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练习设计有效性研究》教学反思3篇

《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教学反思1  一、问题描述。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练习设计有效性研究》教学反思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练习设计有效性研究》教学反思3篇

《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教学反思1

  一、 问题描述。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本课题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规划。

  (一)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1、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部分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

  2、课后作业。在*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效果。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首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极大进步,数学课堂效率明显提高,通过“五到位”学习和实践,转变促进了我数学活动的视角,注重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其次,研究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优等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后进生也有所提高。

《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教学反思2

  一、 问题描述。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本课题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规划。

  (一)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1、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部分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

  2、课后作业。在*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效果。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首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极大进步,数学课堂效率明显提高,通过“五到位”学习和实践,转变促进了我数学活动的视角,注重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其次,研究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优等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后进生也有所提高。


《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教学反思3篇(扩展1)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5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1

  【摘要】在新形势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的提出,教育工作者们纷纷投身到课改的洪流中,我校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有些教师仅注重“表”,而不注重“里”。一堂课上,大量的师生互动,眼花缭乱的学生活动,让我们质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难道方法、手段多了,有效性就高了?如何真正做到有效教学,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还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话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我们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予以忽略。我们知道,当前教育教学环境下,做好和解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尚属困难。但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主要看是否具有有效性,有效性直接决定着课堂的质量甚至教学的后果。就初中历史教学而言,不仅要注重学科的价值和学科特点,而且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才使历史课堂教学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深刻理解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要合格的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和宗旨。对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效果的考察和定位,离不开教学目标的要求所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和标准,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教学对象的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也体现了社会发展中对人才的需要和要求。更进一步讲,就是要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满足学生的课堂兴趣和增长历史知识加强历史认识的教育理念。但在现实中,这样的目标和要求很少能做的到,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里不仅有教师的问题还有教学管理的问题。现实教学中,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和学生要有较强的互动,甚至还有辩论,谈什么感想之类的,夸大了理想而缩小了现实的影响力,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新课程目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观念的革新与创新的产物,它不反对仅仅对教学方法的追求与重视,也不是反对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的内容安排主要针对中学生的德智体美育各方面发展,让学生获得全面而丰富的知识同时,对道德认识,审美训练,深刻思考都有所训练,这样才能保证教育不会偏离人,偏离现代社会的教育!所以深刻理解教学木匾至关重要,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保证!

  2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能激发同学的兴趣和参与感。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来完成教学目标,但是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实质是仍然是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

  选择合适有效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使历史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学生有兴趣爱好了,就会加入到历史的大序列中找到自己要思考的东西和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就可以讨论问题,关注现实,积极主动地从各个各方面学习历史,兴趣的培养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样的认识和教学训练,教学目标也容易完成。

  3多媒体网络资源的利用

  多媒体网络资源现在作为教学手段已是很普通的手段。作为社会科学的历史课程的教学是离不开多媒体网络资源的利用的。主要是多媒体网络资源有信息量大、传输快、音画兼备、形象直观等特点,历史老师才用了以后效果更加明显。再加上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心思网络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创设情境、展示材料和思维过程等。

  但也有教师在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时有一个误区:认为多媒体网络资源甚至可以代替常规教学。这是不正确的。常规教学依然是教学的基本的寄出的手段。在教学中利用携带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成为课堂中心之势。也并不是有了新奇生动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提高了。在教学中,教师的根本地位是任何手段都不能代替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是当地应用多媒体网络,为教学锦上添花,增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如果仅仅依靠多媒体网络资源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而且,多媒体网络资源利用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教师搜集学生的其他反馈的信息的时间就相对较少。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的是机会也大为降低,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由此而来,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难以实现了。

  4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有能力的老师总是能找到最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只要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发现很多可以解决的课堂教学的难题。教师多多的鼓励,多多的赞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也增加学生的学习探索的动力。我们的学生不善于思考,懒于思考,不敢质疑书本,不敢挑战权威。这样的师生关系就是偏离了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这种方式的教育教师和教学管理要负更多的责任,这种教育方式也不利于教学和学生主体发展的,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个性可言,更别说思想上的创造和创新了,要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要勇敢大胆的去利用知识去实践和创新,鼓励学生敢于突破规律,批判的对待人类的知识成果,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宗旨。总之,卢梭说过:“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我’,也是最后一个‘我’。”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良好个性的空间,使学生有伸张自由的空间,在规范中有自由,一致中有特色,统一中含个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这也是作为教师神圣的职责。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1).

  [2]杜凤英.初中历史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策略[J].科教纵横,2010(01).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2

  摘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逐渐受到重视。历史作为初中教育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为确保初中历史教学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应对初中就历史教学进行改革。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受学生学习能力、教师教学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并未取得显著成果,从而导致初中历史教学水*相对较低。基于此,针对新课标下初中历史的教学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对初中历史教学策略进行具体探讨,希望能为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做出贡献。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教育;历史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对传统教学政策做出的突破,也为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注入全新活力。然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因受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政策的长时间影响,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无法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导致自身定位不准确,进而影响到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针对这种现象,初中历史教师应充分研究新课程标准,依据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推进历史教学的改革,以便确保初中历史教学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从而达到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的目的。

  一、改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新课标的相关教学理念替代传统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以便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例如,在对“明朝君权加强”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历史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采用问答形式开展教学工作,即根据明朝君主专制及相关知识点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或是结合答题比赛激励学生答题,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历史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可结合《范进中举》对明朝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分析,分析《范进中举》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等,利用情景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将《范进中举》编成短剧,在课堂上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文章的涵义,以此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以便在历史知识教学中,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收教学内容,而这种教学方式的长时间实施,逐渐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即便教师讲的非常热烈,很多学生也无动于衷,从而导致学生的历史成绩得不到提升。新课标背景下,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要求,历史教师应当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以此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以便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提升。例如,在对“中英战争”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时候,历史教师根据“中英战争”的相关内容提出问题,并结合辩论赛开展对“中英战争”的教学,针对提出的问题设定正反两个答案,然后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以支持相同答案的小组为同一方,让两方进行辩论,如问题“中英战争爆发于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那么是否可将虎门销烟看作是中英战争爆发的导火线?”等。

  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查阅资料,深入分析“中英战争”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中英战争”及其相关知识。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整合和归纳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素质也能得到提升,对历史知识学习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对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很有帮助。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历史知识的教学可结合历史故事单纯的历史知识学习相对比较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背景下,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历史教师在转变自身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也应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重视对课外历史知识的应用,灵活运用课内外的历史知识,结合具有趣味的历史故事对理论性的历史知识进行教学,利用对历史故事的生动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想要了解历史真相的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历史课堂教学,以便确保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提升,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所学的历史知识。例如,在对“贞观之治”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时候,历史教师可在课前查找一些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的历史记载和民间故事,如“玄武事变”“帝范教子”等,并在课堂上结合这些历史故事对唐太宗李世民及“贞观之治”进行全面分析,促使学生能够对盛唐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同时,结合历史故事对相应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可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讨唐太宗李世民的品德及功绩,从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贞观之治”及其相关知识。

  2、重视对教学情境的构建和应用历史知识学习是一个相对比较枯燥的过程,对历史知识进行单独分析,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基于对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历史教师应重视对教学情境的构建,采用科学的方法构建适宜的教学情境,以便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广泛应用,结合多媒体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也逐渐成为教师的一种常用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对符合教学内容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展示,据此构建适宜的教学情境,可实现对枯燥历史知识的生动讲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很有帮助。例如,在对“戊戌变法”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时候,历史教师可实现查找一些历史资料,并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预习,查找与“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及人物等有关的历史故事或课外资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对查找的资料进行展示,或是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查找的历史故事或课外资料进行分析,以此帮助学生更准确的了解“戊戌变法”及其相关知识,促使学生能够对戊戌变法失败后,封建*所面临的紧张局势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戊戌变法”有关的纪录片或影视剧片段,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对英勇就义时谭嗣同、康广仁、林旭等多名革命烈士的英雄壮举进行生动展示,以此呈现革命烈士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在适宜的情境中更好地学习“戊戌变法”及其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帮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所学的历史知识,更真实的把握历史事件,从而丰富学生对历史的认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为了确保初中历史教学能够符合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应从多方面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改革。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初中历史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现代化教学理念开展历史教学工作,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对知识和素质进行全面教育,结合多媒体设备构建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从而确保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提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3

  [摘要]

  对学生而言,其接触历史学科的时间相对较晚,在进入初中后才正式开始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历史的相关知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但是由于历史知识相互之间的时间跨度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点,借此来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学习。

  [关键词]

  初中历史;历史教学;目标;兴趣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其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对学生的历史教学,顺利地完成相应教学任务,并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从浅层次上看,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于其使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被学生所接受,但是从深层次来看,初中历史教学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教学方式方法问题,其实涉及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问题。一般来说,如果教师不及时的学习了解新的教学成果,教学理念就得不到及时的更新,那么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就较为老套,无法提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无法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能够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保证不断学习,对新的教学研究成果进行了解、学习,并及时地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日常的历史教学之中,那么这个教师的教学方式就会推陈出新,从而能够将学生的目光吸引过来,提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一、初中历史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

  就当前新课程标准而言,学校教育对初中历史的目标有所改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光是要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来学会相关的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学会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学会积极自主地去进行历史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来明白做人的道理;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了解到社会发展的进程;进而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获得一定的审美能力,等等。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内容虽然都是历史上的事物,但是其同样也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使命,学生要能够学会将历史照进现实,将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比学习,从而了解到事物的本质。

