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胜
字的家族
中国汉字很难学,这让许多外国人望而生畏。
事实上,中国人自己学起来也不容易,否则中国古代就不会有那么多文盲。
不过,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也是一种特殊文化,还是不可多得的哲学。所以,如学来得法,就会非常有趣,也容易得多,否则,一定会事倍功半,甚至让人头痛。
我们先从“人之初”的“人”字开始。一人为“人”,二人成“从”,三人成“众”,于是显示了作为“人”的特性:从小到多、从个体到整体乃至群体的关系。“人多力量大”,才能成为大众,如果是社会底层,就变成“劳苦大众”;反之,在“人”的下面加一竖,就成为独立的“个”,中国古人讲“慎独”,指的是一个人“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当然,从众之人也要注意,弄不好会变得稀疏松散。所以,在“从”的下面加一横,变成“丛”,有利于集聚;由“众”变为群众、合众以及众志成城,就不会变为一盘散沙。在中国古代,“众”字的写法是三个人头上顶着一只大眼睛,也是讲在大庭广众之下,要有敬畏之心,因为一直有一只大眼睛——天地之目——在紧紧盯着你呢!
“日”字很重要,单字为“日”,三字为“晶”。日与夜相对,是光亮之意;三个“日”成“晶”,有“精光”闪现,就像星星闪动,有亮晶晶、晶莹剔透等说法。“日”的组字、组词也值得一提,左边加一竖成“旧”,下边加一横为“旦”,在“日”的右边加“月”为“明”,加“寸”为“时”,加“未”为“昧”,将“日”置于“九”之上为“旭”,放在“门”内为“间”,还有日子、日月、日期、日记、日夜、日光、日历、日用、日照、日出、日落、日本等说法。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中国古人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还是挺值得琢磨的。
“又”字,让人想到衣领,或小学生对折的红领巾。在中国古代,“又”是“手”的象形字,也让人联想到“握手”。它的原义是“继续”或“重复”,这样就产生重叠的感觉。问题是,两个“又”为“双”,三个“又”为“叒(ruò)”,四个“又”为“叕(zhuó)”。还有,由多个“又”组成的字,这就可见与“又”相关的果实累累般的字,如“桑”“叠”“掇”“辍”“畷(zhuì)”字。更有趣的是,在“又”字上随便加点什么,就有新字出现,里面加一点成“叉”,头上加一只“爪子”为“受”,脚下有“土”成“圣”,左加一“耳”为“取”,右加一“鸟”成“鸡”,上加“亦”字为“变”。小时候,我最讨厌一种小虫子,它咬人吸血,让人非常难受。后来,从字典上查到它叫“蚤”,这是一个与“又”紧密相关的字,是在“又”字中加了“点”,仿佛是只“眼睛”,虫子就在它的下面,让人感到很不舒服。再说“难受”两字,它们竟然都有“又”。看来,同样是“手”样的“又”,在不同的字中又不相同,既有温暖又有难受。还有,将“马”与“蚤”放在一起,变成“骚”。表面看,这是个更不好的字眼,与“蚤”的咬人吸血相比,“骚”味儿太浓了,更让人受不了;不过,中国有部伟大作品——屈原的《离骚》,按东汉王逸的解释,“离,别也;骚,愁也”,这个“骚”又让人同情,于是生出很多敬意。
还有“水”与“心”,也有一个“家”,一个大家族。“水”加两点成“冰”,三个水成“淼”,四个水为“?”,还有“淼淼”的说法,“水”越多就说明水势愈加浩大。当然,带“水”的字更多,可以说,天上、地下、人间无处不含“水”,它弥漫广大,无远弗届,那本《水浒传》只看名字就知道有很多“水”。另外,“心”在草木中,一心为“芯”,三“心”为“蕊”,都是核心的核心。还有“文心”,有刘勰的《文心雕龙》,“勰”字在三个“力”的强大作用下,有“心”用“思”,方能成就刘勰和他的经典名著。
“王”与“子”更可繁衍出一个大家族。“王”加一点为“玉”,但这个点加在中间的横画上面,就成了“玊”,是有瑕疵的玉。由“王”可扩为“珍”“珠”“闰”“国”“金”“鑫”等。另如“子”,可组成“孙”“孔”
