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时代·创新

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审美取向。当今世界,信息交流发达,我们的艺术创作与整个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东西方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艺术倾向,也时刻影响着当下中国文化艺术的走向。现今人们的思想是开放的,它不仅向纵深历史看,也横向向周围的国家、民族看,向姊妹艺术看,这样就形成了时空的交叉点,形成了当代艺术新的审美定位。我们吸收和接纳各种艺术观念,是一个自觉不自觉的过程。书法创作的努力方向,应该表现厚重历史沉淀与当代艺术理念,我正朝这个方向前行。

我们必须要对书法的本源梳理清楚才能有所创造。朱熹有诗“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就是我们要从传统经典当中学习掌握它的技法,它是书法的本源,是书法赖以生存的土壤。有了技法的支持,才能结合自己的艺术判断,来给它调整、化解,变成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才有时代感的优秀书法作品。我也曾受流行书风的深刻影响,自我感觉当时跟风走,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是笔墨功夫不到位,缺失了技法这个环节来支撑。想想看,我们欣赏某件书法作品,说很耐看,为什么呢?这里面有很多技法的细节增加了审美的含金量,如果缺失了这一点,光剩个花架子不行。有时代烙印的书风,一定会加倍注重传统这根链条,否则,它便会与书法艺术发展史脱离关系。当然流行书风里面有不少水平高的作品,技法和创新结合得都非常好,但跟风走的大多数人没有达到这个高度,所以作品就显得比较浮躁。

书法的时代特征是多元的,有可能是激情澎湃的、张扬的,展现出的是恢宏的、壮阔的场景;
也有可能是江南小桥流水、杏花春雨式的,那种恬静安详的、悠闲自在的传达,和大多数传统文人的艺术追求可能距离不大。这是两极,中间还有一个灰调子层面。总的来说,可能会偏向激越豪放的一面,只是现在我们探索得不够深入,没有更深地切入到表现主义的骨髓中。因此,这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追求蕴含着很多不确定性,里面有很多可以选择的审美倾向,我们都可以作为时代特征来选择。

关于时代的特征,我们还可以找到历史上的参照系,黄庭坚写草书的激越程度,虽然比不上张旭、怀素,但是结构夸张有过之而无不及。再看黄庭坚同时代的书法家也有写得很安静的,像林逋,西湖孤山的林处士,应该说他的书法就是他的人生写照。他喜欢孤独与静守,喜欢远离世俗的情调。他跟黄庭坚、米芾的艺术表现手法,完全是两码事,黄、米这两人是夸张的、激情澎湃的,林逋则是非常安静的、内敛的,而林逋同样成了北宋书法的一个样板,是宋代书法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尽管不是主流,但也算一个代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说书法走到了一个比较高级的阶段,而且还在继续往前发展。如果今后不中途停顿,这个时代应该会出现一些大师级的人物。能够沉淀下来的作品风格应当是多元的,比如说,宋词中有豪放的,同时又有婉约的,有“大江东去”,也有“小园香径”。至于什么样的书法作品能代表这个时代,我认为,首先是要坚守传统,再图创新,传统技法要占六成,时代与个人修为的影响占四成。二者互为作用,互为因果,水到渠成。只要我们胸怀古今,潜心学习,相信会有不俗的作品出现。即使在一个人的作品里面,也有風格反常的,代表两极的东西呈现在众人面前,像苏东坡既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慷慨激昂,也有“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的清新婉丽。所以说,我们当今时代的书法风格特征也一定是对立的,同时不是排他的,有的豪放到极致,有的婉约到极致。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有对不同审美理念的追求。

这个时代,学习书法的优越条件是前人无法比拟的。由于印刷业的发达以及大量考古发现,我们对书法的资料占有量是非常庞大的。从中我们可以用大量的古代书迹、刻石,把整个文字发展历程串联起来,寻找书法萌芽到逐步成熟的演变轨迹,窥见古人书写过程中的那种心性和审美追求。我们还可以横向看,比如说,看当代的书法动向,了解东西方的绘画、音乐艺术。包括亚洲的、非洲的艺术。因为传媒的发达,还可以随时知道全世界各种艺术的最新动向,能够与纵向、横向进行各种比较、吸纳,筛选出符合自己性格的、符合这个时代审美特征的书法艺术风格。但是也有一种忧虑,忧虑是什么呢?我们接触的世界,信息量太大,干扰了我们的思维,满脑子被一些无用的信息占有,我们无法逃避这些信息的干扰,大脑里灌输了大量与书法艺术无关的垃圾信息,使你不可能把心思集中在所热衷的艺术里,那么艺术思考的深度必将大打折扣。

我写字,经历了碑、帖、碑帖结合的过程,相互一直是在不断地渗透着。因为学碑,能够把线条撑起来,能写大字。帖呢,书法的根本的技术因素都存在其中。就像画画一样,要到生活中、大自然中去写生,书法就必须要以帖为基础,以碑来作为辅助,写出筋骨,写出精致的笔法和气韵,这样才能够良好地发展。我也走过弯路,20岁前学当代人,那个时候因为没有更多的书法资料,只能看到报纸上一些当代名家的作品,然后就拿来学,因为没有老师指点,走了弯路,应该说十几二十岁前后人的大脑反应能力、手感,是学技法最好的时期,但是却走了五六年时间的冤枉路。

