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城市发展根本问题【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论城市发展的根本问题
摘 要:
新的时期已经开启, 新的城市化浪潮正在兴起。
值此之际,我们更应当对城市的根本问题进行清楚地梳理和阐述, 以免走入误区。
实际上, 近些年我国各类城市都有不凡的发展业绩, 日新月异、 快马加鞭的发展速度令人称奇。
但其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还是令人担忧的, 许多城市的导向和战略已经偏离了城市的根本目标, 诸如城市经济失衡、 产业脆弱不支、 产业结构的雷同、 城市盲目的扩展、 城市环境恶化、 城市记忆的消失等弊病凸显。
那么, 城市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未来以什么主导城市发展? 什么样的城市最具价值呢? 也许, 美国的一项城市幸福指数调查可以揭开这一问题的一角, 给我们一些启示。
关键词:
城市; 根本问题; 价值; 幸福
中图分类号:
F291.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0751(2013)09—0024—03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城市化获得了 长足的进展, “发展是硬道理” 的理念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城市经济的增长, 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尤其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 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 但由于许多城市一味追求 GDP, 追求形象工程, 结果造成地表上的东西很漂亮, 地下的基础设施及水源等支持城市健康运转的系统却常出问题。
在城市的规划上, 缺乏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城市体系规划, 各类城市争相上马高端产业项目 , 各地产业趋同/雷同现象严重, 人才、 资本、 技术等高端要素配置的
总体效率降低。
那么, 我们的城市究竟是为谁而建, 为什么目的而建? 什么样的城市才算是幸福城市? 为什么城市越建越大、 越建越高、 房子越建越多, 而绿地游园越来越少、 交通拥堵越来越多、 城市历史标识越来越少、各种公用设施越来越贵, 人们的幸福感没有与所在的城市一同增长, 反而越来越低? 等等, 诸多问题, 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一、 城市究竟为谁而建?
城市有两个基本功能, 一个是经济功能, 另一个则是生活功能。
如果过分看重经济功能, 那所有的行为就会围绕 GDP, 怎么赚钱怎么做。
在一味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前提下, 城市的生活功能就会被忽视。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上的问题反映出城市建设的主导思想出了偏差, 甚至背离了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
由于忽视了城市为谁而建, 城市正在演变成某些利益群体诸如土地投机者、 房地产投资者、 GDP 追逐者以及形象工程追求者的乐土,而不是城市广大居民的乐园, 就业难、 住房难、 上学难、 看病难、 乘车难等问题变得普遍而常态, 成为城市发展的顽疾。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城市的基本目标应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安全、 可靠、 持久地生活和生产保障, 由此才能实现城市的功能, 即为较为广泛的区域提供强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实现社会的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二、 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子?
城市这个人间自 造天堂到底应该如何形容?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描述。
归纳已有的认识, 聚焦为两类:
一类是高楼大厦林立、
车水马龙穿梭、 人来人往奔波、 花花世界喧闹; 另一类是宜业宜居方便、 设施齐全完善、 环境宜人自然、 安全安静蕴深。
当前人们更多地向往后者, 但
许多城市的发展实践却偏向了 前者。
一些学者早就提出了 建设田园城市、园林城市、 生态城市、 宜居城市等理念, 但是, 实践中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的城市建设似乎是以大为美, 追求经济实力增长的同时, 极力推动土地的扩展和人口的膨胀。
千万级别的人口拥挤在一小块有限的地域内, 爆炸状增长的汽车把路面挤满, 房价狂涨的同时基础设施却没有跟上, 空气污染伴随着绿地的减少不断地加重……这是中国城市正呈现的状态, 这是我们期望的城市吗? 显然不是。
这是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吗? 事实也不是。
在美国, 我们可以看到另外一个现象, 美国 50 个州的首府城市并不完全是本州内最大的城市(按人口计), 甚至有 15 个州的首府城市在本州排名连前 5 位都算不上。
那么, 什么是人们向往的城市?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的轨迹, 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趋势和导向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北欧是世界上最具魅力和竞争力的经济体, 加拿大的多个城市也多次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最宜居城市。这些宜居的国家, 城市是什么样的呢? 广袤的绿地, 到处是森林和湖泊,标准民宅是一至二层的独立屋。
只有在斯德哥尔摩、 哥本哈根、 赫尔辛基、奥斯陆、 多伦多、 温哥华这几个有限的大城市的中心, 才有拥挤在一起的摩天大楼, 成为地平线上的风景。
而且, 这些城市的人口并不比我国的一些省会城市多, 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伦多的人口才 240 多万, 最具魅力的城市赫尔辛基也只有 116 万人(2011 年底), 加上周边的都市区为 136 万人。
说到这里, 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就一定是我们效仿的对象吗? 当然不尽然。