“李”“季”“好”“存”“孕”“孟”“学”“孩”“好”“孬”“孱”“孺”等,还有与“子”相近的“孑”“孓”,从字形上看就不舒服,其“孤独”和“跟屁虫”的意思更不怎么样。不過,在中国古代与“子”相连的人往往都非常了不起,像老子、孔子、孟子、孙子、荀子、墨子,都是受人尊敬的称谓;连一些名人给自己起的“字号”都离不开一个“子”字,像子云(扬雄)、子长(司马迁)、子美(杜甫)、子瞻(苏东坡)、子畏(唐寅)、子清(曹寅)等都是如此。
“耳”字也很值得关注。中国古代有“耳学”,是指一个人只靠“耳朵”听来的一些知识并不可靠,有贬低之意。所以,在《文子·道德》中有言:“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不过,老子与庄子则认为,真正的智慧要在“闭目塞听”,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天籁与大道。如果这样看,“耳听”“心听”“神听”都比不上“闭目塞听”来得高明。老子,名耳,字聃,都与“耳”有关,可谓有双耳也。为《义勇军进行曲》作曲的聂耳则有四只耳朵,除了能看到的两只,还隐藏了两只,因为“聂”字在古代被写成“聶”,是三只耳朵。从事音乐需要多只耳朵,聂耳有四只,再加上自己身上长的,共有六只,比老子还多两只。
我常将“缘”与“绿”放在一起比较。两字看上去极像,差别在于右边,而且即使是右边的部首也不易分辨,这让我感到中国文字的神妙。
还有“力”与“九”。两字的第二笔都是一撇,强劲有力;第一笔的横、弯也是一样的,差别只在那个“钩”,朝左为“力”,向右为“九”,可见细微差别所导致的巨变。常言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学习、工作、为人、处事,敢不认真吗?
不过,即使这样,在中国汉字的家族中,完全可以将这些似而不是、形近神异者列入其间。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生活在基于血缘亲情而组建的家庭中,也离不开这些由文字构成的家族的森林。
我们就像森林里跳跃的小猴子,吸吮树上的果浆,享受来自高天的阳光雨露,在地上、树木的枝杈间如烟似雾般穿行。
长相不同的笔
我是20世纪60年代初生人,用过各式各样的笔。
铅笔因为简单易得,曾被大量使用。
将一支长长的铅,放进由木材包裹的肚子里,像埋着宝藏,也如装着让人不解的心事。
未经装饰的铅笔,保持着本色,在朴素无华中散发着原木的香气;当被涂上颜色,加上文字、数字、图画,铅笔就像被打扮过的小姑娘,有一种艳丽之美。
铅笔的使用,需用小刀将木质削去,露出黑色的铅来,为了书写方便,铅也需要削尖。
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还离不开心灵手巧。
那时候,由于年幼,家贫,笔贵,我一边削笔,一边觉得太浪费,还为这支笔的日见缩短而心痛惋惜。作为一个孩子,这样对待铅笔似乎也太残忍了吧?
后来,长长的铅笔变得猪尾一样短,手里捏不住也舍不得丢掉。现在想想,铅笔头小得可在玻璃板上当陀螺打了。
今天,铅笔再也不像童年时那样珍贵了,可以一次买上一大把,通用性也很强,还可用笔刀旋转着削,铅笔的木质被削成漂亮的螺旋,像是在跳舞,既方便又美观。
不过,我再也找不到以前的感觉,总觉得那时的快乐与趣味一下子不翼而飞。
钢笔在那时很少,貴如金子。
谁家有一支钢笔,无疑成了财主,更被人当作文化人羡慕。
一些有身份的人,不管识不识字,总爱在上衣口袋上沿别支钢笔。
据说,有人爱虚荣,竟然做假,即是说,只有上面的笔帽是真的,下面其他部位全是假的。
与铅笔近于赤身裸体的坦荡不同,钢笔是由塑料、不锈钢做外套,仿佛穿上了衣服和裤子。
经过手的长时间抚摸,钢笔会变得光滑、细腻、润泽,甚是好看。
最神奇的是,钢笔更像一个人,除了胸腔似的实体,有用金属做成的笔头,还有个胶皮的肚子,里面用来装墨水。当打开笔帽,笔尖就像一个年轻人的小分头;拧下钢笔的笔杆,就像脱下一条笔挺的西装裤子;里面的吸水袋,很像弥勒佛有容乃大的肚子。钢笔显然比铅笔更加讲究和富有,是一个深藏不露的高手。
钢笔用的是吸附原理。将笔头放进墨水瓶,用手指轻捏柔软的钢笔皮肚,以便让它喝上墨水。这里有点技巧,即不能让钢笔的皮肚吃得太饱,否则在书写时,它就会往外“呕吐”,以一摊墨水弄脏白纸。所以,灌墨水如同吃饭,半饱或三分之二饱足矣!
