“文明冲突论”来解释,则具有以偏概全的倾向。并且国际冲突有多种形式。虽然现代冲突仍围绕着国家的领土和资源竞争,但传统力量格局的变化,地缘政治利益的差异,经贸关系的摩擦和知识产权的滥用,也反映出不可忽视的冲突形式,此外,意识形态差异在对抗朝鲜和美国等国之间的关系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文明、精神力、心理等价值追求对国际冲突也会造成影响,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家利益的追求,特别是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利益的角逐将是冲突的主要根源,刘小枫教授曾经这样评价过国家危机的影响因素,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这类精神性因素很难对国家行为产生约束力,国家之间的政治行为是势力和利益的行为,国家之间的关系说到底是势力关系和利益关系。
3 国际关系理论中“冲突论”研究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中来看,冲突论毫无疑问给国际关系理论界引入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冲突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西方,发展到如今对社会建设起到了很大作用,既有对冲突的根源性分析,也有对各种冲突类型的差异化研究,但具体到竞争、合作与冲突并存的国际关系领域里,冲突论的研究依然还是面临一些缺陷与不足。
3.1 理论层面上,国际冲突理论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国际冲突理论作为国际关系主要理论之一,它的整理相较社会冲突论来说显然不够系统完善,使得这一理论的发展力十分有限,许多关于国际冲突论的理论成果依然是就问题研究问题,比较零散,没有观点化、流派化、体系化。约瑟夫·奈在《理解国际冲突》一书的基础上,发表了《冷战后的冲突问题》,结合后人的研究,他们以冷战前后为界,初步提出了“新国际冲突论”的框架,国际冲突的类型已然变得多样化,传统战争形式的冲突理论很难解释如今的很多现实问题,如何对大国安全政策做出新的解析,如何对冲突论的诸多观点进行分类,整合起冲突论各大理论学派的观点极为迫切。
3.2 价值层面上,国际冲突理论忽视了冲突的积极整合功能
冲突作为合作的对立面,学界普遍的共识是冲突的发生不可避免,但有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之分,在欧美传统观念中,冲突是一种矛盾与对抗行为,在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借鉴和“拿来”中,研究内容多涉及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威慑、战争行为,研究意义在于阻止或减少国家间冲突,攻击性的冲突功能被强调突出。事实上,社会学中科塞的冲突理论就对冲突的正功能分析做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他分析了冲突的积极作用,“社会冲突绝不是起‘分裂作用’的消极因素;社会冲突可以在群体和其他人际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结合东方“和”的语境来看,国际冲突的产生有利于发现国家的矛盾和利益差别,从而提升自我能力,更具针对性地推动对话交流,以建立平等开放包容的国际架构。
3.3 实践层面上,冲突论各大理论学派对维护世界和平作用甚微
虽然国际冲突一直是国际体系变革中的主导力量,但人类社会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在面对全球危机时开始共通。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合作、非零和博弈和相互依存变得更加重要。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新现实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进行了“科学的修正和矫正”。最大的超越是它在关注高层政治的同时,开始关注底层政治,即经济问题和合作问题。新现实主义的修正以自由主义、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使新现实主义理论更具包容性,且有着更强大的解释力和适用性,它对国际冲突理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一理论终归是为了适应美国霸权而产生的,充满狭隘性、静态性,特别是文明冲突论掀起了中国威胁论和新一轮的东西方文明对立,因而冲突论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世界和平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乏善可陈。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快速上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面临的国际冲突已经越来越多不可避免,例如中美贸易战、南海问題、中日钓鱼岛问题、中印边境冲突等,如何理解和处理冲突就变得日益重要。但西方冲突论的理论局限性决定了它不具备适合每一个国家的特性,在新时代背景下急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时代主题,吸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精华,承认当今世界的无政府状态和国家权力、利益是国际关系的本质,摒弃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缺点,中国的冲突理论主要目标定位不再是传统西方思想中对权力和霸权的追求,而是立足于维护国家安全和推动反不正当竞争上。同时要注重寻求国家间共同利益和合作,以国际法的依托为法理基础,在国际组织中发挥大国担当和责任意识,建立良好的国际声誉,参与到国际体系的建立和革新中。
参考文献
[1]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2]小约瑟夫奈,戴维韦尔奇.张小明译.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理论与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肯尼思华尔兹.信强译.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4]汉斯摩根索,肯尼思汤普森.国家间政治一权力斗争与和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106.
[6]何曜.国际关系中冲突及其解决的理论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3.
[7]宋东泽.无政府状态下的冲突与合作——用新现实主义理论分析当前国际体系的变化[J].法制与社会,2015,(11):137-138.
[8]刘纯明,王建超.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困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兴起——基于叙利亚冲突的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
作者简介:陈思(1997-),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关系。
2936501705260
相关热词搜索:上一篇:居民绿色出行的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基于互联网的城乡互助平台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