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由来和风俗分别都是什么?8篇

春节的由来和风俗分别都是什么?8篇

春节的由来和风俗分别都是什么?篇1

饮食——少食辛辣多尝甘甜

立春之后饮食忌辣,少吃麻辣火锅、羊肉、烧烤、油炸等食物。与冬季不同的是,立春后麻辣火锅要少吃,羊肉、狗肉也要少吃,因为这些食物都可能损耗阳气,导致上火。饮食调养方面应该做到以绿色蔬菜为主。应注意少吃酸味食品,防止肝气过旺,要适当增加甜味食品,这有利于补益脾气,避免肝旺而伤脾。所吃食物性宜偏凉,要慎用或禁食热性食物,以免饮食助长内热,而发生温热性疾病。立春之后宜饮用菊花茶、金银花等清热散风,还可喝花茶类,花茶性凉而不寒,较为中和。宜食新鲜蔬菜,如菠菜、芥菜、豆芽菜等。

起居——晚睡早起精神足春捂秋冻要注意

早春时候睡眠上应遵循“晚睡早起,与日俱兴”的原则。如何晚睡早起呢?专家认为即便晚睡,也要在晚上11时之前上床,到了早晨,可以比冬季起得早一些,到户外去散散步,放松身体。

另外,初春时节,特别是乍暖还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春捂秋冻,最好不要过早地减少衣物,仍应该注意保暖,防风。春捂要特别重视对头、脚、颈、手这些部位的保暖,否则很容易降低身体免疫力,导致疾病入侵。通常来说,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时,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脱点衣服了。如果“捂”着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摄氏度也不必急着脱衣;如果感觉“捂”了身体会出汗,就不妨早点换装,否则,“捂”出了汗,万一再被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

运动——串门拜年伸伸懒腰也养生

今年立春刚好是在春节期间,大家会趁这段时间走亲访友,其实专家认为这也是一种养生方式。因为春天开始生发了,所以大家得热闹起来,动起来。其次,虽然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但是寒气仍在,所以,不主张大消耗的运动,散步、聊天、串门适合“肝疏泄”的合适运动。

所以,在中医养生里,立春时分不要进行高强度的剧烈运动,最简单的运动就是伸懒腰。大家都有体会,在清晨刚醒来或工作劳累时,伸一伸懒腰会有说不出的惬意。其实,这是人体自我保健,特别是对肝脏保健的一种条件反射。人体困乏的时候,气血循环缓慢,这时若舒展四肢,伸腰展腹,全身肌肉用力,并配以深呼吸,有吐故纳新、行气活血、通畅经络关节、振奋精神的作用。伸懒腰后,血液循环加快,全身肢体关节、筋肉得到了活动,睡意皆无,这样也激发了肝脏机能,使肝脏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对肝脏的保健效果。伸懒腰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伸懒腰时要使身体尽量舒展,四肢要伸直,全身肌肉都要用力。伸展时,尽量吸气;放松时,全身肌肉要松弛下来,尽量呼气,这样锻炼的效果会更好。经常做这一动作,还可增加肌肉、韧带的弹性,延缓衰老。

防病——防哮喘和过敏精神调养很重要

立春时节,是哮喘病的高发时期。究其原因,除了初春气候变化大,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或气管痉挛,诱发哮喘外,主要与花粉、尘螨等过敏原有关。因此个人,尤其是有过敏性体质的人此时应有意识地远离这些过敏原,谨防哮喘发作。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春季是人体肝阳亢盛之时,情绪易急躁,因此每年立春后,心理疾病患者都会骤然增多,病人多为焦虑症、躁狂症等病。这主要和天气的变化有关,初春气压低,容易引起人脑分泌的激素紊乱,加上天气多变,也常常使人的情绪波动较快,使人体的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出现异常。

防躁动,个人除了应避免过度疲劳,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外,尤应重视心理保健,宜多与朋友沟通交流,多接触大自然,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保持平和的好心态。人出现情绪波动是正常的,但要懂得及时调节,当发现自己情绪失常时,可通过听音乐或参加体育活动等举措及时转移不良情绪。此外,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不妨多去郊外走走,呼吸新鲜空气,调节身心情志。如果个人情绪无法通过自我调节得到缓解,应及时就医。

