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土面积》教学设计3篇

《国土面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具准备:  学生学具和计数器。  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国土面积》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国土面积》教学设计3篇

《国土面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具准备:

  学生学具和计数器。

  活动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收集到的大数。

  教学时可以从媒体中收集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

  2、出示一幅*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

  (1)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3)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

  活动二:实践练习。

  第9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

  教学反思:

  这部分的知识虽是新知识,就知识本身而言,学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放手让学生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在读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通过作业的反馈,学生知识掌握的标较好,怎样让学生体会到大数的改写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渗透给学生的,怎样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本案例中做的还不够,需要大家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国土面积》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国土面积》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国土面积》教学反思3篇

《国土面积》教学反思1

  《国土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教学内容是多位数大小的比较与改写。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如下反思:

  1、学生自学与教师辅导相结合

  由于本节课知识点不是很难,而且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经验,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试着做书中出现的题目,我适时的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最后再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出比较更大数的方法。从整体上来,效果还是不错的。只是在让学生自行总结时多数学生不知如何说起,看来今后我们还得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从实际出发,学习身边数学

  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到的资料,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在读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以及让学生体会到大数的改写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国土面积》教学反思2

  《国土面积》一课是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讲授多位数的比较大小。以下谈一下我对这节课的几点体会;

  一、用旧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学生对与数的比较大小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所以上课开始,我举了具体的例子比较45000 、 4000和45600的大小,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正确答案,我又进一步问学生,那你能总结一下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吗?

  令我惊讶的是全班没有一个举手发言的。学生能说出答案,可是却没有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我想这是*时教学中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不够。北师大教材淡化概念,在课本上没有概念、方法性文字出现,所以教学中,我有时也疏忽这面的锻炼,在今后备课中,我会参考人教版教材,使新老教材更好的融合在一起。课堂上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总结知识点。

  二、教学技巧的运用

  在这堂课,在讲多位数比较大小时,我告诉他们先分级,位数多的数,那个数就大。位数相同时,就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数字大,这个数就大。学生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三、四个数在一起比较时,学生就错。我以为是学生马虎,我还不停的在课上强调要注意比较的方法。

  下课后我思考怎么样才能让学生不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后来想到了一个办法,让学生先把要比较的数分级,然后再标上序号。根据题要求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再用大于号或是小于号连接起来。学生掌握这个方法后,真的很少出错。

《国土面积》教学反思3

  《国土面积》一课是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讲授多位数的比较大小。以下谈一 谈 我对这节课的几点 感受:

  一、 利 用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学生对与数的比较大小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所以上课开始,我举了具体的例子比较45000 、 4000和45600的大小,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正确答案,我又进一步问学生,那你能总结一下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吗? 令我惊讶的是全班没有一个举手发言的。学生能说出答案,可是却没有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我想这是*时教学中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不够。北师大教材淡化概念,在课本上没有概念、方法性文字出现,所以教学中,我有时也疏忽这面的锻炼,在今后备课中,我会参考人教版教材,使新老教材更好的融合在一起。()课堂上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总结知识点。

  二、教学技巧的运用 课 堂上 ,在讲多位数比较大小时,我告诉他们先分级,位数多的数,那个数就大。位数相同时,就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数字大,这个数就大。学生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三、四个数在一起比较时,学生就错。我以为是学生马虎,我还不停的在课上强调要注意比较的方法。 下课后我思考怎么样才能让学生不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后来想到了一个办法,让学生先把要比较的数分级,然后再标上序号。根据题要求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再用大于号或是小于号连接起来。学生掌握这个方法后,真的很少出错。


《国土面积》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国土面积教案与教学反思3篇

国土面积教案与教学反思1

  《国土面积》一课是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讲授多位数的比较大小。

  一、知识迁移,有效获知

  学生对与数的比较大小并不陌生,学生对于万以内数的比较已经熟悉,本节课,我出示万以内大小如何比较,学生能够很快的说出两种情况:一种是位数多的数比较大,第二钟是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学生举例说出两种情况下数的比较后,出示国土面积,让学生读一读,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所以上课开始,我举了具体的例子比较45000 、 4000和45600的大小。接着出示国土面积,询问如何比较上面三个省份的面积大小,学生1:可以将他们一个一个分级读下去。学生2:可以肉眼看出他们的大小,这样想法也体现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然而,方法具有局限性,面对面积接近,就不能使用了。因而,面对万以上的"数的比较,学生通过数位比较比较,也提出了数位多的数比较,很好的进行知识的迁移。

  北师大教材淡化概念,在课本上没有概念、方法性文字出现,所以教学中,我有时也疏忽这面的锻炼,在今后备课中,我会参考人教版教材,使新老教材更好的融合在一起。课堂上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总结知识点。然而,在优化设计中出现概念化的语言,学生的准确率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读题能力有待加强。

  二、有效思考,提升认知

  在这堂课,在讲多位数比较大小时,我告诉他们先分级,位数多的数,那个数就大。位数相同时,就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数字大,这个数就大。学生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三、四个数在一起比较时,学生就错。我以为是学生马虎,我还不停的在课上强调要注意比较的方法。

  下课后我思考怎么样才能让学生不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后来想到了一个办法,让学生先把要比较的数分级,然后再标上序号。根据题要求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再用大于号或是小于号连接起来。学生掌握这个方法后,真的很少出错。

  在解决万和亿为单位的改写上,学生很好的进行整合,万后面有一个单位级,一个单位级是4个0;亿后面有2个单位级,那么就有8个0,从读法上也可以发现,万代表4个0,亿代表8个0,在这边的学习上,学生能较好的掌握,也出现学生没有看题,不数0,而是不管后面不管多少个0都去掉直接加亿或者万,使得准确率较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自己的语言过多,提问的技巧不能吸引学生,调动学生,使得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国土面积教案与教学反思2

  这部分的知识虽是新知识,就知识本身而言,学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放手让学生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在读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通过作业的反馈,学生知识掌握的标较好,怎样让学生体会到大数的改写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渗透给学生的,怎样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本案例中做的还不够,需要大家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国土面积》教学设计3篇(扩展3)

——数学《国土面积》的教学设计 (菁选2篇)

数学《国土面积》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改写大数。

  2、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改写多位数。

  教学难点:

  能够归纳多位数改写的方法。

  教具:

  小黑板、卡片、*地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学习新课《国土面积》,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地图,问:谁知道*的国土面积是多少?生回答。

  老师这里还有我们国家新疆等地的面积数据,出示小黑板:

  新疆唯*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660000*方公里。

  *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220000*方公里。

  黑龙江土地面积约:450000*方公里。

  江苏省土地面积约:100000*方公里。

  谁来读一读这些数?学生读数。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觉?觉得这些数怎么样?