  同时,这样一个学习过程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日常的历史教学,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去对人类社会的过去进行了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意识的形成,而且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一定程度的丰富,从而使学生能够以客观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来全面的认识整个人类社会,并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对今天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那么答案就会自然而然的呈现出来了。通过历史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事实的真相,让学生能够更为全面的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能让学生在看待问题时保持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从而让学生能够更为深入的了解到整个人类社会。

  当然,要让学生将历史学习到这样一种程度,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让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能够跳出学科的局限,在教学中“扮演”好教师的角色,而不是仅“扮演”好历史教师的角色。教师还要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把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放在对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中来,把历史教育教学的观念从注重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转到注重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上,以将学生的基本素质进行全面提高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宗旨,着眼于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将这些能力予以提升。初中历史教师只有把这样一种理念渗透进自己的内心深处,让其成为自己的潜在意识,这样才能保持自己所明确的教学方向不动摇。

  二、初中历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

  学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个体,其从小学到初中的过程中,心理、生理均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且因为初中阶段的教学同小学阶段的教学大相径庭,使得这一阶段中学生的身心变化显得尤为特殊。就学生而言,其在小学阶段的思维方式和初中阶段完全不同,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对事物进行形象思维,这对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有极强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而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时期中逻辑思维开始逐渐替代形象思维,在保留形象思维的前提下,以逻辑思维为主导。当然,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就是刚进入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因为才从小学进入到初中,所以思维的模式还没有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转换。

  学生虽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历史知识学习,但是思维暂时还停留在事物的浅表。其具体表现为,对历史课本中的历史故事感兴趣,特别是对一些大英雄的事迹特别感兴趣,同时又对一些较为新奇的历史知识感兴趣,通常思考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过分的关心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初中历史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进行大致的了解,特别是处于七年级(初一)阶段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历史教学内容的安排起点如何、难易度如何,从而顺利的达到应用的教学目的。“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是向我们揭示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表明了兴趣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来讲,有极为明显的心理效应,能够促使学生在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进入到一种特殊的兴奋状态,并能在这种兴奋的状态下催生出对历史学习的动力,并能够强化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欲望。这样就将兴趣这样的“非智力因素”成功的转化成“智力因素”,从而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在接下来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只要增加自己对知识的储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进行教学,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才能使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持续保持下去即可。

  同时,教师还要能够在教学中做到将历史知识化繁为简,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保持恒久,从而使整个初中的历史教学能够得以顺利开展。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历史教学的基本指导,明确教学的目标,引导好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进而把学生引入到历史学习的殿堂中来,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不断学习,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学生学会以全面、辩证、唯物的眼光来看待社会的发展,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历史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樊雪飞.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探究,2014(1):54-54.

  [2]徐波.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李景华,刘洪辉.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3):105-106.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4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意在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式课堂,改变课堂知识灌输的问题,转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局面,本文从初中生历史学习的现状出发,对问题探究教学进行了应用探索,重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历史课堂的互动能力,促进提高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探究;进步

  一、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创造和谐*等的氛围

  鼓励学生敢问问题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初中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常常过度的依赖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课堂参与能力,缺少与教师互动的能力,为了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初中的历史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正确的问题意识以及课堂参与积极性,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激昂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在课堂上向教师主动提问,教师也要创造和谐*等的氛围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敢说、敢问。在面对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应当认真聆听,仔细回答,对于主动发言的学生教师应当给予肯定与表扬,尤其是要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提供问题的答案,还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初中生的历史学习渠道,并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这一知识点的时候,针对西安事变中热点问题“西安事变后,你认为是放蒋还是杀蒋?”在班级内组织课堂讨论,引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发言,根据事实旁征博引,针砭时弊,在课堂氛围内进行激烈的辩论,这样的知识辩论以及口才提高综合的锻炼学生的能力。

  不仅如此,初中的历史教师对于课堂提问中学生出现的错误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害怕自己出错而不敢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为了规避学生这样的错误心理,初中的历史教师在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应当正视学生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坦诚的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亲切的与学生沟通带领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真正的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亲自指导学生使得学生看待历史问题产生正确的观点和持有正确的意见。为了带动学生主动提问,初中的历史教师从教材的角度出发设计课堂提问的情境,尤其是当初中的历史教师与学生产生教学上的差异的时候,初中的历史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问题以及强迫学生接受你的观念,而是要在课堂上鼓励和表扬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例如:在学习隋朝历史的时候,对于“隋朝统一全国的条件有哪些?”这一问题,通过教材的阅读,初中生很容易总结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北方民族大融合为南北统一创造条件,其次,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以及人民渴望统一的意愿,最后,南北陈权的腐败统治与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知识点仅仅是学生通过历史教材的阅读得知的,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陈*在南方,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会成为隋灭陈的不利因素,就怎么会成为隋朝统一全国的有利条件?”,在面对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历史教师要表扬学生这样的勇于提问的精神,趁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对这一问题的答案进行研究,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能够鼓励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有自我的思考意识,促进学生对于历史学习乐趣的认可。

  二、在历史课堂上把握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初中的历史教师不仅要为课堂设置明确的问题探究目标,初中的历史教还要根据课堂行进的实际情况抓住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问题提问,根据课堂活动的情况不仅提出预设的问题,还要根据课堂情况临时设置新的问题,实现启迪学生思维的能力,为此,历史教师可以借助实际的历史情境、史实资料、音频资料以及视频资料,让本堂课的历史问题重点突出,例如:在学习洋务运动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用如下的资料“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甲午一战,归于失败。请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材料一: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李鸿章;材料二: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做事极不容易。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而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倘若当时没有恭亲王及文祥在京内主持,没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京外推动,那末,英法联军及太*天国以后的*还要麻木不仁,好像战争以后的*一样。”从上述的材料中,学生从“历史当事人”李鸿章的角度认识了洋务运动的背景以及作用,还从客观评价的角度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了更多的认识,这些材料作为课堂进行的“砖”向学生提问激起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自主问题探究能力。

  三、总结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之中,迎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激发学生问题探究的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拓宽学生历史学习的渠道,给予学生更多的问题提出的机会以及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使得初中生能够降低对于教师的依赖,自主的投入到历史的学习之中。

  参考文献:

  [1]吴振华.项目学习下初中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究[J].启迪:教育教学版,2016(9):16-17.

  [2]安勇.浅谈初中历史课堂问题探究方式实施[J].求知导刊,2015(7):142-14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5

  一、注重转变师生角色和课堂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学,采取的是“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实施新课程后,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到关注学生的“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播者,学生也不再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主动地去探求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方法和途径。作为教师要注重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师不能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而学生也不再是翘首仰望教师,双方在和谐*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教和学,摒弃传统教学的模式,建构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主动走下神圣的三尺讲台,真正融入学生之中,让学生一点一滴地去汲取知识,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享受知识带给他们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切实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认识自我、找到自我。

  二、巧妙设疑,合作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使学生的知、意和个性得到全面的发挥。要鼓励学生积极去思考,对所学知识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教师要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让学生带着问题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巧妙设疑,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耐心地予以解答,当然在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合作,要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每一节课的问题设计,我都会考虑为优、中、差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及时点拨,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合作意识,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促进不同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台,显示出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势。它能够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融为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能够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景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利用这些工具辅助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之,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要根据初中历史课程跨度时间长、涉及内容多、外延范围广的特点,既要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从而构建一个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和谐高效的历史课堂。


《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教学反思3篇(扩展2)

——提高幼儿语言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的论文3篇

提高幼儿语言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的论文1

  本文从幼儿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着手,就如何开展幼儿的语言教学提出了各种可行的途径,从而帮助幼儿开发智力,发展思维,扎实语言的学习基础。

  一、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幼儿,是指1岁至3岁的儿童,1岁后孩子度过了婴儿期,进入了幼儿期。这是孩子个体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不仅身体生长速度快,而且在思维、心理、认知等各方面的发展也比较迅速,在了解未知世界的过程中,这个阶段的孩子学习效率比较高,领悟程度也高,容易掌握各种基本技能。

  1、求知欲强,模仿能力高

  2~3岁的孩子活泼好动,开始认识和学习身边的各种事物。这时候孩子恍如一张白纸,最容易接受外界的人和事物的影响。他们开始用语言与人交往,先是在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模仿下,学会用简单的一字一词表达自己的意思,经过思维的整合和模仿,逐渐组合成简单的句子,在不断接受外界生活的刺激下,直到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清楚表示自己的意思。

  2、感知能力迅速提高

  幼儿的各种感觉,都在生活中迅速地完善着。这时幼儿通过运用眼、耳、鼻等多种感官,已经能够分辨红、黄、蓝、绿等基本颜色,准确地辨别身边的各种声音和气味,能通过手脚的接触,感知物体的特性等,也能够简单地表达自己身体的一些感觉,如痛、痒等。感知能力的完善是幼儿进行学习的必备基本能力。

  3、记忆力强,伴随理解记忆

  幼儿是记忆力发展的高峰期,在*的教导下能够很快地背古诗、唱儿歌,而且能有意识地记住他接触的人和事,同时他的理解记忆也在迅速提高。在积极思考和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事物,在脑海中能反映出这个世界的表象,表现出记忆力较强。

  二、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而幼儿时期,恰恰是人的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语言绝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 通过学习和言语实践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幼儿的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密切相关,所以语言与思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并相互影响的。

