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背影》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菁选3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教材分析:
《背影》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也是叙事的线索。作者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描写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安排了许多精彩的衬托和铺垫。《背影》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在一个*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父爱”。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无论对我们还是学生都具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教学依据:
《背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作者以洗尽铅华的质朴演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义:亲情、孝道与感恩。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强调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得到审美愉悦和道德情感的熏陶。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等对话。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走近作者,认识生字、生词。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能力目标:学习在*实的叙述、抒情中蕴藏着的极为精巧的构思;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
情感目标:,认真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的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但背影不仅是父亲的形与行;要深刻理解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不能不顾及父亲所说的话。因此,我把父亲的形、行、言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进行分析并以此为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初二学生,他们的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掌握的阅读技巧不是很多。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学生还无能为力。因此,我把此当作本文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亲情的理解远不如作者深刻,教学过程中需加大感性教育。
教学策略及手段: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置学生于现实的阅读情境中,教会学生质疑、解疑、探究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师设计对课文阅读过程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有所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3、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
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爱的熏陶,感受挚爱亲情从而实现爱的传递。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一首熟悉的老歌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些默默操劳,默默关心我们的父亲。那是怎样让人心动的一份父爱呀。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欣赏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曾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亲情感动了几代人。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板书《背影》)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氛围。
二、解题:1、作者简介:(略)
2、写作背景:(略)(多媒体出示作者行踪简图:北京——徐州——扬州——南京——浦口)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理解课文2、3段的内容,更好的渲染阅读情境。
三、朗读训练: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差使狼藉簌簌妥贴踌躇迂蹒跚箸拭琐屑晶莹
3、配乐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
设计意图:扫清字词障碍,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四、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标注出自己印象最深或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句子或场面。学生交流,有感情的朗读标注的内容并说说自己感动的理由。(教师在学生郎多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配乐并播放课件中准备好的部分画面)
2、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父子之间什么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
五、学习探究,研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1、背影作为全文的焦点和线索在稳中出现了几次?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这次描写中哪些词语用的好?为什么?(提示:找出四次背影描写,及第六自然段的动词和形容词。)
2、配乐朗读,饱含深情的朗读第六段,体会作者在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蕴含的深情。
设计意图:学习本文抓住某一事物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手法,通过找关键词体会文章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饱含的深情。突破教学难点。
3、再读课文,思考:
(1)文中作者围绕背影还组织了哪些材料?(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2、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送别过程中父亲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有什么特点和含义?(小组活动,各组代表发言)
(3)文章出了写父亲,还写了作者的感受,作者通过什么细节表现出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学生用低沉舒缓的语调配乐齐读项关于语句。教师配以相应的多媒体画面。
设计意图:把父亲的形、行、言作为互相联系的整体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教学重点。
六、拓展延伸: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以“父亲我想对你说:”开头,帮助作者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设题,引发学生思考,达到阅读延伸的.目的。
2、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父母。度过了人生十三四个春秋的你们一定留下了许多回味绵长的、令人百读不厌的爱的细节。请你打开思维的闸门,尽情地回想,捕捉闪光的瞬间,说说自己的父亲或母亲。
设计意图:体会真挚的亲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七、作业:
结合本节内容以“亲情”为话题,完成一段200字左右的细节描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朴实细腻的描写表现人物心灵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复述、朗诵和分析,感悟文中深深洋溢的父子之情。
2、赏析关键字词,学习作者朴实又包含深情的语言表达。
3、学习作者摄取精彩片段构思的方式,即以小见大法。
教学重点:走进文本感悟文中的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赏析并学习作者朴实又深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1、导入:《甜甜的泥土》中母亲用执着的爱融化了雪土下的糖果,《我的母亲》中母亲用严厉而温润的爱促我成长……但家庭的温情中除了母爱还有一种爱,它深沉、厚重也不乏细腻,那,就是父爱。
朱自清先生曾这样说;“父爱是一条细细的无声流淌着的河流。”今天,我们就随同作者,走近他的父亲,去感受父亲心窝里的那份温情。
2、“忆父亲的事”:
请同学复述文章中提到了关于父亲的那几件事。(失业奔丧、车站送别、执意买桔、临终书信。点评时紧扣复述的要求)
3、“忆父亲的行”:
“父爱是一条细细的无声流淌着的河流”,所以父亲父亲更多用的是无声的语言在表达着他的情愿。请同学们通读全文,选择文中一两处父亲最让你感动的动作和大家一起分享。
①蹒跚地走、慢慢探、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用两手攀着、两脚再向上缩
②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
③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④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扑扑衣上的泥土
用情朗诵这些文字。
4、“忆父亲的话”:
父亲的爱是无声的,但并非无言的。请细细体会文中父亲那几句不多的话语,你能从中体会出父亲的怎样爱?