学习传统经典书法是立身之本。当代的名家,因为受当代的历史、见识、错误书法观念的影响,很多书法家不可能修炼到像古代书法大家那种艺术表现力的高度,盲目学当代书法家的作品,结果是可想而知了。古人传承下来的经典是什么呢?完全是由历史沉淀下来的,被历史上更多的有识之士所承认的,具有艺术与文化含金量的作品。如果没有经过沉淀的,我们不知道它究竟是好与坏,只有经过历史的淘汰,我们才能知道他的作品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学习书法对于我来说,至少有三方面的快乐:一方面,当我创作的时候,摘抄古人的诗文,这些诗文词清句丽,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写他们的作品,就等于与他们有一种心灵的接触、一种思想的交流。他们的修为、他们的思想,从作品里面浸润到我的思想里,这是一种千古之间的时空对话。另一种快乐,就是当我书写的时候,心情愉悦,心手双畅,写字的过程是一种快乐。第三种快乐,作品完成以后,如果是一件满意的作品,能自我陶醉很长时间,这也带来愉悦的心境。

技法(包括用笔)在书法创作的最初的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先决性质。在一个书法家成长的过程当中,技法的分量应该占60%,最初的这个60%是基础,如果一开始就忽视技法,只重修养,以为修养是万能的、通吃的,可能将来是要为这个偏颇的选择埋单的。但是单纯地强调技法层面的60%,也是片面的,在技法锤炼的同时,应该兼修另外40%的人生修养,这40%的修养作用于我们学习书法的全过程,它能提高我们的审美鉴别力和思维深度,扩充眼界,提高创作能力。

追求整齐、好看,众人看了以后,感觉到舒服。但是随着书法技艺的不断深入,自然地就会认为这都是些“小儿科”,没有更深刻的内涵,没有揭示出书法艺术的本质属性。比如说,书法里面有很多的对比关系:粗细、长短、疏密、干湿浓淡等等,这些东西如果添加进去以后,作品里面充满了矛盾,便有看头了。这个世界所有的事物,都充满着矛盾,都是辩证对立的统一。中国人讲的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比愈强烈,变化就越大。如果夸大了对比关系,变得不那么中庸了,就会受到大众审美眼光的抵制,只有少部分具有艺术修养的人才能看出其中的道理来。在书法创作中,有时候做一些强化矛盾对立的尝试,可能不成熟,也不一定得到别人的欣赏,但自己感觉这个路子是走得对的,算是大胆探索,扩展创作空间吧。

从事物的本体来讲,都是充满着矛盾对立的,充满着阴阳对立之中的平衡,有阴必有阳,有生必有死,有盈必有亏,推及世界诸象,皆如此。没有矛盾的对立,一切都无生机,生命也将不复存在。只有在阴阳平衡当中,它才能显示出均衡的、对立的、矛盾的美。矛盾是世界向前发展的原动力,在矛盾对立中产生动力与势能,从而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书法的审美是多种多样的:一种比如说像王羲之这样的,中庸的,像赵孟頫、董其昌这样的,比较内敛的作品,它会给人安静、平和的感受;
另一种像张旭、怀素、徐渭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激情澎湃,有一种势不可挡要把你的情绪调动起来。如果说前者是闲适的,后面则是躁动不安的;
一种是和风细雨式的,一种则是翻江倒海式的。两种审美都有它的价值,有它的存在理由,都能给人一种审美愉悦,只是表现方式不同。

雅俗共赏当然好,因为我们从历史上的书迹来看,被认可的大多是雅俗共赏的作品,像王羲之的《兰亭序》,大家都认为赏心悦目,但是他有的草书作品呢,并不那么让大众顺眼,感觉这个字怎么这样写?背离了老百姓的欣赏习惯,离雅俗共赏已经有一定距离了。曲高和寡,是一个很高的境界,这种境界的实现,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基本技法的锤炼,特别需要有很高的审美鉴别力和艺术创造力,没有对艺术规律深入的理解与把握,不可能达到曲高和寡。当下有人以曲高和寡作幌子,自欺欺人,鱼肉大众,实在让人侧目。

技术与修养全面的,有宏观艺术视角的书法家,他们一定不会局限于书法,一定具有纵横万方的艺术穿透力。

谢少承 1963年生,江苏宝应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南京财经大学客座教授,國家一级美术师,国家艺术基金复评评委,全军艺术类高级职称评委。199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并获“刘海粟奖学金”。首届全国 “三名工程(名篇·名家·名作)”书法家。作品获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综合素质考试总分第一名),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最高奖项,第十二届文化部“群星奖”优秀作品奖,“鱼水情”全国首届双拥书法展一等奖,全军第五、六届书法展一等奖,全军廉政文化书法展一等奖,首届“江苏书法奖”。

猜你喜欢 书法家技法书法 手绘技法表现雨露风(2021年1期)2021-03-10张旭东书法鉴赏商业文化(2020年16期)2020-08-07图说书法视野(2019年23期)2019-12-10小小书法家学苑创造·A版(2019年6期)2019-07-11小小书法家学苑创造·A版(2019年5期)2019-06-17作品一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6期)2018-07-23小小书法家学苑创造·B版(2017年3期)2017-05-03书法等漫画月刊·哈版(2015年3期)2015-05-28古筝演奏中传统技法和指序技法比较研究艺术教育(2011年10期)2011-12-19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文艺生活·上旬刊(2009年10期)2009-01-20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