春节的由来和风俗分别都是什么?篇2

1、忌点灯。民间传说里,正月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在这一天老百姓人家都要早早的熄灯睡觉,晚上忌点灯。

2、忌外出。大年初三是“狗日”,这一天忌拜年,因为传说“狗日”里的狗是赤狗,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不祥,因此在这一天不宜外出也不宜拜年。

3、禁忌动刀子和剪子。有句俗语说,“初三动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难免”,因此在古代民间,这一天不宜动刀或剪刀,否则新的一年里就会是非不断。

4、忌吃米饭。大年初三这天也是谷子生日,因此在民间有忌食米饭的习俗,如果在这天不小心吃了米饭,尤其是小米饭,就会导致来年家里种植的谷物减产。

5、忌探亲访友。大年初三这天,旧习俗又称为是“饿鬼日”,因此在这天忌探亲访友。

6、忌白天午睡。正月初三白天睡午觉,那来年整年都会很懒惰,其实不睡午觉的真实原因是因为过年期间有迎来送往,如果睡午觉的话是对客人很失礼的事。

7、忌倒污水、垃圾、扫地。正月初三不要从事家里的洒扫工作,因为这样容易把家中的财气扫掉了。

8、忌向人讨债。正月初三这天不管是被要债,还是跟别人讨债,在接下来的一整年里都会很倒霉,因此在这天千万不要向人讨债。

春节的由来和风俗分别都是什么?篇3

春节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春节代表的是辞旧迎新、吉祥如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美好祝愿,人们都在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会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同时也是中国人表达和释放情感时候、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的精神支撑。

春节的由来和风俗分别都是什么?篇4

据介绍,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上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成为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的由来和风俗分别都是什么?篇5

一幅连环画,依样剪刻出来,不会有特色;一幅剪纸作品,沿袭绘画的形式,也没有创造性。这就是人们经常议论的:有的剪纸“象画”,“象绘画过了刀”,被称为“剪纸画”,说的是有些剪纸缺乏自己的特点。谈这个问题以前,应首先肯定剪纸吸收绘画和其它艺术的营养是正确的,文艺的发展历来存在着相互借鉴和影响,这是一种进步,不是倒退。但在吸收过程中不牢牢把握好本艺术的特点和创作规律,容易出现一种生硬和不舒适感,容易脱离人们的欣赏习惯。

剪纸“象画”都有哪些具体表现呢?大抵有这些:造型象绘画的写生素材,没有符合剪纸特殊要求的加工,机械搬用西画的焦点透视构图,不善于发挥散点透视的表现作用,放弃剪纸归纳、概括装饰用色的特长,追求绘画色彩的“丰富”和“真实”,以及在装饰处理上,不能巧妙地运用程式化的表现方法等等。出现此类毛病,一般地讲,是没有掌握剪纸的特殊创作规律,或对民间剪纸和遗产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学习,自觉不自觉地陷入绘画的规范。

反映到认识上,什么是剪纸?有的说:“刻出来的画就是剪纸。”这种说法区别不开剪纸与绘画,也指不出剪纸的具体特点,照此理论的逻辑,一切绘画凡经过剪刻就都是剪纸了,岂不将剪纸与绘画混为一谈,抹杀了剪纸的存在,单纯追求过刀有什么特殊意义?这种认识不是个别现象。上述毛病中有些便是这种认识的直接反映。

还有一种现象,与此正相反,就是不要求过刀的“画剪纸”,即用毛笔代刀笔,画完充为剪纸,根本不考虑工具对剪纸风格的影响。凡是毛笔能达到的,应有尽有,越画越细,与绘画的距离越来越近,与剪纸越来越远。久而久之,剪纸的局限性不见了,剪纸的特长也就没有了。

民间剪纸在创作构思、表现方法、生活感受与艺术表现、程式的运用等许多方面,有不少东西值得我们研究,这些都密切联系着人们的爱好,是构成民族形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仅就锯齿纹来说,在南北朝的《对马》、《对猴》剪纸上,就已经出现,经历一千四百多年的考验、充实和丰富,到今日仍继续应用而具有新的意义,不同的时代也有着不同的变化,证明文艺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的影响和民族文化的滋养。

春节的由来和风俗分别都是什么?篇6

每当敲响新年的钟声,

仿佛整个地球都在震动,

新年的钟声在我的心中轰鸣,

新年的钟声让全人类沸腾!

