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纳入高考的必要性分析

摘 要:高考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基础制度,将德育智育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根本方针。而体育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高考科目中并不包括体育这一科,在应试教育思想环境的影响下,我国大部分院校都在高一时就砍掉了体育课,导致学生健康指数呈现出不断下滑的现象,但现在已得到了国家的重视。目前,“体教融入”大势所趋,经过整理及查找意见内容等,将重点从学生身心发展现状和社会发展对体育发展的要求展开,探析体育纳入高考的重要意义以及必要性。

关键词:体育;高考;必要性

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身体爆发力和柔韧性素质逐渐出现改善,身体耐力素质明显止于“跌”,心理素质也不断增强。[1]在党中央的重视下,通过强化体育课、做好校园运动管理工作,学生身体和健康总体水平提高。但明显的是,校园体育仍然是教学工作中的最薄弱环节,特别是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学生片面追求毕业率,教师片面重视智育,学生课业均以会考和升学为中心,对体育运动也得不到相应的关注,甚至出现了被边缘化的现象,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均无法保证。2012 年10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育部等部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明确加强学校体育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以及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的监测评价机制。[2]这也是继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青少年增强青少年体质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认真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合力。

[3]根据这一情况,本文将着重说明体育纳入高考的必要性。

1 文献综述

1.1 “体育纳入高考”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学生体质状况的下降引发了我国的重视,政府出台了相应政策措施,不过各种政策措施的推行并不是都能够很有效缓解学生体质状况下降的困难,主要是高考体制的因素,造成了学生身体训练的缺失。在体质和升学的竞争博弈中,体质变得无关紧要,学校、父母对他们体质问题的不重视,使学生身体素质在沉重的高考壓力下日渐减弱。因此,在短期内提高学生体质水平和培育体育锻炼习惯和兴趣爱好,唯有从考试制度的整体视角深入分析,做出更具体的举措,才能有效的在体制的源头上遏制或改变学生体质水平下滑之势,并因此提出了将体育学科纳入高考的构想。

1.2 有关体育运动作为高考考试科目的理论性探究

基于体育纳入高考的必要性探究,沈央、杨帆、周建东、刘春明、付慧宇、张景华、刘浩等人认为将体育纳入高考是迅速提升学生的健康管理水平以及有效遏制学生身体滑坡发展最行之有效的途径。[4][5][6][7][8]杨国顺、张尚林等对河南省的2048名中学生身体状况开展了问卷式调查,为体育成绩作为大学入学新生标准提供了依据。[9] 王金玲、宋尽贤等认为体育运动已成为学生健身的重要入口,将体育纳入高考是提升学校运动课程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教学设计质量的基本策略,是国家对学校运动课程评估的辅助性手段,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运动教学效果与价值。[10]梁恒认为体育考试类别设定科学合理、考核项目时间合理,高考增加运动科目非但没有成为一项应试,反倒能引导学生主动开展运动,最终实现提升自我健康管理水平的目标 [11]。

1.3 有关“体育纳入高考”的争议

不少研究者认为,把体育纳入高考是缓解学生当前体质下降的有效途径,教育部通过调研和讨论把体育纳入高考。而关于将体育纳入高考的方案,各地反应不一,各执一词。

成聪聪剖析了将体育纳入高考的积极影响以及所遇到的阻碍,同时又从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社会各界的政治思想意识等方面,分析了将体育纳入高考的原因可能性。[12]李强等指出了“体育纳入高考”渐进式考核模式的指导思想和操作方法,在内容设计方面借鉴了高考的体育指标模式[13]。周建东对“身体素质下滑”与“体育纳入高考”两者之间的关联做出了逻辑辨析,指出学生身体素质下滑归根结底是“中国式高考”的应试教育方式导致的,体育纳入高考是“以毒攻毒”绝对不能适应的[14]。剖析了高考与体育运动的冲突关联,以及高考机制统一性和体育自身多样性之间的冲突。而对“统一性”与“多元性”之间辩证关系的讨论则有待商榷。王宗平曾提出,高考改革将体操列入选考科目变为可能,并建议将耐力素质测验作为高考体育实施路径[15]。这样就会造成“应试体育”现象,对高考的体育课程目标会造成影响。