  一方面,语言会受到思维发展的限制。例如,词汇的积累、语言习惯的正误、语句表达是否恰当等都受到思维的影响;另一方面,幼儿学习语言又可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打破思维的限制,获得不断发展,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发展思维的过程。幼儿语言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提高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语言教学时,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正确指导幼儿多角度认知世界,并积极鼓励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去描述事物和表达自己的意愿。

  三、开展幼儿言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1、教师应发挥好示范作用

  前面提到,幼儿最容易模仿身边人的言行,当幼儿进入到幼儿园中学习时,教师对幼儿的语言学习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与生活中使用清晰、标准的普通话确保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在跟幼儿交流的过程中流畅地表达语句,语速*缓,用词得当,意思应直白表述,尽量不犯错,在幼儿面前树立起语言标准得体的榜样。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把握幼儿的心理,发挥身体语言的作用进行情感教育,如对幼儿亲切的微笑或者轻抚幼儿,都可以增加幼儿对教师的信任感,让幼儿更听从教师的教导。

  2、丰富教学形式,增强言语的趣味性

  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那种看图说话、看图讲故事的教学形式,加上幼儿逐渐具备了基本的感知能力作为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言语教学时,可适当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生动的动画、播放动听的儿歌音乐以及有趣的动物对话,极大地调动起幼儿学习言语的各种感官,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活动课堂教学,集中幼儿学习注意力

  仅是坐在教室里学习对于活泼好动的幼儿来讲显然是不合适的,幼儿没有收到太多所谓规则的约束,他会在允许的活动范围内,寻找自己认知的目标,如看到五彩斑斓的蝴蝶停在花丛中,好奇心会促使他停下学习活动,试图去触摸蝴蝶,甚至是追着蝴蝶跑,这样学习活动也会受到影响。

  这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鼓励幼儿对蝴蝶作出描述,如看到的蝴蝶是什么颜色呢?逐步引导幼儿回答相关问题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开展活动课堂教学是幼儿学习言语的主要方式,如做游戏、小组比赛、野外郊游等,多尝试用语言文字描述这些活动的情况,这样既符合幼儿的性格特点,也可以锻炼幼儿的言语使用能力。

  4、家校结合,多方式培养幼儿言语学习能力

  幼儿处于脑部发育的重要时期,幼儿对事物的接收能力特别强,家长和教师应相互配合,把握幼儿学习言语的关键期。

  例如,现在很多家长都会给幼儿买点读机学习语言,幼儿通过模仿点读机的标准发音进行听读写,并且还会显示运用语言的生活场景,让幼儿懂得在生活中运用,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无论在家中还是幼儿园,幼儿的言语教育都应得到耐心的循循诱导才能进步更快。

  四、总结

  语言是一门充满无穷魅力的艺术,要想使语言的魅力充分发挥出来,幼儿教师要加以掌握规范化的语言,注重教学的激励性和趣味性,家长也要规范自身的言行,共同帮助幼儿培养语言能力,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编辑点评:幼儿是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幼儿的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并相互影响的,我们在教导幼儿的过程中应以幼儿的思维发展为基础,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不断地突破幼儿的思维高度,从而达到一个新高度。在这过程中,语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提高幼儿语言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的论文2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已经渐渐地被应用在幼儿语言教学中,这是幼儿素质教育领域发展的新趋势。电化教学是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的一种有效途径,不仅能够高效地配合教师的授课进度,做到视听结合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独自思考的思维能力发展。多媒体技术以灵活、直观、生动形象的优势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幼儿语言教学;运用

  一、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兴趣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动力。在幼儿的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幼儿一般对生动形象、富有立体和情境感的教学活动饶有兴趣,这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来实现,把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教学素材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就会被丰富逼真的教学情境所吸引并且能够快乐轻松的学习。例如一年级语文上册第25页的“认一认”,有“虫”“贝”鱼”“鸟”“羊”“犬”“龟”“鹿”,对于幼儿来说,一次性要记住这么多动物名称以及它们的音形字义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展示这些动物的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就能有效地吸引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令幼儿全方面深刻地感知这些动物的特点并记住这些汉字,增强了教学效果。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限制,教师借助电化多媒体技术以丰富的素材使原本单一的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丰富饱满,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时多媒体技术手段恰到好处的演示能够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促进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的效果。例如,一年级语文上册第110页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如果单纯地讲解和吟诵这首诗,幼儿可能难以理解,毕竟识字首先就是个难关。若借用多媒体技术用PPT课件为学生展示这首古诗表达的意思和情境,用相关的视频素材重现诗中的故事,那么学生们就会产生浓烈的兴趣来学习和理解,语言教学就变得形象有趣。多媒体技术不仅加强了幼儿的理解能力,还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多媒体技术化间接形象为直接形象,化难为易

  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往往是零碎和片面的,难以把握住重点。而将电化多媒体技术恰当巧妙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化间接形象为直接形象,化难为易,不仅节省了时间,帮助幼儿深度理解,而且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一年级语文下册第27页是一篇叫《春到梅花山》的课文,主要讲述了春天来临,景色美不胜收。对于幼儿来说,理解这样一篇课文,借用多媒体技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春天这个间接形象可以通过远山、漫山遍野的梅花、叽叽喳喳的小鸟、茂盛的草坪、赏花的人山人海等这些直接形象帮助幼儿理解和认识,这都可以用图片、声音或视频来展示课文中的情境,能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一来,教师用声音和动画的有机结合完整地展现了春天迷人的景色,使静态语言的描述变成了富有动感的画面,化语言形象为栩栩如生的画面形象,给学生们一个整体的印象,学习课文的难点便迎刃而解。同时,幼儿也对语言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不断学习的强劲动力,电教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运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多媒体技术令幼儿体验语言活动,提高理解能力

  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很容易受到语言情境和非语言交际手段的影响,非语言交际手段主要是指手势、动作、表情等。教师意识到这一点,在进行语言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语言活动的情境,然后让幼儿进行语言表演,结合肢体语言亲自体验语言活动从而加强理解。这样可以综合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令幼儿在语言活动中体验到语言的本质内涵,更加容易理解教学内容。一年级语文下册第42页的课文是《蘑菇该奖给谁》,是个故事性极强的课文,有兔妈妈、小黑兔、小白兔、乌龟们、骏马等多个人物,还有兔妈妈采蘑菇前、龟兔赛跑、马兔赛跑、兔妈妈奖励蘑菇等多个场景。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设置好每个场景的背景图片和配乐,然后让学生们亲自来重现每个场景发生的故事情节,包括对话、肢体动作、表情。学生们亲自参与后,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课文所讲述的内容,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明白了故事传达的道理,要敢于和高手比赛较量来提升自己。幼儿在担当这些动物的角色的同时,能够深刻体会到课文中的语言活动和实践活动,从而提高了幼儿对整个故事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语言教学的效果。总之,电化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教育方式,高效地优化了整体的幼儿语言教学。通过各种手段来视听结合,使教学活动生动形象、丰富自然,增强幼儿的参与度,强化幼儿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全方位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能够让他们乐在其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运用是适应社会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只要教师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遵循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原则和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进行不断地总结和探索,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语言教学中运用的优势就会不断提升。

提高幼儿语言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的论文3

  【摘要】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幼儿的灵活性、变通性,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语言教学中我针对幼儿发散思维的训练做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语言教学;幼儿;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运用想象、联想、直觉或类推来获得合理设想或猜想的思想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发散思维方式的表现是: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灵活、变通地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既无一定的方向,也无一定的范围,允许幼儿标新立异地异想天开。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相当于他的知识量与发散思维的乘积。因此,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幼儿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语言教学中我针对幼儿发散思维的训练做了一些尝试。

  一、丰富幼儿的表象和感性经验,是发展发散思维的基础

  表象是在知觉和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感觉形象,孩子大脑表象贮存得越多越生动,就越容易产生想象,想象越丰富,思维就越活跃。为此,丰富幼儿知识,建立幼儿头脑中的表象,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为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特点和变化,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和经验,开阔他们的视野。如:看到水中的鸭、鹅,就联想到大海中的船;看到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就联想到各种各样的飞机。观察—联想—想象—创造,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正是锻炼幼儿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过程。

  二、创设教育情境,激发幼儿发散思维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创造的起点,单调的教育环境不可能激发幼儿去多观察、多思考。为幼儿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富于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环境,以激起幼儿创造的欲望。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地、独立地去想、去做,从中激发幼儿的发散思维。如:在仿编儿歌《梦》时,我在教室里准备了许多实物和图片,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到花的梦为什么是红红的,草的梦为什么是绿绿的,然后联想到大海的梦是蓝蓝的,小鱼的梦是闪亮的,小朋友的梦是五颜六色的。

  三、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幼儿发散思维

  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首先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找出发展幼儿思维的有利因素,积极引导幼儿发散思维。在语言教材中,可以以实物的特征、本质联系为发散点,去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如:学习儿歌《梳子》时,问:还有谁可以做谁的梳子?幼儿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想象,说出汽车是马路的梳子,粉笔是黑板的梳子,轮船是大海的梳子。总之,发散思维是多向的,发散必须要有一个发散点,必须符合逻辑推理。因此,教师要找出发散点,才能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的思维向多方向发散,否则创造就难以实现。

  四、精心设计提问

  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交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提问是最常用、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教师的提问艺术和技巧是启发幼儿想象,拓展幼儿思维的重要方法。想象是思维跳动的火花,没有想象也就谈不上进行发散思维,所以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抓住教材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对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想象,提问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启发性提问