  二、探究新知

  1、师:我们在收集数据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国家的国土面积一些数据是这样显示的960万*方公里,板书。

  仔细观察这两个数是不是相等?读一读。那么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呢?后面的一个比前面的少了什么又多了什么?(少了四个0,多了一个万字)

  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呢?(生回答:把整万的数万位后面的四个零去掉,然后再加上一个“万”字。)

  2、下面同学们动笔,把小黑板上的四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指名汇报师板书,并让学生回答是怎么想的。

  4、完成书上的试一试,指名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书上写,然后讨论:如何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教师注意追问为什么要去掉整万的数末尾的四个零?

  师板书:10000000000让学生想一想怎么把这个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指名到黑板前面写,其余自己在练习本上写。

  5、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整万的数和整亿的数的改写,说一说,该如何改写?

  书中还告诉我们一个有关国土面积的小知识,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书,教师问:读了这个资料,你有什么感受?教师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拓展练习

  1、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查资料,了解我国西部的12个省市自治区,谁查到了?说一说。

  2、我国西部地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是我国21世纪重点开发的区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全国西部地区土地情况表。

  学生看表读出表上的数据。

  动笔将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然后互相交流。

  3、老师还收集了这12个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

  师出示12个省市自治区的面积数据卡片,学生读出来,然后把它们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比较一下哪一个省份的面积最大?哪一个地区的面积最小?

  4、同学们收集生活中的大数了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或者亿为单位的数。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数学《国土面积》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改写大数。

  2、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改写多位数。

  教学难点:

  能够归纳多位数改写的方法。

  教具:

  小黑板、卡片、中国地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学习新课《国土面积》,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中国地图,问:谁知道中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生回答。

  老师这里还有我们国家新疆等地的面积数据,出示小黑板:

  新疆唯*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660000*方公里。

  *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220000*方公里。

  黑龙江土地面积约:450000*方公里。

  江苏省土地面积约:100000*方公里。

  谁来读一读这些数?学生读数。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觉?觉得这些数怎么样?

  二、探究新知

  1、师:我们在收集数据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国家的国土面积一些数据是这样显示的960万*方公里,板书。

  仔细观察这两个数是不是相等?读一读。那么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呢?后面的一个比前面的少了什么又多了什么?(少了四个0,多了一个万字)

  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呢?(生回答:把整万的数万位后面的四个零去掉,然后再加上一个“万”字。)

  2、下面同学们动笔,把小黑板上的四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指名汇报师板书,并让学生回答是怎么想的。

  4、完成书上的试一试,指名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书上写,然后讨论:如何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教师注意追问为什么要去掉整万的数末尾的四个零?

  师板书:10000000000让学生想一想怎么把这个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指名到黑板前面写,其余自己在练习本上写。

  5、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整万的数和整亿的数的改写,说一说,该如何改写?

  书中还告诉我们一个有关国土面积的小知识,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书,教师问:读了这个资料,你有什么感受?教师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拓展练习

  1、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查资料,了解我国西部的12个省市自治区,谁查到了?说一说。

  2、我国西部地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是我国21世纪重点开发的区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全国西部地区土地情况表。

  学生看表读出表上的数据。

  动笔将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然后互相交流。

  3、老师还收集了这12个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

  师出示12个省市自治区的面积数据卡片,学生读出来,然后把它们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比较一下哪一个省份的面积最大?哪一个地区的面积最小?

  4、同学们收集生活中的大数了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或者亿为单位的数。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国土面积》教学设计3篇(扩展4)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3篇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慨括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常用面积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击掌。

  2、出示两片树叶,涂色比赛。

  3、课件出示P60图。比较那个面大。

  4、小结:这些我们能看到的和摸到的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图片

  哪个图形面积大?

  2、谁能用一句话慨括什么是面积?

  3、结合生的回答师板书。

  4、①、重叠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②、利用手中学具以小组为单位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5、面积单位:

  ①、以小组为单位自学P63内容。

  ②、生答学到了什么?(*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三、小结:我们学习了什么?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四、巩固练习。①、课件出示②、P64 1、2、3、4

  五、总结: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六、作业:课后找一找周围的物体表面。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2.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建立*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表象。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过探究、讨论,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面积为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纸片各一张。

  学具: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生面积1*方厘米、1*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师:同学们,前段时间侯老师刚买了一套住房(出示课件),你们想了解点什么? (学生回答。)

  情况一:若学生回答的问题有价值。

  师:同学们有的想知道……,有的想知道……,这是新房的*面设计图,从这个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情况二: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价值。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事情可真多,这是新房的*面设计图,仔细观察这个图,你知道了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房间是有大有小的。)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有的房间大,有的房间小,房间的大小指的是面积的大小,客厅大也就是说客厅的面积大,卫生间小是指卫生间的面积小,那你能说一说,客厅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吗?引导学生说出是指地面的大小。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房间地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比如,餐厅地面的大小是餐厅的面积,厨房地面的大小是厨房的面积。

  师:再比如说,你看,这里是我手掌的面,那么这个手掌面的大小,就是我手掌的面积。那你们的手掌面呢?谁愿跟我比比,谁的面积大。

  师:你来,同学们看,谁的面积大?

  师:同位互相比一下。

  师:其实,周围物体的面也有大有小。现在大家可以任意找一找,比一比。然后互相说一说,看看哪些面的面积大,哪些面的面积小。开始吧。(学生小组自由探究。)

  师:谁来说一下,你们比较的哪些面的面积大,哪些面的面积小?

  学生交流(学习重叠法的语言:这个同学是把这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来进行比较的,他发现垫壳的面多出一部分,所以就说垫壳的面积大,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可以叫它重叠法。)

  师:刚才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以前,我们学过不少图形,你们看,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课件出示),这些图形的周围都是封闭的,我们叫它封闭图形。这些图形也有大小吗?

  师:你能看出正方形和长方形哪一个大吗?圆形和三角形呢?

  师: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我们可以说正方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圆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你能说出在这四个图形中哪一个的面积最大吗?

  生: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二、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师:刚才有的面的面积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大小,那你觉得餐厅和厨房哪一间的面积大呢?现在我们就想办法来研究一下,好不好?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学具,在信封里装着,可以利用这些学具摆一摆,数一数,看它们的面积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好吗?看哪个小组能最先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活动并汇报。(师巡视观察学生摆的有几种情况)

  展示摆的好的小组,正确的摆法有以下情况:

  红纸 绿纸

  正方形 12 12

  圆形 12 12

  长方形 18 18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一个小组是这样摆的,(出示错误的一组)你能说说你们比较的是哪张纸的面积大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答)

  师:那你认为这样合适吗?