综合上述,发现尽管理论界针对将体育纳入高考展开了较深入的探讨,但仍主要停留在基础理论研究层次,对于具体的实施层面则并未作深入分析。有的学者剖析了体育纳入高考的障碍,并预测了可能产生的影响,但只是针对如何解决阻碍、消弭弊端的手段还未做出更详尽、更有针对性的科学设想。

2 体育运动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2.1 身体健康方面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和学习压力的双重影响,在学生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平时久坐不动、身体压力过大以及体育课时间被挤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而且肥胖比率也越来越高。所以,学生在紧张的学业之余开展适当的运动,能够提高血液循环,锻炼身体,也可以把各种重压所引起的心灵疲惫转变为体能疲惫。因此,通过合理发泄不良情绪才能缓解应激反应和减轻焦虑心情,进而起到调节身心的目的。

2.2 心理健康方面

当今社会,学生面对来自学业压力、家庭与老师期望以及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时,会很难得到调解,长此以往,不少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于是有不少的学生会出现焦虑、强迫、偏执等精神问题,有心理学研究证明,体育运动能产生的最优化的心理状态。因此,学生在适当的体育活动中,会产生最优化的运动愉快感,这种运动愉快感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是很大的,体育运动具有宣泄、抵消和对抗不愉快情绪的作用,人通过体育运动,爆发出来的不仅仅是能量,更重要的是释放了积压的不愉快情绪。

2.3 学生成绩方面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可以促使脑部的正常发展,从而提升脑部智能,实践证明,常常参加锻炼的人其脑部神经细胞的反映速率相对而言比较快,就像健美操的这种训练方式相对而言比较张扬,富有热情和生命力,利于促使脑细胞分泌出大量脑啡肽,从而诱发脑部中枢神经的激动,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创造奇迹”,它能够助力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开展适当的运动训练并没有让学生文化课成绩降低,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就说明了体育纳入高考的必要性。

3 体育运动在学校的发展状况

3.1 缺乏专业化体教老师

一直以来,由于体育课不是主要课程,学校重视不够,尤其在一些偏远的学校,老师除了担任语数外,更多时候也会担任体育课老师,从而呈现出体育教师“放羊式”的教学状态,体育课自己玩啥都可以。有时候体育课还会被占用,时常受到天气原因从而成为上语文、数学等需要高考的科目,有必要时也会被用来考试、做练习等。因此,学校的不重视加之缺乏专业体教队伍和学生对体育这一学科片面的认识,故而形成了有没有体育课都无所谓的想法。实际上体育课是专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的一门课程,它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强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主要目标的一门必修课程。因此,应加强专业体教的同时,应注重体育教师在教学业务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加强教学经验交流,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通過相关文献的查阅发现一直以来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存在结构不健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多数中学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停留在实践性知识的层面,对于条件性知识的掌握颇少。另外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研究意识比较淡漠,由于体育课程性质的特殊性,使得体育教师的精神生活具有明显的岗位自足感,如“吃老本”“懒得看书学习”等,表现在体育教学中缺少创新性,缺乏对新课程标准的积极思考、缺少教学实践的反思,对未来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没有忧患意识。因此,加强学校体育教师队的专业化,这将是体育纳入高考是十分有必要的发展之路。

3.2 场地器材的限制

学校体育课的不规范直接影响了校内体育器材的使用率,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更新的体育器材加上场地的占用以及不需要参加考试等不被社会关注,同时,学校的场地设备也不齐全,即使有比赛也不使用。由于缺乏专门的教育与引导,很多体育项目连学校都不知道,有些学校通常会在有限的教育设备与场地资源的状况下训练几名参加体育单招的学生,但体育器材的使用率却并不高,有很多方面都会造成学生无法习得这种技巧,对于学生来说,不仅通过兴趣去促使成绩提高,而且学校还应该以相应的考评标准去要求学生进行有计划、持续性的训练。体育纳入高考,在教育器材的使用方面也将会有很大的影响,只有在充分利用体育器材的情况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成绩,而且有助于身心素质的磨练。

