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革清
【摘要】在现代化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要注重学生个人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其思维的培养基本上都是由教师主导的,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从教育的本质来说,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学习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问题探究意识.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大多数学生更加习惯于被动学习知识,其问题探究意识十分匮乏.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其成长与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教学
1 前言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解决问题是每一门课程学习需要遵循的必备步骤.这种教育思想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取得不错的教学成果,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并不能够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即使学生有疑问,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被抹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最早由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学者提出,到目前为止,这种教育思想已经形成了国际化趋势,但是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依然由教师全部完成,但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中,这些过程均需要学生来完成,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出现在教学活动中.问题意识是一种基本的求知态度,而质疑的本质是一种批判精神,是学生在求知道路上所必备的一种能力.学生利用自己的思维,勇敢地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本文立足于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结合大量的教学实践,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相关内容进行探究与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2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表现及成因
2.1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表现
从目前我国高中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的主体地位依然不容撼动,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只是以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出现,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及高中教学时间的紧迫,大多数学校的教师都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跟随教师按部就班地学习,问题意识十分缺乏.从细化的方面来看,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学生不愿意提出问题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与我国一直沿用的教学模式有关,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因此学生还是习惯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学生在课堂上的关注点仅仅在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而不是自己去思考进而提出问题.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加服从于这种教学模式,自己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越来越薄弱.
2.1.2 学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通常还是采用传统模式进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在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需要努力记忆知识点,然后做大量的习题来巩固知识点即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不知道如何提问.近些年来,有些学校也进行了教学改革,要求学生自己提问,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即使有些学生有意識地对课程教学内容提问,但是他们已经找不到提问题的重点之处,这也造成了提问的效果低下.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已经从内心里丧失了问题意识,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提问.
2.1.3 学生不敢提出问题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这样的普遍现象:很多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疑问,但是他们害怕向教师提问,或者害怕自己的提问受到其他学生的耻笑,尤其是对于高三数学教学来说,由于某些学生的基础不牢固,对于一些综合性数学问题,他们内心可能会存在着较大的疑问,但是由于上述原因,他们害怕提问,久而久之也就不了了之了.从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来分析,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氛围中自由地提问,教师也能够耐心地为学生解答这些问题.
2.1.4 学生认为自己不需要提出问题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从上学时就接受灌输式教育,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认为自己不需要提出问题,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按部就班地学习即可,这已经在学生的内心中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即教师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自己不需要提出问题.
2.2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成因
2.2.1 传统教学模式阻碍学生的正常发问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体地位,在整节课堂的安排中,基本上没有学生的自由发问时间,即使有些学校要求学生提问,但基本上也是走走过场而已.一方面,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在课堂开始的前20分钟内,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但是到课堂的后期,学生已经难以集中精力,所以也很难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高中数学内容比较枯燥,有些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对于这些概念性的教学,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这严重阻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2.2 传统教学评价模式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评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在现行的教学评价模式中,学生的成绩及升学率是教师的主要评价标准.在这种评价标准的指引下,教师以提升学生的成绩为主要目标,严重忽略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了保证升学率,教师想尽办法让学生的解题答案接近正确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并一味地向成绩看齐,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死记硬背知识的过程中,并且用自己获得的卷面成绩来衡量自己的学习情况.所以,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非常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2.3 中国传统文化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孩子在小时候就被要求,在家要听父母的话,在学校要听教师的话.学生受这种文化的熏陶,认为教师的地位高于自己,教师说什么自己都得听,如果对教师说的话提出质疑,那么就是对教师的不尊重.因此,学生的问题意识难以养成.
