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诗的千古情怀

黄萍 樊蓉 罗燕明 邓焕英

【摘要】本文阐述《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这三首诗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设计了导入新课、诵其诗、望其景、感其心、识其人、归纳小结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找出诗人登临所望之景,结合关键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丰富意蕴和内涵,并要求学生运用比较的阅读方法,感受登临诗的异同,加深对登临诗的理解。

【关键词】登临诗 群文阅读 诵读 问题导学 比较阅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7-0061-03

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选文体裁多样,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均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作者的人生思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活哲理”,本单元的语文素养点是“比较阅读、托物言志”。《古代诗歌五首》选取了《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这五首中国古代诗歌,与本单元的主题非常契合。陈子昂、杜甫、王安石、陆游、龚自珍等诗人用隽永而富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对自然、生命、世界的感悟。

本课时整合了前三首诗,均要求学生了解作者,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旨,有感情地朗读及背诵诗歌。这三首古诗从题材上都是登临诗,古人有登高必赋的传统,大抵是登高望远,空间开阔,视线所及,往往引发诗人万千思绪。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观察、体验、描摹景物的。在阅读方法指导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比较的阅读方法,一方面同中求异,了解其差别;另一方面异中求同,探寻其规律。学生阅读三首诗应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知人论世,理解诗歌主题。

一、课标解读

诗歌教学以诵读为起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所以诗歌教学要用好诵读这一手段进行语言训练和文意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凝练蕴藉,所以学生要先读懂诗歌,才能进一步感悟思考,才能结合诗歌内容积极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说出自己的体验,才能让那些美丽的诗歌语言照亮精神世界。

二、学生解读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古诗词阅读积累方面,自己能有简单的认识,也已掌握基本方法。学生欠缺的是设身处地体会人物情感,在对环境描写的理解中体会人物心理的能力。经过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实践,学生已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以教学评价反推活动设计,继而考查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学情的匹配度。在教学设计中重视学生活动设计,努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有更多展示机会,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解读方法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在诵读的基础上找出诗人登临所望之景,结合关键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丰富意蕴和内涵。

3.运用比较的阅读方法,感受登临诗的异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找出诗人登临所望之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难点

运用比较的阅读方法,感受登临诗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解读方法

1.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导学法。

2.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3.教学手段:电化教学。

四、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导入:同学们,《中国诗词大会》有个环节特别有意思,那就是看图猜诗,今天咱们也来试一试。看这幅图,你能猜出它是哪一首诗吗?

师:请看老师给出的关键词——“日”“楼”。

生:这幅图再现的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对,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高处有别样风景,诗人们登高总能生出无限感慨。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尝试,把第五单元21课的三首古诗放在一起学习,它们分别是《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登高抒怀的诗,我们把它归类为登临诗。请同学们集体读一读学习目标。

生(齐读):(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能在诵读的基础上找出诗人登临所望之景,结合关键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丰富意蕴和内涵。(3)能运用比较的阅读方法,感受登临诗的异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诵其诗

师:诵读,是诗歌学习最好的活动。朱熹曰:“凡读书,须字字响亮。”请同学们打开语文课本123页,集体朗诵这三首古诗。

(生集体朗诵)

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诵读古诗要做到抑扬顿挫。我们来听听示范朗读,注意名家是怎样把握节奏和停顿的。

(生听范读)

师:绘声如画,声音和语言是可以打动人心的。我想请同学们学习名家自由大声诵读。

(生自由诵读)

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接下来是个人诵读的时间,从“登飞来峰”开始,谁来试试?

(生A读《登飞来峰》)

明确:流畅节奏准确。诗人说“不畏”,就要读出诗人的勇气和决心。(屏显加上重音符号的“不畏”)

师:杜甫的《望岳》谁来试试?