3.3 体育学科的发展

考试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而运动蕴涵着超越自我、奋发向上的价值观,运动员为国争光的自豪感,极大地激励着中华民族凝聚力、荣誉感和爱国情感,运动可以增进友谊,可以增强对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也能推动世界和平。正是由于这样,当代体育文化开始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重要表现,逐渐成为人类,经济社会文明程度与未来发展方向的主要窗口,并成为国际文化交流和宣传活动的主要载体,从而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化交流现象。现代运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充分体现了运动文化发展所产生的重要的综合价值与社会影响力。

4 社会发展层面

在党的十九大公报中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育文化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运动的良好建设将促进校园体育文化与良好风尚的产生,也会推动我国体育文化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使体育产业生机勃勃,从一定程度上也会满足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美好生活的质量。

4.1 人才培养方面

在人才发展方面,把体育教育纳入高考有助于为国家培育全方位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在当代单纯的只重视“智育”大学考试已不适应“全方位深刻推动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所以,为更好的推动素质教育,改变当前的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尤其是体育纳入高考已为大势所趋。

4.2 在国家安全方面

在国家安全方面,国家每年的征兵工作,由于应征受试者体质水平的下降,必须下调应征体检合格标准,使历年的体检项目及格标准降低,以应对体检项目及格率不高而造成的兵源不足的现象。当体育运动纳入高考,学生运动会已开始起到实际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身体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可以改变兵源短缺的状况。

5 结论

体育纳入高考是对学生综合素养考评的要求,也有助于引导增强体育锻炼意识。唯有将体育纳入高考,才会在思想意识上改变人们对运动的偏见,从而更加关注运动发展,使学生在以后的运动中养成良好习惯,也会对学生体育锻炼水平提供更有力的促进作用,才能够更有效地控制、改变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社会现实,这也是提升学生体质最基本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EB\OL].http://www.moe.edu.cn,2011-8-29.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Z].2012-12-2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6-13.

[4]沈央.将体育纳入高考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探析[J].运动,2011(14)

[5]杨帆.体育列入高考科目的必要性研究及建议[J].科技信息,2009(04)

[6]周建东.体育纳入高考冷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3(05)

[7]刘春明.体育纳入高考长效机制的构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5)

[8]付慧宇;张景华;刘浩.高中体育考试改革探析——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03)

[9]杨国顺;张尚林.高中生体质现状及对策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7(03)

[10]王金玲;宋尽贤.将体育纳入高考评价体系的必要性[J].体育学刊.2012-05-15:94-96.

[11]梁恒.浅谈高考体育与”应试”[J]搏击(体育论坛),2012-08-18.

[12]成聪聪.把体育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的可行性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2):90-92.

[13]李强;梁建平.将体育纳入高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6):79-83.

[14]周建东.体育纳入高考冷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3(5):85-88.

[15]王宗平;马小浪;陈丽君.体育应该成为高考选考科目的逻辑倒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1):7-10

作者简介:李小芳(1997.11-),女,土族,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西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21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社会工作,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高考必要性体育 浅谈用结构化思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商业2.0-市场与监管(2020年6期)2020-09-10浅谈电力的安全生产科技资讯(2018年29期)2018-03-06恢复高考至今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变迁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年3期)2016-12-29浅谈焦虑对高考体育加试考生的心理影响及状态调节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26期)2016-12-06建立大思政教育,把人生的纽扣扣好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我们的“体育梦”学苑创造·A版(2016年9期)2016-10-10关于法语成为高考可选科目的几点思考考试周刊(2016年6期)2016-03-11论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之必要性黑龙江史志(2015年11期)2015-11-04体育一家人中国体育(2004年5期)2004-11-17体育一家人中国体育(2004年4期)2004-11-16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