  提问的问题应启发幼儿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问题,答案不能停留在表面回答“是”“不是”,要引导幼儿深入到“为什么”。如学习散文《落叶》时,提问幼儿:“这些树叶还会落在哪里?谁会看见?会把它当做什么?”幼儿发言很踊跃:树叶落在屋顶上,麻雀妈妈看见了说:“给我的宝宝当被子”;树叶落在地上,小朋友们拾起来把它做成花环;树叶落在地上,小花猫走过来把它当作帽子。这种问题能使每个幼儿积极参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

  2.假设性提问

  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真、善、美或假、恶、丑的形象,为了帮助幼儿正确理解这些形象,教师可以启发幼儿把自己假象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角色的行为及心理过程。如学习童话《狐狸和兔子》时,引导幼儿假如你是兔子,碰到狐狸你怎么办?这一问题使幼儿马上进入角色,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我请朋友一起去对付坏狐狸,等狐狸睡觉了,用棍子打死它。”由于这种问题带有明显的发散性,因而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较为合情合理的假想情节,同时这种问题还能满足幼儿好模仿的心理,使他们以角色的身份思考问题,发展了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3.解释性提问

  即启发幼儿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变化的原因,并发挥合理想象,去解释故事发生的原因。如在续编故事《小狗怎么了》时,提问幼儿:“小狗为什么哭呀,你觉得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问题需要幼儿去想象,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假设出各种原因,从讨论中体验参与的快乐,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

  五、积极的教育评价

  对于年龄小、知识经验不足的幼儿来说,他们发散的新思路、新想法不可能都是合理的、完美的。因此,对幼儿的回答切忌不适当的评头论足,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应该受到表扬,使每个参与者都能有积极的体验。不能对幼儿作横向比较,只要幼儿积极参与了,不论结果如何都会受益,教师应以*等、民主、开放的态度对待幼儿。

  实践证明,发展幼儿发散思维,语言教学中有许多有利因素,在语言教学中发展幼儿发散思维是可行的。同时,在强调注重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集中思维的培养。因为集中思维形式是训练幼儿思维具有方向性、逻辑性,使幼儿的分析、判断能力从中得以提高。心理科学工作者认为,创造离不开发散性的“思”,也离不开集中性的“学”。在教学中,只有辩证地运用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幼儿进行知识传授,开发智力,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教学反思3篇(扩展3)

——半日活动有效性教学反思3篇

半日活动有效性教学反思1

  孩子进入大班有一个多月了,为了让家长更全面的了解孩子升入大班后的表现,在大班年龄段所要学习的教育教学内容,以便更好的达到家园共育,因此,我们上周对家长开展了半日开放活动早上,大多数家长都早早的来到了幼儿园,很细心的观察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一、在早操时,全班幼儿积极性较高,这离不开领操老师的热情,更少不了其他老师在幼儿行为方面的配合。

  在吃水果的过程中,孩子的常规不太好,很多小朋友觉得枣子圆圆的.很好玩儿,老是掉到地面上,吃水果速度极慢。这需要*常我们老师多督促,并养成良好的吃东西的习惯。

  二、在家长看完孩子们做操、喝水、吃水果之后,紧接着就是我们的一个教育活动。

  今天的教育活动是上的逻辑思维课程,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都比较陌生,所以我想通过这次活动,让他们了解这门课程,从而知道让幼儿学习这门课程是对的选择。

  三、全体幼儿入厕之后,上课了。

  首先和孩子们集体玩儿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导入活动很好的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跟着音乐,孩子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紧接着,教师出示了本节课所要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的蓝边卡,大半部分幼儿都能说出图片上的内容以及所存在的关系,表现非常积极。开始给大卡片找朋友了,部分小朋友思维很活跃,想象力很丰富,能够观察出两张卡片所存在的共同关系并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常一向很内向的一名幼儿当天也大胆的回答问题了。最后是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操作的游戏环节了。老师进行巡回指导,尽量顾及到每位幼儿,让家长也参与其中,看得出大人小孩都很有兴趣,整堂课程在欢快的氛围下进入尾声。

  四、活动结束后家长们看到孩子的表现很高兴,对于孩子在游戏中的乐趣以及掌握的知识,纷纷表示欣慰。

  个别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表现不好,而且不大但,非常生气,并且斥责幼儿,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只会更伤孩子的自尊心。在老师的鼓励下该孩子才化哭泣为笑容。

  在本次家长活动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1、必须时常训练幼儿的常规。训练好常规是进行一切教育教学的前提。

  2、教师应更多的给幼儿发言的空间,并尽量保证所有幼儿都能得到老师的鼓励。使家长感受到老师对每个孩子的关心与尊重。

  3、在活动中,家长能够和孩子一同参与游戏,是个很好的互动方式,让孩子体验家园互动的乐趣。

  4、在教学时,应适当的提一下家长的存在,感觉有点忽视了他们。并趁此机会介绍一下思维课程家长在家的引导方法。

  通过这次活动,自身认为还存在着许多经验上的不足,理论上的欠缺,但我相信只要用心去做,一定会做的更好。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尊重幼儿、理解幼儿。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既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又要鼓励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学习。使其身心获得和谐发展。

半日活动有效性教学反思2

  今天上午,徐流芳老师来到小班组调研半日活动,我作为这半日活动的组织者在听取了各位领导和听课老师的评价、建议后做出以下反思。

  一、保教相长、关注细节

  就以前所了解的更多的概念是说教学为主、保育为辅,在今天与徐老师的交流后,这一认知有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作为小班的教师,更是应该时刻关注幼儿的保育健康,小班是幼儿一日常规的养成阶段,针对小班孩子的特点,就是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醒,用重复的指导来帮助幼儿记忆。同时要关注到细节,从洗手的方法到吃餐点中的及时教育,都需要灌注教师的智慧,幼儿的每一活动都可以渗透于教育。保育工作和教学工作相辅相成,不分轻重,从群体出发,落实在细节处。

  二、注重游戏式、加强趣味性

  幼儿园的孩子本身就是以游戏为主要的活动方式,在活动后的研讨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里的游戏不单单是指游戏活动,而是指一日的教学活动要以游戏的方式来呈现,通过增加各个环节的趣味性来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在这里徐老师特别指出了此半日活动中的“点名”环节,教师喊学号,幼儿说一个自己喜欢的水果,还是显得很单调,没有点到的幼儿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游离的状态,这里教师就可以发展更加有趣的一种方式来让孩子们都能参与进来。

  三、优化活动、勇于创新

  幼儿教育相对而言更具开放性,有更多的自*。所以可以从活动的组织形式为切入点,来提升活动的质量。根据小班年龄特点,使活动更加形象化、直观化,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回应幼儿,使教学活动起到引领提升的作用。活动方式要勇于创新、敢于向传统挑战,挖掘出更多既吸引幼儿又能帮助幼儿发展的活动。此次研讨就以区域活动为重点对象,又提出了很多新的想法和活动形式。而我在这半日活动中所组织的区域活动还有很多的缺点,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对一些地方也感到矛盾,通过今天的讨论,让我明白了很多,当然,我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来让自己更加明确。

  四、准备充足、主题明确

  这是主要针对我的教学活动而言的。今天的第一个集体活动是社会“我的爸爸妈妈”,我在课前主要是请幼儿来当一回小记者采访爸爸妈妈最喜欢什么。有一些幼儿就没有实施,在下午的研讨活动中,我也知道了有经验的教师都制作了调查表,这样孩子们就更有积极性,活动也就更加容易开展。以后我要向这些优秀教师多学习。同时此次我们的主题是“亲亲一家”,所以,各类子活动都应围绕该主题来开展,活动目标为主题服务。

  在这一次的半日活动中,各位老师指出了我很多的`不足,以后我也会多加改进,使这半日活动更具有有效性。

半日活动有效性教学反思3

  我作为一位新老师在12月11日上午接受了园长和各位年级组长及班主任老师的半日活动考核。半日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很好的反映了一个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质。不管是班级管理、日常教育教学,还是语言表达能力等等都是一个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所应具备的。经过各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和园长的点评指导,我深知自己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这些天我不断地在反思自己的工作,也不断的在领悟。各位老师和园长给我的建议,现反思如下:

  1、老师像一个班的总导演,孩子们则是演员。孩子们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收放自如的活动游戏,做为导演的老师不能被孩子们牵着走。在这方面我还不是一个合格的导演,似乎是一个配角,对于孩子抛过来的球还不能很好的接受并反馈。当让也不能忽视孩子的自主性。教师不能过多的控制孩子,在一定的规则基础上要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老师也要学会去倾听孩子。在以后的的活动中,我要认真备好每一节教学活动,不仅是备教材,更要备孩子,同时加强自身的弱项。

  2、每一个活动在心中都应有明确的目标,清楚重点在哪里,我围绕重点如何展开。哪怕只是晨间户外活动的一个小小的集体游戏,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如本次半日活动中的晨间集体游戏《龟兔赛跑》主要是训练孩子的爬和跳的能力,结果在活动开展中我把重点误导在“圈圈路”上,其实“跳”才是重点,应把孩子的注意引到“跳”这个点上来。这就要求老师在活动中要及时应变,给与孩子正确的引导。此外,作为户外活动应该考虑孩子运动量的把握和个体间的差异。

  3、小班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决定生活环节也是孩子们的一门课程。在频繁生活环节中孩子们能学会很多本领,生活环节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为老师不仅是要上好一个教学活动,生活环节也是马虎不得。比如像盥洗、点心这样的环节,老师也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一定要让孩子们事先明确要求,他们才能按要求去做,所以常规往往在琐碎的生活环节中培养而成的。

