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环相扣,美美相生

王元超 刘晓倩

单元是整体中的自成系统、段落,自为一组基本单位。“自成系统”“自为一组”,可见应该是不依靠其他,其本身内部就成了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基本单位”的说法,可见单元应该是不可再分,否则就改变了事物的性质。从“单元”的定义不难看出,就语文教学而言,单元教学应该是重视其整体性,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单元看作不可拆分的一个整体。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构成一个单元的各篇文章、教学内容所存在的统一的主体。

因此,教师备课的重点在于找到单元统摄下的各篇之间的有机联系,并找到其中的序列。找到其中的同一主体并不困难,单元导读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如何找到单元内的各篇文章与单元导读的内部联系,并且将这几篇文章按照螺旋上升的方式,去设置训练重点,以达到同学们的能力螺旋上升的目的尤为重要,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具有一种整体性眼光和全局性的把握能力!

接下来,本文将以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谈一谈笔者在单元教学方面的尝试。

一、以课文回应导读,集中圆融之美

我们一起来看单元提示的内容: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阅读这些课文,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通过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就可以推而广之,去略读许多同类的文章。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其中的语文要素,也就是第二段的内容。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但是其中却提到了另外两种阅读方法———精读、快速阅读。因此,对于略读的理解显然是要和另外两种阅读方法结合在一起的。

快速阅读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单元提示中曾经出现过:“本单元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章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精读则出现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本单元学习精读,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学习精读七年级下册的文章包括杨振宁的《邓稼先》、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一单元主要是写人叙事的文章。所以,通过第一单元对此类文章的学习,了解此类文章的特点之后,就有了一定的经验。可以在第四单元将一些精读的经验推而广之。

略读也是文学欣赏的一种,看似不需要“体贴入微”,却绝对不等同于粗读,不等同于简略、粗略、忽略。而是应该以精读为基础,并且辅以快速阅读。略读必须兼顾理解程度和阅读速度。所以更要目标精准,需要教师精准地设计教学目标,通过这个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完成略读任务。

无论是《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还是《驿路梨花》,在阅读提示中,都提到了略读和细读。略读在于让学生学会这一方法,细读在于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教学价值。所以,这两课,既应该在学习方法上有指导,也应该在教学价值上有涉及。

结合三篇现代文的内容,结合略读这一目标和要求,教师应该提前规划,想好略读在三篇文章中的应用和要求。

老师首先要明确三篇文章在略读上的教学价值和意义。

因略读课文,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这篇散文约2000字,尽量在5分钟内读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因略读课文,注意这个故事写到了哪些人物,看看他们分别做了些什么事。(《驿路梨花》)

两篇课文的单元导读中提到了具体的方法:规定时间内读完,设置问题。但是作为教师,还需要做到通过将三篇文章进行整合,确定每一篇课文的略读重点。

第三篇文章是自读课文,虽然没有略读提示,但是我们也要习惯性地把在前两篇文章中学到的略读方法应用好。

因此,教师不妨将略读和细读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安排与提示。老师需要从整体上建立读书框架,任务驱动,通过成系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略读能力。略读需要有重点,所以要找到中心问题;
略读需要任务驱动,所以教师要明确问题;
略读要讲究时间,所以教师要明确时间。不同的文章,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的略读抓手。

从表格中可以明显看出,三篇文章关于“略读”的设计形成了梯度。同样是略读,但是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抓手给予学生关于阅读的方法指导。比如说《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可以让人找到事件线索,《驿路梨花》可以以问题线索贯穿,《最苦与最乐》重点在于厘清其中的逻辑线索。明确了这一点之后,就可以将学生略读的目标分别设定为:说说《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讲了叶圣陶先生的哪几件事;
了解《驿路梨花》中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明白《最苦与最乐》中最苦与最乐的事情分别是什么,跟着作者的问题一起去寻找答案。

三篇文章训练的能力由浅入深分别是:概括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逻辑分析的能力。

可以看出来,这三种能力指向是螺旋上升的,如果教师明确了这一点,那么在教学的时候会更加有规律,更加有自信,因为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二、以单元定调单篇,视角宏大之美

忠实于单元导读,一切都有據可循。单元导读中的语文要素,是学习这几篇文章的抓手,而人文要素中的“中华美德”则是应该浸润、熏陶,润物细无声。如果说语文要素是教学生用规律和方法把握语文,那人文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性与情感,真正融入其中,内化于心。如何从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从更高层次将“中华美德”融入其中呢?