当书写时,墨水就通过钢笔的皮肚、胸腔、笔尖流出,形成俊秀的文字。这是一种值得好好欣赏和体味的方式,能将一肚子墨水变成不同粗细的点与线,一如从头脑中抽绎出有条理的思路和思想。
有时,钢笔可正面也可侧面甚至反面书写,这样的表现力就大为不同。侧面写,像女演员唱细腔,能抽绎出变化莫测,写出的字总令人神往。
钢笔也有缺点,它太复杂,弄不好会漏水,导致墨水满手,满纸,满桌。
后来出现方便简易的圆珠笔。
这是一个用透明塑料做外套、内装一个有墨水的小管子,通过笔端珠子的活动,写出色彩的小装置。圆珠笔的最大优点是公开透明和可更换笔芯,但也有简陋之弊,时间长了,墨色不易保留,有限的墨水很快就用完了。
现在,有的圆珠笔也像钢笔一样精致,但多为一次性使用,随用随弃,毫不足惜,让人感慨。这既造成极大浪费,也是一个重大的污染源。
还有一种蘸水笔,它结构简单,只在一支塑料管一端装上笔尖,像鸭子的嘴,也像西方的鹅毛笔。
这种笔在墨水瓶中蘸一下,写几个字,还需要再蘸。其优点是直截了当、方便易行,缺点是需要不断地蘸墨水,还容易因为蘸墨水过多,在纸上滞留一摊墨水。所以,用这种蘸水笔,可以说是个技术活儿。
我的硕士导师朱德发教授喜用这种蘸水笔,他的书稿、信和签名书多是用它写成,我保存了不少他用这种笔写的信和签名书。恩师去世后,我常将他老人家的书信和签名书拿出来看,那些刚正直率、清明简洁、整齐划一的笔画与字体,在眼前闪动,其实这也是他性格、人格、审美的外化。
我最爱毛笔。从上大学开始喜爱书法以来,毛笔就成为我心中的宠物和信物。
除了那些特殊材料制成的毛笔,更多的毛笔是用竹子为笔杆,它像铅笔一样本色自然。如笔杆是斑竹或潇湘竹,再经过天长日久把玩,那就变得既珍贵又美丽。
毛笔尖是用动物的毫毛制成。它看似柔软,却成为坚硬竹竿的先锋,有点像行军的先头部队。
由于毛笔的毛容易受损,常被套上笔套,但更多时候则被倒插入笔筒,于是,毛笔的毛仿佛一下子变成一朵蓬松的芦苇花。这是一种柔软中的昂扬向上和开放进取。
有时,人们还在精致的毛笔屁股上装一个绳扣,既美观大方又可以系挂,还像那个孩子后面母亲永恒的牵挂。
毛笔最大的缺点是,掌握起来困难,它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强大的表现力,此种要求非一般人所能达到。
毛笔的最大优势是,它代表中国文化精神,是一种柔性哲学和人生智慧。
人们通过柔软的笔毛,能将一个人的精、气、神精准地表达在宣纸上。那种美妙只有经过多年孜孜不倦的实践,才能理解一二。
与铅笔、钢笔、圆珠笔相比,毛笔有神奇之功,它带着墨汁,通过极具渗透力的宣纸,能创造出神鬼莫测的书画艺术。
我也以刻刀为笔在石头上书写过,这就是所谓的篆刻。
我还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过,在粉末的纷飞中,体会玉体转瞬消损的过程。
这是一种强烈对比:黑板与粉笔,一硬一软、一刚一柔、一长一短、一存一亡。粉笔以它的美丽和牺牲精神,将人生的所有哲学写在面无表情的黑板上。
篆刻难为,但可以永存;粉笔易书,却消失得快。
如今,用电脑和手机书写,借助于键盘和屏幕,以“手”代笔。或者说,手就成为一支笔,既快捷又方便还高效。
不过,我们再也找不到过去用各种“笔”进行书写的感觉和意味了。
用完一支铅笔,就会倒下一片树林;扔掉一支圆珠笔,就要盖起一家工厂;用秃了一支毛笔,就能倒下一群动物。
用手指做“笔”,虽没有好多精彩的故事,也少了更多美好回忆,但在键盘和屏幕上,能感受到翩翩起舞的乐感,这也是一种时代进步吧!
