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漫谈机关公文写作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漫谈机关公文写作 选这个题目,主要考虑是:

 1. 进入机关后主要从事文字工作。除了舞文弄墨别无长处,平时也偶尔网上搜搜如何写好机关公文之类的文章,比起其他的内容更熟悉,也有那么一丁点体会可讲。

 2. 公文写作是机关的一项常态工作,也非常重要,但机关公文写作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尤其是我自己写了 4 年多,还停留在网上抄抄、复制黏贴拼凑剪切整合的初级阶段,还没真正动起手来写,还像小孩断不了奶一样离不开百度搜狗。这次选这个题目、讲这个课,正是一次自我学习充电的极佳过程,既逼自己工作之余去学,又逼自己鼓起勇气上台讲,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今天我主要从公文写作准备、公文写作能力培养等两大块向各位汇报:

 一、公文写作准备

 (一)公文写作的重要性

 1. 是世界性现象。在欧美、日本这些科学发达的国家,所有大学,包括理工科大学,都十分重视写作训练。哈佛大学写作水平达不到规定要求即需照章补课;普林斯顿大学 8 组课程,第一组就是语文和写作。在日本,考学校、找工作、谋生计,不论干什么,都要考作文,在他们那里,会不会写文章,是谋生竞争中胜败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我国也是如此,现在无论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考银行,等等,都要考申论,都要考写文章。

 2. 是最有用的能力。在工作中,不外乎需要三种才能,一是办事能力,二是写作能力,三是口头表达能力,而写作能力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有作用、最能持久和最快见效的基本能力。写作能力具有穿透性、公共性、普遍性。写不出或写不好毕业论文,要想获得学士、硕士、博士文凭那是不可能的;工作之后,没有一定数量及水平的科研论文,要想定职称那是不可能的;甚至谈恋爱、写说说、发微博、朋友圈,都需要写作能力。在机关更

 是,没有一定的公文写作能力,那就等着挨批、等着文章反反复复修来改去。

 3. 是敲门砖。学而优则仕,古代入仕考为上。很多秀才因为文章好而被皇帝直接甄选进中央,职务安排得也很高,比如翰林编修之类的官。则仕之后,写作能力更是其进一步晋升的决定性因素。过去“山高皇帝远”,上级要了解下级官员很不容易,只能从官员定期奉呈的奏折来掌握情况、认知官员。写奏折成为一个重要的汇报请示方式和联络升迁渠道。曾国藩认为“奏议乃人臣最紧要之事也”,他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从而挽救了其政治生命的传说更是为后人津津乐道,奉为范例。我们党也非常重视写作,尤其重视理论型干部的培养,延安时期,一大批干部正是因为突出的写作能力而被选拔到秘书岗位。新中国成立后,很多领导干部因为写作被发现并获得重用。我们身边也有多镇街的村官、老师因为文字功底好而被选拔到机关工作并获重用。

 4. 是领导力。我们建立新中国靠的是“两杆子”,如果不是“打倒土豪劣绅,分田分地到户”此类的口号,焉能迅速动员起手无寸铁、目不识丁的劳苦大众?“不懂得用笔杆子,这个领导本身就是很有缺陷的。”富有经验的领导都有体会,注意通过文字方式来总结经验是干好工作的重要方式。这类领导往往水平能力高,进步提拔快。

 (二)公文写作的历史性

 我国公文写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有文字开始,就自然产生了公文。从目前发掘的史料和学术界的定论看,公文写作的历史至少有 3000 年以上,可以分成萌芽期、成型期、稳定期、变革期、发展期五个阶段。

 萌芽期(甲骨文时代 — 夏商周时期)。主要体现于甲骨文和《尚书》的记载。

 甲骨文所记的大部分是当时的公事文书。如《求雨卜辞):“癸卯下,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尚书》被文学史家称为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但其中绝大部分却属于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唐人孔颖达编撰的《尚书正义》将其内容分为十体,而公文类的典、谟、训、诰、誓、命就占了六体。

 先秦时期还出现了檄、移、玺、章、表、策、诏等文体,公文开始使用年月日、签名和印章,也开始有了公文颁发呈送等初步制度。

 成型期(秦王朝 — 隋代)。秦王朝统一中国后,文字也得到统一。为了发布命令,以诏天下,秦王朝颁布了一系列公文的用语和文种。《秦始皇本纪》中记载有“臣等昧死上尊号,王曰‘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曰‘朕’。帝曰:‘去泰" ,‘著皇’,采上帝位号,号曰:‘皇帝’”。同时规定了“奏”“章”“表”“驳论”等四种文种。

