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电阻教学设计,菁选3篇

电阻教学设计1  1、知识和技能  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知道电阻及其单位,能进行电阻的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  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能根据决定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电阻教学设计,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电阻教学设计,菁选3篇

电阻教学设计1

  1、知识和技能

  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知道电阻及其单位,能进行电阻的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

  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能根据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

  2、过程和方法

  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自主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开阔视野;

  让学生建立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重点: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难点: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

  自制电阻定律演示器,一节干电池,一只演示电流表,一个开关,废日光灯管的灯丝(图1),或固定在胶木板上的用直径0。3毫米以下的铁丝绕成的螺旋状线圈(铁丝线圈),酒精灯一个,小灯泡一只,电源一个,导线若干。

  1课时

  1、复习

  提问:将一只灯泡、一个演示电流表、一节干电池和一个开关连接成电路,并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一位学生到前面来连接电路,其他同学审查连接过程是否正确)

  2、引入新课

  用电阻定律演示器做演示实验。将导线AB代替灯泡连入上述电路,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的示数;再将导线CD代替AB,接通电路,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两次示数不同。

  提出问题:上述两次实验,用的都是一节干电池,也就是说电压相同,那么两条导线中的电流大小为什么不同呢?

  3、进行新课

  原来,导体能够通过电流,但同时对电流有阻碍作用。以金属导体为例,金属导体中定向移动的电子跟金属正离子频繁碰撞而形成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在相同的电压下,导线AB中通过的电流大,表明AB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小,导线AB的电阻小;导线CD中通过的电流小,表明CD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导线CD的电阻大。不同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这部分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引出电阻的概念,明确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为讲授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作好准备,并说明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

  板书:〈一、电阻用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用字母R表示。

  二、在国际单位制里,电阻的单位是欧母,简称欧,符号是Ω。〉

  提出问题:导体的电阻既然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你猜一猜它跟哪些因素有关?

  你能不能设计一组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提示:电阻是否跟材料、长度、导线的粗细有关)

  在学生提出猜想的基础上加以归纳,用图2所示的装置做下面三组学生实验。

  (1)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制作它的材料是否有关。

  交代新课开始的实验所用的导线是锰铜线AB和镍铬合金线CD,将电流表示数填入表1内。

  表1:研究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

  导线 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电压 电流 电阻

  AB 锰铜 相同 相同 相同

  CD 镍铬合金

  提问: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材料有关。)

  (2)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是否有关。

  用镍铬合金导线CD和EF做实验,将实验测出的电流表示数填入表2内。

  表2:研究导体的电阻跟长度的关系

  导线 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电压 电流 电阻

  CD 相同 1米 相同 相同

  EF 0.5米

  提问: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都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3)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它的横截面积是否有关。

  用镍铬合金线CD和GH做实验。将实验测出的电流表的示数填入表3内。

  表3:研究导体的电阻跟横截面积的关系

  导线 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电压 电流 电阻

  CD 相同 相同 S 相同

  GH 2S

  提问: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导体的材料、长度都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导体的电阻跟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可以用人在街上行走作比喻,街道越长,街面越窄,行人受到阻碍的机会越多。同理,导体越长、越细,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受到碰撞的机会就会越多。

  导体的电阻还跟什么因素有关?请大家看下面的演示实验(图3)。

  演示实验:把铁丝线圈(或日光灯管的灯丝)按图3接入电路,用酒精灯缓慢地对灯丝加热观察加热前后,演示电流表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提问:从电流表示数的变化,得到什么结论?

  (导体被加热后,它的温度升高,电流表示数变小,表明导体的电阻变大,这说明导体的电阻还跟温度有关,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板书:〈三、导体的电阻决定于它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导体的电阻由它自身的条件决定,因此,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所以说,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为了表示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应取相同长度,相同的横截面积的不同材料在相同温度下加以比较,课本上的表列出了一些长1米、横截面积1毫米2、在20℃时的不同材料的导线的电阻值。

  提问:从查表,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导电性能好?