这样设想,我自己仿佛也变成了那支“笔”,在天地间书写出人生的轨迹,有时那是一道美妙的弧线。
多彩盒
家里有个套娃,是妻子从俄罗斯带回的,极其漂亮和美妙。
打开一个,里面又有一个,再打开,里面还有,似乎永远藏着神秘,有无穷无尽之感。将大大小小的套娃摆成一排,在壮观中又有齐整、亲切、滑稽之美。
其实,小时候家中有一套餐盒,与套娃的原理相似。打开一个盒子,里面装着一个小的,再打开里面,还有小的,以此类推,数不胜数。餐盒大小不同,但样式、图案、色彩、印字、数字一模一样,形式重复,大小变化。这颇似一大家子人,从“始祖”“元祖”“太祖”“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到“我”,再从“我”到“儿子”“孙子”“重孙”“曾孙”“玄孙”,简直是一个模子制作出来。那时,只是觉得餐盒好看好玩,还想象不到多子多孙、衣食无忧的美好寓意,也没将它保存下来。
不过,自此之后对于盒子就多加注意,也有一些算不上收藏的收藏。
喝茶时,有些漂亮的茶盒,我都舍不得扔掉。瓷的、木的、铁的、锡的、纸的,只要与茶叶有关,有个性和美感,都被我保存下来。
有两个茶叶盒由竹片兑制而成,一个白一个黑,看去如上下一般粗的酒瓶,质朴中充满情韵。特别是上面的书法,古朴自然,既有山林气,又有书卷气,让人爱不释手。
我还收藏过一个纸质大茶盒,是装普洱茶的,文雅中透着仙气,置于书案或柜子上,自有一番仙风道骨。盒上有漂亮的行书,盛赞茶叶的超凡脱俗,读之令人神往。
我的童年,用过铅笔盒。刚开始的极简单,个头小,很窄很薄,用铁皮制成,镀过漆,时间久了,易磕碰受损,还会生锈。上面有装饰画,有农业学大寨的,有毛主席和闪着金光的红太阳,还有的写着“最高指示”。到了我儿子小时候,铅笔盒变成塑料的,开关再也不是我们那个年代的样式,用指甲半天抠不开,而是在边上装了磁铁,一打就开了,如同施了魔法。儿子的铅笔盒棉而软,宽而大,深而厚,能装进很多东西。但与我用过的鉛笔盒比,儿子的显然比较丰满甚至有些肥胖,就如吃了汉堡似的控制不住体重。
因为写书法和喜欢收藏,自己也买过和用过几个墨盒。熟铜墨盒现在已不常见,变得愈加珍贵可爱。不要说梅兰菊竹等花的装饰,即是那些有点分量的黄铜经久把玩后,生出的包浆所透出的岁月沧桑与温润时光,也会令人感动和神往的。
我还收藏过一个红木香盒,心形,手心一样大,看上去精美可爱。这个小香盒不知是谁用过,是大家闺秀还是平民女子,是年过九旬的老妪还是头扎小辫子的女孩?这些似乎并不重要,只为它的小而精、秀而美、朴而雅,令人感动,也为它常在我手上把玩而生出的光泽欣悦。
这让我想起年纪轻轻就去世的母亲。她是普通农妇,恐怕没用过香粉盒吧?但年幼的我却一直记得,每到春秋两季,母亲总是用泥、纸和木条糊制出各种器皿,有盛米面的大缸,也有放鸡蛋和针线的大小盒子。那些大号的米面之缸,被放在洒满阳光的院子里晒,它们一下子使贫寒之家变得丰足起来。
当时,我喜欢将头放进缸里去,听自己学牛羊鸡狗与大白鹅的叫声,那简直是鬼哭狼嚎。记得,有一次我将头放进去,可能是因为纸缸太深,也可能因为缺氧,竟然倒在上面,将纸质大缸压碎了,结果遭到父亲一顿训斥和毒打。
最让我着迷的还是母亲糊制的那些盒子,它们细小精致,显然比纸质大缸更加用心用时。因为点缀了不少花纸,这些盒子像一个个小姑娘光彩照人。母亲曾用的针线盒就是这样的制品,我曾偷偷打开过,里面除了常用的剪刀、针顶、针,还有不少五颜六色的细细的彩线,从中可见母亲对于生活的理解和美好想象。因为我知道,在针线盒里,不仅有日用品,更装着心灵手巧的母亲的心事。可惜的是,这些盒子一个也没保存下来,它们随着母亲的辞世,又化身为泥,进入大地的怀抱。
其实,每个人都想离开“盒子”,同时又离不开它。
从出生之日起,母亲的子宫、怀抱难道不是一只“盒子”?