由于城市人口、 工业、 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城市病” 其实
就最先发端于发达国家。“城市病” 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的烦恼和不便的同时, 也对城市的运行产生了一些影响。
所以说,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问题, 小城市有小城市的问题, 只是问题的类型、 严重程度、 问题顺序不同而已。
全球的跨国企业总部多在大城市, 价值创造也在大城市, 但大城市压力大和竞争激烈。
几十万人口的小城市情况要好一些, 管理也简单得多, 但过多的小城市似乎并不低碳环保。
小城市住宅零落分散, 拉大了 基础设施的框架, 增加了投入, 削弱了集聚效益, 远比公寓楼浪费资源。
在欧美国家的许多城市都有这种现象, 就是感觉出行并不很方便, 城市(群)之间不通地铁, 公交也不发达, 每家都要有一至两台汽车。
也许这就是汽车社会的布局和生活模式。
实际上, 多年来也有许多专家一直在讨论:
是不是应该发展密集型住宅小区, 超市、 邮局、 医院和学校都可以步行或搭公交车前往。
注:
城市居民满意度指数包含了 居民对就业、 收入、 环境、 服务、 设施等的感受程度, 调查的问题涉及政治、 经济、 福利、 健康等内容; 居民乐观度指数则反映了 居民对未来发展的期望判断。
此项调查, 每天随机抽样 1000 人, 采用当面调查、 电话调查、 数据核实等手段, 持续 350 天,分 3 天、 周、 月、 季、 年以及分州、 选区、 都市统计区为单位, 汇总结果。
城市到底应是什么样子的? 人类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生活模式? 每个国家、 地方都在探讨。
是集中好还是分散好? 是大城市好还是小城市好?是发展制造业好还是发展服务业好? 这些都需要时间检验。
在生活质量方面, 更大的城市并不一定是最好的。
美国的盖洛普公司(Gallup)
在 2011年 3 月份发布的关于美国城市整体福利水平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 纽约、
洛杉矶和芝加哥都未能进入前 50 名。
相比之下, 该排名的前 10 位中有 9个都是中型城市。
唯一进入前十名的大城市是华盛顿地区。
所以, 对于当前而言, 关键在于如何在漫长的历史时间给出准确答案以前, 找到代价最小的方案。
不管怎样, 对于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人们基本上有了共同的认识, 应当以人为本, 方便舒适, 宜居宜业, 讲究品味, 注重质量。
总之,一句话, 用生活质量来主导未来城市的发展。
这方面, 美国的盖勒普城市幸福指数调查给我们很多启示。
美国的盖勒普城市幸福指数调查(2010 年)
显示, 居民感受最幸福的城市并不一定在喧闹、 繁忙、 火热(沸腾)
的大都市, 也不一定是收入最高的那些地方, 而是那些轻松、 健康、愉悦、 梦想(期待)
的地方。
这正是我们的城市、 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借鉴的东西。
从其调查结果可见一斑(参见表 1)。
三、 用什么来引领城市发展?
那么, 如何引导城市朝着理想的目标发展呢? 如何推进城市的价值不断增长增值呢? 如何实实在在地以人为本建设幸福城市呢? 一个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建立一套新的城市发展质量衡量指标体系。
这方面, 国内的一些机构和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关注并做了 相关评价工作, 但我们仍可以学习和借鉴美国的方式, 不断完善我们的体系。
美国的盖勒普的幸福指数评价系统是一项针对城市、 都市区、 选区和州发展质量评价的综合评判方法。
这项调查每年持续跟踪 350 天, 每天对至少 1000 名市民进行调查, 请市民给自己的工作、 财务状况、 身体健康、感情状态和城市评分, 然后总结出“幸福指数” 报告。
不论从技术层面还是实践指导上, 该指标体系都具有很鲜明的特色。
一是指标人性化, 贴近“以人为本”。
这个指数体系包含生活水平质量、身体健康水平、 情绪心理健康、 行为习惯健康、 工作环境状况和基本情况6 大内容, 可以看出这些评判更多地体现了人的感受和人的期盼。
联合国也有一整套城市考核的指标体系, 同样很看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中空气、 饮水质量等生活质量的指标所占比重很大。
而我国现在的城市考核指标体系还在强化城市追求 GDP, 缺少对城市中活生生人的感受的衡量。二是方法更为科学, 几乎全年不间断的收集信息、 处理信息, 这种大规模的持续性调查目前在国内还是比较少见。
三是更加真实可信, 该方法运用现代各种科技手段, 读者甚至可以天天在盖勒普网站上观察样本动态变化过程, 增加了民众的信任感和参与感。
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我国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告诉我们, 现代城市的发展一定要有长远眼光和现代的、 先进的理念, 要以人为本, 更多的关注居民生活, 特别是舒适度、 幸福度。“以人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以人的感受为城市的导向”, 这是城市建设的根本要求。
我国迫切需要围绕这个原则, 建立系统的指标体系和科学可行的调查方法。
如果能以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作为城市发展的理念, 城市病就能大大减少。
这样的城市发展理念和一套指标建立后, 会使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淘汰落后低效产能、 调整行业结构, 城市的规模等级结构也会发生良性变化。
一些产业、设施集中在大城市的状况, 就可以得到调整和改善。
参考文献
[1] 李松涛, 我国一线城市城市病日益严重影响居民幸福感[N]. 中国青年报, http:
//www. sina. com. cn, 2010—10—08.
[2][英]安迪. 派克等著, 王学峰译, 地方和区域发展[M]. 上海:
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3]Helsinki has an urban population of 1, 159, 211 (31 December 2011)
[N]and a metropolitan population of 1, 361, 506,
https://en. wikipedia. org/wiki/Helsinki; 2013—05—16。
[4] 李 牧 . 中 国 城 市 与 加 拿 大 的 差 距 [N]. 黄 河 新 闻 网 http ://www. sina. com. cn. 2010-10-08.
责任编辑:
晓 立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