  师:找同一小组同学说:那你认为怎样就合适了?

  引导学生说:要用一样的。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测量面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测量面积的时候,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叫面积单位。

  刚才,我们用到的正方形、长方形都可以看作一个面积单位,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想不想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是怎样规定的?请带着这两个问题看数学课本73、74页,从这里边找到答案。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每个面积单位有多大?

  学生看书后小组互相说说这两个问题。

  师:谁来告诉同学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几个?(学生回答。)

  师:你知道1*方厘米有多大吗?

  师: 你能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方厘米吗?(师贴1*方厘米)

  师:量一量,看它的边长是不是1厘米?在你的脑海里想象一下1*方厘米有多大?看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也可以跟你的同位说一说。(学生汇报。)

  师:现在我们知道1*方厘米有多大了。现在你估计一下,这块橡皮的面积大约有几个1*方厘米呢?

  生:5个。

  师:5个1*方厘米也就是几*方厘米(5*方厘米),你认为橡皮这个面的面积是5*方厘米,还有谁想说?

  是: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1*方厘米摆一摆,看你们的估计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师:刚才,咱们用1*方厘米的学具很快测量出了橡皮的面的面积。请你想一下,如果用它来测量这张桌子的面积,你觉得怎样呢?(学生答。)

  师:对呀,太小了怎么办?你觉得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师:你能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方分米吗?(如果学生举起1*方分米就说,你知道这是多少吗?)

  师:祝贺你们,找对了。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学生量。)

  师:我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分米呢?(学生找。)

  师:想一下,用1*方分米可以测量哪些面的面积呢?(学生答。)

  师:如果用它来测量操场的面积,你感觉怎样?

  师:你觉得用哪个单位来测量操场的面积比较合适呢?

  生:*方米。

  师:你知道1*方米有多大吗?

  师: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1*方米,看大不大。

  师给学生展示1*方米。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找一找1*方米,好吗?(学生交流。)

  师:估计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几*方米?(师演示。)

  师:看一下,1*方米的面积上能站多少个人,好吗?

  三、小结,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咱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而且知道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厘米、*方米和*方分米,咱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四、巩固练习

  师: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邮票和课桌面的面积。

  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的收获不小,不仅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而且还了解了面积单位,并且也学会了用测量的方法知道一些表面的面积,下节课,我们将学习用计算的方法来知道物体表面的面积,老师希望你们能好好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好吗?

  五、评析

  《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展现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充分的动手操作活动中,理解和建立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概念。

  课的开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身边熟悉物体的面,直观体会和发现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揭示面积概念,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动手摸面体会比较面的大小也有利于与前面学习的长度加以区分比较。

  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张纸面积的大小,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理解要测量物体面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统一标准就是要学习的面积单位。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有利于学生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的形成。

  2.巧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

  在面积单位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想办法比较红、绿两张纸面积的大小,使学生产生了认知矛盾的冲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比较面积方法的`强烈愿望。教师很好地抓住这一时机,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在摆一摆、量一量、数一数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标准──面积单位”,从而体会到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这一系列的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建构,培养了学生探索意识和合作能力。

  3.让学生用1*方分米这些面积单位进行实际测量、估测,有利于学生对各面积单位概念的建立和估测能力的培养。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指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方厘米、*方分米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

  出示太阳和月亮图片,给它们涂上颜色,你们觉得哪张会涂得比较快,为什么?(月亮,因为它比较小)

  你们所指的是它的什么比较小?(面比较小)

  2、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与评价: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两根尺子的比较中,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物体表面”的经验,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探索面积的含义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今天数学课上的探索就从我们最亲密的数学书开始。请你们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从一端摸到另一端,再摸摸课桌的面,你们发现了什么?

  看一看黑板的面和课桌的面相比,怎么样?

  归纳: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课件出示各图形(三角形,圆,长方形,角):你能分辨他们谁大谁小吗?第4个图形能比较它的大小吗?为什么?

  归纳: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意义。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设计意图与评价: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小组合作:比较课桌上红(3cmx5cm),黄(4cmx4cm),绿(3cmx4cm)三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汇报比较结果,并说说是怎么比较的。(用重叠法,但是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红色长方形和黄色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汇报:拼摆正方形更简便。红色长方形能拼15个小正方形,而黄色正方形能拼16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所以黄色正方形的面积要更大。

  [设计意图与评价: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进一步激疑:是不是只要拼摆的正方形越多,它的面积就越大呢?出示一个正方形,只能拼9个正方形,但它却比原来三个图形大得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它拼摆的小正方形要更大)

  师生共同归纳: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那我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用笔画出重点语句。汇报自学结果。

  1、认识*方厘米。

  课件出示:国际上规定: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

  看看哪个手指的指甲盖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

  师:你周围还有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方厘米呢?

  量一量邮票大约是几*方厘米?用来量数学书的面积怎么样?

  2、认识*方分米。

  课件出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

  从学具中找出一*方分米的正方形。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是1*方分米呢?

  量一量数学书的封面是几*方分米?

  用它来量黑板的面积怎么样?

  3、认识*方米。

  课件出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师:你们知道1*方米有多大吗?

  我们来感受一下。教师出示1*方米的纸,用直尺量量它的边长,告诉学生它的边长是1米。

  身边面积大约为1*方米的物体有哪些呢?

  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是几*方米?

  [设计意图与评价: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四、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所学知识

  五、巩固练习


《国土面积》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四年级数学教案《国土面积》3篇

四年级数学教案《国土面积》1

  教学目标:

  1. 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能比较数的大小。

  2. 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将某些数据单位改写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 培养同学们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较大数据单位改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 师:让大家通过网络收集一些数据,在这些数据中,有的数据后面有“万”,有的“亿”,为什么要这样表示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2. 出示*地图。

  3. 提问:我国的陆地面积约是多少*方千米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960 0000*方千米。

  4.师: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请说一说。

  出示四个数据

  (1) 黑龙江省土地面积约450000*方千米。

  (2) 江苏省土地面积约是10 0000*方千米。

  (3) 新疆*尔自治区土地面积1660000*方千米。

  (4) *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220000*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

  二、结合实际背景,体会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1.师:大家在读写这些数的时候,有些什么感受?

  2.再比较分析一下课前我们收集的资料上的数据的特点,如果为了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么进行改写。

  三、探究改写方法。

  1.师:你知道这些数据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吗?

  它们是以“一”为单位,一般以“一”为单位是不写计数单位的,怎么把这些单位是“一”的数进行改写呢?

