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批评与自我批评缘何在领导干部的民主生活会上变成了 "蜡枪头"?
倪洋军
2007 年 07 月 04 日 08:33
众所周知,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
有无真正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鲜明的标志之一。
党员之间, 党员领导干部之间, 通过真诚的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才能够及时的发现党组织和党员个人身上存在的错误与问题, 及时的改进工作, 及时的总结经验教训, 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可是,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传统在一些地方、 在不少党员, 特别是在领导干部中失传了。
批评与自我批评早变成了表扬与自我批扬, 领导干部的民主生活会也早已异化成了评功摆好会。
那么, 到底是什么原因, 让本该“真刀真枪” 的民主生活会, 演变成了“过场会”呢? 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把“真刀真枪”, 缘何沦为一把“蜡枪头” 呢? 窃以为, 以下“三个问题” 亟待关注和解决。
一是有一班人在替领导考虑着。
在中国官场, 无论是什么活动, 从开始计划布置到中间措施落实, 乃至最后总结宣传等等, 一般都有专门的一班人在替领导忙活着、 服务着, 很多事情是根本不需要领导大人们亲自上手的。
就拿领导干部的民主生活会来说, 从接受到领导批转下来的上级通知后, 便会安排专人负责有关学习材料以及相关程序的准备。
由征求意见组好不容易征求来的意见本来应该原汁原味地向有关领导反馈, 但是一来因为被征求的对象是经过认真筛选的, 他们一般不会提太深刻的意见上来, 即使有了一些比较尖锐的意见, 也会在汇总的时候被一层一级的把关同志给磨平了, 以至于最后呈现给民主生活会上的征求意见, 变成了一盆温开水, 甚至是白开水; 而本该由领导干部本人下去开展背靠背谈心的, 也往往由于领导忙等原因而由下属或秘书代劳, 甚至就免去了; 领导干部的分析评议材料, 当然也毫不例外地不是真正出自领导之手……如此一番准备和安排下来, 进入会场的领导们怎能说出自己的真心话来, 只能照着准备好的材料念, 或者干脆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
至于会中或会后所要做的整改措施, 一般也是落实在材料上的比较多。
二是党员领导干部相互牵制着。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这样两个方面的统一。
但是,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党内民主逐渐地被弱化了。
一方面是领导干部民主意识逐渐淡薄了, 官僚主义和霸权意识却与日俱增, 不仅听不进一点儿反面意见, 甚至是老虎屁股摸不得。
久而久之, 家长制, 一言堂就成了常态。
另一方面是领导干部的官本位思想和自我保护意识盛了。
一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的帽子、 位子就在“一把手” 的掌控之中, 为了生存或升迁, 不得不对掌握着自己生杀大权的上级领导一味地迎合, 于是阿谀奉承、 溜须拍马成了一种惯例。
即使到了民主生活会必须真刀真枪的特殊场合, 也早已忘记了批评的本义和真谛。
要么是不疼不痒地提一些表面上是批评实则是在表扬的话, 诸如, “要多注意自己的身体, 不能太累着”,“不能在群众面前不背手、 不掐腰, 显得没有领导的样子” 等等; 要么云里雾里说一些不着边际、言不及义、 离题万里、 不知所云的话, 诸如“今天的天气真不错”,“今天在路上看到有人撞死一头猪”等等。
当然, 如果这民主生活会有上级领导参加, 那么也常常是有约在先, 来个“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做个好样儿给人看, 而“一切散了会都不算数”。
三是批评的结果通常被闲置着。
民主生活会的真正目的, 是通过开诚布公地批评与自我批评, 发现和查找不足, 进一步改进作风、 推动工作。
换句话说, 是要将批评的结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
但是批评的结果能不能让能者上、 庸者下, 就难以做到了。
对领导干部的批评意见往往是内部消化, 大多会上说说而已, 事过境迁, 并不与领导干部的升迁沾边儿。
好像还没有见到民主生活会上形成的批评意见能够左右一个领导干部的进退留转的呢, 原因正在于时下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还不能完全做到依照民意, 更不会按照批评意见的多寡, 而是由上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决策来定的, 甚至往往取决于上级领导干部某个人的一句话。
相反, 如果对领导干部直言批评, 有一说一, 有二说二, 不藏不掖, 不留情面, 弄得领导下不来台, 虽出于公心好意, 但其结果常常是种下玫瑰收获刺, 玻璃小鞋儿早给你准备好了。
由于很多批评的话说了用处也不大, 或者根本就是白说, 大家又何必再去恼那个干瘪人呢?
党内批评难, 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烫手山芋。
而要真正解决这个难题, 除了要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在党意识, 敢于讲真话、 实话以外, 更要在体制和机制上开刀动斧、 动真碰硬。
只有打通“阻塞”,才能“水到渠成”。
相关热词搜索:上一篇:批评和自我批评【优秀范文】
下一篇:妇联禁毒工作计划两篇【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