2.2.4 家庭文化、学生知识结构影响其问题意识的形成
在中国家庭的认知中,对于孩子的要求非常明确,就是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将来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所以,家长要求学生在学校好好表现,听教师的话,学生为了达到父母的要求,在学校循规蹈矩地按照教师的教学模式学习,问题意识自然会比较缺乏.除此之外,学生的知识结构也会影响其问题意识的形成.一般而言,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知识储备比较丰富,知识的迁移率会更高,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比较强,所以更容易形成问题意识,也就是说,认知结构的不平衡也是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
3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措施
3.1 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设良好的环境
在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下,教师要和学生形成平等的关系,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不愿意提出问题的很大原因是因为“害怕”,学生在提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心理障碍.所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题,问题还没有说完,其他学生就开始起哄.在這种情况下,有些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秩序,就会终止该学生的提问,导致该学生的自尊心受挫,进而不愿意再提问题.所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耐心地让学生将自己内心的疑问说出来,即使学生的疑问是有偏差的,教师也应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耐心的讲解,并教育其他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的时候应举手,形成尊重其他学生的习惯,这样,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及宽松的氛围下,勇敢地发问,这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3.2 改进和完善教学评价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发问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课堂主体,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加全面、客观和公正,并且教师要使用温和、中性、不偏激的话语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会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精神高涨,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生胆子比较小,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问,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摆脱胆怯心理,从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此外,学生的重视程度也决定着问题意识的养成,高中学生毕竟年龄较小,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并不是很深刻,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把原本的强制性教育转变为顺势教育.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为了鼓励学生养成问题意识,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奖励机制,从而更好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
3.3 构建良好的问题背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背景的构建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启发性原则.在启发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这可以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启发性引导时,教师需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提示信息,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第二,问题性原则.学生要具有创新和挑战精神,就要敢于质疑权威.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已经设置好的情境中进行严密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养成问题意识.第三,趣味性原则.由于高中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因此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往往会投入大量的关注力.例如,在进行“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创造趣味性的情境,教师可以在讲授知识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讲述“狄青征战侬智高”的故事,并向学生重点讲述狄青抛铜钱鼓舞士气的部分,进而说出启发性的话语:“狄青抛一百枚铜钱,全部正面朝上,这是为什么?”这时,学生会仔细思考这个问题,教师便可以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关注对象引入到教学内容中.这种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助于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第四,层次性原则.由于高中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问题意识,在层次性的把握中,由于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层次性原则要与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匹配.
3.4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爱问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能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进而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动力.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能被取代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习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越高,其学习效果就越好.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应成为学生良好的同伴,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进而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另外,教师不应过分限制学生,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
3.5 积极扭转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善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探索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僵化,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应该是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的,但是如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并将其应用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则需要教师积极地扭转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疑问,进而使得学生形成求知善问的好习惯.
3.6 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受传统教学模式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学生几乎不在课堂中提问题,甚至大多数学生已经丧失了提问题的基本能力.为了推动问题意识的建立与发展,教师需要传授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使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上文的分析中,我们曾提到,学生有20分钟左右的时间可以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而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则可以使得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并且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获得极大的成就感.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针对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其中b≠0,教师引导学生发问:若b=0,则这个一元二次方程还成立吗?此外,教师在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时,还要引导学生用发散性思维来提问,例如,在证明三点共线的过程中,既可以使用向量的方法来证明,也可以使用方程的方法来证明,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发现证明过程中的问题,使其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
4 结语
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素质教育改革中重要的内容之一.笔者通过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调查,并结合本人的实际工作经验,阐述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尤其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这使得他们无从问起.结合当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改变思想,引导学生提问,并将这一教学模式落实下去,从而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兴贵.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50):236-237.
[2]袁金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4):92.
[3]孔宪明.新时期初等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培养数学问题意识[J].教育教学论坛,2015(34):172-174.
[4]何鹏.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6,3(27):315-317.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高中数学培养 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问题情境设计探索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年6期)2020-06-30基于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新教学模式创新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9年3期)2019-03-27对学生“终身体育”教育的探讨读天下(2018年8期)2018-07-14浅谈高中学生计算机素养的培养赢未来(2017年4期)2017-09-05漫谈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15期)2017-07-2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课程·小学(2017年2期)2017-03-2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东方教育(2016年8期)2017-01-17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优化物理学习效果广西教育·B版(2016年10期)2017-01-14培养问题意识,深化思维品质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年22期)2016-12-23试论问题式教学在生物课堂的应用成才之路(2016年10期)2016-05-07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