  2.分小组讨论,探究改写方法。

  3.观察这些数据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960 0000=960万 45 0000=45万

  166 0000=166万 10 0000=10万

  122 0000=122万 100 0000 0000=100亿

  3 0000 0000=3亿

  师:为什么同样的数据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四、比较大小。

  1.让学生思考一下,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是怎么比较的,并在小组内交流。

  2.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和语言表达出来,并集体交流。

  五、试一试。

  1.读出下面各数,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在排列大小之前,先让学生说说排列的方法。

  2.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

  3.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

  六、练一练。

  1.开发大西部。

  练习本题时,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数据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2.海洋资源。

  在练习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3.把下图中的点按数的大小从小到大连接起来。

  对于不同的数据比较,学生可以先统一写法,再比较;也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板书设计:

  960 0000=960万 45 0000=45万

  166 0000=166万 10 0000=10万

  122 0000=122万 100 0000 0000=100亿

  3 0000 0000=3亿

四年级数学教案《国土面积》2

  教学目标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具准备: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结合是试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巩固与应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四、作业

  1、练一练1、2、4

  2、从报纸中找5个精确数,5个近似数,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近似数。

四年级数学教案《国土面积》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难点

  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准备

  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国土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体会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从媒体收集来的一组数据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二、探索改写方法

  1、出示*地图,了解一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

  让学生读出这些面积,问: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改写的方法。

  3、完成试一试第1、2题:进一步巩固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与应用

  练一练第1题: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四、作业

  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教学反思:

  这部分的知识虽是新知识,就知识本身而言,学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放手让学生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在读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通过作业的反馈,学生知识掌握的标较好,怎样让学生体会到大数的改写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渗透给学生的,怎样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本案例中做的还不够,需要大家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国土面积》教学设计3篇(扩展6)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3篇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会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动手操作讨论等探索圆的面积公式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验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公式的确定性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

  圆的面积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推导圆的公式的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胶水、剪刀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动画片。(出示课件)

  2、师:我们要求小朋友的活动场地有多大,就是求圆的什么? (圆的面积)

  3、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形学具,摸一摸,指一指,感受圆的周长和面积。

  4、设疑:那么圆的面积怎样求呢?

  5、教师让学生说出以前学过的*行四边行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的来的?然后复习演示*行四边行的公式推导过程。

  6、要求圆的面积,怎样把圆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呢?

  (1)、设疑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复习渗透转化的思想,为推导圆的面积埋下伏笔。

  (二 )合作探究

  把圆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探究圆的面积公式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小组合作看能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

  (1) 学生动手操作;

  (2) 交流演示各组拼出的图形。

  (3)教师用课件演示。

  教师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的长与宽和圆的周长与半径的关系。得出圆的面积公式S=π r

  问: 那么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三)解决问题

  (一)、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面积

  例1、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3m,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二)、已知圆的直径,求圆的面积

  例2、圆形花坛的直径的20 m,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三)、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

  例3、一个圆形储水池的周长是25.12 m,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方米?

  四 巩固练习

  1、判断对错:

  (1)直径相等的两个圆,面积不一定相等。 ( )

  (2)两个圆的周长相等,面积也一定相等。 ( )

  (3)圆的半径越大,圆所占的面积也越大。 ( )

  2、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1)半径3分米

  (2)直径20厘米

  五、知识拓展

  在一个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六、总结:学生谈收获

  反思: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学生亲身经历提出问题,动手实践,分析验证,通过把圆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新知的兴趣,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想象,动口说理等活动,用多种感官感知拼成图形与圆形的关系,运用推理得出圆的面积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对知识进行再创造,体验了学习新知的喜悦。其次,通过利用面积公式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2

  教材分析:圆是小学数学*面图形教学中唯一的曲线图形。本课是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周长的计算以及学习过直线围成的*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时行教学的。教材将理解“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在活动之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新数学思想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过程。学好这节课的知识,对今后进行探究“圆柱圆锥”的体积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发展到认识曲线图形,是一次飞跃,但是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六年级学生以抽象思维为主,已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空间图形等较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类比、推理的数学经验,并具有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联系现实生活,组织学生利用 学具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习推导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所用的方法。

  2、学生回答后老师让学生上前展示自己的方法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引导观察,说说从中得到那些数学信息?

  2、老师引导,找出与圆的面积有关的数学问题。

  3、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圆的面积)

  三、探究思考,解决问题

  1、让学生估计圆的面积大小

  (1)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

  (2)汇报,

  (3)老师引导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2、探索圆面积公式

  (1)学生操作

  (2)指名汇报。

  (3)操作反思(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圆越接近长方形。)

  (4)转化思想: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那一部分?怎么用字母表示?

  (5)观察汇报: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圆形的面积计算公

  式,并说出你的理由。

  (6)总结:1、计算圆的面积要那知道那些条件。

  2、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从小养成培养自己热爱数学,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良好习惯。

  四:实践应用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通过试讲觉得学生对活动的设计比较喜欢,思维活跃,教案设计基本满意。结合自己课堂教学体验反思和学校领导的悉心帮助,总结出以下不足:

  一、复习占用的时间不当。

  复习设计方式不够合理,教师的演示过程加上学生的叙述占用了宝贵的时间,现在反思,这一环节如此“精细”是在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

  二、探究没有充分放手。

  在探究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孩子的兴趣是很高的,但在学生汇报的环节,我总是担心孩子,在孩子操作演示的时候给予帮助,造成了放手不够,造成了引导过度的现象,出现了探究一直是在我的控制下进行的。

  三、没给问题爆发的机会

  在教学中很关注半径的*方的计算,在教学时直接提醒学生这一运算顺序,本以为做得很好,但现在反思,我的做法,失去了让学生经历在错误中反思的珍贵体验,也就是说由于我的“认真”,在计算应用环节孩子们失去了精彩的错误分析与错误反思。这也是我们学生为什么学过的知识遗忘快的根本所在,没有充分理解,怎么能记得好呢?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3

  一、教材内容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是*面几何的最后阶,(教材67——68页)它既是前面所学直观地认识*面图形及有关计算的延续和发展,又为今后逐步由实践几何转入论证几何作了渗透和准备。因此,在教学时,主要是让学生用转化的思想进行操作、观察和比较,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让他们初步学会用确切、简明的数学语言表述概念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归纳推导出公式并理解并掌握公式的应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具有一定的转化和类比推理能力,并具对圆和圆的周长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易于在转化和类比推理方面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实现《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但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图形,学生很难跟以往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因此,在利用转化和类比推理基础上,要结合操作演示,让学生在学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增加感性的认识,从而真正掌握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且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经过“感知——动脑——观察——合作探究”等系列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数学天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魅力,让学生领会图形转化的神奇和魅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注重情境创设,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实际情境,既创设了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又为后继学习和深入探究埋下了伏笔。而且在直观的动画情境中很好地展示了圆的面积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实际生活中计算圆的面积的必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

