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挑战及对策建议思考

 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

 的挑战 及对策建议思考

  我国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文化背景下,面临着诸多历史遗留和现实问题的挑战。应对策略主要是:牢牢掌握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方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认同转化。

 一、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1 1 、“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当前,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进资本、信息、技术全球化的过程中,强力向意识形态对立国家输出渗透其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为满足资本不断增值和实现统治霸权的贪婪欲

 望,其无孔不入的渗透手段因科技的推波助浪而愈发猖狂。在“全球化”这一场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的大竞争、大变革、大发展的格局之中,作为“第三世界国家”之中更为特殊领域的中国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舆论场必然成为“西方霸权摧毁红色中国”的首选战场。历史和事实证明,西方少数发达国家对于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的颠覆企图从未消解。他们一再用所谓的“人道主义”、“普世价值”来粉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实质。最终目的是扰乱高校学生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摧毁其国家信念、个人信仰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相关霸权行径及策略有针对性的接踵而至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群体先天的弱势情况是分不开的。由于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大肆宣扬和错误的民族观念作祟,存在极个别民族地区大学生信仰不坚定,辨别是非能力弱的情况。他们受外界蛊惑,内心一味向往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羡慕其所谓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并不能认清其实质,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缺乏充分的自信,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成果并不认可。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加速了资本和信息的跨国流动,另一方面也催化了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侵蚀。

 2 2 、“ 网络科技” 带来的挑战

 目前,全网服务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都是由美国提供,西方少数发达家在网络后台科技控制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对“第三世界国家”信息系统的操控力不言自明。网络科技带来的隐患首先表现为网络技术优势端对弱势端的文化把控。网络社交媒体上充斥着胡编乱造、歪曲历史、丑化英雄人物的信息,参与信息制造和传播主体人物,特别是网络红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是巨大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在舆论自由和过度娱乐的伪装下更加不露痕迹的影响着高校学生,他们对于热点信息更具有互动性和体验感,更容易受信息干扰产生共鸣。从传播媒介和内容上来看,网络科技使传播渠道更加多样,通过视频弹幕、图片文字、解密网文等形式以哗众取宠的手段迎合高校学生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趋势和猎奇心理。幕后操控者往往随意截取历史片段并加以歪曲解释,将不良信息描述成模棱两可的情节,使短时浅阅读无法辨别其真实性,在不知不觉中瓦解学生的历史观,以主观代替客观、以臆想代替历史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劫持”,以此消解革命、否定崇高来达到否定社会主义、瓦解政权根基的目的。网络上各种错误信息的无处不在、无所不及、迷惑隐蔽、交织传递的特点使历史虚无主义的扩散速度更快、影响更广。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坚决切断不良信息的传播渠道首先要从受众群体开始,及时发现学生思想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多角度、多层次的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

 教育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从源头上有效把控,防止高校青年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3 3 、境外敌对势力带来的挑战

 境外敌对势力为达到西化、分化我国的企图,西方敌对势力及其在我国境内培植的“亲西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采取了各种手段。一方面采取西化手段,在政治上,企图用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取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在经济上,企图用资本主义私有制取代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文化上企图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取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另一方面采取分化手段,主要靠利用各种社会思潮,蓄意撼动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地位,在民族高校学生中无孔不入地宣扬“意识形态终结论”和“普世价值”,强调中立价值的伪装实质是为资本主义的合法性辩护。西方学者提出的“去意识形态化”实质上是“去马克思主义化”或“去社会主义化”,妄图消灭非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这种思潮的衍生和泛滥使部分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失去信心,甚至动摇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境外敌对势力借着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契机,通过文化产品、文化资本和文化价值观不断深化对我国青年学生的渗透。目前在青年学生中最为普遍、最受热捧和流传的就是影视作品和动漫文化。大多

 数高校学生沉迷于西方文化的强烈感官冲击和视觉刺激,这些文化产品中夹杂着的西方思想文化和资本主义价值观念自然而然也毒害了青年学生,其中的颓废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对青年理想信念的塑造产生了负面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4 4 、社会结构的多变性与阶段性带来的挑战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社会生活方式日新月异的变化集中体现在社会组织构成和现代科技发展两个方面。社会组织结构发生深刻变革,表现在就业、收入、消费、城乡二元结构等涵盖社会领域和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一的组织结构,而是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经济基础的变化影响着上建筑的构成,一一映射在意识形态领域,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受到多元意识形态的冲击。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社会上充斥着多元复杂的价值观念,各种思潮取向暗流涌动,价值观的相互激荡、冲突博弈、必然使青年在价值选择和理想信念的树立上摇摆不定,迷茫困惑。

 同时,信息传播途径的实时性、多样性、不易操控性造成了各种信息呈指数型爆炸式增长。借助各式传播手段和途径,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特别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文化潜移默化渗透到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这是境

