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助数”在一年级“数与运算”教学中的应用

宋晓春

[摘  要] 数学的抽象性特征和小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决定了“数形结合”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形助数”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应用的一种情形。在一年级“数与运算”教学中,应用“以形助数”,有助于学生有效建立数的概念,直观感知数的大小,深刻理解算理,提高解题能力,发展运算能力。

[关键词] 以形助数;数的概念;数的大小;理解算理;解题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大部分抽象数学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形”的支撑,因此“以形助数”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形助数”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应用的一种情形,指在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利用图形直观的特点,将抽象的数、数量、数量关系直观地展现出来,从而引领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有效解决数学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一年级“数与运算”内容教学中如何运用“以形助数”,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促进学生运算能力发展。

一、以形助数,有效建立数的概念

一年级的学生在认识数时,经历了三个阶段:“10以内数的认识”“11~20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在这三个阶段,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以形助数,帮助学生有效建立数的概念。

教学一年级上册“1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材通过数与物(形)的对应关系,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数的基本概念。例如,“6和7的认识”一课,教材呈现了“实物—点子—数—实物”的过程,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数主题图里数量是6和7的事物,接着用点子图表示出6和7,再抽象出数6和7,最后用小棒摆一摆6和7。在学生用小棒摆出6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追问:“除了用小棒,你还能用其他的方式表示出6吗?”学生有的拍手6下,有的画6个圆,有的跳6下,有的拿出6根铅笔,有的比出6个手指头……他们用各种各样的生动丰富的方式表示6,这时教师小结:“不管什么物体,只要它的数量是6,就可以用数6来表示。”由此,在大量“形”的依托下抽象出6,学生对6的理解更到位、更深刻。

教学一年级上册“11~20数的认识”时,教材呈现了小棒、计数器等直观学具。教师教学时应该把计数器、小棒和数紧紧联系在一起,借助小棒的“捆”,对应计数器十位上的珠子,表示几个“十”;小棒的“根”对应计数器个位上的珠子,“几根”就是“几个一”。在“捆”与“根”的形象对比中,帮助学生体会抽象的位值的意义。

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材更是借助各种“形”来帮助学生认识“数”。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用好这些素材,帮助学生建立“几个十”与“几个一”的位值概念。例如教材中安排了“佳明投球”一题:“10分的筐里投进了5个球,1分的筐里投进6个球,佳明投了多少分?”有的学生列出式子:50+6=56(分),有的学生直接判断“5个10分和6个1分组成56”。教师进一步拓展追问:“如果佳明投了64分,请你说说10分的篮子里投入几个球,1分的篮子里投入几个球。”充分运用这个“投球”的情境,运用“10分”的筐子和“1分”的筐子帮助学生巩固“几个十”与“几个一”的位值概念。

二、以形助数,直观感知数的大小

数是可以比较的,数有大小之分。数的大小,可以借助数的基数意义理解(有几个),也可以借助数的序数意义感知(数序)。“形”的运用,让学生对数的大小有了更直观具体的感知。

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材中出现了计数器、点子图、尺子图、小棒等教具,引导学生形象感知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在教学时应让学生观察直尺后,说说“直尺上5的前面是谁,5的后面是谁,5离1近还是离7近”等,以增加学生对数的接触和思考,在学生心中逐渐建立起自然数的数序。在计数器、小棒等直观教具支撑下,学生能够在清晰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学习“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时,学生对这几个词语表示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模糊不清。于是,在比较“58、10、15”这三个数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数轴,称它是一条带箭头的线,在数轴上10个10个地逐一标出10~70。请学生在数轴上找找“58在哪里”,學生说“接近60的位置”,再找找“10在哪里,15在哪里”。这样,将抽象的数在可看得见的线上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来,将数与位置建立一一对应关系,是有助于学生理解数的顺序、大小的。接着,请学生观察这三个数的位置,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立马发现“10和15离得很近,58和10、15离得很远”。教师及时引导“两个数相差不大,距离较近时就可以用‘多一些、少一些表述;两个数相差很大,距离很远时就可以用‘多得多、少得多表述”,学生一下就明白了。通过数轴的帮助,让学生把数与形进行合理的联系,从而确定了数的范围,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形象的数的模型,形成了一个直观的几何表象,形象生动,易于理解。从以上的设计和学习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数”的思考、“形”的创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三、以形助数,深刻理解算理

运算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对算理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和具体图形,以形助数,深刻理解算理。

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计算中,教材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摆一摆、捆一捆、拿一拿、圈一圈活动中,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凑十法”,在“9加几”的最后一个环节时,教师按顺序呈现了所有的9加几的加法算式,引导学生感悟9+□=1□的规律。但当教师询问学生“后面方框里的数为什么比前面方框里的数小1”的时候,有学生甚至讲到了不见的1就是得数十位上的1,这其实反映了学生对“十进制”理解的缺失,体现了学生并没有把握“凑十法”的实质。这时候就非常有必要介入“形”的演绎,通过“以形助数”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更好地体现数学抽象化与形式化的魅力。

教学片段如下:

师(指着9+3=12):后面方框里的数为什么比前面方框里的数小1呢?少掉的1到底去哪儿了?

生3:到9里面去变成10了啊。

师:你们能听懂吗?你能不能通过画小棒,让大家听起来更明白。

(学生动手画,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后用课件呈现。)

师:这里就是12根,少的1根去哪了?

生4:在那一捆小棒里面了。

师:是啊,就在这里,我们看!(课件展示,从右边的3根小棒里拿出1根放到左边,与左边的9根合成一捆,右边剩下2根)

“得数的个位比加数少1”的规律存在于9加几的每一个算式当中,单凭师生口头说说,很难让学生豁然开朗,大部分学生仍“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课件展示“1根小棒到哪儿去”的过程,在“形”的帮助下,学生对于“凑十法”理解更深刻。

四、以形助数,提高解题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他认为:“如果哪一个学生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通过“画一画”,以形助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处处体现“画”应用题的思想。如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中出现的应用题,文字表示如下:“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解决此类问题。请学生试着用“画一画”的方式表示小丽和小宇,学生有各种画法,如“ ”,图形直观地展现了第10和第15之间有4人。由此,拓展到“小明前面有5人,后面有3人,这一队一共有几人”这类问题时,学生们都会用“画一画”的方法轻松解决。

列式:5+1+3=9。

总之,在一年级“数与运算”教学中,运用“以形助数”,将直观与抽象紧密结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和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解题能力问题导引模型 方法凸显本质世纪之星·交流版(2017年2期)2017-06-09浅谈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未来英才(2017年3期)2017-05-05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探究祖国(2016年23期)2017-04-15探究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新课程·中旬(2017年1期)2017-03-27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解题能力的培养课程教育研究·中(2016年9期)2016-11-21初中数学解题反思能力培养探究考试周刊(2016年82期)2016-11-01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探析考试周刊(2016年6期)2016-03-11渗透数学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新课程·上旬(2015年7期)2015-09-10提高初中生分析数学题意能力初探中学课程资源(2015年6期)2015-07-16初中生数学解题思想策略培养之探析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4年11期)2014-11-13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