  4、教学活动显然是幼儿园生活的主体部分,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关于《哔哔啵啵爆米花》的反思如下:环节层次不够清晰,语言组织不够简练,活动的重点把握不明确。在备课时要多考虑孩子的反应,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围绕活动目标展开。如何让孩子积极地参与活动,不仅看活动内容本身是否能吸引幼儿,也要看教师会不会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并适时引导,让孩子保持高度的热情。此外,教学活动设计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处于直观思维时期,让幼儿比较玉米粒和爆米花的区别,应该让幼儿一手拿一样东西进行观察比较。

  5、幼儿园教师与其它的老师不一样,因为我们面对一群可爱的孩子。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如何用语言的艺术,体态的艺术来吸引孩子们是我需要好好学的一门学问。

  在此,非常感谢各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和园长给我的指导,作为新老师我有很多的不足,希望能在不断的磨练中有进步,有收获。


《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教学反思3篇(扩展4)

——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心得3篇

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心得1

  今天我很荣幸的参加关心凤老师的《学段目标的课堂教学阅读有效性》的精彩讲座,通过认真聆听关心凤老师的专题讲座,让我了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语言的重要性。能让学生在短的时间里,能读懂文章的具体内容。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让我受益匪浅。我认为这次培训班举办的非常有意义,非常有必要,因为它不仅让我充实了更多的理论知识,更让我开阔了视野,*了思想,打动了内心。无论是生活到工作中,从讨论到交谈,每一堂课,都让我有所感动和收获,许多不可言语表达的收获。关老师以生动的语言、大量的实例和多年的教学经验向我们传授,深入浅出、可谓是异彩纷呈。

  我个人认为特别是在愉快教学这一方面有了更高的认识。我们都知道,近年来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认识的加深,课堂教学结构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以及时代对未来成员素质的要求,发展兴趣爱好已开始贯穿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因此,探讨“愉快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操作方式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听完报告后,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堂中,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如果开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就是这个道理。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人、事描写迄今已久,且带着浓厚的时代特点。这类文章,教师应先介绍当时当地的情况,这样既为学生学习下*铺垫,又引起学生对内容的兴趣,乐意。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明确目标,传授知识,接受新时代的挑战,上好每一节课,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习真正的发生。

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心得2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全体教师聆听学习了:解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提高小班化教育有效性的对策建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做课题研究等内容,让我学习之后受益匪浅。下面就王洁老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我自己从事语文学科教学已经十几年了,我觉得要提高教学质量,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就能有很大的提高。通过学习,我觉得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科学的定位。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定位。学生已经有了哪些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分别是什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要逐一落实,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各个击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优化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我本身来说优化教学方法首先是认真学习他人成功的教法,然后博采众长,找到最合适我和我的学生的教法,灵活运用到教学中去。潘主任介绍的洋思经验、杜郎口经验、梨园经验等都值得我在实际教学中去应用和探索。

  三、课堂教学时间和容量的合理安排。

  一节课45分钟,如果课堂结构松弛,进程缓慢,知识容量少,也谈不上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所以我在教学时做到把握知识的重难点,精讲多练,老师如果高效率的教,学生也会高效率的学,提高教学力度,以达到最好效果。

  四、合理地与生活实际情况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进行教学。

  实践证明,合理地应用一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易于解决知识的重难点,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记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五、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而终生学习的愿望是人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成功的教育,就应该是唤起学生学习的需求。只有那些唤起学生学习探究欲、惊讶感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脚,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善于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用心去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充分培植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以活跃、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去积极参与学习情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让数学从此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自主学习的魅力、成功的体验,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支撑点。

  教师的造就,是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发展自己的弹跳力,自己跳过横杆,而不是把学生托过横杆。教师不应当放弃自己的责任,但教师的责任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只是学生在教师那块土地上采掘? 把舞台让给学生,一个个学生的慷慨激昂,造成的是学生之间的聪明才智的相互传染,这不是教师一个人在那块瘠薄的土地所能比拟的教师的责任,就是为学生创造条件,使教育的意义学生的发展得到实现。

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心得3

  前几天,我们学校有幸请来了教研室张主任,他为我们带来了专题讲座“有效课堂教学”。学习了张主任主讲的课程培训———有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让我有不小的触动和收获,使自己原本愚钝的头脑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特别是在有效性、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景、教学关系等诸多方面的讲解让自己受益匪浅。现在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我的体会如下:

  首先,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学习和培训,我明白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堂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与技能”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只有“过程与方法”才是作为我们老师需要改革整顿、反思总结的部分。每节课我们教师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能到能的变化上。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

  其次,在学习中,我知道了: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发展。一方面要注重挖掘教材中蕴涵的静态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

  再次,做为教师而言,我要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要着力做到:牢固树立三维目标的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依据音乐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科学感悟,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要把生成的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优质教学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特征:深刻、独到、广博、启发、机智、绝招。希望我今后的课堂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现实的课堂中,许多老师为了体现教学向生活的回归,往往致力于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却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所以说,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彰显教师的主体性。

  新课程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并不排除教师的主体性。因为课堂教学同样也是教师的生活,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智慧、激情、潜能和创造力。只有具有主体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主体意识的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上,体现在和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怎样发挥引导的作用,更体现在对自我的认同和自我反思上。所以说,一节课展示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艺术,而且展示的还是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实际上,评价一节课质量的高低,关键应看教师怎样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怎样在师生的教学交往、情感交流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动机。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创造出智慧的课堂、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也才能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师生生命成长。叶澜教授早就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成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冯建军教授也说,要“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教学反思3篇(扩展5)

——课堂教学的有效反思3篇

课堂教学的有效反思1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教学反思是新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既是教师教学常规工作的一项工作要素,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步骤,还是教师真心研究教学、真心谋求进步、真心对待学生的一面镜子,也是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关注特别是积极引导与评价的必要环节。

  教学反思对教师而言,不在于写些什么,而在于想不想、想些什么,特别是想到何种程度。落实到教案上是为了对所想内容的强化与记忆以及对备下一课或调整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的提醒。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反思呢?本人认为,教师的教学反思应分为“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三个阶段。

  一、教学前的反思,可以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

  教学前的反思是一种有准备的反思,实际就是备课阶段进行反思,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与教训反思的基础上。

  教学前的反思主要是提出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操作步骤是:

  1、在教师个人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并归纳出一系列问题;

  2、教师通过理论学习、总结经验等途径提出情境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备课。

  3、通过学习、反思,将课例中的问题具体化;

  4、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融入教案。

  二、教学中的反思,可以使教学高质量地进行。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实际就是一种教学机智。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主动地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还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验证。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主要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时,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如何机智地处理这些问题?当学生不能按计划回答问题时,该如何调整原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定式,而是一个变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立刻进行简短的反思,给生成的问题腾出空间;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见解,善于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要观察、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学到了什么、遇到什么问题、形成了哪些能力等。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思,才能有效调整教学行为,挖掘和拓展课堂资源,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教学后的反思,可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教学后的反思,可提高教师教学教研的水*,教师应该重视课后的总结、反思,哪怕是一个浅显的问题,也应该认真推敲;在解决问题时,不能只停留在能给出几种解法的层面上,而应该从规律上、本质上去找解法;在课堂教学中,哪些教学环节没有按计划施行?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令人惊喜的“亮点”,这个“亮点”的产生原因是什么,教学设计方案是否还能优化。细节代表着经验,成长源于灵感。课堂中常常会因为一些偶发之间而产生灵感,教师应该通过反思,捕捉这些“火花”,日积月累,既有利于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反思可以使以后的课堂教学更有效,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以“记”促“思”,以“思”促“教”。这样每天实践一点、反思一点,日积月累,我们的专业素质就能得以成长,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

课堂教学的有效反思2

  在给出交变电流瞬时值表达式之后,涉及到交变电流四个值的分析与判定。即:瞬时值、最大值、*均值和有效值。这四个值什么时候用,如何用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其中关于“有效值”问题是重点中的重点。为什么要引入“有效值”?如何求解“有效值”?“有效值”和“*均值”有何区别?等等围绕“有效值”建立和应用的相关问题都必须解决,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有效值”的概念。为此,本节课设置了从特殊到一般,从物理到数学再到物理的教学思路。

  本节课先行给出正弦交变电流的瞬时表达式,给出电压随时间变化图线,让学生根据表达式和图像辨析不同时刻的瞬时值,体会瞬时值和最大值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在四分之一个周期内,交变电流的*均电动势是多大?

  从*均的含义上引导学生利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解*均电动势。建立*均值的概念。通过求解四分之一、半个和一个周期的*均值,体会*均值是和时间有关的,不同的时间段*均值不一样。

  问题2:在一个周期内,电阻上产生的热量是多少?