新年的钟声在普天之下引出轰轰烈烈的欢呼声。

新年的钟声响彻五湖四海,

新年的钟声响彻南极北极的上空。

新年的钟声迎接新的浪花,

新年的钟声迎接新的云涌,

新年的钟声迎接新的明月,

新年的钟声迎接新的旭日东升!

新年的钟声迎接新的财富,

新年的钟声要送走那旧的贫穷。

新年的钟声要迎接新的创造,新的发明,

新年的钟声要迎接新的捷报,新的竞争!!

每当敲响新年的钟声,

这钟声就回荡在亿万人民的心中,

青少年听到这新年的钟声,

高兴的举起双手欢跳乱蹦。

中老年听到这新年的钟声,

倍感酸酸甜甜这并非是自作多情。

成功人士听这新年的钟声,

再把新的奋斗目标锁定。

处在逆境中的人士听到新年的钟声,

悄悄的把那滚动的泪花擦净。

新年的钟声让我们迈出更坚定的步伐,

新年的钟声让我们释放出那无比的豪情。

看大海,望长空,

只有壮志凌云,才会有无比灿烂的人生!

回顾那新年的钟声,

年年岁岁都是无比的激动,

查看那已出场的人生画卷,

一幕幕,时而轰轰烈烈,时而冷冷静静,

时而站在低谷,时而攀上高峰,

时而捶胸顿足,时而笑语腾空。

享受着生活也在享受着竞争!

大千世界,云云众生,

总是熙熙攘攘,沸沸腾腾。

用新年钟声的震撼,

去涤荡那心中的不平,

用新年钟声的震撼力,

向着最新的目标,发起新的进攻!

新年的钟声,猛劲响吧!可劲敲吧!

让新春的钟声响的更美妙,把新春的钟声敲的更吉庆!!

春节的由来和风俗分别都是什么?篇7

春节快到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春联,你知道春联的来历吗?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贴春联的来历。

春联,俗称门对子。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挑符。王安石“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

春联始于五代。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先是叫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又嫌他写得不工稳,便自己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写春联了。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春联普及盛行于明朝。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而且,他还为王公大臣们御书春联。赐给中山王徐达的对联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赐给陶安的对联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于皇帝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广大群众的传播,春节贴春联便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下来。

昨天,我们家也贴春联了,早上妈妈便熬了一锅白粥,我帮妈妈端着来到家门口,先把旧春联揭了,旧春联粘得很结实,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揭干净,妈妈先把白粥涂上,在小心翼翼地把春联贴上,妈妈让我看着贴正了没有,我接到命令,眼都不敢眨一下,最后经过认真比较,才贴完,贴的完美极了。

我帮妈妈贴春联,不仅得到表扬,还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气氛。

#737772

春节的由来和风俗分别都是什么?篇8

“爆竹声中一岁除”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开始了。

今年春节,我在外婆家过的。这里的春节,比较热闹.春节前夕,我们刚回到,就发现家家户户,都焕然一新,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还都贴上红红的春联,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除夕夜,按照习俗要吃一顿团圆饭,就是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赶回来,一起吃一顿饭.外婆忙着准备过年吃的食物,有鸡、鱼、猪肉、牛肉等,可丰富了。

这么多吃的,我最喜欢的一种小吃是牛腊巴(一种牛肉干),整天吃个不停,不幸的是,我在吃团圆饭的时候,却发烧了,其他什么菜都没有尝到,就只吃了一碗无味的白粥,就软绵绵的睡觉去了。

半夜,“啪啪啦啦”我被一阵阵鞭炮声给吵醒了,一直睡不着,我看了一下钟,现在已经是十一点五十了,突然安静了下来.没到几分钟,“嘭”一阵小声的鞭炮,接着大声的”轰”,一直鞭炮就“劈里啪啦”响个不停,还有人们的欢呼声,互相拜年,我知道,新的一年现在开始了.第二天天亮,大街小巷一片张灯结彩,地上满是红色的鞭炮纸,好像铺上的一条红地毯。

热闹的气氛一直持续到我们离开的时候。

#737770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