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刘少奇的求学生活

陶子林

刘少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共和国主席,也是党内公认的党建理论家。他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论党内斗争》等都是党建理论的重要著作。他主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参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充分体现了一个博学睿智的领袖的才华。这一切都与刘少奇终生热爱学习有关,特别是与他少年时期,在家乡接受私塾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出生在山清水秀的湖南宁乡花明楼炭子冲。父亲刘寿生按照宁乡南塘刘氏家族拟定的谱系派语,为他取名绍选。又因他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九,是最小一個,家里人都亲切地叫他“九满”。“刘少奇”的大名,是他在留学莫斯科东方大学时才开始用的。

刘少奇从小聪敏好学。1906年,8岁的刘少奇在父亲陪同下,来到离炭子冲不远的柘木冲成家上私塾。成家是当地殷实人家,主人成春乔为刘少奇姑父,成春乔的儿子成秉真为刘少奇三姐夫(堂姐夫),成秉真比刘少奇大12岁,古文功底深厚,精通中医。老师朱幹廷(1847—1908)是本地有名的秀才,清恩贡生,候选教谕。

在姑父家,刘少奇先后读了《三字经》 《千字文》《论语》等。

罗家塘靠近柘木冲,为朱氏族人聚居地,朱氏先人于清康熙年间自衡阳县曲兰迁徙宁乡,卜居罗家塘。族人在罗家塘一带辛勤耕耘,艰苦创业,家族日益壮大,文人辈出,清末开办了私塾。老师为朱幹廷的弟弟朱熙廷,朱熙廷是邑庠生,为当地秀才,私塾能人。1907年,刘寿生通过与朱熙廷的友好关系,又把刘少奇转入罗家塘学习。1961年5月4日,刘少奇察访罗家塘公共食堂时,曾指着一处残留的旧堂屋,对王光美和随同人员说:“这是我发蒙读书的地方,朱四胡子教的。”朱四胡子即朱熙廷。

朱熙廷的教诲,刘少奇印记特深。当时开始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教学方法是读、念、抄、背、默,天天如此。对有些顽皮、读书不用功、课文背写不岀来的学生,朱熙廷一般会打其手板心或让其在孔圣人像前罚跪。刘少奇记性好,理解快,认字快,书背得好,考试时成绩总排第一,几乎没挨过打、没罚过跪。朱熙廷的儿媳朱五嫂(欧阳氏)负责学生的生活管理,每天帮学生蒸饭热菜,每当朱先生训斥打骂学生时,菩萨心肠的她就很难过,总是设法安慰被罚学生。

1961年5月9日,刘少奇和王光美还专程去安湖塘看望了朱五嫂。谈起往事,刘少奇说:“那时候,您经常烧开水给我们喝,中午见我们带的饭菜凉了,就帮我们炒热。您的贤惠,朱老师的严格,我至今还记得哩。”临走时,刘少奇向朱五嫂送上一包饼干和20元钱。

1908年,刘少奇还在月塘湾读过一段时间的私塾。月塘湾大屋位于双狮岭北,旧时属五都七区,今在花明楼镇炭子冲村(原南塘村)月塘组,北靠刘少奇纪念馆风景区,东有虎形山,南为肥沃的大片农田,再南为东湖大塘,老屋坐东北向西南,风水极佳。月塘湾大屋主人为泉塘黄氏黄金台,是太学生,其父亲黄汉生曾追随湘军名将周达武征战南北,诰授振威将军,花翎记名提督,简放总兵,赏给一品封典达勇巴图鲁。家里有水田几百亩,为当地大户人家,有一子黄立卿,当时在家上私塾,小号“油鱼子”。刘少奇就和他一起学习了一段时间。当时主要读《诗经》等。

洪家大屋是宁乡著名大屋,位于炭子冲西北粉铺子,今花明楼镇靳源村人民组。清末,曾任陕西鄜州和甘肃阶州的知府洪宝卿与儿子洪汝湘从王家购得此屋,并扩建为庭院庄园大宅。1903年洪汝湘逝世,其子洪国良也早逝,留下洪国良妻周氏,和两个年幼的儿子洪迪光、洪赓飏。周氏为大屯营周氏周家翰之女,出身书香世家。为了家族未来,她寄希望于两个儿子,故聘请私塾先生,在家开办私塾。洪赓飏与刘少奇同岁,也热爱学习,希望找位陪读生,刘少奇母亲的外公张南川也住在粉铺子旁,这样就介绍了外孙女的儿子刘少奇。

刘少奇于1909年与洪赓飏兄弟为伴读书,教师是古文与新学互通的杨毓群。杨毓群号绍云,是当地名望很高的先生,同时杨绍云与刘少奇是姨老表关系,比刘少奇大17岁。

洪家书籍成堆,爱书如命的刘少奇喜出望外,如饥似渴地学习,与洪赓飏成了亲密朋友。

洪家的教馆与别的私塾不同,这里不仅教授国文,还兼教算术和自然常识。在国文课中还讲一些童话和寓言故事,课后还可看《今古传奇》《世说新语》《西游记》等。洪家的女子不缠足,还可以与男孩子一起上课,这令刘少奇感到十分新鲜。

刘少奇在洪家学习一年左右,有一次回家,父亲问他在洪家有什么收获,他高兴地讲起了“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思想较为传统保守的父亲对此很不满意,认为不学“四书五经”是非正统,不能考科举,命他转学。