我们走进房间、家、村庄、城市,那也是进入“盒子”的感觉。
我们出生后,长大了,离开家、母亲、故乡,到外面的天地生活,仿佛离开“盒子”,有一种自由的感觉。殊不知,外面的世界,哪怕是天地宇宙,难道不是一个更大的“盒子”,一个装载着我们希望、梦想的所在?这也是为什么,智慧的庄子临死时,不愿将自己装进棺椁,而希望学生将他随便抛弃在天地间,他要以天地为棺椁,日月为宝石,江河为项链,体现了一种潇洒与逍遥的智慧。
更多时候,我是以“心”为“盒子”。其间,既装着自己,又装着天地,更装着那些难以抓住的东西,比如烟霞云雾、希望梦想、智慧之光。
扇子的语言
“扇子”这两个字很特别:与“窗户”有关,与“羽毛”相连。两个“习”字仿佛让人感到“凉风习习”,快意自生。
中国古代早有扇子,只是那时主要是“团扇”,即用蒲草或丝绸做成的圆形或方形扇子。在庙堂为威仪权力的象征,于民间则用来清凉。
小时候,家里就用蒲草剪裁成圆形,以布条饰边,手握其蒲草柄,在夏天用来纳凉。大人用这种最普通廉价的团扇不停扇动,为锅底的火扇风助燃,为孩子赶走蚊子和暑气。
生长于乡间,几乎没人不熟悉这种扇子,平时它被随意扔在床上,放在桌椅上,挂在墙上和门上,它是每个家庭中的老物件。
年岁渐长,开始认识不同的团扇。如在《三国演义》中,智慧人物诸葛亮用的就是一把羽毛团扇,于是有了“羽扇纶巾”的风流倜傥和谈笑风生。
团扇有一个柄,可以握在手里,有提纲挈领和一剑在手的关键作用。
团扇的圆或半圆取圆满之意,像开在扇柄上的一朵大花儿。
高级的团扇两面可用绘画等方式装饰,扇柄也可以雕刻,但整体上是直白朴素的,从不隐讳自己的心事。
宫廷的团扇以精致为主,除了画面精美,还饰有坠子,让人想到秀雅少女的姿容。
折扇的出现较晚,主要是城里人或文人雅士的手中物,它是由扇面、扇骨、扇钉组成。由于可折叠,可随意开合,还由于材质和以书画装饰得更加多样的关系,深受人们喜爱。
它像窗户一样可随意开合,便于携带,既可拿在手上,又可插入腰间或脖子后面,还可拢在宽大的袖子里。
在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中,铜筋铁骨的扇子甚至可做兵器应敌,发挥携带方便、随意取用、锐利无比的作用。
扇面可用各种书画装饰,扇骨可进行更复杂的雕刻,尽显折扇的丰富多彩与灵活多样。在消夏之余,可一览艺术之高妙。
有一种女士折扇,材料用象牙等名贵材料镂空雕刻而成,再施以香料,一股脂粉气扑面而来。
如是女子的物件,此类名贵扇子多少有些矫揉造作,一个大男人握在手上,就显得有些滑稽。
儿子小时候做过一个轻巧有趣的折扇,至今记忆犹新。
他将吃冰糕余下的木片留下来,在一端扎上孔,再在另一端画上朵朵小花儿,然后用铁丝串起,一把折扇就做成了。工艺上虽比较粗糙,但一个几岁的孩子能有如此奇思,善于动手,也很难得。
当然,若选用湘妃竹,再有艺术大师的雕工与书法,那就是一把名扇。
湘妃竹折扇的上面,不只有斑斓的湘妃泪,更有一种历史的沧桑岁月,还有打造出来的精致典雅。它如一个仕女也像一位雅士,尽得文化的风度。
有人在折扇的扇面上绘出仕女、花草、鸟兽虫鱼,有的则将山水高士、十八罗汉、诗词歌赋描绘其间,还有人画的是《江山万里图》,只要打开扇子就可尽情领略天地之宽、万物幽微。
与团扇相比,折扇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如果说团扇直来直去,将所有的语言都写在“脸”上;折扇则颇有城府,更多时候将话藏在心里,藏在那些可以随意开合的折中,也可以说是在岁月的皱纹或记忆里。
团扇虽可绘制很多内容,但远没有折扇来得丰富、含蓄、内在、超然。折扇让人想到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可随意变化,充满神奇和神秘。