  (银的导电性能最好,因此,在相同长度和横截面积的情况下,它的电阻最小。其次是铜,再次是铝。)

  看课本中的小注,介绍电阻率的概念。

  练习题:

  (1)电阻的国际单位是什么?0。2兆欧=______欧。

  (2)为什么说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3)有两条粗细相同、材料相同的导线,一条长20厘米,另一条长1。3米,哪条导线电阻大,为什么?

  (4)有两条长短相同、材料相同的导线,一条横截面积0。4厘米2,一条2毫米2,哪条导线电阻大,为什么?

  (5)“铜导线比铁导线的电阻小。”这种说法对吗?应当怎么说?

电阻教学设计2

  学情分析

  本校新课程研究始于20xx年9月,初期目标是构建具有"探究性的学习、问题式的教学、合作化的课堂"等特色的课堂教学。本届初二学生经过近一年半的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近一学期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悟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但科学探究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学生还不甚明了。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知识学习"是一种"探究的活动",知识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结合教学实际对本书内容进行更为合理的重组,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从而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从探究的"程序操作"走向"实质探索"。

  并以"探究卷"为"桥",引领师生共同走向这一"变薄的教材"。

  教材简析与处理

  《电阻》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书主体内容由"电阻"、"变阻器"组成,编者的实施建议是使学生通过探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认识导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电阻,通过实践学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

  为尽可能体现出"探究的意义在于发现与创新",并尊重编者的建议,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第一环节:打开探究之门。

  教师组织学生收集、观察家用电线并提出思考:普通导线为什么多用铜制成?

  第二环节:探究与发现。

  通过探究未发现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与导体材料、长度的关系。在完成"电阻"的知识建构过程中打开创新之门:如何制作可变电阻器件?(至于横截面积与温度因素对电阻的影响的探究仍按课标建议安排在课外实践活动中。)

  第三环节:创新与实践。

  重组教材内容,通过设计变阻器件和操作实践,变单一的技能培养为创新意识的建立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四环节:拓展与延伸。

  补充介绍"半导体"以开阔学生视野;多维度建构课堂小结,并对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设想,使课堂得以延伸……

  教学目标

  1、采用实验、观察、对比分析、设计创新等多种方法探究电阻及滑动变阻器,知道电阻及其单位,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并会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

  2、通过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开阔视野。

  3、领悟探究的意义。

  教学准备

  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自制电阻比较装置、铅笔芯、滑动变阻器、自制滑动变阻器模型、"探究卷"及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师语)请同学们观察所带来的各式电线,谈谈你们的"发现"并提出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1、一般电线内部是金属丝,外部包有一层塑料。

  2、为什么普通电线内部的导线多用铜制成,可否采用其他常见金属材料来代替铜。

  (师)结合1再联系旧知及实物重新加深学生对导体、绝缘体概念的理解,并指出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

  结合2引思;能用铁或普通不锈钢材料来代替铜吗?从而打开课堂探究之门。

  ("导入"中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究与发现(15分钟)

  1、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不锈钢丝的导电情况。

  过程:

  ①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参考装置见图1);

  ②教师补充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碳钢丝、康铜丝及镍铬合金丝的导电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灯泡的明暗去推断电流强弱,并发表见解。

  发现小结:粗细、长短都相同的不同金属丝导电能力不一定相同,换言之它们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可能有所不同。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

  意义概述:①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金属丝导电能力跟导体的种类有关;②不同导体的电阻可能不同。

  (此步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并且使学生明确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从而初步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

  2、研讨与发现。

  目的:了解电阻。

  过程:组织学生研读"电阻"框,并积极鼓励合作探究和对有效信息进行收集。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①电阻表示异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电路图中的符号"",单位:欧姆(Ω);

  ②对第13页框表中所列的几种导体在一定条件下的阻值数据提出猜想:导体电阻除与材料有关外,是否可能还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

  (此种教学安排的目的有二,一是放手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二是打开新的探究之门。)

  3、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限它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过程;

  ①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参考装置见图2);

  ②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学生)发现:导体长度越长则电阻越大。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

  ①某段电路中的电阻可以改变,做法之一就是改变导体接入电路中的长度。

  ②可根据导体的这一特性制作"可变电阻器件"。

  三、创新与实践(20分钟)