 汉代公文进一步规范化, 主要表现在体裁、 格式、递送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上行、平行和下行公文清晰明确,军要专用公文另立成类。

 三国时代,因为战乱,公文基本承汉而用。到魏晋南北朝及隋代时期,是公文的形成期。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和曹丕父子对公文发展贡献很大。

 稳定期(唐宋朝至元明清)。唐宋时期,公文制度化更完善,有避讳制度、抬头制度、用印制度、审核制度、保密制度、用纸制度、封装制度、编号制度等,而且名篇迭出,公文写作理论也有一定的发展,涌现出许多擅写公文的高手。如唐代的陆贽,草拟诏令时“思如泉注,初若不经思虑,既成之后,莫不曲尽事情。同舍皆伏其能”。同是唐朝的韩愈曾担任皇帝秘书(中书舍人),写下了许多诏诰制敕类公文。宋人苏轼,一生写过 800 多道诏命,官为中书舍人和翰林学士。

 元明清时期,文种进一步增多, 但也较杂。但主体没变,格式及语言要求也没什么变化。

 变革期(民国时期)。

 发展期(建党以后)。

 (三)公文写作的综合性

 公文写作看似简单、刻板,然而它牵涉的面很宽,使用范围很广,是一门跨学科兼容性十分强的综合性学科。

 1. 从定义看,文种较多。公文包含两类。一类是《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所规定的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和纪要等通用公文。一类是公务电报、会议材料、条例、规定、办法、章程、计划、总结、提案、建议、贺信、调查报告、倡议书、责任状、讲话稿等经常使用的各种文书。特别是党代会报告、党委全会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等“航标灯”、“启明星”式的文种。

 2. 从它的使用范围看,覆盖面很宽。举凡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及社会团体等都经常运用它,社会生活中也处处存在。

 3. 从它涉及学科看,范围十分广泛。公文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与文章学的关系也十分紧密。例如,人民代表报上的一篇理论文章,大标题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须当好“五种人”,小标题分别是:坚持学习,当好人大工作的“带头人”;坚持调查研究,当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坚持全程参会,当好会议审议的“剧中人”;坚持联系代表,当好接受代表监督的“老实人”;坚持以身作则,当好公道正派、有人格魅力的“高尚人”。公文写作还吸收了自然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控制科学、行为科学、心理科学、逻辑科学等大量科学知识。甚至数学里的排列组合、医学里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和公文写作有密切关系。个人认为,一个人五官漂亮是基因、细胞排列得好,而一个人的文章漂亮,那是字词句段排列得好!这就是数学和排列组合的关系。比如,我写了一篇关于纪委信访工作的信息,题目叫“五招”化解信访疑难杂症,哪五招呢?就是医学里的望闻问切治。

 4. 从它的写作过程看,是综合性劳动。公文写作是在工作实践和学习、阅读中所获得的思想、生活经验、知识、技巧、文字等方面修养的一个综合运用过程,是一个人的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和表现力的综合表现。例如,写一篇学习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讲话精神发言时,我就把观察到的开车的经验放了进去,虽然我还没拿到驾照。我列了四个一级小标题,分别是:握紧工作“方向盘”,始终把准正确政治方向;瞄准发展“快车道”,始终坚持党的政治领导;踩好民生改善“油门”,不断夯实政治根基。系好自律“安全带”,持续涵政治生态。

 二、公文写作能力培养

 写出好的公文,有什么奥秘?奥秘是没有的,不外乎在传统方法上下功夫,博学、苦练、多思。

 (一)博学

 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可能的有的人会说,理论大而空,为什么要学?因为我们公文作者处在领导身边,又介于领导和群众之间,

 会碰到大量的新事、急事、难事和要事,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就会缺乏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和精准思维等 8 种思维,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就很难发挥以文辅政、参谋助手的作用。理论知识学什么呢?我个人的体会是学哲学和领袖、领导人的著作。“学点哲学,终身受益。”“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我个人也比较喜欢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刚毕业那几年准备了两次文学、两次哲学专业研究生考试,虽然都没考上,但学习哲学成了一种习惯,我就把师院当作我的研究生院,工作之余、一般晚上我就到师院图书馆看看,陈先达、孙伯鍨、孙正聿(玉)、杨耕、李泽厚等名家就是我的哲学导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导读》、《问题中的哲学》、《哲学纲要》等书

