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流向:处于社会变革中的海上画派

摘要:海上画派存在于清末至民国期间的上海,其形成与处于商品经济发展前沿的上海密不可分,在上海的发展与变革下海上画派丰富了中国画的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海上画派;中国画;变革;

1经济繁荣的上海市场

艺术变革与发展都离不开其滋生土壤,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变革带来的政治生活的变化导致社会阶层出现新的阶级。海上画派正是处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国外列强资本注入的上海而展现出其与当时传统画派的极其不同的亲近商品文化和深受新兴阶级和资本市场影响的特征。

1840年的中国被列强打开了门户,上海成了列强要求开放的门埠,列强在吴淞江中建立起了上海租界。十里洋场在资本的流动下形成了奢侈萎靡之风。在列强打开了上海这门埠之时,洋货的倾销以及英国带起的商品贸易,及其条约赔款导致大量的银元外流,物价指数飙升,给本地初兴而脆弱的本土资产阶级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本土织布,船舶业受外来先进产业的冲击下纷纷萎缩或破产。而受列强开启的商业中心上海则成为了大量破产失业者的圣地,也引来了大量外国投机者和内地富商土绅。上海也因为其在列强眼中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处于沿海而又靠近丝绸茶叶产地,拥有当时中国海陆运输的中心,而成为了当时侵略中国的列强控制下的商业中心。

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在列强的控制和导向下逐步发展成为了国际化大都市,其经济的发达程度也超越了当时广州等一代老通商口岸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其依靠国外资本干预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金融商品中心,也使之资本流动尽往其中。正是形成于这种特殊环境造就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国际都市的海上画派让传统中国画显出新的面孔。

2海上画派的特征

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扎根并依托于市的画派,无法摆脱其作为服务于市场需求的职能。

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画家大多为身有官职的封建贵族阶层,其作画写意更像是消遣娱乐,满足自身的精神追求。这种只于己身而非他物的消遣并不是以鬻画为生的海上画派画家们的选择。海派画家是作为生产者和销售者,他必须要迎合其出售所在的市场受众的趣味以及需求,不仅是题材而且还需要满足销售的数量。其创作模式必然是以量为主兼顾品质,而批量制作必然不能保证其作品的水准。市场需求下的题材大多是群仙祝寿,玉堂富贵等寓意吉祥,庆寿祝福,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作品更受欢迎,贴近大众需求的题材选项使之海派绘画带有世俗化的特点,将绘画商品化,普通化更是给中国画发展带来了一条新的道路。題材的限制虽然客观上会使海上画派的限于单一题材类型的作品而缺乏广度,但其深耕于商品市场的作品却给当时的国画带来了不同的风貌。

市场影响了早期海上画家对传统艺术的吸收和扬弃。早期海上画派的绘画风格大多吸取院体画,通俗下带有士族气息。早期在对于宋人的院体画的吸收下,注重事物形象的刻画,用笔方正刚劲,质朴中富有生气,一改明清以来纤细娇弱之气,其推崇陈洪绶的“复古”意识,继承了晋唐的彩绘及青绿山水,五代院体画的堂皇富贵等具有纯度及明度较高而且符合时人审美的色彩观念,而且画家们还在作品中引入西画元素,任伯年及虚谷的肖像画多取于民间写真术结合其自身曾学习过的西方素描,使其保留了线性特征的中国画特点,有带来了脱胎于西画色彩的五官刻画,使之丰富了人物画的艺术语言。

3需求与画派的发展

海上画派的创新和突破的驱动力都是基于市场。“书画市场”“润格”是海上画派特有的标签,海派的创新对应的是上海那来自不同地区的富商多样的消费需求以及艺术审美。

当时上海是联通了中国和外国的大都市,并且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旧有的阶级衰落和新生的资产阶级脱离了官府的直接控制和宗族的束缚,在外国文化及新知识的流入下,人们对事物的发展和认识有了新认识,而富裕的新兴资产阶级充满对物质的追求和彰显自身地位的欲望使之刮起了重奢求新的风气。没有了温饱的困扰自然追求于更高的需求及享受,海派绘画基于消费者的需求下自然不能避免迎合其炫耀财富与地位,附庸风雅和彰显独立。在其消费者和画家的双方需求作用下,海派绘画在上海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书画市场。画家在其明码标价,规定各自的润格,通过媒体手段宣传接受订单,扩大销售。在绘画中建立起了行业规模,销售制度和市场。其发展中更衍生出一批隶属于或服务于书画市场的画会组织,书画展览,掮客等。这种形式对往后的绘画界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乃至现在商品绘画市场都留有其中的属性的特征。

4总结

海上画派其形成和发展无不得益于当时中国与世界交流与碰撞的时代特性,发源于封建制度的衰弱与资本主义相融合的上海。以市场需求为主,将鬻画作为生活手段,服务于新兴阶层。并且其生产和销售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亚于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销售流程。批量化,程式化,其作品风格成熟迅速,其创作过程有迹可寻。海上画派把中国画从高雅的文人士大夫手中放到富裕的富人阶层,这不得不是一种跳跃。历史进程中任何高雅的传统事物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工业时代中要么消逝要么只能越来越普及化,它们不能失去拥有大量财富和资源的商业阶级和权贵阶层,也不能放弃拥有大量消费者数量的平民阶层,只有在流动拥有需求的民众下,才不至失去生命力。海上画派做了一次对中国画的普及化及平民化的尝试并且取得成功,其模式发展对现在的书画市场具有不菲的贡献。海上画派其不仅在书画市场上的贡献,对于中国画如何融会贯通中外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都有所贡献,其基于西方绘画技法的学习结合当时民间绘画所走出来的海上画派对往后的中国画发展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在中国画笔墨对于物象形体塑造和空间布置以及色彩赋予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和突破,立下典范。

参考文献:

[1]易善炳.社会转型下的艺术:清末民初的海上画派[J].艺术探索,2016,30(03):35-37

[2]彭西春.海上画派产生的背景及特色形成的因素[J].文艺研究,2008,(09):143-144

[3]孙淑芹.近代海上画派的商业运作模式探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01):138-141

作者简介:

林炜基(1996.9—),男,汉族,籍贯:广东阳江人,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20 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中国画(人物).

猜你喜欢 中国画变革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飞天(2021年11期)2021-11-29卷首语中国教师(2021年7期)2021-08-03书画名人汇北京广播电视报(2019年24期)2019-09-02德育中的变与不变新班主任(2019年7期)2019-08-16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商业评论(2017年1期)2017-01-12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东方艺术·国画(2016年2期)2016-11-16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东方艺术·国画(2014年5期)2014-10-22经理人变革指南进出口经理人(2014年8期)2014-08-26“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全国商情·分销时代(2014年11期)2014-07-09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连环画报(2014年2期)2014-03-26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