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技术基础课程思政之探索

杜红梅

摘要:为贯彻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方针,落实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精神,本文从《管理技术基础》课程中找寻蕴含思政元素的内容与思政主题相连接,作为一种探索方式,期待两种理念相交相容的教学内容与方式能引起一系列的“化合反应”,产生积极的效果,为高校人才培养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管理科学;课程思政;立德树人;高校人才培养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只有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遵循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要求,才能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教师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追本溯源,是每位教育者的应循之本、应尽职责。

管理技术作为纳入大学教育内容的一门学科,虽然是属于舶来品,却与我国的课程思政要求有着诸多相同的理念与精神,可以很好地融合。以下选取的一些内容即是可以连接在一起的管理科学与思政主题:

一、管理的功能与立德树人中的道德作用相容。管理是为了协调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的矛盾而存在的,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力求以有限的资源实现尽可能多的愿望;而道德是通过约束每个人的欲望,使得有限的资源可以满足众人的欲望。如何在进行科学的管理过程中实现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满足人类需求的作用与高尚道德要求中的满足众人需求相一致。

二、管理的前提是确立目标与高校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相容。科学管理的前提是确立一个清楚正确的目标,这是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目标是一切行动的指南,是方向,引导组织成员集中精力,催人奋进,逐步推进直至实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教育的人民性,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根基和优势所在,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方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所以管理目标的确定性与高校培养人才目标的明确性是相一致的。

三、管理的有效性理论与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价值取向相容。科学管理的有效性要求讲究效率与效益,什么事情应该做,应该怎么做,用什么方式、方法做,取决于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而不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以管理的有效性原理既要符合效益优先原则,同时也要追求科学的方式方法的使用,而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相应地首先是解决“红”、“德”问题,其次再解决“专”、“才”的问题。

四、管理的组织结构机制与协作意识、团队精神相容。管理通常都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实施的,组织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个人只有遵守组织的群体规范,做好本职工作,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实现组织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和采取行动,从而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也要求学生具备协作意识及团队精神,正确地认识自己个人与整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积极发挥主动性、勇担责任,从全局来看待问题,落实具体行动。

五、管理激励机制中“以人为本”与高等教育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相容。管理中的激励理论是指如何激发鼓励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学管理的出发点和終结点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而“人”又是管理诸要素中唯一的能动因素,所以科学有效的管理要求在管理过程中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开展各项活动,最终实现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高等教育的根本在于以学生为中心,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积极发挥高校学生对于社会事务的参与者、创造者角色,有效提升学生主体意识,整合学校、社会等多方资源提供教育服务,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六、管理科学的开放式特点与不断发展完善并创新的高校培养人才理念相容。管理科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自我、改变自我,注重系统性,持续改进完善,创新为要等管理思维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相吻合。高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使命,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才能推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相互融合;发挥科研育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国家自主创新水平,构筑持续创新发展的优势。

“课程思政”和核心,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引领,深入挖掘所讲授课程中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形成“聚合”;寻找其与各知识点相结合的契合点,将这些元素有机地融入所讲授的知识点之中,形成“混合”;运用教学课堂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实现思想引领,促进学生思想认识不断深化、价值观念逐步提升,形成“化合”,让“思政”与“课程”的关系,象“如春在花、如盐化水”引导学生先明是非曲直、后明道路方向、再明如何作为。《管理技术基础》课程本身作为一门科学,与思政内容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仍有许多可以如“春花”盐水”般的融合之处期待我们的发现。

参考文献:

[1]胡本海“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与实施策略 [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9,37(6)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3]许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报,2019.10.18.

猜你喜欢管理科学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医药学科教学探索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34期)2021-09-26《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实践科学大众·教师版(2021年11期)2021-09-22立德树人,创新管理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2021年34期)2021-01-03Law for Managers Individual Report读书文摘(下半月)(2020年12期)2020-05-26“课程思政”融入医学史教学初探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1期)2020-02-16生命教育视域下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升策略中文信息(2020年2期)2020-02-10立德树人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究新一代(2018年16期)2018-12-06班级建设立德树人实践研究新课程·中旬(2018年8期)2018-11-20《现代管理科学》杂志理事会成员名单现代管理科学(2009年10期)2010-02-03《现代管理科学》杂志理事会成员名单现代管理科学(2009年6期)2009-08-31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