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日娜 袁博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和直接,高度重视及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势所趋。研究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等多角度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现状与问题为起点,探寻聚力补短板、强内涵、增效益,强化类型特色,提升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的服务能力和供给质量的模式与路径。通过理论与对策研究对实现公平有质量的职业教育提出相关路径对策,提供服务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专业人才支撑。
[关键词]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供给模式研究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顺德区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顺德建设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策略研究”(2019-ZDA02)
[作者簡介] 苏日娜(1965—),女,内蒙古海拉尔人,经济学硕士,广东省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研究;袁 博(1987—),女,河南南阳人,理学硕士,广东省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和酒店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7-0093-04 [收稿日期] 2021-01-26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现代职业教育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学界是按两条主线发展的:一条是学校职业教育模式,另一条是职业培训模式。现代职业教育究竟应以学校职业教育为主,还是以职业培训为主,二战后两种观点引发了持久的论战。前者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职业教育家托马斯·巴洛夫(Thomas Balogh)为代表,他认为,现代职业教育应以学校系统职业教育为主,学校可根据政府经济发展规划及一定时期的人力资源预测,以职业化学校专业与技能课程培养一定数量的训练有素的后备人力资源[1]。相反,当代职业教育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福斯特(Phlip J.Foster)提出了著名的“职业学校谬误说”。如果要突破经济上的“瓶颈”问题,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企业行业联手,共同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共同开设实践技能课程,将课程从“知识本位”向“重视技能”进行变革,以迎合人力市场的需求[1]。强调现代职业教育应该以职业培训为主,以劳动力就业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职业化的学校专业及课程不可能完全决定学生的职业意愿,也不能完全解决就业、失业的问题,书本上的人力资源规划知识也不能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依据。而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则积极倡导校企合作,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探索实施创新实训基地运营模式的“双元制”,推动国家经济迅猛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不断改革,并历经曲折发展。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部署,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进入转型阶段。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作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2015年,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与举措,以及保障措施[2]。随后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并达到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可以说,这既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的重大计划和项目,又是为推进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教育改革。
对国内外现有成果的评述: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与模式对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极大的借鉴和推动意义。审视国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基本特征,我国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政策还需要在体系建构、协调联动、激励保障机制等方面不断加以完善和提升。
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提高职业教育人才供给质量的必要性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是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方式,从而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发展[3]。这发挥了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供给结构、引领职业教育发展、形成自身类型特色等方面的应有作用,并逐渐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类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对于普通教育,重构我国职业教育有三个新的占位思考:(1)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发展关系最紧密、最直接,一体两翼、双轮驱动、四业协同联动,必须高度重视及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2)国家千方百计要稳定和扩大就业,职业教育是助力国家社会稳定治理的关键教育资源,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更要密切关注与产业的融合与匹配。(3)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供给侧,职业教育急需主动改变,以培养高质量人才适应经济转型时期产业行业的需求,提质培优已成为提升国家人力资本质量的主旨教育类型。在三个新的占位的前提下,高职教育必须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助力实现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影响职业教育人才供给内、外制约性因素及瓶颈
发展与创新意味着结构与功能的转变,国内经济发展如此,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也是殊途同归。产教融合、协同共育既是提高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所在,也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所在[4]。首先,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的问题依然存在,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根本形成。校企合作仍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的状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普遍存在,产教融合只停留于表面。其次,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差异巨大,国家层面统一推进产教融合难以有效落实到行动层面,而学校层面力量又相当有限与薄弱,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协同共育操作难度大,需要从区域、地方层面落实国家对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的理念和大政方针,从而推行和实现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基于此,职业院校要想保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就应通过激发内在的改革动力,探寻聚力补短板、强内涵、增效益,强化类型特色,努力提升人才供给质量、提高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的服务能力是新时代的大势所趋。
四、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模式探析
优化和提升职业教育供给结构与质量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产教融合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是确保服务区域经济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所在,进而形成“一体两翼、双轮驱动、四业协同联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格局。
首先,职业教育要明确区域层面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必须考虑不同群体对产教融合的需求及差异,才能实现功能更为多元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其次,政府要根据区域经济转型的战略要求对职业教育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推动区域内高职院校合理定位,促使每一所高职院校集中力量对接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群。最后,高职院校要主动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侧调整专业结构,以校企协同共建专业及课程的内涵建设推动专业与产业需求匹配的升级改造。职业教育只有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功能,才能实现人才供给的提质培优和增值赋能[5],提升服务区域地方产业转型能力,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五、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路径思考
(一)要更新职业教育办学观念
当今社会是人工智能不断增能、数字化加速转型的新时代,科技进步周期缩短,科研成果转化加快,实现公平有质量的职业教育需要在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范围、更新的起点上思考办学的创新模式与发展路径。要在专业设置、教学组织、课程体系、教材教案、教学方式、校企协同、实践育人、教师素质、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和合理布局,与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和变化逐一对接,尽早突破培养一般技能型人才的传统思维,定位于培养和培训服务于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重构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专业体系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要“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构建“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和科研组织”。专业体系的重构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要进行产业研究,充分了解产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跟踪产业技术进步,对接就业岗位,进行能力分析,及时调整专业,这些工作是职业院校的“基本功”,不可懈怠。