  2、注重实践操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习是学生的内部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其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其学习过程,学生的创造潜能,存在于学习过程、探究过程之中,而不存在于数学结论中,只有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探究过程,才能有所创造,培养学生自己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紧紧抓住“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重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归纳整理。通过学生的剪拼,转化,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了其他的*面图形,进而归纳、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种多角度的思考,既打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注重学法指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转化的方法 :本节课中,在求圆面积公式时,不是教师灌输式地教会学生S=πr2,而是由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猜测——操作——分析——探究”, 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转化”的思想,将圆变成已学的图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通过学生自主动手剪拼,然后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实现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从而推导出圆面积公式。整节课,始终围绕这个主题,从创设生活情境,到提出研究的方向与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推导出公式,教师只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适当进行点拨,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

  4、注重教具和学具的应用,有意识地突破学生学习知识的难点 利用圆的面积这一节的教学用具辅助课堂教学,有其直观、形象而又生动的特点,它能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同时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节课恰当地运用教学用具和

  教材学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教学准备

  教学用具,圆形卡片学具

  六、教学过程

  关键词:情境教具 学具准备 操作 转化 推导 猜测观察讨论 运用交流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

  学校的花坛的半径为10米,我们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2,揭示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圆的面积”好不好?

  板书:圆的面积

  3,说一说

  师: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把你知道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生答: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就用以前我们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来算一算圆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实践探究

  1,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动手操作,尝试转化

  1),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圆)什么叫圆的面积?能不能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

  2),如果把圆*分成8等份、16等份,那请你们拿出自己动手剪开后的学具,用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小纸片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3),用教具演示,把圆*分成16份,让学生观察圆面积的“转化”。(圆近似成了长方形)

  4)、通过上面的操作,你们知道圆的面积公式推导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吗?从上面的操作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3、探究联系,推导公式

  现在来看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联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呢?

  1),猜测,再一次观察老师的示范

  2),学生小组合作操作,每一组学生回答,并展示自己拼成的作品

  3),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圆的面积采用的是“化曲为直”的“转化”法。如果把圆*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分得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4),小组讨论总结出:拼成的长方形面积和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半径。

  5),观察,小组讨论得出公式:(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圆的面积 = 周长的一半 × 半 径

  S =πr ×r = πr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下面我们就应用圆的面积公式来解决一些生活的实际问题。出练习让学生做,巩固所学知识

  2、再次出示上课前提出的情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帮助学生订正 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全班汇报交流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既能达到巩固的作用,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正确认识,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一)组织交流

  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

  (1)本节所学的主要公式是什么?

  (2)如果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量?

  (二)总结

  *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一般都用到“转化法”这种数学思想。圆的面积公式,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如计算:环形面积、圆形花坛的面积、麦田自动喷灌的面积、树干的横截面积、圆形蒙古包的面积、圆形凉亭的面积、

  圆形饭桌的面积、水桶底面积、圆锥沙堆的底面积等都用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希望大家多留意观察身边周围的事情,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再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它,这样你的学习成绩会大有进步的!

  七,板书设计圆的面积(1) 长方形的积 = 长 × 宽

  圆的面积 = 周长的一半×半 径

  S = πr×r = πr2 八、教学评价设计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教学评价这一环节力争做到:(一)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二)在复习旧知识时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在运用旧知识时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蕲春县第四实验小学 何国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教学和设计中充分利用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在教学和设计中大胆运用以下环节:1,既然数学源于生活,那么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所研究的数学知识就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直观地唤起其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2,启发学生归纳出*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是采用 “割补法”、“旋转*移法”等数学“转化”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3,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尤其是让学生自己“剪”、“拼”,进一步使学生感知圆的边缘是曲线,拼成的图形边缘接近直线。体现了让学生在自我探索、自我发现中获取知识的新理念,这样跟进一步运用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把问题化归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利用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找到推导圆面积公式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及创新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让每个学生各方面


《国土面积》教学设计3篇(扩展7)

——《认识面积》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认识面积》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得到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会运用。

  一、激趣导入

  1.涂色比赛:教师出示黑板上提前准备好的小正方形。选两名学生进行填涂比赛,甲同学填涂小正方形,乙同学填涂老师指定的黑板部分。

  你们猜一猜,哪位同学先涂完?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师:小正方形比较小,其实就是说这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比较小。(板书:面积)

  2.揭示课题。到底什么是面积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面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涂色小正方形和黑板的面,直观感受面积,建立面积的表象。因为是比赛的形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认识面积

  (一)认识物体表面。

  师:生活中到处都有物体,每个物体都有它的表面。比如,黑板书写的这个面就是黑板的表面(边说边摸)。你们能像老师这样举一些物体表面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交流。注重学生摸的过程。

  师:刚才同学们在摸物体表面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老师提炼:*整、光滑、连续、面是有大小的。

  (二)认识面积。

  1.黑板表面的大小是和黑板表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黑板表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

  2.我们周围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能想老师这样来说一说,比一比吗?请看自学学习单:

  自主学习单

  (1)摸一摸:用手摸一摸身边物体的面。

  (2)说一说:( )面的大小是( )面的面积。

  (3)比一比:( )面的面积比( )面的面积大(或小)。

  3.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单

  (1)边摸边说:( )面的大小是( )面的面积。

  (2)比一比:( )面的面积比( )面的面积大(或小)。

  4.全班交流。

  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知道,每个物体的表面都是有大小之分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

  (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学生参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他所看到的和摸到的物体上的一个面有大有小,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什么是物体的面积。

  (三)认识*面图形面积

  1. 出示一组*面图形。说说什么是图形的面积?

  2. 总结:一个*面图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当学生感知物体上面积的含义之后,再顺理成章地引入*面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的面积,使学生对面积有全面的认识,也为教学下面的内容作铺垫。

  三、比较面积大小。

  1.观察法。

  比较刚刚*面图形的大小和四个省的大小。

  点拨:有时通过观察能直接比较。

  2.重叠法。

  出示两张面积大小接近的纸,让学生感知当观察法不行时可以用第二种方法:重叠法。

  3.数格法。

  出示两张面积接近的长方形彩纸(例2),让学生感知两种方法都不能比较出面积大小时,怎么办呢?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提供材料:小正方形、小长方形、透明方格纸)

  (1)可以自己想办法,也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材料。

  (2)想出一种方法后,组长带领大家去探究其它的办法。

  (3)操作后把得出的结论在小组里说一说。

  4.全班交流比较的方法。灵活使用三种方法。

  [设计意图]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亲自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在探索活动中,激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出示“想想做做”的第4题。

  师:涂色部分是图形的什么?哪个图形面积最大?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比较?