  在学生思考过后通过几个小问题递进:

  (1)在此过程中能否使用恒定电流公式

  (2)能不能利用这段时间内的*均值求解电热。

  利用一个周期这一特殊时间段上的分析:在一个周期内*均电流为零,而产生的热量显然不为零。从而得出不能利用*均值求解热量的结论,进而引入“有效值”的概念,完成引入“有效值”的必要性分析。通过阅读课本,建立“有效值”的概念。

  问题3:如何求解交变电流的“有效值”

  通过剖析“有效值”的概念,理解其中的等效替代思想后,就建立的求解“有效值”的基本思想:求出交变电流在这段时间上的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再回带到恒定电流公式中求解有效值。

  在应用阶段,通过不同的例题强化这样的思想。

  例1是矩形波,学生通过分段可以将交变电流转化为恒定电流,从而完成交变电流在一个周期内热量的求解。再完成有效值的求解。

  例2是正弦波形,很显然分段解决不了问题。这里需要微元分割处理,化一般为特殊,再次强调微元思想的意义和作用。顺势利用数学的积分方式给出有效值处理的一般表达式,同时给出*均值的数学表达式,通过数学表达方式的不同强化有效值和*均值的区别。

  到此为止,从数学和物理两个层面帮助学生建立起有效值的观念和处理办法,最后通过典型波形和特殊波形强化有效值的求解。

课堂教学的有效反思3

  每个教师上了无数节课,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我们上的每节课都有效吗?有没有真正的体会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达到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变会学、愿学到乐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目标。有没有低效无效的时候?低效无效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改进?怎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课堂的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二是如何落实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教师的角度来衡量:这节课,我考虑学生认知水*了吗?有漠视学生的现象吗?有浪费课堂时间的行为吗?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带给了学生什么?各环节目标达成度如何?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高效包括:

  一是教学目标要正确。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学理念,整体把握教材,深刻理解教材中每章每节的教学意图和目的。

  二是目标的设置要恰当。不仅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把握,还要对学生的现状也有准确的把握,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为了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在设计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习

  2、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环节应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目标,如果不知道这个环节为何而设,这种环节就是无效的,就不能让它占用我们的课堂时间。因此,每一节课要注意围绕教学目标,抓住切入点,设计教学环节,使课堂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精心设计合适的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使课堂更有效。

  3、问题的设置追求高效性。吴教授在报告中提出:问题的设置往往反映出教师备课的深度、广度,提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深刻性、层次性、启发性,必须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杜绝随意性的简单即问即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投入思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学生一时无法解决,应灵活将问题化解成若干小问题,或转换设问、或提供思考背景等。问题要有一定的系列性,要将整节课问题系统设计。问题还可以是课前提问,也可以是课后问题,尤其可以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变换问题。这样具有层次性,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人人参与提高课堂的整体效应。

  4、有效课堂离不开动手实践。动手实践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础,设法既让学生有一定的时空去想、去做、去活动,又让学生想有方向、做有目的、动有收获。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根据学习知识的性质特点,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时反馈交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总之,有效课堂要求师生和谐对话,一堂课结束,给学生留下思维、留下探索的兴趣、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教学反思3篇(扩展6)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探讨论文3篇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探讨论文1

  摘要:体育教学在强健学生体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广大农村学校,体育课几乎成为了学生的“放松课”,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跑几圈后,便让他们自由活动,规定的教学内都无法完成,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育锻炼意识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农村初中体育教师要认识到本课程的作用和意义,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使学生的身心获得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初中体育;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贯穿于各个教育阶段的一门课程,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体育课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广大师生基本上把它当做一门副科来看待。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部分体育教师开始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并积极探讨和运用多样的、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展开教学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教学设施和设备不够完善,很多运动项目无法开展,再加上师生的重视度不够,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状况依然普遍存在。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使学生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帮助他们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

  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来展开教学,是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应当研究的问题。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在兴趣的引领下,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和训练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提高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也应当想法设法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来精心设计和编排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活动更生动、新颖,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比如,篮球投篮练习是比较枯燥和乏味的,学生很容易失去练习的耐心,因此,训练时,教师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将学生分*数相等的几个小组,小组每个成员先投篮5次,小组投篮练习完毕后,各组选出2名命中率高的作为小组代表,之后各个小组代表进行比赛,看哪个同学进球最多,便是获胜者,其所在的小组也会获得相应的奖励。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了他们的训练热情和兴趣,每个人都积极积极练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既提高了学生的训练效果,也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到体育教学中,以此来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比如,学生在业余时间观看了关于“少林寺”的影视剧,在体育课上便要求学习少林武术,教师就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教给学生一套拳法。这样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以往的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基本上是教师掌控者课堂的一切,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和训练,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即便有些练习项目不是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也只能硬着头皮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体育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会厌烦和害怕上体育课。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初中体育教师要依照新课标的要求,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要依照“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来设计教案,要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体育设施、锻炼场地,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同时要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充分的有效的启迪,这样学生才会有林林总总的想法和创意,而且他们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创新的萌芽才能有机会成长,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良好的沟通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基础,因此,作为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应该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情感关系,要和学生建立信任和合作的关系,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除此之外,由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甚至畏惧上体育课,在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幽默风趣,给学生和蔼可亲的感觉,并且能够开展一些趣味性的游戏去吸引学生,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放下心中的恐惧感,乐于参与到体育学习中,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教师不但可以完成教学的任务,还可以提高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四、尊重学生学习差异,优化体育评价方式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身体素质、运动能力、锻炼习惯、运动技能、兴趣爱好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他们在体育锻炼中的表现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应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在尊重学生学习差异的基础上构建评价体系,这样,每个学生才能得到更合理、更恰当的评价,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体验,体会体育锻炼的乐趣。首先,评价的内容不应该只是针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而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锻炼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这样才可以使整个评价更加具备公*性和合理性。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这样不但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从而增强他们学习体育的勇气。在此,教师还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形式来展开评价,由于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叛逆思想,如果光靠老师单方面的评价他们难免会存在不服的情况,因此,采取学生自评和互评,不但可以抵消学生的这种情绪,就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身的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体育学习的有效性。总而言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一直努力的目标,要想提高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养成良好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教师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导下,采取有效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进而促进农村初中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玉峰.提高农村初中体育课教学有效性[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6):91.

  [2]曹跃俊.浅谈如何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学),2012(10):63.

  [3]张莉.巧妙设计教学方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23):73.

  [4]张振东.对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祖国(教育版),2014(2):372.


《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教学反思3篇(扩展7)

——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修总结3篇

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修总结1

  本学年,我通过学习更新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个性特长,具有鲜明的教育、教学个性,并创出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特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能扎扎实实丰富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政治修养,以求对学校的发展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二、详细目标:

  1、业务素质方面

  ①丰富了远程教育专业的知识,能熟练的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电子备课。

  ②丰富了教研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和实践能力。

  ③运用多种形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④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计算,使计算能力有了提高。

  三、具体措施:

  1、以“同伴互助,自学反思”为主要形式。

  我自主学习,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形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把日常工作与教学融为一体,以新课程为导向,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教育实验等多种活动方式,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反思,边反思边改进,边改进边提高。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和同伴合作、探究,不断探索、创新、调整、充实,总结经验,提高了自己的专业发展水*。

  2、认真学习《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及各种书刊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使自己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水*,扎实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广阔的知识背景,较高的业务水*,来加快新课程发展建设步伐,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

  3、更好地运用电子备课*台和教学课件,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专题讲座:结合教育热点和教学实际,利用远程教育等资源听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

  5、教学观摩:随时和本组教师互听互评,进行教学交流。

  总之,本学期我勤奋努力,很好地完成了计划。使自己有较大的进步。

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修总结2

  在此期间我充分利用研修活动时间学习,感到既有辛苦,又有收获。既有付出,又有新所得。这次远程研修让我有幸与专家和各地的数学精英们交流,面对每次探讨的主题,大家畅所欲言,各杼已见,浓浓的学习氛围不言而露,尽管不曾谋面,但远程研修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全面提升了自己的基本素质,和业务综合能力,对于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在就把我个人网络研修学习活动主要收获总结如下: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我积极投身网络研修的学习当中,切实做到了三个“自觉”:自觉参加上级组织的网络学习培训,自觉参加讨论,自觉上交作业。通过研修,使我明确了现代教育的本质,明确课改对于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素质要求。我通过深入学习,从而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否则就要被时代所淘汰,增强了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二、积极研修,深刻感悟

  在培训期间,我坚持在日常教学中抽出时间在网上学习,通过这次研修学习,学了不少知识,为我营造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使我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我觉得在理论的形成方面有大幅度的提高。在培训中有大量的教学案例和教学经验,深入浅出的阐明了理论,通过与专家,学员的在线互动交流,专家的真知灼见与精辟见解,以及同行的精彩点评,交流与感悟也让我意想不到的收获,专家的讲座,每一专题的各个观点及案例,很好地解决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感到束手无策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借鉴和启迪。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一次彻底的反思。培训中,我还阅读了大量的先进材料和记录了一些先进的理论与方法,并把这些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培训学习不但学有所获,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到有所用。

  三、反思教学工作,不断进取

  在教学中,我不断思量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继续向优秀骨干教师学习,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

  四、立足课堂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价值

  课堂是教师体现自身价值的主阵地,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我将自己的爱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数学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同时作为班主任的我深深懂得,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都会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思想教育要常抓不懈,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等。

  五、研修提高,优化课堂

  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摒弃旧的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六、远程研修是引领我前进发动机

  远程研修改变了我的教育教学的思维方式,给了我前行的动力。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陆我们的班级,在新的作业、日志、研讨话题中汲取我需要的营养。从专家学者那里学到了很多,也从身边的优秀教师那里学到了很多。学习的过程是短暂的,但学习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

  多年来,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这已经成为固定的教学模式,新课改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能焕发学生的潜能,与此同时,通过网上研修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通过网上研修我认识到: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老师要自觉地把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改变课堂的面貌,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民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师生关系融洽。才能充分体现教育的根本目标。

