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兴
在医院里经常能听到这样的问题:“医生,这个手术风险高不高?”得到的答案大多是:“很高,手术风险很高”,然后医生会描绘一串“惊心动魄”的风险。
这是医生故意在推卸责任吗?当然不是!那么,你肯定很好奇,手术风险是如何评估的?我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开颅的”,我就以开颅手术为例给大家讲讲。
手术风险的评估需要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神经影像检查等来完成。每一个外科医生和麻醉师都会高度重视患者的每一项症状和体征,以及每一项术前检查结果。这些临床资料对评估手术风险和判断预后非常重要。
那么,同样的一台手术,是不是每个人的手术风险都一样呢?绝不是!因为患者间具有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格特征不同,临床表现不同,病变性质不同,自然手术风险就存在差异。比如:脑胶质瘤是发病率最高的脑部恶性肿瘤,俗称“脑癌”。与其他器官系统不同,大脑病变的手术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位置”。如果肿瘤邻近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传导通路、重要动脉和静脉,那么切除肿瘤的手术风险就很高,术前需要充分考虑和沟通,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我的观点一直是:治疗方案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我们医生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从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负担出发,而非医生的角度。
评估手术风险还需包括的重要内容有:肿瘤的大小和侵袭程度。医生也会据此向患者详细说明手术的目的,以及近期和远期的并发症(这些也是手术风险)。比如,在设计胶质瘤手术计划时,我们医生都清楚知道这是一种侵袭性发展的肿瘤,所以不能像其他颅内良性肿瘤那样追求全切。虽然切除50%与切除70%的预后无差别,但是切除50%和切除95%的预后还是有差别的,因此应当尽可能广泛切除。但是,同样重要的问题就是手术风险会随着切除范围的扩大而增加。我们常会碰到的情况有两种:肿瘤位于运动或语言功能区,或者位于大脑深部,不宜盲目追求全切——因为手术风险大。全身状态不能耐受手术时,尤其是合并有全身疾病的高龄患者,必须尽早与其他相应科室沟通,最重要的是與患者及家属沟通。为什么?因为手术风险大。
除了术中有风险,术后同样存在风险,比如术后再出血关、术后水肿、感染等。这些都需要和患者及家属阐明。
这里,我其实只讲了手术风险评估的一部分内容。现在各大医院都建立了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以保证医疗质量, 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所以,患者及家属也没有必要因惧怕手术风险而拒绝手术,毕竟如果已经到了手术风险评估这一步,说明手术才是当下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胶质瘤开颅家属复发胶质瘤组织中miRNA-200c的表达 及作用机制研究中国医学创新(2020年12期)2020-06-08建英问:一旦得“脑癌”,是不是都活不长了?现代家庭(2017年12期)2017-12-26IgG、Integrinβ6、P16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年2期)2017-09-12研究确认致命脑瘤的罪魁祸首大众健康(2017年9期)2017-09-05“机器人医生”,手速比人类医生快50倍东西南北(2017年11期)2017-06-30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今日健康(2016年8期)2017-04-19锥颅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8期)2016-03-30两种不同切口开颅清除自发性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内血肿效果对比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15年5期)2015-03-31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环球时报(2009-08-27)2009-08-27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