一把折扇被折叠起来,可置于手中随意把玩。或揉或搓,或捏或捋,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或动或静,或敲或打,或旋或转,或抛或接,久而久之,竹子或木质做成的扇骨就会变得盈然而富有光泽,温润如玉。
折扇也因性格内敛,包裹了心事,变得充实富足。
一旦打开一把折扇,那是别有一番韵致的。
有如徐徐拉开帷幕,也像打开一个宝藏,尽情欣赏折扇中的《江山万里图》,倾听其间山川鸟兽发出的秘语,从而显示咫尺天涯之妙。
有人用一种特殊技巧,手、腕、指在与扇骨的巧妙配合下,陡然地打开折扇,在一声脆响中轻摇扇面,凉风徐来,沁人心脾,这是人们往往难以理解的天地的声音,也是文人雅士透出的一种风骨和潇洒。
此时,扇子与人合二为一,心气相通,互相诉说衷肠,以及彼此间的理解与知音之感,也奏响天人合一的美好乐意。
某种程度上说,打开的折扇发出的是人之声,也是人这棵树上开放的花朵;反过来,人也可以被理解为扇子的扇柄与骨骼,是具有根本性的存在;当然,还可以将人理解成为天地的花朵,当一把折扇被打开,人也一定心花怒放,其肢体语言也如扇面般打开,形成可以让人心领神会的喜容。
其实,除了窗户与扇子有关,风箱、风扇、空调、肺腑、人心都包含了扇子的原理。它们关闭后是一个不为人知也难以理解的秘密,一旦打开就有一呼一吸,也有内在的语言传出,向人与天地诉说。
还有一棵树、一条河也都让我们想到扇子:树干与河流是扇柄,枝繁叶茂和冲积平原是扇面。
特别是面对天空和大海时,树木与河流以扇子的形式在诉说着什么,伴着云雨雾气和潮起潮落,生命的秘语不断传达出来,这需要静心去听和用心体悟。
炎炎夏日,扇子会给这个世界送来阵阵清凉,人在其中,如在梦里,如痴如醉。
当秋风凉了,再摇动扇子,已不是为了消暑,而是为秋叶伴奏,听树木这把扇子将黄叶般的语言音符纷纷摇落。
其实,往大处想,天地何尝不是一把更大的扇子?
春天用微风将一片片细雨摇醒,夏天用暴雨的扇面扇起雷电,秋天以长风的扇子令万物变得萧瑟,冬天使巨大的扇子合上寒冬的珍藏。
晨曦将万丈金光洒满东方,那是一天的扇子打开。
夜幕降临,天地的折扇关合。
与此同时,梦的扇面打开。于是,一个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语词,有意无意、有声无声地从心底跃然而出。
責任编辑:梁智强
猜你喜欢 团扇折扇扇子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艺术学研究(2021年2期)2021-07-30团扇东坡赤壁诗词(2021年1期)2021-03-24折扇博物馆(环球360°)环球时报(2021-01-28)2021-01-28可收缩得彩色扇子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9年8期)2019-08-27谷文晁送折扇故事会(2019年16期)2019-08-22谷文晁送折扇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9年5期)2019-06-12扇面作画小天使·三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5期)2018-06-13折扇应用上线了特别文摘(2017年19期)2017-11-11扇子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2016年12期)2016-12-27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优雅(2016年11期)2016-11-09 相关热词搜索:下一篇:金色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