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再强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初中阶段的诗歌鉴赏教学因涉及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再次受到教师及学生的关注。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储备人才,我国初中生应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鉴赏诗歌;意境;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20-0064-02
On How to Guid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Appreciate Poetry
(The 12th Middle School of Xingtai City, Hebei Province, China) RUAN Zaiqiang
【Abstract】With the advancement of educational reforms, the teaching of poetry appreciation at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age in our country has once again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due to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 reserve talent for future social constructi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should have a certain ability to appreciate poetry.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ppreciating poetry; Artistic Conception; Teaching strategy
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中含有诸多与诗歌相关的内容,部分教师或将此类内容当作普通课文进行讲解,但又因其篇幅短小,觉得“无从下口”。实际上,诗歌的相关教学应注重对作者思想情感及整体诗作意境进行鉴赏,而非单纯地要求学生理解词句的含义。而如何引导初中生有效地进行诗歌鉴赏即是初中语文教师当前教育阶段的首要任务。因此,本文对如何引导初中生鉴赏诗歌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分析诗中意象,加强学生对诗歌意境感知
诗中意象往往是学生初次阅读诗文的理解难点,词语意象的呈现多种多样,不同诗文中的同一词语或代表着不同的意象。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力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逐步培养。结合诗歌意象知识难点的特性,初中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时,应优先进行与意象相关内容的讲解。如在学习《登飞来峰》一诗时,学生在进行初步阅读后会对其中描绘的景色心生向往。其中“鸡鸣见日升”及“身在最高层”的壮景描写具有极强的既视感与情绪感染力。教师可在此时询问学生:“诗文中拥有哪些意象?”谈及意象,学生第一时间便会将目光落于诗中各类词语中,纷纷整理出“塔”“鸡鸣”“日升”“浮云”等内容。此时,教师应当再次明确“意象”的概念:首先,意象是在长期的诗文创作中,广大诗作家为其赋予的区别于本身定义的含义;其次,意象是当前诗作中的作者从自身创作情志出发,特别为其赋予的特殊含义。在《登飞来峰》这首诗中,前两句的描写是为后两句的情感抒发铺垫气氛。“飞来山上千寻塔”的“千寻”具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代表自身所处位置之高;“闻说鸡鸣见日升”中的“聞说”便代表此种壮丽景色仅出现在诗人的想象中,两句景致描写尽管符合作者的情志,但其并不属于“意象”,仅可称为“意象”的铺垫。王安石怀揣求实与变革的想法,希望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在其攀登高塔后,观望着眼前的风景,不由得产生了“塔有千寻”及“鸡鸣唤日”的联想。
二、实行多项阅读,深化学生理解
通过对“意象”的鉴赏,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当前诗文的整体含义。为深化学生对诗文意境的理解,促进他们有效内化所学的文学知识,教师可带领学生实行多项阅读活动,使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充分感受诗文词句的美感,逐渐产生新的感悟。如在学习《钱塘湖春行》的过程中,教师可在进行诗义讲解后,将班级学生分为四组,使其自行探寻当前诗作“最优美”的阅读方法。在进行阶段性的讨论后,学生或采用男女分读或改变阅读节奏的方式,对诗文进行不同形式的阅读。教师可优先提问四组学生采用的方法,并使方法相近的学生分组进行比拼。如两组均选择男女分读的方式,教师可让其抽签选择展示顺序:第一组选择上下句承接的男女声拼接;第二组选择诗文上下分段的男女声拼接。教师可让另外未参与比拼的两组进行评审,评出呈现效果较优的一组。之后进行阅读节奏的比拼:第一组选择派出本组“美声系”阅读小达人进行单人的阅读展示;第二组选择用和声方式进行全组阅读——半数组员延后几秒进行朗读,使整体诗文阅读效果富有层次感。在此过程中,使用节奏式阅读方式的两组给予人不同的诗文欣赏享受,但过于注意形式,忽略了自身对诗文美感的感知;采用单人阅读方式的小组的带读者阅读效果有目共睹,但其他组员并未实现阅读品评的学习目标;采用群体层次阅读方式的小组呈现出来的阅读效果独具特色,但组员过于注重阅读效果,忽略了自身对诗文阅读的情感投入。通过教师的多项阅读引导教学,学生可以在班级不同成员的阅读效果中总结相关经验,逐步完善自身诗文鉴赏与理解表达能力,并在后期其他诗文的学习中,持有一定的学习优势。