  师:梯形面积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点拨:将半格与半格拼接起来,其他是整格子,数一数就可以了。

  红色的边线指的是什么?

  2.出示“想想做做”的第5题。

  (1)观察题找那中的每个图形,你知道些什么?(交流图形面积的大小)

  (2)辩一辩:下面两个问题分别是求图形的周长还是面积?

  A.学校要在草坪上重新铺一层草坪,要铺多大的草坪?

  B.在草坪的四周围一圈围栏,围栏是有多长呢?

  [设计意图] 巩固练习中安排了周长和面积的比较,借助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加深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也更生动诠释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五、反思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对于面积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认识面积》优秀的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拼摆、度量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中,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课件,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若干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认识面积

  1.结合生活实际,引入“面”的概念。

  (课件出示主题图)

  (1)想一想:打扫卫生时,如果两个同学以同样的速度擦黑板、擦*,谁先完成?为什么?

  预设:擦*的同学先完成,因为黑板面大,*面小。

  (2)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面,他们是否也有大小呢? 请同学们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

  预设:

  找一找:可能会找到数学书封面、课桌面、板凳面、地面、脸面、球面……

  摸一摸:请学生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再摸一摸其他物体的面……

  比一比:请学生说一说两个物体的面哪个面大?哪个面小?

  (3)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①教师示范: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面的面积……

  (板书:认识面积)

  ②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动作与语言相结合,先说说身边物体的面积;再通过想象,说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

  2.认识图形的面积。

  (1)物体表面有大有小,以前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圆等图形,是不是也有大小呢?(课件出示认识的*面图形)

  预设:这些图形也有大小。

  (2)这些图形也有大小,谁来说说它们的面积?

  预设:正方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三角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例和学生所学知识,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认识到物体或图形的表面有大小。教师结合实例,揭示面积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

  3.及时练习。

  (1)完成第61页“做一做”。(课件出示)

  摸摸你的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2)为学生提供一个苹果,请学生摸一摸它的`表面,说一说什么是苹果的面积。

  (3)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认识到不仅物体的上面、正面有面积,侧面也有面积,曲面也有面积,进一步完善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通过判断不同位置摆放的数学书封面面积,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物体无论怎样放,面积大小不变,以此发展学生的面积守恒观念。

  (二)比较面积大小,发展度量意识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

  (课件出示,同时为学生提供下面两个图形的纸片)

  (2)学生自主比较,可以看一看,也可以放在一起比一比。

  2.交流比较方法,引发认知冲突。

  (1)让学生思考:能不能直接看出哪一个面积大?

  (2)用重叠的方法比一比,想一想,能比出结果吗?

  (3)小结: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都不太容易一下子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想一想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设计意图】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进一步认识观察法与重叠法这两种比较方法,同时也在比较中产生认知冲突,为激发用度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奠定基础。

  3.探讨度量单位,培养度量意识。

  (1)你还能想到其他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吗?

  预设1:学生想到用学过的图形去度量。

  预设2:如果想不到,可以一起听听小精灵的建议。(课件出示)

  (2)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利用学具在长方形中摆一摆。

  (3)交流反馈,确定度量单位。

  ①组织学生反馈,说说自己选择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摆的。(学生边说课件边演示)

  预设1:用圆形作单位。

  预设2:用三角形作单位。

  预设3:用正方形作单位。

  ②组织学生结合以上三组图形思考:用这些图形作单位能否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如果要准确测量出某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用什么图形作单位最合适?为什么?

  预设:能,用正方形最合适,因为正方形能铺满所测图形,且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在摆放时不受摆放的位置和方向的限制。

  ③教师介绍:国际上就是规定用正方形作面积的单位。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长方形面积的过程,在拼摆过程中体验单位的价值和选择面积单位的依据,通过比较感受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认识正方形是最合适的面积单位。

  (三)应用所学,感受单位价值

  1.完成第62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四的第1、2、3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面积的认识,同时使学生体会一个图形中含有几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几(个单位),感悟单位的价值。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认识面积》优秀的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面积的含义,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2.经历面积与周长的区分,加深

  学习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学习难点:面积与周长的区分

  学习准备:学具(方格纸、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小印章等)、课件。

  学习过程:预设

  一、激情导课

  本节课我们学习与“面”有关的知识

  二、民主导学

  1.任务一:初步认识面

  (1)摸一模,认识面。请学生用手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

  通过更丰富的素材,积累比较面的的经验。教师请学生观察教室中黑板面和*的表面,

  (2)找找自己身上的面,比比脸面与桌面的不同。

  (3)认识曲面(苹果、乒乓球)

  2. 任务二:认识面积大家来进行涂色比赛。请一名同学上台来涂,其他同学在自己的座位完成涂色任务,最快涂完的获胜。

  2.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知道“面积”的概念。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教师举例说明: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表面的大小,就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2.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

  (1)动作、语言相结合,说明身边物体的面积。

  请学生边摸边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

  (2)通过想象,举例说明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

  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边想象边说一说它们的面积。

  3.用丰富的实例,进一步完善对面积的认识。

  (1)摸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一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4.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5. 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三、检测导结

  完成第62页做一做。

  交流时,让学生不但说明自己所填的结果,还要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以及观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学生自己身边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感知”面”,引发新知的生成。

  在学生沉浸于生活体验时,通过涂色比赛的活动,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这里所谓的大、小,实际上是说树叶的面有大有小,进而引出“面积”的概念,为认识面积作好准备。揭示本节课的主题——面积的含义。及时地把生活经验概括为数学知识,把生活语言提升为数学语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等。先就具体事物,说明“面积”的意义,为“面积”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摸身边物体的表面,观察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物体的表面,并且比较两个面的大小,能加深学生对“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较大小”的认识,巩固面积概通过完成做一做的练习,使学生体会一个图形中含有几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几(个单位),感悟单位的价值。

  但反思整节课,还存在许多遗憾和不足的地方:

  1、在教学认识物体的某个面时,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去多说说各种各样的物体的面并说说什么是它们的面积。虽然学生已经知道了课本封面的面积、黑板表面的面积等,但没有延伸到课堂以外,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这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很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组织的还是不够到位。虽然已经特意明确了活动要求,但由于*时的课堂中缺少训练,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仍显乱糟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国土面积》教学设计3篇(扩展8)

——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3篇

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五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自己的经验。

  3、使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学生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正方形,小圆片、小正方形、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你们想了解老师吗?(姓梁,汉滨小学,涵涵、彬彬)

  2、让生猜师身高,师生交流,引出长度单位:厘米、米以及分米。(板书:米、厘米、分米)

  3、激活关于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观念:谁比划一下这些单位有多长。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游戏:在下面三个图形中任选一个均匀涂色,谁先涂完谁就赢。

  2、你选择哪一张?为什么?(选择小的那张,因为它小,就涂得快。)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张纸小,是指的它的面小,这张纸大,是指的他的面大,其实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3、为什么不选三号?(因为它不是封闭图形)只有*面封闭才有面的大小。(板书:封闭图形)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游戏比一比:

  课桌面和黑板面哪个大?(板书:看一看)

  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和课桌面,比一比它们的大小。(板书:摸一摸)

  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知道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概括面积的意义。

  (3)课本61页“做一做”,摸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和侧面,体会立体图形的不同面的面积。

  2、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1)出示两个图形比较大小,利用重叠的方法。(重叠)

  (2)出示2个长宽各异长方形,体会用观察、重叠方法难以比较大小。

  (3)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种学具摆一摆,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看哪个小组秩序好!速度快!