  对于一个教师,通过这次网上研修,让我懂得了网络的重要性;让我懂得了如何运用网络资源。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依据教育教学原理、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探索教和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然后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要素进行具体计划。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的数学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社会又应用于社会的一面。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渗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通过努力,我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迎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性,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数学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次学习,我将会对远程研修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会更深刻地理解所包含的教育理念,更好的做好新课改工作,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够充分对远修*台的资源会更好的利用,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帮助。通过本次远程研修学习,我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它将在我们今后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研修的*台,利用网络资源,不断的学习,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努力实践,争取使自身教育教学水*有较快提高,努力适应二十一世纪对学习型创新人才的新要求。

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修总结3

  X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就要来到,为了明确自己一年来所做的工作如何,我特意对照去年的计划一一查看,现将一年的研修总结如下:

  一、主题研修方面:

  1、一年来,我们数学小组的成员在聂慧玲老师的组织下,认真进行了活动。我们小组研修的大主题是“小学数学教材解读与课堂实践”,这一年我们选择了数学课程中四大领域(数与代数、*面图形、解决问题、统计)的《数与代数>这一领域进行了解读学习,《数与代数》里包含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四部分内容,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这一领域的知识结构、重点难点、编排特点、每一学段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层次。围绕这个主题,每次活动前要求成员先自已解读每块的内容,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研讨时提出自己的困惑。一年来,我们每位成员都做了一节研讨课,我也做了一节复习课,并整理了自己的实录,反思了自己的不足。

  2、对《数与代数》各部分的理解:

  对四则运算编排的理解:四则运算的编排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到四年级结束,教材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的顺序,让学生有较长时间的过度,通过较丰富的现实素材,逐步体会、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分散了教学难点。后面的教材没有进一步安排混合运算,小数、分数四则运算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类推的,因此,四年级的四则运算的梳理一定要扎实。

  对计算的理解:计算本身是一种技能,需要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加以熟练,以致达到不假思索的地步。因此,老师应该了解计算应达到的要求:估一估要贯穿于笔算教学的始终,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对计算方法进行梳理与总结,保证必要的练习,适当补充练习量,加强练习课的设计。如: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此类型题书上练习量很少,但如果在此训练好,在以后的小数、分数四则运算中也会遇到此类题,不易迁移。因此必须补充一定量的练习进行训练。

  二、个人研修方面:

  1、读书:

  认真阅读并跟批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现已批注到每87条建议。虽然每条建议也细细进行品读,但由于自己读书甚少,文化底蕴不足,不能很好地体会建议的思想内涵。无论多难,批注我会坚持到底的。其余时间,我仍旧坚持阅读我最喜欢的数学版的〈小学教学〉〈人民教育〉等,从中撷取适合自己的在课堂实践中运用。如:〈人民教育〉有一期用大量篇副刊登的尝试教学法让我受益匪浅,还有活动单导学案等许多文章都让我尝到了甜头。

  2、课堂教学方面

  我的立足点是:关注每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以追问的形式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发展,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活起来。课堂上我也努力去实施了,但由于新学期又换了一个新的班级,重新又得了解他们,学生也得和自己有一个适应期,所以这方面做得也不太好。

  3、其它方面:

  今年下乡送过两节课,一节《三角形的认识》,一节《5的乘法口诀》,回来及时对自己的课进行了实录整理,并进行了深刻反思。

  年初计划的坚持每月观看一篇名家课堂教学,没有坚持下来,也听了几节课,但没有认认真真地深入进行分析:名家课堂好在哪里?为何要那样来设计?对学生的发展有哪些作用?

  一年来,自己的工作进行的如何只有自己清楚,也不想去找任何理由来说明,就向一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只能希望自己能在下一年里有所收获吧!


《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教学反思3篇(扩展8)

——可能性教学设计及反思3篇

可能性教学设计及反思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9页—120页的例1、2、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转转盘中的可能性大小与圆盘圆心角所对的面的大小有关。

  2、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观察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试验活动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态度,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在课前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个经典的成语故事——《守株待兔》,请同学们认真的观看,看完后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出示故事视频)

  学生认真观看故事

  师:农夫天天在这里等着捡兔子,他会等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说“什么都等不到”或者是“可能会再捡到兔子”,教师要继续追问,这两种情况的可能性谁大谁小,并要求学生说明原因。)

  师:生活中许多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可能性的相关知识大小。(揭题:可能性)

  师:那么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究竟有多大,我们怎么样来判断呢?依据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二、教学新课

  1、转转盘猜测

  师:同学们喜欢转转盘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转转盘的游戏。

  (依次出示不同的转盘,第一次出示*均分成两份有两种颜色的转盘,然后出示*均分成四份有四种颜色的转盘,最后出示没有*均分的转盘,但是也有四种颜色。)

  师:分别出示第一和第二个转盘,分别问学生指针会停留在哪里?

  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和理解说出自己的见解。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这第三个转盘,看看它与前面两个有什么不同?指针可能停在哪儿?有几种可能出现的结果?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跟上面两个转盘一样,也是4种可能,因为这个转盘虽然分成了四个小份,依然只有4种颜色。

  师:那转动转盘后指针最有可能停在哪种颜色上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猜测最有可能停在蓝色区域,因为它占的面积要大些;而停在绿色区域的可能性小,因为它占的面积要小些。

  师:也就是说可能性的大小与面积的大小有关,对不对?

  引导学生说出占的面积越大,可能性就越大,占的面积越小,可能性就越小。

  2、教学例1(摸乒乓球游戏)

  师:我们知道在节气之日时各商场都会搞一些抽奖活动,下面我们也一起来感受感受抽奖时期盼重奖的那种急切心情。

  (介绍奖品种类有:自行车、洗发水、香皂、纸巾)

  师:如果是你来抽奖,你觉得你会抽到什么?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中其中一种,也可能会说四种都有可能,教师注意追问原因。

  (教师请7个学生上来抽奖,然后再根据中将情况进行分析每一类中将的可能性的大小。分析完后引导学生说出:纸巾最容易得到,自行车最不容易得到。因为纸巾的份数最多,而自行车在里面的份数最少。)

  师生共同总结:份数越多,中将可能性越大;份数越少,中将可能性越小。

  师:如果要想使转到每一种奖品的可能性差不多,应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使每一种奖品在盒子里面的份数相同。

  3、教学例2(摸牌游戏)

  师:同学们都知道咱们的魔术大师刘谦吧,他玩儿这个扑克牌是玩得相当出色的,这节课我们也一起来玩玩儿扑克牌吧!

  教师出示黑桃A,K,Q,J和方块A,让学生认识这些牌。

  教师边和牌边说:把这几张牌和好后,请你从中任意抽出一张,抽出的牌会有哪几种可能?

  引导学生说出:可能会抽到黑桃A,也可能会抽到黑桃K、黑桃Q、黑桃J或方块A,也就是说每种牌均有可能被抽到。

  教师追问:那抽到黑桃的可能性与抽到方块的可能性哪一个大?

  学生猜测:抽到黑桃的可能性大。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亲自来摸一摸。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摸牌游戏。

  提出要求:把5张牌和好后从中任意抽出一张,做好记录后把牌放回去,和好后再抽,轮流摸5次。

  引导学生回答:通过观察,发现抽到黑桃的次数比抽到方块的次数要多,也就是说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比抽到方块的可能性要大。

  教师追问: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刚才同学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但为什么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比抽到方块的可能性要大呢?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黑桃有4张,而方块只有1张。

  教师继续追问:也就是说在这里是什么决定了可能性的大小呢?

  引导学生回答出是“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可能性的大小,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数量越少,可能性越小。

  教师:请大家继续观察这些表格,你认为抽到方块A的可能性和抽到黑桃A的可能性哪一个大?为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回答:抽到方块A的可能性和抽到黑桃A的可能性差不多,因为它们在这5张牌中都只有1张,数量是相等的,所以可能性的大小就差不多。

  教师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仅面的大小能决定可能性的大小,而且数量的多少同样可以决定可能性的大小。

  4、教学例3(抽图片游戏)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抽图片的游戏

  教师出示7张图片,其中1张燕子、4张虎、2张大象,

  由于有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不难回答出:取到虎的可能性要大些,取到燕子的可能性要小些。

  教师:那任取一张,一定能取到虎吗?

  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虎的张数要多一些,但是不一定每次取到的都是虎,也有可能取到燕子或大象。

  请学生上来抽一抽后引导学生回答:取到虎的可能性大,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取到虎,所以取到虎的可能性再大也只是一种可能性,不能把它和确定现象等同起来。虽然取到燕子的可能性最小,但是任取一张不等于一定不能取到燕子。因为每一种画片都有可能被取到,哪怕它取到的可能性非常小,可能性小不等于不可能。

  (引导学生小结:不确定现象与确定现象是有区别的,可能性再大也是一种可能,不能保证一定能抽取到;可能性小也是一种可能,不等于不能抽取到。)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1题

  2、课堂活动第2题

  3、练习二十五第5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情景图。

  教师: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是甲还是乙?为什么?

