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清
[摘 要] 如果说教材是相对于教师而言的,那学材就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教学视角切换的过程,教师将教学以及教学研究的视角从教师切换向学生,那对教材的审视自然也就会转向学生视角,于是在对教材进行利用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些内容的设计与编排如何才能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学材重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很大的创新意义,具体表现有两个:一是学材重构可以让教师的教学重心有效地向学生偏移,二是学材重构可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开一个新的空间.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材重构;教学创新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有依据,任何学科的教学的依据之一就是教材. 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之下,教师在认识教材的时候还可以有一个新的概念,这就是学材. 如果说教材是相对于教师而言的,那学材就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教学视角切换的过程,教师将教学以及教学研究的视角从教师切换向学生,那对教材的审视自然也就会转向学生视角,于是在对教材进行利用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些内容的设计与编排如何才能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而有了这个思路之后,教师在教学当中必然就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对学材实现重构. 这里的核心是一个“构”字,构有建构的意思,因此学材重构也可以理解为学材重新建构. 学材建构是基于学生发展需要、教学实施需要而进行的资源再加工、再组合的过程,真正的学材建构应当致力于更符合教学内容的目标达成,更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为此,在学材建构的实践与研究中,教师必须深入学生学情,深入研究教材,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要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除了教师自身教学视角的切换之外,如同上面所提出的那样,最关键与最核心的就是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研究,然后去看教材通过怎样的建构才能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学材建构又不意味着对原有教材的完全摒弃,最关键的应当是判断、选择、拓展,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 这一点类似于传统教学中所说的教学设计,但不同之处在于教学设计的基础已经发生了改变,其不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而是转换教学视角后的重新建构. 文章就以浙教版“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探究历程.
基于学材重构的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意义
事实上笔者所说的学材重构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其本质上是“学材再建构”理论的衍生. 客观地说,教材重构的创新举措来源于“学材再建构”的理论思想,而这一理论思想最早出现在著名特级教师李庚南老师“自学·议论·引导”的教学法中,这一教学法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重组教材内容,实施单元教学”的数学教学思想. 大量的研究表明,教材重构要求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能再将教材作为不可变动的“铁律”,而应该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教材作为参考,重点是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依据,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最终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使得数学教学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 这样的理论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显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也正是因为这一挑战的存在,使得学材重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很大的创新意义. 具体表现有两个:
一是学材重构可以让教师的教学重心有效地向学生偏移.
尽管经过了20年左右的课程改革,但是从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教学评价的方式并没有发生改变,故日常课堂上教师的教学重心仍然放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上,这就导致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权威与主导,学生只能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 这种忽视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更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而当教师有了学材重构的意识与能力之后,其必然会导致教师的教学重心向学生偏移,思考每一个数学知识的学习,如何才能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这对于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二是学材重构可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开一个新的空间.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数学学习,可以发现初中数学教学中,最大的挑战实际上是学生思维加工对象的科学与否. 大量的教育教学研究规律表明,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加工对象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时,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有效的. 相应的通过学材重构,就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科学的思维材料,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需要,更可以打开一个新的学习空间.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学材重构与教学创新
学材重构相对于绝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时候,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教学创新. 有研究表明,在实践中学材再建构应做到这样的几点:统筹体例的整合化编排,提升学生的有效化参与,促进问题的策略化解决. 而这就需要教师钻研学材,理解学材的编写意图,再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发挥师生的创造性,对学材进行灵活处理.
浙教版“一元一次方程”基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的方程概念,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先给一组问题列出方程,然后比较这些方程的共同特点.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分析这样一个教材设计,可以发现其中的逻辑,这就是学生已经学过了方程的概念,知道如何在简单问题解决过程中去设未知数、列方程,而当学生面前有三个方程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去发现这些方程的共同点,预设的答案自然也就是只含一个未知数,而且指数都是一次,这样就可以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那么站在学生的角度看这样一个教材设计,有没有需要创新的地方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发现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学生是否具有解决三个问题的知识基础?——应当说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是不一样的,在这个环节必须重视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不能认为学过的就一定是会的. 二是三个例子能否更好地适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三是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否顺利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认识?
结合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笔者在学材重构的时候,进行了这样的几点创新:一是系统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方程知识,明确方程的概念与定义,并通过口头抽查的方式,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掌握. 这实际上是将教材中强调的“运用已学的知识”落到实处. 二是对例子中的素材进行改造,用学生熟悉甚至是喜欢的购买食物等素材来提供例子. 三是在學生分析与综合的时候,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比如目标不明确等等,然后准备好引导方法,确保最终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能集中在“元”与“次”上.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第一点创新用时大概5分钟左右,通过例子列举、重点强调等方法,让所有学生明确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方程去解决问题. 第二点创新是本课的基石,在素材选择上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兴趣,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来,学生列方程的过程也比较顺利. 第三点创新是本课的核心环节,首先是引导学生对三个方程进行分析,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三个方程当中都有一个未知数”,但是学生在表述的时候重点并不明确,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强化“‘一个未知数”. 至于未知数的“次数”,教学实践表明,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明示,因为学生基本上想不出来. 而明示之后学生也很容易接受.
学材重构与教学创新是数学教学的两翼
结合教学结果评估上述案例中的学材重构以及教学创新点,可以发现这样的重构是有效的,学生建构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过程是顺利的,几乎所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都没有出现思维停顿的情形. 这样的教学结果有力地证明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实现教学视角的转化,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已有的教材进行重新建构,要努力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学材.
从更高层次的角度来看,学材重构必然对应着教学创新,前者强调的是重组教材内容,而这必须遵循“以课程标准为基准,以教科书为参照,以教学对象(学生)为依据”的原则,并以“学生最大发展”为旨归,根据学习任务,为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对各种学材进行主动加工重构. 后者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必须要与重构的教材形成良好的匹配关系,这对于教师而言并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任务,在很多时候,教师必须放弃强势的主导地位,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去调试自己的状态,让自己的教学更好地符合学生学习新的知识的需要. 事实证明只要满足了这样的需要,学生不仅能够顺利地掌握知识,也能够有效地运用知识,而这也正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
因此综合来看,学材重构与教学创新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两翼,两翼展翅,初中数学教学必然能够腾飞.
猜你喜欢教学创新初中数学HPM视角下初中数学教材的拓展教学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年7期)2020-01-04注重阅读能力培养 激活初中数学课堂文理导航(2019年14期)2019-04-29探析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导学互动模式教育界·下旬(2019年12期)2019-02-14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年12期)2018-08-17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数学游戏考试周刊(2017年74期)2018-01-30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年8期)2017-05-09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及创新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102期)2017-01-17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创新未来英才(2016年16期)2017-01-11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科技创新导报(2016年23期)2016-12-23就初中语文教育课内教学创新的探讨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10期)2016-06-16 相关热词搜索:下一篇:过程突破联想,反思类比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