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发展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探究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美学价值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水彩画的继承与创新必然脱离不了传统文化,对广西桂剧戏曲人物形象的水彩语言表现实践与探索,不仅是对广西桂剧传统戏剧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和现代艺术的承袭与发扬,对于水彩民族化的探索和发展,拓展水彩语言和艺术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桂剧戏曲人物 水彩画 民族性
1 广西桂剧的发展现状
桂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古老的主要剧种之一,又被称为“桂林戏“或”桂班戏“,约于明末清初时形成,距今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在我国的广西、湖南等地区流传。提到桂剧不得不提起桂剧的开创者——唐景崧,他将桂北当地剧种和皮黄戏曲相结合,从编写剧本,组建戏班子,到搭建戏台都亲自完成,并于1896年为他组建的第一个桂剧戏班——桂林春班,他编写了《看棋亭杂剧》,这也成为桂剧史上第一批独有的剧目,促进了桂剧的发展。1902年桂林第一个戏院——景福园的建立标志着桂剧逐渐进入剧场演出,此后起和园、仪园戏院的相继建立,也使得桂剧从此有了固定性的场所进行演出。1912年,第一个桂剧女科班福珍园创办完成,一大批女演员诞生,为桂剧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1938年大戏剧家欧阳予倩接受马君武的邀请到广西改造桂剧,《梁红玉》是他编排的第一个戏,此剧连续演出28场而不衰,震惊了文艺界。因为桂剧《梁红玉》的告捷,1939年欧阳予倩再次受邀前来广西改革桂剧,并被任命为“广西戏剧改进会”会长,随后他又组建了桂剧实验剧团并兼任团长。在此期间,他从排练到演出、制度到舞台、妆容到艺名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又开办广西剧场以及桂剧院校等,为这个桂剧这一悠久的剧种开辟了道路。1944年桂剧盛况空前,作为地方剧种在多个展览上大展宏图,并最终进入了中国十大戏曲剧种的行列。1953年是桂剧发展的黄金时代,改革开放后更是逐步迈向辉煌,最终成为了一个有着巨大影响的地方剧种。
2桂剧戏曲人物的艺术风格
2.1脸谱形式
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化妆造型艺术,是戏曲文化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意在向观众传递戏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等,并展现脸谱背后对人物的褒贬等信息。色彩是戏曲脸谱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鲜明的色彩和图案来强调不同人物的性格,桂剧脸谱色彩鲜明,重视色彩间的强烈对比和调和。红、黑、白为主要用色,经调和后为棕色、粉红、灰色三种附加色。桂剧脸谱中颜色仅作为协同作用,主要是以图案上的变化来加强其艺术效果。在《梨园旧籍·二》中包青天的脸谱造型中就用到了红、黑、白三种颜色,紧缩的双眉,额间的弯月表现出了他不畏强暴、高洁的品质。戏曲脸谱通过对其极大的夸张修饰,进而让人物形象在戏剧演出中得到生动的表达,更加神形兼备。
2.2服装造型
在戏曲中除了余音绕梁的唱腔,戏曲光彩夺目的服饰往往也令人着迷。桂剧服饰俗称“行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服饰,彰显了中国刺绣的文化魅力。桂剧服饰品质高贵、制作繁杂而精巧,多以手工制作为主,一套完美的桂剧服饰可谓是连城之价。桂剧服饰种类样式繁多,主要沿用了京剧、昆腔的服饰,服装设计大胆而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戏曲服饰造型风格的不同,所代表人物的身份形象与历史地位也不相同,如在“梨园百态”项目展《梨园旧籍·二》中,包青天这一“净”角身着龙蟒,以黑色服饰为主,对于包拯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形象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拾玉镯》中饰演孙玉娇的花旦服饰也极具特色,烂漫的粉色花衣刻画出了少女聪明伶俐、天真无邪的典型形象。服饰造型是传统桂剧表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人物特征和性格特点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延续。
3桂剧戏曲人物在水彩创作中的表现
在当今画坛中也不乏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的水彩画创作,如关良的《武松打虎》、闫平的《北方有佳人》、刘令华的《贵妃醉酒》等作品都描绘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审美意象。在项目展的准备中笔者和项目组成员力求在水彩画表现语言上进行更多可能性的探索,展览作品运用了水彩画、国画、水性坦培拉、丙烯、色粉、速写等多种绘画方式,大体上以水彩表现方式为主,其他技法辅之,通过这些不同的方式来表现戏曲人物独特的审美意象和民族特色文化。作品《折子戏组图》中作者袁婷婷采用了国画小品的方式将折子戏一个个场景串联起来,其中有经典桂剧《拾玉镯》、《打棍出箱》、《瑶妃传奇》等剧目,国画这一表现方式使桂剧从人物形态到服饰造型更加清新淡雅;《梨园旧籍·二》笔者采用了色粉来塑造铁面无私的包拯形象,色粉画的颗粒感加上黑色的主色调烘托了整个画面以及人物形象;《梨园旧籍·一》、《双子》、《桂韵》、《游园惊梦》等作品先大面积的采用水彩湿铺,分出画面明暗以及色彩关系,在后期塑造时局部使用坦培拉蛋彩进行刻畫,这样既保留了水彩画酣畅淋漓、透彻的画面效果,又不失坦培拉的细腻柔美;在项目实地考察时,项目组对桂剧演员进行了现场速写写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传神生动。
4结语
传统戏曲文化以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价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代社会,蕴含民族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强烈的冲击,发展面临严重的失语境地。项目前期笔者和项目组组员们在查阅了解了理论资料的前提下在南宁市、桂林市等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彼时正值疫情期间,在考察期很多专业桂剧演出中心因此而受到影响,从演出排班到上座率都今不如昔。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走访时,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到现如今桂剧由于多种原因江河日下,民间自发演出的桂剧团体也逐渐没落,这一现象引发了笔者的深思,这也是我们做广西桂剧戏曲人物题材这一项目的初衷,使得传统民族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笔者坚信当下虽不是戏曲的主流时代,但戏曲的衰亡也只是一纸空文。
添加项目标注:
项目名称:“梨园百态”——广西桂剧戏曲人物形象为题材的水彩语言表现实践与探索
项目类别: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成果
项目编号:2021XJ47
作者简介:张雅丽(1997.6),女,汉族,籍贯:山西晋城人,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水彩画
猜你喜欢 民族性水彩画 探析民族性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多元化表达电影评介(2018年15期)2018-03-10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中华奇石(2016年6期)2016-06-21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中华奇石(2016年4期)2016-04-26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中华奇石(2016年3期)2016-03-22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中华奇石(2015年12期)2015-07-09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中华奇石(2015年11期)2015-07-09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中华奇石(2015年1期)2015-07-09民族性不是票房毒药环球时报(2009-06-19)2009-06-19狗年说“狗”今日中学生(初一版)(2006年8期)2006-07-31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雕塑(2000年4期)2000-06-24 相关热词搜索:上一篇:油画创作对现代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