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③“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⑤“进去吧,里边没人。
⑥“我身体*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用情朗诵这些语言。
5、“悟父亲的情”:请根据你对父亲言行的理解,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
6、总结和拓展
动人的亲情不仅洋溢在文字中,也常伴在我们的生活中。请你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叙写一段文字。
要求:
1、紧扣亲情,内容真实
2、从截取小的生活片段入手进行创作
3、在朴素的动作和语言描写中传递真情
王朝一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大家一定听过这么一句话“世界上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借用和仿照
这句话,写一个句子“我们身边不缺少亲情,只缺少发现的眼睛。”我们的父母一直以来无微不至的照顾着我们,我们也许已经习以为常、麻木不仁。但是,有一双眼睛,很会捕捉、体验亲情,有一支笔很会描写亲情,那人就是朱自清。
二、听孙道临朗诵的《背影》,看flash动画
三、进行写字比赛,检查预习效果(要求学生按给出的词语解释写出相关的词语)
差(chāi)使:旧时官场中称临时委任的职务,后泛指职务。
交卸(xìe):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
狼藉(jí):凌乱,乱七八糟。 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赋(fù)闲:失业在家。 勾(gōu)留:短时间停留。
颇(pō):很;相当地。 踌(chóu)躇(chú):犹豫
迂(yū):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蹒(pán)跚(shān):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tuí)唐:精神不振作。文中指衰颓败落的意思。
琐(suǒ)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拭(shì):擦。
惦(diàn)记:(对人或事物)心里老是想着,放不下心。
惟(wéi):只。 箸(zhù):筷子。
诸(zhū)多:许多。诸,指不确定的多数。
大去之期:意思指与世长辞,一去不返的时间。这是委婉的说法。
祸不单行:灾祸一个接一个不断到来。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心情)。已,止,抑制。
情郁(yù)于中: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郁,抑郁。中,内心。
琐屑(suǒxiè):零碎细小
典质(diǎnzhì):典押。以物为抵押换钱,可在限期内赎回
奔丧(bēnsàng):从外地赶回去参加或料理亲属的丧事
四、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简介
现实生活中,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的冲突是尖锐的、长时间的。朱自清本人在《笑的历史》中通过一个少妇的口吻,有所透露:“你有了事以后,虽统共只拿了70块钱一月,他们却指望你很大。他们恨不得你将这70块钱全给家里!”
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年),父亲的差事交卸了,一家大小断了经济来源,从此生计日艰,进而债台高筑。1920年,他从北大毕业,理所当然,他要负担家庭的经济,但是承担多少,承担有没有限度,他个人有没有独立支配经济的自由。在这些问题上他和父亲发生了一次一次龃龉。1921年暑假,他回到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1922年暑假,他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父亲先是不准他进家门,后则不予理睬。过了几天没趣的日子又悻悻而去。以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1923年暑假虽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悟,把握本文叙事的切入点和叙事的线索
1、思考题:从本文的描写看,什么场景和细节留给作者最深刻的印象和最深切的感受,换句话说以什么为叙述描写的着重点和切入点?
提示:本文细腻描写了父亲到浦口车站送行时过铁道为我买橘子解渴的场面和细节,着重描写父亲的背影。这是作者印象最深感受最切的记忆,所以作者把它作为文章描述的着重点和切入点。
2、思考题:作者在文中前后多少次描写或提及父亲的背景,这些描述背影分语句在文章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四写背影
(1)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引出背影作用:
(2)父亲买橘子的时的背影描写背影点题
(3)父亲隐入人群时的背影惜别背影作为线索,互相呼应,贯串全文。
(4)读信时泪光之中的背影思念背影
启示:要写真情实感,写自己印象最深、感受最切的事件、场景和细节,并以此为线索把相关的事描述出来和贯串起来,以此为描述的着重点和切入点,这是很好的取材方式和章法模式,
六、细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对材料的取舍和详略安排
1、思考题:作者是否在一开始就写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的背影?不是的话,那么围绕这个背影,作者前后写了什么?