(生B读《望岳》)

师:《望岳》因为气势雄浑,所以就对全诗的朗诵设计提出了挑战,尾联是全诗的重点,气息最足,力度最强。尤其是“会当凌绝顶”一句,采取波峰类的语势,“凌”字随阳平调拔地而起,音域提至最高。“一览众山小”一句适当加入一些虚声成分,给人以雄浑大气之感,同时心中要充满坚定的信念。(屏显标红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诗)

师:《登幽州台歌》,谁来朗诵?

(生C读《登幽州台歌》)

师:请同桌评价他的朗诵。

生:他读出了节奏和停顿,还读出了感情。

师:他的朗诵让我们感受到了古诗词的声律之美,这是一首很特殊的古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舒徐流畅,“之”“而”两字拖长或重读。(屏显《登幽州台歌》节奏停顿)

师:请同学们集体诵读《登幽州台歌》。

师:诵子昂文章,堂上书声琅琅,请你来概括,我们诵读古诗要注意什么?

生:语调、停顿、节奏、情感。

师:诵读古诗的速度,语调,停顿非常重要,朗读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希望同学们能一遍又一遍地读好课文。

(三)望其景

师:登临诗的一般创作思路是:(1)登临何时何处?(2)目见何景何物?(3)生发何感何怀?今天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学习。

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让我们跟着诗人的脚步,感受不同的风景。我们一起来看表格。

学生活动:回答地点,找到描写景物的诗句。

师:看到诗题就已经初步明白了诗人登临的地点了。我们快速填表回答。

生:《登幽州台歌》中,诗人登临的地点是幽州台。

师:谁来介绍一下幽州台?

生:幽州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

师:原来幽州台是有历史背景的。

生:《望岳》中,诗人登临的地点是泰山。

师:泰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山”,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泰山是有文化背景的。

生:《登飞来峰》中,诗人登临的地点是飞来峰。

师:哪位同学来介绍飞来峰?

生:飞来峰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飞来。

师:飞来峰是有传说背景的。

师:请同学们找出每首诗中写景的句子,读一读,小组合作学习并讨论,各写出景物什么特点?可以用一两个词概括。

师:同学们,我们讨论的时间到了,三位诗人所见何景呢?

生:我从诗人的心中景感受到幽州台历史悠久。

生:我从“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看到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师:《望岳》第二句写出了泰山的高,都能把天一分为二了。怎么把“高”组个词或找个成语,来更好地体现泰山的高?

生:高耸入云。

生:巍峨高大。

……

师:“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哪些字用得妙?

生:“钟”“割”。

师:“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割”字本很普通,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高大的泰山把天都一分为二了。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生:我从“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中看到飞来峰的高耸入云。

(四)感其心,识其人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哪一个词、哪一句诗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感情?

生:我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感受到陈子昂不被理解和赏识的孤独。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伤。

师:还有吗?

生:我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感受到了杜甫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傲视群雄的雄心和气概。

师:我们集体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一读。

(生齐读)

生:我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中看出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师:(总结)我读到了一个忠心报国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诗人,这是一种大孤独;我读到了一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诗人,这是一種大气魄;我读到了一位有着雄心壮志的诗人,也是一位无所畏惧的改革家,这是一种大抱负。

师: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这种抒情方式叫……

生:借景抒情。

师:我们不仅要读到陈子昂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怆,更应该懂得他的家国情怀,对社会、国家的历史责任感。同样,忧国忧民的杜甫和推行新政、有着“富国强兵”之宏愿的王安石都有着这样的家国情怀。

(五)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用群诗学习的方式学习了一组登临诗,认识了三位优秀诗人。通过三首诗歌的对比联读,你能求同比异吗?请根据表格用一句话来归纳登临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同为登高抒怀,三位诗人因登临地点不相同,所见景物自然也不同;因登临时人生际遇和心境不一样,抒发的情思也不一样。

师:大部分的诗歌表达是约定俗成的,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整合,从一首到一类,这对提升诗歌理解力和感受力大有好处。课后自读杜甫的《登楼》、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进一步体会登临诗的艺术魅力。人生自有诗意,那些美丽的诗歌语言有一天终将照亮我们的精神世界。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登临诗的千古情怀