 就是我的研究生教材。通过学习哲学,我感觉对公文写作能力提升大有帮助,尤其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大范畴(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三个观点(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公文写作大有裨益。在纪委工作的时候,我写过一篇理论文章《论党员权利和义务的辩证法》,发表在上饶日报,用的就是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来阐述。

 除了哲学,我还看一些领导人的著作,比如《摆脱贫困》《之江新语》,《讲话实录》《上海讲话实录》,《学哲学 用哲学》。这些书我都是在新华书店站着看完的!看完之后,自我感觉进步还是很大的,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的看法观点会有很大的转变,视野更开阔,格局会变大。有些语录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迷可以信,但不能迷信。”“我们总结经验,就是要将繁

 杂、零散的材料掰开了、揉碎了、摆正了、捋顺了。要分好类、排好队、归好堆、论好辈,不断地分,来回地分,边分边合,分分合合。”后面这句话对写作很有帮助。

 要注重政策业务的学习。政策业务不熟,就很难保证“服务领导、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或者说“服务发展、服务决策、服务落实”的“三服务”水平,写出来的公文就会出现行外话,甚至闹笑话。比如,错误的认为人大常委会就是人大常委会会议,其实人大常委会是人大的常设机关,而非会议。又比如,对《地方组织法》不熟,“任免”、“决定任免”、“批准任免”可能会混用。怎么学习政策业务知识呢?个人的体会是不懂的就百度,直到弄懂为止;多浏览与政策业务有关的官方网站;平时认真学习党报党刊和业务报刊。在平时写稿的时候,百度就相当于我的政策业务字典词典,为了写好一篇文章,那是要参考十几篇甚至几十篇文章;全国各地的人大网站我也会经常浏览。党报党刊之类的我喜欢看看《人民日报》《求

 是》《半月谈》,特别是《人民日报》,有空的时候就看看,尤其是头版、四版、理论版和评论版,一天花个半小时,没时间就浏览下标题,省市区党报有时间我也会看下。这样做就能足不出户了解中央省市区时政要闻和决策部署,写起公文来就能与时俱进、游刃有余。

 要注重各学科知识的学习,成为通才和杂家。写作公文,仅仅懂理论知识、政策业务还不行,还要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有所了解,有所掌握才行,而且懂得越多越好。公文写作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全面发挥的工作,这就要求公文作者是通才、杂家,对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史哲、数理化、农工商等知识即便不能融会贯通,也要有所了解,这样,思维、文路顺,写起公文来才得心应手。M 主席读书的范围就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主义著作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从古代的到近代的,从中国的到外国的,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方面的书籍以及各

 种杂书。XZSJ 也说,“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年轻时读了不少文学作品,涉猎了当时能找到的各种书籍,不仅其中许多精彩章节、隽永文字至今记忆犹新,而且从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谛。”我自己也会经常去图书馆看点诗歌、文学作品、语言学著作,有时候还会翻翻数学、物理、计算机、管理学、经济学之类的书籍。

 (二)苦练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公文写作没有个两三年的苦练,很难达到一定水平,哪怕是文学硕士博士,也不一定就写得好公文。所以公文写作

 1. 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我在政府办那半年时间基本不会写公文,写写散文还可以,有一次领导叫我写一篇工作总结,收集了部门的一些资料,但看着十几个单位每个单位五六页的工作总结,真是一头雾水、一筹莫展,当天晚上写到第二天早上五点,最后形成的总结足足有二三十页,最后还是领导自己

 动手写。由于公文写作水平不够,后来回到学校继续教书。再后来遇到了好领导,在纪委工作了两年多后,又调进了人大。刚进纪委,也还是不太会写,领导就教我借鉴,到网上到处借鉴,一般是整合别人的结构和自己的内容,写出来的东西基本上是组装货。写了两个月,投的稿件杳无音讯、石沉大海,看到别人中纪报、上饶日报轮番地上稿,有时候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写作人生。好在天道酬勤、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 2014 年 9 月 18 日那天在上饶日报上了一篇短消息:五招化解信访“疑难杂症”。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上的比较...

相关热词搜索: 漫谈 得失 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