  创新课题:设计一种可以改变电路中电阻大小的器件。

  设计依据:上述实验的发现。(原则上应由学生给出)

  设计选材:师生互动探讨材料选择。

  主要材料选择:

  1、可选择金属电阻丝,因为它的韧性和可塑性好;

  2、为便于使用,又不影响导体电阻,需用绝缘体制作配套的固定装置。

  设计过程:师生合作"制作"变阻器模型(见图3)。

  1、绕线(目的:减小空间范围)

  2、抽头。(目的:取不同阻值)

  3、设滑片。(目的:可任取相应阻值)

  4、装固定架。(目的:便于操作)

  (师)组织学生观察实际的"滑动变阻器"并探究有效接法与变阻情况。

  学生讨论得出:

  1、接"A、B阻值最大,接C、D阻值几乎为零,且均无法变阻。应接A(B)和C(D);

  2、若接A和C(D),则P向A移动阻值减小……

  (师)提醒学生注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操作实践;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

  注:实验过程由学生完成(略)。

  (师语)由于选材和变阻方式不同,变阻器会有很多种类,课后请同学们也试着设计一种变阻器,并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变阻器件的应用。

  (师)组织讨论本次创新的意义:

  1、学会了设计制作滑动变阻器,并为了解其他变阻设备的原理打下了基础。

  2、应用滑动变阻器可(根据需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电压。

  (本环节中重组了教材内容,让学生经历"探究——设计——实践"这一个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玻"变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充分体现了本课的设计理念: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四、小结与延展(5分钟)

  师生共同构建多维度课堂小结,并对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设想。

电阻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运用,既具有联系实际的意义,又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本单元的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总结,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有足够的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学生在初中做过"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现在,再做"伏安法测电阻",当然不能仅仅是操作的重复,要考虑电压表和电流表本身电阻给测量结果带来的误差。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能说出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误差来源;会用伏安法测定给定电阻器的阻值。

  ⑵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伏安法测电阻的误差分析。

  二、学生现状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了"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对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方便。

  三、教学方法:

  利用引导、启发、讨论、实验、分析、总结等综合教学方法,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育论文《“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误差分析、实验设计、动手实验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作为物理课,应体现以实验为主,从实验结果入手进行误差分析及电路的选择、思考与讨论,从而加深了对伏安法测电阻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媒体:

  ⑴投影仪和投影片;

  ⑵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干电池若干、电阻、电键、导线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通过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电阻器是组成电路的主要元件,在各种电路中都要用到它,通常要知道其阻值的大小,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其电阻的大小呢?(测量)

  (二)新课教学:

  1.通过复习、提问,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测电阻的方法、原理、所需器材,并设计出电路图。

  问题1:利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电阻?

  问题2: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个别提问)

  问题3:需要什么器材;各器材有何作用?(个别提问)

  问题4:请设计出一个电路图(学生练习,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把图画出来)

  2.电流表外接法及内接法的误差分析。

  问题1:两种电路有何差别?(学生比较、回答)

  问题2:两种方法测量电阻都存在误差(学生分组实验)

  问题3:伏安法测电阻的误差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由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电流表测出的电流比通过电阻R的电流要大一些,所以采用电流表外接法测电阻计算出的电阻要比真实值小些;由于电流表的分压,电压表测出的电压比电阻R的两端的电压要大一些,故采用内接法所测电阻比真实值大一些。)

  3.测量电路的正确选择。

  在外接法中,由于R测= RRV/(R+RV)=R/(1+R/RV),可以知道,RV>>R时,

  R/RV→0,R测≈R;

  在内接法中,由R测=R+RA,可知,当R>>RA时,R测=R。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要测量一个电阻,先得估计或粗测一下电阻的阻值,若Rx>>RA,可选内接法;若R<< RV,采用电流表外接法。

  (三)反馈练习:

  [例1]已知电流表的内阻约为0.1欧姆,电压表内阻为10千欧,若待测电阻约为5欧,应采用何种测量方法。

  [例2]用伏安法测定一个电阻,阻值约为10欧,额定功率为2瓦,可供选用的仪器设备有:

  电源共有三种:干电池1节,其电动势为1.5V

  蓄电池1组,其电动势为6.0V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