 外敌对势力向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演变的惯用手段。传播信息内容龙蛇混杂,传播形式極易伪装,西方腐朽文化夹杂其中鱼目混珠,难以规范防治,种种现象都给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4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受到的严峻挑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一元指导下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最大限度地统一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精神风貌、理想信念、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世界信息多元化、文化利益诉求多样化日益凸显的今天,部分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不断向我国输入渗透资本主义治理理念、主流价值观,“欧美文化中心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所谓的在民主、自由、人权口号包装下的狼子野心不言而喻。他们将意识形态领域转变为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民族地区高校自然也成为了和平演变的首选对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把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人权、宪政、博爱等堂而皇之地标榜为全人类的“普世价值”。它们还宣扬“所有制趋同论”、“市场化趋同论”以及“价值体系趋同论”等,宣称随着世界范围内全球化和科技信息的趋同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会逐渐走向同质化,生产关系形式、国家治理

 方式、民众生活状态的差异日益缩小,反映到思想观念上就表现为价值体系的一致性。意识形态话语权不容旁落,防控意识形态风险、确保意识形态安全,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

 二、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 1 1 、牢牢掌握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掌握党对高校工作领导权,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政治保障。高校党委要保证高校的思想旗帜和正确的办学方向,让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民族地区高校党委要无畏地担当起政治责任和领导意识,深化对于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敏感性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导向性、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把握住统筹兼顾的协调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面对歪曲事实、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要给予坚决回击,要显立场、明旗帜地给予抵制,要敢于向反动言论势力鲜明旗帜、刚正果断地做斗争。同时高校党委要明确理想信念,要有“任凭风雨起,独坐钓鱼台的”坚定立场,带头批判错误观点和意向,决不能含糊其辞、左右摇摆,要主动做出表态和决心,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民族地区高校宣传部门要坚定正确的宣传方向、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导向性,明确做到“两个维

 护”、讲好党的光辉历史、讲明党的初心使命,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样反动言论就会不攻自破,谎言就会大白于天下,高校各级党委要明确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明白社会主义新时代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性,强化主流思想对青年学生引导作用。

 2 2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方式

 着力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支撑平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主要可以通过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中心,不断推动利用地方博物馆、文献研究室、地方社会科学院、革命军事博物馆等所拥有的独特地域的丰富资源,助推民族地区省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实现新跨越,实现多种教育模式的有益探索。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随着信息社会临,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愈发紧密,开发在线课程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课程,开发慕课、微课等依托互联网教学平台方式进行专题式教学是短时间内解决当前思想政治论课建设面临的教学效果不佳、教师数量不足、课堂规模过大问题的较好出路。此外还可以着力开发课程管理系统、在线答疑系统、课程短信平台等多种形式来完善教学资源支撑平台,不断深化教学的规律性和实效性。教育主管部门应从顶层计的高度出

 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课程。依托教学资源库积极筹备建立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资源共享联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有效的资源保障,守牢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舆论阵地。

 3 3 、增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重视。对很多高校大学生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用性”不如专业课明显,加之单一的教学模式,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表现出乏味的态度。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重要性,全面贯彻党“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增强对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把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系列工作纳入总体规划和教学安排。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教学的形式。在教育过程中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价值性、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根据世情的深刻变化,把握时代脉络,赋予教学内容时代精神,形成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努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新局面,推进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此外,还应建立高校党委直属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形成学校、系部和基地,围绕实践教学主线的“三维一体”教学管理模式。

 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增强教学实效性、实现全程全面全员全方位育人。

 4 4 、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堂

 坚定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其鲜明的方向性、价值性、应用性,不仅可以促进民族地区大学生继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觉,也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指明方向,引领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一是促进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个体、群体的自律,更需要由外而内教育的支撑。作为传承文化、灌输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共同认同的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活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能够满足民族地区大学生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的内在需求,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提供支撑。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本职能,教育者通过多种方式将筛选、整合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各环节中,让学生认识、了解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引起学生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思考甚至反省自身的学习,唤醒其文化自觉和传承优

 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促使民族地区高校青年学生肩负起保护本民族文化的责任担当。

 5 5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认同转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认同转化的具体要求是讲清楚理论内涵、说明白时代意蕴、理清楚逻辑关联。价值观的重点在于核心认同,究其深层意义,是对于社会制度、文化、道路的认同,不仅限于对“二十四个字”的理解,是在国家、社会、个人这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文化要求的核心凝练与集中表达,它以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目标,承载着一个民族、一個国家、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追求,包含着整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的主心骨、是培育青年一代新人的指南针,高校思政工作者要聚焦高校学子,坚持“两个巩固”,讲国情党史、讲英雄扬正气、明道理聚人心。全面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素质,着力在坚定政治信仰、厚植爱国情怀、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上下功夫,坚定他们爱国爱党的自觉性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决心。

相关热词搜索: 意识形态 对策 民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