提示:按地点和时间的变换详写了三件事(1)父子回家奔丧(2)父亲车站送行(3)读父来信落泪。略写了南京勾留了一天的事。
提示:作者还写了以下的内容
一声安慰(事已如此,不要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几度踌躇两度再三几件事情(挑行李、讲价钱、拣座位、买橘子、催上车)
几番叮嘱一个背影几次落泪一点嫌弃一度自责一封家书
强调:这些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事件和言行、心理的细节,最能表现父亲和儿子的形象和感情。
2、提问:作者怎样安排所写内容的详略?
(1)写父子回家奔丧,是为了交代浦口分别的原因,以祖母之死和家境之惨营造悲凉气氛。
(2)略写南京勾留一天,与朋友去玩,是因为这件事与本文的核心事件中心思想无关。
(3)之所以重点写父亲买橘时的背影,是因为它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最深、感受最切,最能体现父爱,是文中最重要的事件、场景和细节,是文章描述的侧重点和切入点。
启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第二课时
一、欣赏文中的精彩描写
1、学习文中对背影的描写
(1)反复朗读,思考题: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父亲的背影?描写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作者从父亲的身材、穿着、动作等角度描写父亲的背影,用意是交代父亲穿着臃
肿、身材肥胖、路途艰难、动作不便,最终是为了表现父亲不避艰难,不顾劳累,亲自为儿子买橘解渴,这种舐犊之深情。
(2)再次朗读,思考题:作者在描写背影时,有没有运用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这是什么语言风格?
提示:作者使用白描,没有运用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语言质朴。
(3)在对背影的描写中,哪些动词运用得准确、传神?(略)
2、学习文中其他精彩的描写
思考:
几度踌躇、两度再三、几件事情、几番叮嘱、几次落泪、一点嫌弃、一度自责、一封家书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段、表现手法?对刻画人物起什么作用?
提示:
几度踌躇、两度再三,这是反复,突出强调父亲不放心别人代劳,怕做得不妥帖不周到,最终还是忙里抽空,亲自送行。
几件事情,虽然写的较为概括,但表现父亲给儿子送行时的不辞辛苦,亲力亲为,细致周到,无微不至。真是为儿为到底,送佛送到西。
几番叮嘱,语言描写,非常精当,表现父亲非常牵挂儿子路上的安危和到校以后的生活情况。
几次落泪,神态描写,在描述中间接的抒情,语言质朴,表现儿子被父亲舐犊情深的行为打动、对父亲的离开依依不舍,为父亲的年老体衰担心难过之情,作者不当着父亲面落泪,是怕父亲见了伤心。
一度自责,心理描写,反语,表现作者对自己嫌弃父亲的啰嗦迂腐,不能体会父爱的自责和自嘲。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用“通过记叙……,刻画……,表达了……”的句式概括。(关键词:父亲关心爱护儿子,儿子感受到父爱,并且感激、牵挂、思念父亲)
四、课堂辩论
正方:朱自清父亲为儿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充分表现了伟大的父爱,朱自清嫌弃得不对,自责是应该的。
反方:朱自清父亲为儿子所做的一切不全正确,朱自清的嫌弃是对的,不必自责。
提示:虽然,朱自清与父亲矛盾很深,一直关系不好,这一次浦口送别,是父子互相和解、冰释前嫌的机会,是父亲表达亲情和歉意的机会,但是,父亲也不必事必躬亲,甚至越俎代庖。因为儿子已经20岁,能自理自立,挑行李、买车票、讲价钱、拣座位、铺座位、买橘子的事完全可以自己去做。儿子嫌弃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做事有点迂固然不对,不过他已经感觉到父亲不必来送车,自己能自理,这种想法是对的。作为一个已经成年的人,确实不应该依赖父母,要学会自理自立,学会生活。另外,要懂得感恩,有能力,应当回报和接济困难的父母。
板书设计
四写背影
(1)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引出背影作用:
(2)父亲买橘子的时的背影描写背影点题
(3)父亲隐入人群时的背影惜别背影作为线索,互相呼应,贯串全文。
(4)读信时泪光之中的背影思念背影手法:白描,细节描写
几个情节
扬州奔丧一声安慰营造气氛
南京勾留略写
浦口送车几度踌躇两度再三关爱之情
几件事情一个背影惜别之情
几番叮嘱两度落泪父子深情思念之情
一点嫌弃一度自责自责之情
泪读家书一封家书再度落泪担忧之情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