  (4)学生汇报,并比一比那种标准比较方便?(正方形合理)

  (5)课本62页“做一做”数格子。

  (6)出示两个格子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男生和女生分别进行比较。要想知道一个图形的大小,不能只比较格子的多少,还要统一格子的大小,这就需要面积单位。

  3、认识面积单位

  (1)自学课本63页内容。到底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国际上又是怎样规定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的呢?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通过自学你知道这些面积单位都是什么形状的?

  (2)1*方厘米到底有多大?从学具中找出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怎样检验它的大小?再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找找咱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接近1*方厘米?

  (3)1*方分米又有多大呢?在学具中找出1*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不是一分米?摸一摸它的面,盯住它看5秒钟,闭上眼睛把它印在你的脑海里?睁开眼睛用手比划一下1*方分米的大小。找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是一*方分米。(撕开对比面积大小的变化)

  (4)1*方米到底有多大?带来1*方米的纸让孩子们站上去感受。

  (5)课本65页练习十四第5题。

  三、知识运用,形成技能

  1、课本64页练习十四第2题。

  2、课本64页练习十四第3题。

  3、课本63页做一做第2题。

  四、全课交流,知识提升

  1、说说你这节课印象最深的地方?心情怎么样?有没有学习的伙伴值得感谢?

  2、评价一下自己这节课的表现。

  3、推荐两名学生,当学习之星。

  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研究却刚刚开始。


《国土面积》教学设计3篇(扩展9)

——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菁选3篇)

面积单位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2.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建立*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表象。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过探究、讨论,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面积为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纸片各一张。

  学具: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生面积1*方厘米、1*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师:同学们,前段时间侯老师刚买了一套住房(出示课件),你们想了解点什么? (学生回答。)

  情况一:若学生回答的问题有价值。

  师:同学们有的想知道……,有的想知道……,这是新房的*面设计图,从这个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情况二: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价值。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事情可真多,这是新房的*面设计图,仔细观察这个图,你知道了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房间是有大有小的。)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有的房间大,有的房间小,房间的大小指的是面积的大小,客厅大也就是说客厅的面积大,卫生间小是指卫生间的面积小,那你能说一说,客厅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吗?引导学生说出是指地面的大小。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房间地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比如,餐厅地面的大小是餐厅的面积,厨房地面的大小是厨房的面积。

  师:再比如说,你看,这里是我手掌的面,那么这个手掌面的大小,就是我手掌的面积。那你们的手掌面呢?谁愿跟我比比,谁的面积大。

  师:你来,同学们看,谁的面积大?

  师:同位互相比一下。

  师:其实,周围物体的面也有大有小。现在大家可以任意找一找,比一比。然后互相说一说,看看哪些面的面积大,哪些面的面积小。开始吧。(学生小组自由探究。)

  师:谁来说一下,你们比较的哪些面的面积大,哪些面的面积小?

  学生交流(学习重叠法的语言:这个同学是把这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来进行比较的,他发现垫壳的面多出一部分,所以就说垫壳的面积大,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可以叫它重叠法。)

  师:刚才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以前,我们学过不少图形,你们看,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课件出示),这些图形的周围都是封闭的,我们叫它封闭图形。这些图形也有大小吗?

  师:你能看出正方形和长方形哪一个大吗?圆形和三角形呢?

  师: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我们可以说正方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圆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你能说出在这四个图形中哪一个的面积最大吗?

  生: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二、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师:刚才有的面的面积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大小,那你觉得餐厅和厨房哪一间的面积大呢?现在我们就想办法来研究一下,好不好?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学具,在信封里装着,可以利用这些学具摆一摆,数一数,看它们的面积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好吗?看哪个小组能最先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活动并汇报。(师巡视观察学生摆的有几种情况)

  展示摆的好的小组,正确的摆法有以下情况:

  红纸 绿纸

  正方形 12 12

  圆形 12 12

  长方形 18 18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一个小组是这样摆的,(出示错误的一组)你能说说你们比较的是哪张纸的面积大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答)

  师:那你认为这样合适吗?

  师:找同一小组同学说:那你认为怎样就合适了?

  引导学生说:要用一样的。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测量面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测量面积的时候,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叫面积单位。

  刚才,我们用到的正方形、长方形都可以看作一个面积单位,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想不想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是怎样规定的?请带着这两个问题看数学课本73、74页,从这里边找到答案。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每个面积单位有多大?

  学生看书后小组互相说说这两个问题。

  师:谁来告诉同学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几个?(学生回答。)

  师:你知道1*方厘米有多大吗?

  师: 你能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方厘米吗?(师贴1*方厘米)

  师:量一量,看它的边长是不是1厘米?在你的脑海里想象一下1*方厘米有多大?看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也可以跟你的同位说一说。(学生汇报。)

  师:现在我们知道1*方厘米有多大了。现在你估计一下,这块橡皮的面积大约有几个1*方厘米呢?

  生:5个。

  师:5个1*方厘米也就是几*方厘米(5*方厘米),你认为橡皮这个面的面积是5*方厘米,还有谁想说?

  是: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1*方厘米摆一摆,看你们的估计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师:刚才,咱们用1*方厘米的学具很快测量出了橡皮的面的面积。请你想一下,如果用它来测量这张桌子的面积,你觉得怎样呢?(学生答。)

  师:对呀,太小了怎么办?你觉得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师:你能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方分米吗?(如果学生举起1*方分米就说,你知道这是多少吗?)

  师:祝贺你们,找对了。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学生量。)

  师:我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分米呢?(学生找。)

  师:想一下,用1*方分米可以测量哪些面的面积呢?(学生答。)

  师:如果用它来测量操场的面积,你感觉怎样?

  师:你觉得用哪个单位来测量操场的面积比较合适呢?

  生:*方米。

  师:你知道1*方米有多大吗?