幽州台:历史悠久、苍茫开阔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泰 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不怕困难、勇于攀登

飞来峰:高耸入云、雄浑壮阔 雄心壮志、无所畏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五、案例分析

黄萍老师《登临诗的千古情怀》可以说是一节群文阅读教学的示范课,这堂课有四个亮点。

第一个亮点是将比较阅读的方法运用得淋漓尽致。群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比较阅讀,比较阅读的核心可概括为八个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都是登临诗,因为相同所以走到了一起。在“同”的过程中又有“不同”,“同中求异,各美其美”,所以教师又带领学生寻找时间、地点、描写景物的诗句、情感等不同的点。“异中求同,美美与共”,再回到“同”中来,它们都通过相同的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即“我”登临看到这些景,“我”是要表达“我”的情感。黄老师带领学生从认识这组诗的“同”到“不同”再到“美美与共”,很好地体现了比较阅读的方法。

第二个亮点是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群文阅读教学的终级目标是让学生得到思维的提升。群文阅读教学从原来的一篇走向一组,走向一组的目的不仅仅扩大学生的视野和阅读量,更应该是从一组到一类,总结出这一类文章的共同规律,从而指导学生进行同类文章的阅读,它应该是学生思维广度、深度以及对问题系统化认知不断加深的过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第三个亮点是问题设计富有智慧。群文阅读教学最大的挑战就是对教师智慧的挑战。教师上好一篇文章都不容易了,要把一组文章上好更不容易。“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是对教师的挑战,在一组文章中如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教师搭建脚手架很重要。知识在“那里”,学生在“这里”,教师要带着学生从“这里”走向“那里”不是把知识摘下来丢给学生就可以了,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孩子,而是带着孩子走向知识。在带着孩子走向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主问题的设计就是文章的脉络,黄老师的主问题“诵其诗,望其景,感其心,识其人”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环环相扣。主问题之下小问题的设计很容易出现“碎”和“杂”的问题,对此,黄老师用表格的形式呈现问题,这样的设计方式让问题的呈现更清晰、直观,有效地把问题“化繁为简”,避免“碎问碎答”。

第四个亮点是对学生的引导有章法。例如,黄老师在引导学生“诵其诗”这个环节中,先让学生读《登飞来峰》,学生读完之后,黄老师将朗读指导的着眼点放在重音上。接着,黄老师指导学生读《望岳》,这次指导重在关键句,表达杜甫志向的尾联气息加重、力度最强。最后,黄老师指导学生诵读《登幽州台歌》,这次指导的重点放在拖音上。三首诗教给学生三种不同的朗诵方法,教完以后,黄老师又引导学生回过头思考古诗的朗诵方法,学生把教师教的三种方法综合起来,就能掌握朗诵古诗的技巧,这就是很好的学法指导。这堂课中还有许多类似这样的细节,可见课堂顺畅的背后是教师有意识的精巧设计。

【教师简介】黄 萍(1981— ),女,瑶族,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群文阅读的探索与实践;樊 蓉,高级教师,南宁市第十四中学副校长,广西首批“国培计划”和区培计划”专家库专家,广西中小学语文学科中心组初中组组长,南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南宁市学科带头人;罗燕明(1976— ),女,汉族,高级教师,广西教研院初中语文兼职教研员,广西中学语文学科中心组成员,现任贺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初中语文教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课例研究及初中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邓焕英,女,高级教师,贺州市八步区初中语文教研员,贺州市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广西中学语文优秀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比较阅读问题导学诵读“以诗解诗”语文教学之友(2017年10期)2017-11-15开展比较阅读,深化学生阅读思维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7年4期)2017-05-04诵读千古美文?滋养一代新人课外语文·中(2017年3期)2017-03-06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有效策略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6年5期)2016-10-27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之“问题导学法”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6年6期)2016-07-02《荷叶圆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2016年2期)2016-03-11运用比较法读出咏物诗所寄托的情感文学教育下半月(2014年3期)2015-02-02 相关热词搜索: 登临 千古 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