2.建立专业集群,实现跨界培养。改变专业碎片化、局部性、教学资源割裂的现象,突破把专业作为教学单位的想法与做法,构建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或专业集群。要淡化相关专业的界限,根据需求设计组织好专业群的课程,实现跨界人才的培养。
专业体系的重构既是实现产教融合的组织保障,又是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如果能够对接产业链构建好“专业体系”,对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规划好一组“专业课程”,为对接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设好“教学组织”,对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设计好“成才之路”,职业教育就能与时俱进,真正体现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特点。
(三)通过“整合、对接、翻转、创新”方式重构课程结构和内容
“产教融合”的教学实践是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点,不作为就要被时代淘汰。而与“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改革相关联的是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即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改革,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筛选和有效组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有所取,就要有所舍[6]。在借鉴潘家俊先生“整合、对接、翻转”理念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创新”,即概括职业教育重构课程改革的关键点为以下四个方面。
1.“整合”,即根据职业院校特定的培养目标,把需要的内容重新整合成新的课程和课程体系。这种“整合”包括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德育、智育、美育的整合,学历教育与资格教育的整合。“整合”是多年来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但这是课程改革的世界性趋势,只有在难点和要点上有所作为,才能形成课程的相对优势。
2.“对接”,即学习与工作对接。原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司司长杨金土曾讲过,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组织课程,在工作中学习。通过一个个来自社会交付的工作项目(也是学习项目),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每个项目划分一定人数的学习小组,小组人员不能太多,要保证人人参与,各小组完成项目的水平作为学业考核的主要依据。
3.“翻转”,即从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学习环境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责任包括直接教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但更主要的责任与义务是激起每个学生的职业兴趣。教师要围绕工作项目,告知学生为完成这项工作任务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核心能力,告诉学生通过书籍、报刊、网络等可以学到这些知识,在工作环境中掌握这些核心能力,让他们在与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7]。“学会学习”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用的能力,是一种做事能力,也是一种生存能力。
4.“创新”。我国经济日新月异,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也不能落后于时代要求和经济发展要求。具体来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学科专业体系还要紧密对接产业链、区块链、创新链、数字化等新业态,构建跨学科、跨专业教学与科研组织新模式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及“大国工匠”人才。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再不能走老路子了,只有创新思维才能开拓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才能高质量地服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四)重塑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
在重构专业体系和改造课程结构两项教学改革中,教师这个角色是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都离不开教师的作为,有优秀的师资才有优秀的学校,教师的各项素质是当下职业院校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在学科知识型课程学习阶段,需要的是能够在课堂上讲课、解惑,按知识体系编写专业教材的教师。而在“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阶段,需要的是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实操与训练,将企业项目转化为课程的教师。在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阶段,对教师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更高,需要的是熟谙行业企业、能够指导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帮助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師。教师要和社会与时俱进,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学校不能把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当作学校办学的逻辑起点和工作要求[8]。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方案,其办学理念、队伍组织、管理制度、管理能力、教学方式方法对教师来说是严峻的挑战。因此,重塑与提升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改革难点中的难点。
《國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求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在职业院校以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这些措施如果能够真正落实,将对新时期教师队伍的重塑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建松,陈正江.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演进、内涵与经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0):73-77.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EB/OL].(2015-10-21)[2021-01-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
s3876_cxfz/201511/t20151102_216985.html.
[3]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21-01-05].http://www.gov.cn/zhe
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19)[2021-01-0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5]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新阶段[EB/OL].(2020-09-23)[2021-01-05].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20n/2020_zt24/mtbd/202009/t20200930_492576.html.
[6]潘家俊,曾子师.思与行[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112-113.
[7]潘家俊,曾子师.博思“思博”——杨金土先生职业教育思想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8):18-44.
[8]郝天聪.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必要性、内涵与重点任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职教通讯,2019(3):23-29.
Study on the Innovative Model of Talent Tra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U Ri-na, YUAN Bo
(School of Hotel and Tourism Management, Shunde Polytechnic, Shunde,
Guangdong 52830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industry is very close and direct. It is a general trend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study begins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of talent suppl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goal-orientation, the problem-orientation, and the result-orientation. It explores the mode and path to make up the shortcomings, strengthen the connotation, increase the benefits, strengthen the typ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rove the service ability and supply quality of technology and technical talent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oretical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to realize fair and 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so as to provides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talent support for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research on supply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