  师: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1*方米,看大不大。

  师给学生展示1*方米。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找一找1*方米,好吗?(学生交流。)

  师:估计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几*方米?(师演示。)

  师:看一下,1*方米的面积上能站多少个人,好吗?

  三、小结,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咱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而且知道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厘米、*方米和*方分米,咱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四、巩固练习

  师: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邮票和课桌面的面积。

  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的收获不小,不仅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而且还了解了面积单位,并且也学会了用测量的方法知道一些表面的面积,下节课,我们将学习用计算的方法来知道物体表面的面积,老师希望你们能好好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好吗?

面积单位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70-74页。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比较面积的大小。

  3、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并正确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新。

  小红和小丽在一次旅游中照了很多漂亮的相片,她们去到玻璃店想给自已心爱的相框加上玻璃,以便保存.课件展示两块面积相等,但是形状不同的玻璃,店长安装好了,却让她们付同样多的钱,可小红和小丽认为:两块大小不一样的玻璃收同样多的钱不合理,你想知道为什么吗?

  一、探索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的面积:

  师:同学们我们观察物体的时候,你首先会看到它的什么呢?

  生:回答。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数学书的表面、课桌的表面、练习本的表面。

  问:你知道这些物体的表面就是它们的什么吗?

  生:回答。

  板书:物体的表面。

  问:你发现这些物本的表面有什么不同吗?

  生:回答。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出示:

  问:你知道它们的面积在那里吗?(课件展示)

  面积周长呢?(课件展示)并比较大小。

  师:像这样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生一齐归纳面积的含义。

  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二、比较面积的大小。

  问:1、学生摸一摸数学书和课桌的表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让学生比较电视和黑板的频幕哪个大?

  生:回答。

  师:像这样用眼睛观察就能比较面积的大小的,我们叫什么方法呢?师生归纳。

  板书:观察法。

  第一关: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图形,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生归纳重叠法。

  板书:重叠法。

  第二关:

  师生归纳数格子法。

  板书:数格子法。

  师生一齐归纳比较面积大小的三种方法:观察法、重叠法、数格子法。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通过刚才学习的方法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四人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让学生利用手上的学具拼一拼、摆一摆。

  展示几个小组不同的摆法,并师生共同归纳: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而用□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让学生看书质疑,并把自已认为重要的句子画出来。

  1、认识*方厘米。

  问:1*方厘米有多大呢?

  引导学生说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并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

  板书并出示1*方厘米的图形。

  问:测量什么物体的时候用*方厘米作单位比较合适呢?

  生:回答。

  2、认识*方分米。

  让学生说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

  师板书并出示1*方分米的图形。

  让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方分米的大小。并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表面积大约是1*方分米。

  问:测量什么物体的时候用*方分米作单位比较合适呢?

  生:回答。

  3、认识*方米。

  让学生说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师板书。

  师:你们能用手势做一个1*方米的大小吗?

  让学生4人双手围成一个面积大约是1*方米的图形。

  即时提出问题:让学生估一估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米?教室地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米?

  4、加强常用面积单位大小的印象。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大小。

  四、巩固概念。

  1.完成课本第75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

  3、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一块黑板的面积是3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教室的面积是54

面积单位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材60-62页和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结合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理解面积的意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大小,形成面积单位的表象,建立面积单位概念。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建立面积单位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PPT课件、米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形彩纸。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小时候很喜欢玩拍手游戏吧!今天,谁来和老师拍手?在拍手时,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请大家比一比,是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你们的手掌面大呢?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和手掌面一样,也有各自的大小。

  1.感知面积的意义及物体表面的面积。

  (1)观察教室前面的黑板面和*的表面,说说哪一个面比较大。教师明确: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表面的大小就是*表面的面积。

  (2)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的桌面哪个大?大一些还是大得多?再看看课桌的桌面与地面,你有什么话要说?

  (3)生活中的物体都有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在数学中,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板书:面积)

  (4)(师再次摸数学书的封面)谁能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说一说?桌面的大小就是什么?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什么是教室地面的面积呢?(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黑板表面的面积小)

  (5)(师拿出数学书)刚才我们说课桌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得多,也就是说课桌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得多。反过来可以怎么说?(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课桌桌面的面积小得多)

  (6)你还能举例比一比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吗?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知道了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大有小。

  2.感知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这里有四个图形,有一个图形与其他三个图形不同,你发现了吗?(课件出示三个封闭图形,一个不封闭图形)

  说明:不封闭图形的大小是不确定的,要研究图形的大小,这个图形必须是封闭的。

  师:大家能看出另外三个封闭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吗?

  小结:看来不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封闭图形的面积也是有大小的。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叫面积吗?

  (生发表意见后,师出示课件并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3.用丰富的实例,进一步完善对面积的认识。

  (1)观察下面两个图形,说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3)为学生提供一个橘子,请学生摸一摸橘子的表面,说说什么是橘子表面的面积。

  (4)将数学书按不同方式摆放,说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4.探讨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发展度量意识。

  (1)提出问题,交流比较方法,引发认知冲突。课件出示两个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小一些?能比出结果吗?为什么?

  (学生用观察、重叠等方法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

  小结:用观察、重叠等方法,都不太容易立刻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2)探讨度量单位,培养度量意识。

  ①激发度量意识。

  思考:你还能想到其他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吗?(提示:用小精灵的建议试一试)

  从学具中选择一种图形作单位,这个图形可以是什么形状呢?

  ②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度量的方法。

  (3)提供学具(长方形、圆、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提出操作要求:

  ①同桌两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学具,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遇到困难,可以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③交流反馈,确定度量单位。

  组织学生反馈,说说自己选择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摆的。

  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说明自己的想法,再通过电脑课件一起回顾各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分别用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作单位)引导学生结合所摆出的图形思考:如果要准确测量出某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用什么图形作单位最合适?为什么?

  (4)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进行体会:一是正方形能铺满(密铺)所测图形;二是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在摆放时不受摆放位置和方向的限制。

  小结:国际上规定用正方形作面积的单位。

  5.应用面积单位表征面积,感受单位的价值。

  (1)完成教材62页“做一做”。

  交流时,让学生不但说明自己所填的结果,还要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设计意图:通过完成“做一做”的练习,使学生体会一个图形中含有几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几(个单位),感悟单位的价值。在交流数第二、第三幅图中正方形个数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为了方便数出面积单位的个数,可以将图形进行割补,割补后图形的面积不变,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面积守恒观念。

  小结:*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3个面积单位,应用面积单位我们就能准确地测量和计算面积了。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设计 国土面积 《国土面积》教学设计3篇 《国土面积》教学设计1 《国土面积》教学设计1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