接下来,笔者就重点分析这一教学目标的落实方法,也就是“感受人物美德”———理解这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的“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让学生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整体把握第四单元的四课五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散文,《驿路梨花》是小说,《最苦与最乐》是议论性文章,短文两篇是古代的骈文和散文。虽然体裁不同,但是它们同样都在讲述中华美德。

明确了单元的总目标以及每一课的教学价值之后,我们需要将教学目标分摊到每一课中,通过不同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对中华美德的深入理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美好人生,只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知美德,设置教学任务,才能够实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德呢?

教师可以将四课五篇文章围绕“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教学目标及策略。

这几个关于美德的目标设计,其实是有递进关系的。从《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可以通过了解叶圣陶先生的更多事件,通过评述事件,感受美德。《驿路梨花》则可以通过寻找其中反复出现的重复的地方,浸染在美德中。比如说找到其中的几个人,他们遭遇的困境虽然不同,但是不难发现,这些困境叠加在一起就是他们在没有发现小茅屋时的困境;
而不同的人在一起的幸福美好的感受就是获得的好的感受。所以通过找到不同人的感受和困境,通过不断寻找其中的重复,浸染在美德中。《最苦与最乐》逻辑清晰,更多的是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也就是联系实际,更好地体悟美德。《陋室铭》和《爱莲说》是综合考虑古代的美德在现时代的意义,能够运用辩证思维去理解中华美德。

三、以活动补充理解,文质彬彬之美

如何更好地将这些贯穿在具体的教学中,不同的课文应该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

比如说,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设置教学活动,就可以联系这篇文章中最重要的教学价值———叙议结合———让学生通过对叶圣陶事件的评述,引发其思考,还可以拓展阅读其他文章,如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以及其他有关叶圣陶先生的文字材料。这样做,既增强了学生对叶圣陶先生的认识,也通过评述相关事件,不断感受叶圣陶先生的美德。

《驿路梨花》则可以抓住环境描写以及“梨花”的深意这两点教学价值。通过不断寻找“复现”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品读有关梨花其景、梨花其人,感受淳朴的民风与其中优美的自然环境。

《最苦与最乐》则可以通过让学生找问句的形式,同时带着学生了解关联词、连接词在逻辑上的重要作用。

《短文两篇》则可以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感受駢句和散句的美感及其表情达意上的重要作用,引领学生感受其教学价值。

这样,既能够按照不同的层次解决感悟美德这一共性的问题,又可以结合每课的特点及独特的教学价值解决其个性的问题。进行教学安排的时候,注意这些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形成梯度。内容不交叉,活动要多样,同时要实现学生能力的螺旋上升。

只有教师设计的时候环环相扣,才会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美相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中营造的意境美、文中人物的人格美,才能感受到作者表达的境界之美,才能让学生真正浸染在语文所营造的美感之中。

【本文系2020年河南省中小学多文本阅读实践研究专项课题“初中语文多文本阅读读写结合策略研究”(立项编号:dwbyd20010004)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叶圣陶美德梨花小学生拾金不昧 传承美德树榜样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10期)2021-10-20霜的工作阅读(低年级)(2020年11期)2020-12-28桃花和梨花少男少女·小作家(2020年3期)2020-03-16万溪冲赏梨花作文大王·低年级(2019年9期)2019-10-11燕子,住下吧阅读(低年级)(2019年4期)2019-05-20梨花东坡赤壁诗词(2018年4期)2018-11-07风快乐作文·低年级(2017年11期)2017-12-06道人善即是善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小学版(2017年15期)2017-04-14节约用水是美德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6年1期)2016-09-10《梨花里的白》艺术评鉴(2016年8期)2016-05-14 相关热词搜索: 相生 环环相扣 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