三、展开丰富联想,具象诗中美的要素
阅读与意象的相关教学均以诗文为基础展开,下一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初步领略此类传统文学经典对自身语文学习的影响。我国自古便有“诗情画意”这一成语,不仅是诗词,诸多文学作品均能使读者产生画面感。而此阶段的诗词鉴赏教学则要着重利用此点进行有效的延伸,使学生联合自身所持有的语文学习基础,展开对诗词内容相关的丰富联想,进而与作者进行“隔世”的思想联通,从全新的角度品评诗作。如在学习《约客》这首诗文时,教师可着重提炼出诗文中的词句要素,带领学生进行场景构建。在进行联想活动前,教师可优先向学生讲述赵师秀的相关史实及创作诗词时的历史背景。诗中蕴含多处景致描写,便于学生联想。“黄梅时节雨”与“青草池塘蛙”两句一出,学生便可隐约产生春夏交际时节微凉的肤感,想象出青蛙或安静或微鸣地罗列在池塘两侧的场景。教师可在此处发问:“同学们在自己的脑海中产生了怎样的画面?”并着重注意此间学生的表述差异。学生在初步展开联想时可能相对拘束,仅简单地复述诗句中存在的场景。教师可结合方才察觉到的“差异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部分学生从主观视角讲述联想到的场景;部分学生则阐述他人看到了的场景。教师则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后续的提问:“你为什么想象到这个场景?你与画面中的人物是什么关系?”结合诗词题目,部分学生可联想到自己可能为等待客人到来的主人;部分学生可能联想到自己便是即将赴约的客人,场景是自身臆想的主人家的场景。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品读。“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中阐述了更为详尽的“情节”与“情景”,此时学生身心放松,可逐步展开更为丰富的联想。经过详尽的讨论后,教师亦可问“自认为客”的学生为何不赴约,进而应用“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诗句作为幽默的诗歌鉴赏收尾。
四、进行读后创作,展现自身相关理解
诗歌鉴赏能力与语文学科包含的其他学习能力一样,需要学生进行反复应用方能巩固。在鉴赏教学期间,教师可带领学生将作者情志与自身思想相结合,进行读后创作。如在学习《春望》这首诗作时,教师可以以《我眼中的杜少卿》为题指导学生进行相关读后感的创作。期间,教师应注意避免让学生将此类创作写成“文章赏析”。读后感文章重点在于“感”,而让学生将自身的“感”进行有效抒发亦是诗歌鉴赏的教学目的。同时,教师亦应引导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出发进行读后感写作,避免千篇一律。学生可着重描写杜甫早年经历,将《春望》中涉及的作者的晚年经历当作全篇的写作重点;亦可将以《春望》中描写的史实作为起点,着重书写杜甫凭借自己绵薄之力对当时战乱时代的影响。在后期验收创作成果时,教师应着重关注学生在文章中对诗歌词句分析的准确度,并以此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内化程度。通过此类教学活动,学生不仅锻炼了自身的写作能力,还有效地巩固了在当堂诗歌鉴赏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
总的来说,诗歌鉴赏能力是初中生学习语文及实现传承我国传统文学的必备能力,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分析意象、实行阅读、展开联想、进行创作等策略,活用多种教学手法,实现学生阅读审美及其诗文鉴赏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韩硕.巧用微课资源,提升初中生诗歌鉴赏能力[J].新课程,2020(14).
(责任编辑 袁 霜)
猜你喜欢 意境初中生教学策略 春色满园安邸AD(2019年4期)2019-06-11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5-28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0期)2019-05-28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一朵花的意境椰城(2016年3期)2016-05-30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学周刊(2015年10期)2015-10-21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年14期)2015-07-22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雕塑(1996年3期)1996-07-12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