1910年,刘少奇离开洪家大屋,父亲为他选择了当地较为传统的私塾,即红米冲杨家私塾馆。红米冲靠炭子冲西边,为靳江杨氏大屋,主人为杨仙岩,出身书香世家,其祖父、父亲皆为清朝太学生,父亲杨振楚议叙直隶州州同敕授儒林郎。为了培养儿子,杨仙岩在家开办私塾,聘请塾师,并引入新学内容,还向外招收了部分优秀学生。

进入红米冲杨家私塾后,刘少奇认为老师封建守旧,教学古板,对此不满意。

刘少奇在杨家私塾上学几个月后,父亲去世,同时他自己又患了痢疾,便选择了休学。

之后刘少奇的求学场所转到了首子冲。首子冲为涧山周氏周瑞仙宅屋,位于炭子冲后山之下。周瑞仙曾留学日本弘文学院,是中国同盟会会员,当时在长沙教书,母亲已去世了,只有一位老祖母管理着全家生活。周的儿子周祖三与刘少奇是私塾同学,关系友好。因两家仅一山之隔,两人经常在一起玩。周家藏书不少,特别是介绍新知识、新思想的书籍特别多,刘少奇休学后成为他家常客。

这里除古书以外,还有各种新编的学校教科书,如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化学、生理卫生等书,也有一些进步刊物、报纸,及政治历史著作和通俗读物。刘少奇为这些书籍着迷,他贪婪地读了一本又一本,从中知道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卢梭、华盛顿、瓦特、富兰克林等名字。他有时看书忘记回家吃饭,就和周家姐弟们一起吃一点。冬天好几次因专心看书不知不觉将鞋子烧烂,大家都笑他是一个“小书柜”,由于他排行第九,慢慢地就叫他“劉九书柜”。

刘少奇当时还经常到南塘冲塘湾里同乡刘甲山家中看书。刘甲山生于书香世家,父刘舜琴为清代新学教育学生,研习采矿专业,在常宁水口山矿务局工作多年,对后代学习影响很大。刘甲山熟读经史子集,后到岳麓书院读新学。刘甲山家各类书籍收藏丰富,宛如书屋,刘少奇因此时常来他家看书,有时还把没有看完的书用一块蓝花布包裹好,借回家继续阅读。据刘甲山的后人讲述,刘少奇所借的许多书,后来都没有归还,成了笑谈。

1911年至1912年,刘少奇在四都虾子塘二姐家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二姐是刘少奇的伯父刘丙林之女,比刘少奇大20岁,二姐夫为双观黄氏黄锡玑,黄家是当地较为富裕的家庭。二姐22岁时,丈夫英年早逝,她独自操持家业,抚养两个儿子。为了培养儿子,她省吃俭用,集中财力,聘请当地有名的先生杨寿吾在家开馆教读。刘少奇在家休学,得知二姐家的情况,便向母亲提出去二姐家读书。母亲认为刘少奇在虾子塘有人照顾,便欣然同意了。

这里既读传统的经书,又教授现代的科学文化。古籍方面,主要学习《左传》《春秋》《资治通鉴》,同时结合当下社会讲一些古代历史故事,刘少奇对此饶有兴致。此外还学算术、自然常识和地理等新的知识。一个深广的世界逐渐在求知欲望正强的刘少奇心中展开。二姐为人慈祥和蔼,对刘少奇关怀备至,生活照顾周到。刘少奇在虾子塘大屋生活和学习了一年半时间。

升学读高小是刘少奇的愿望。县城玉潭学校为新式学堂,入学需初小毕业证。刘少奇坚决要求进新式小学堂读书,实现远大抱负。光绪三十年(1904),在当地开明人士杨汝成倡导下,白石杨氏在杨家祠堂开办新式族校。杨汝成时为郡通判,署黔阳县审判厅事,他每年捐60石谷资助族校。刘少奇在芳储乡聚山的杨氏族校读了半年补习班,老师为师范毕业的杨寿荃。

初小毕业后,刘少奇在杨寿荃指引下,以第一名的入学成绩考取了玉潭学校,被分配在第11班学习。从此,刘少奇离开家乡,独立生活,逐步接受新文化新思想,走上职业革命家道路。

“刘九书柜”这一雅号,有人说是刘少奇的启蒙老师所取,也有人说是他的满舅鲁兆琼所取,还有人认为是好友周祖三的戏称。但刘少奇少年时期爱读书,会读书,知识渊博是肯定的,他朴素、勤劳、坚定、乐观,从小接受了湖湘文化熏陶,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这为他后来参加革命,追求共产主义,坚持真理,领导工人运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政治家、军事家打下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叶筱)

猜你喜欢 私塾刘少奇 刘少奇:一件毛衣二十多个洞文萃报·周二版(2020年43期)2020-12-15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科教新报(2020年19期)2020-06-04斯诗私塾作文大王·笑话大王(2018年11期)2018-12-13刘少奇吃“小灶”党史纵览(2018年3期)2018-03-27斯诗私塾作文大王·笑话大王(2017年12期)2017-12-25斯诗私塾作文大王·笑话大王(2017年4期)2017-05-05斯诗私塾作文大王·笑话大王(2016年12期)2017-05-05斯诗私塾作文大王·笑话大王(2016年6期)2016-06-22斯诗私塾作文大王·笑话大王(2016年1期)2016-02-24刘少奇安源二三事湘潮(2009年3期)2009-03-30 相关热词搜索: 求学 少年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