  四、小结

  教师:在今天这节课上,你又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五、作业布置

  练习二十五第2,3,4题。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初步认识,要使学生对随机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必须在实验的过程中理解概率的意义,因此我非常重视过程性目标的达成。让学生通过猜测、体验、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则是不确定的。能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某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在活动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不断学习和交流,使我对统计的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注重体现统计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统计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实际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通过选择现实情景中的数据,使学生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探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注重统计内容的真实性

  统计实际上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定量刻画和把握,其结果通常都是真实可靠的数据,这些数据一般都能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发展趋势。在学生统计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统计内容的真实性,让学生切实感受数据的客观性和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公正性。

  注重在统计活动中学习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合理使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知识和方法,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将统计知识和方法的学习融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在进行统计教学时,我们要重视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验,让每位学生经历统计的每一个环节。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数学知识生活化。

  “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先创设了学生喜爱的猜牌魔术情境导入新课,又设计了一个学生很常见又喜欢的摸奖活动,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的活动中,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思。而在练习巩固阶段,我又设计了闯三关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课堂教学活动化。

  “以活动为中心”是大教育家杜威的“三个中心论”思想体系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以活动贯穿始终,实现角色转换。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猜一猜——玩一玩——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体验与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同时,又让学生将活动中出现的现象及时抽象概括出来,上升为数学知识,体现了学生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生学习自主化。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这节课的设计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每个环节中,都是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学生学得生动而充满活力,主动而富有个性。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在课堂中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让课堂朴实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浮华。继续努力吧!


《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教学反思3篇(扩展9)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摆的研究》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

  本节课中学生将就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讨论与思考,并且用实验去验证学生自己的一些猜测。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节课上,学生将实验测量不同重量摆锤的摆在 15 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和不同长度摆绳在 15 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学生在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发现:影响摆的快慢主要是摆绳的长短。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上就是:猜测——实验验证——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更正猜测的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二、根据设计和实际教学情况,满意的是:

  1、激发兴趣,巧妙导入

  学生一般对活动有兴趣,利用这一规律。我巧妙利用荡秋千的图片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像荡秋千一样摆来摆去的现象,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学生的回答以及老师收集的一些相关活动的图片巧妙地导入课题。使学生感觉很自然。

  2、提出问题,大胆猜测

  在教学活动中及时出示不同的摆,同时提出有关条件,让学生大胆猜测结果。然后让学生想办法进行验证。根据验证的结果,及时提出问题: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又一次进行大胆的猜测,并让学生想办法进行验证。一次又一次的猜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3、合作探究、求真释疑

  在实验验证的过程中,我让每一个小组进行合理的分工。根据实验的要求自主的进行探究活动,然后根据小组实验的数据分小组讨论整理实验的结果,最后进行全班汇报。根据汇报的结果同前面的猜测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体会到以前的猜测是对还是错。体会科学是讲求实事求是的。同时让所有的同学都享受一下成功的喜悦。让所有的同学从探究中获得真知。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

  4、适度拓展,升华教材

  最后,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让学生从图片中看到,摆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是相当广泛的:农业上、工业上、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而且我们的人生中也包含着摆的哲理。从而使教材内容得以升华。

  三 . 精益求精,永无止境

  通过这次赛课活动,我得到很多老师的指点,使我的这一节课越来越好。也使我从中学到不少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虽说这一节课使我自己觉得满意了,但确实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如怎样让学生采用更简洁的方法进行验证;如何减少实验中的误差;如何让所有学生更多的参与探究活动;如何变枯燥的科学实验为有趣的探究活动等。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2

  本课以用摆做实验为主要内容,是一个典型的探究不同因素的对比实验。结合单元目标和教参,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

  1、通过用摆做实验,说出摆快慢与摆幅的大小、摆锤的轻重无关、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上节课观察钟摆和我们的摆的对比,推测多种可能影响摆的摆动快慢的因素。

  2、结合控制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方法,进行改变摆锤重量、摆绳长短对摆的快慢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记录每个实验数据的重复测量结果,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到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2.通过观察相同绳长不同长度摆锤的摆运动的快慢,认识到在实验中细心观察发现新的问题很重要,并且对新的问题有继续研究的欲望。

  本课重点是:

  自主进行改变摆的摆锤重量和摆绳长短对摆的快慢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说出摆的摆动快慢与摆幅的大小和摆锤的轻重无关、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本课难点:

  结合控制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方法,自主进行改变摆的摆锤、摆的摆长对摆的快慢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

  本课的亮点在于对实验测量方法的改变和数据的处理。

  教材安排测量摆在15s内摆动次数,同时存在15s计时和半次怎么数两个问题,而且计时同学参与度不高。所以本课借鉴李子组蔡垸老师的教学反思,更改为测量摆摆动20次所用时间,这样就误差就集中于计时的误差,是无法避免,并且对实验结果影响较细微的,摆绳长短的实验数据梯度也较为明显。

  另外对于数据的处理,因为实验中的误差是难以避免的,并且需要让学生学会真实记录,并且能在理解误差的基础上认识到我们的实验结论。所以我借鉴了一篇文献中提到的一个方法,也就是趋势图法,利用误差对数据的影响具有随机性,而变量引起的误差具有规律性,通过趋势图的分析和对比来让学生在接受误差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

  本课也存在很多需要探讨的地方

  1.比如在组织教学时,怎样处理摆幅大小这个点。

  本来我的设想是把这个放到上一课,教材上本课第一幅图已经暗示了学生可能已经通过上节课的实验发现摆幅对摆的快慢影响不大,因为连续摆动的摆摆幅逐渐减小,但每十秒摆动次数相同,所以这里是不是可以给学生讲摆幅对摆的快慢的影响。

  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我认识到:摆在连续摆动过程的摆幅和起始摆幅在学生认知中是存在区别的,如果略过反而是对学生疑问的忽视,并不妥当。

  然后我就把这部分内容作为实验分工与操作以及实验数据分析的示例,让学生在演示中理解实验的基础上,分组自主进行摆锤轻重和摆绳长短的实验。这样让学生的得到了锻炼,对这个实验的细节和要点也更清楚。

  但可能是我个人原因,这部分要讲的注意的细节和操作原理讲解较为琐碎,我总是觉得条理不是非常简明清晰,而且用时较长,老师讲解很啰嗦的感觉。

  2.最后一个演示实验的选材,最开始我用的是几个用胶带捆绑在一起的钩码,结果是可以做出来,但是由于钩码太重,很容易让学生注意到它的重量,而且摆动过程中还会带动铁架台晃动。然后我试了一下可塑橡皮,橡皮泥比较软不太好勾,而且要做得比较长也有点重,最后在唐老师的提议下,我用了比较轻、好连在一起,又很有实验效果对比的积木。这个要感谢总是发现探索的唐老师对我的帮助。

  当然还要感谢给我提了很多建议的我们的邓校长和凤凰小学的陈韵芝老师,我从上次集体视导到这次合格课,我的提升也离不开我们最认真最可爱的周更营的老师们,是周老师分享了用图片和视频演示方法,茶小何老师提出了真实对话,关注实验数据真实记录,还有提前剧透给我这节课很多要点的蔡垸老师,还有许许多多细节方面来自大家的教学反思,可以说我们虽然没有见面,但是神交已久,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跟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也要多跟小伙伴们交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感谢搭建周更营的刘姝教研员,我会努力达到刘老师想要的效果。

  哈哈哈,为什么教学反思到最后说得像获奖感言,总之我觉得我还是有进步,但是进步还要感谢大家,而且我的提升量对比周更营老师们的干货分享量还是让我有些羞愧,我以后还会继续努力写啰嗦的教学反思。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 ;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

  【教学重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真正摆长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准备】统一使用秒表计时(教师)(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一、3个钩码、一长一短两个铁管,分别在中间及一端用等长的摆线悬挂、一组不同的摆(演示导入用)等硬纸板20cm、30cm各一个以磁铁当作摆锤,(延伸演示用)。 为可能的生成而准备:圆柱形塑料盒子内可装两个钩码,盖上带挂钩或铁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

  2.师出示自制几个单摆使他们逐个摆动起来,问:摆的快慢一样吗?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3.揭题:摆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用摆做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摆绳长度、摆锤大小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

  2.讨论: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3.学生分工负责计时、计数、记录。

  4.集体汇报。

  5.小结: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有怎样的关系?

  6.讨论: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注意:钩码的挂法,要按老师的演示去做】

  7.学生分工负责计时、计数、记录。

  8.集体汇报。

  9.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

  过渡:通过以上两个活动,我们能否回答如下问题:

  (1)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与摆锤的重量有关吗?

  (2)什么样的摆摆动得慢?什么样的摆摆动得快?

  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

  2.让学生进行推测。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

  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摆角顶点(固定点)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6.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

  7.回顾我们所做的第二个实验,你能解释为什么不把钩码这样挂吗?教师演示:钩码垂直挂接。

  说说你的想法。

  8.出示20、30cm的两片硬纸片、大头钉、两块磁石,组合成一个摆,并演示它的摆动,问你怎样使它摆动加快?下节课,需要准备20、30cm的两片硬纸片、大头钉、两块磁石,我们将要制作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摆,运用本课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摆的研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摆动幅度大小对摆动快慢影响不大轻摆锤 摆动的快慢没有改变长,摆动慢;

  结论: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与摆绳长度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摆的长度 = 摆绳的长度,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4

  一、课堂教学要依据学生实际水*有效处理教材

  材料选择:五年级学生在研究摆的快慢实验中,对几个变量实现精确控制具有相当的难度。如果实验材料稍微有一些小毛病,就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实验材料一定精心选择,把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控制到最小。在对摆线的选择上,我曾试过很多:绳子太粗,摩擦力和阻力过大;用纱线和棉线不经摆,易断;用尼龙线会伸缩,影响摆长还用了涤纶线、钓鱼线、绣线等等,都存在不足,最后采用工业用缝纫线,干扰因素影响最小。对于摆锤,教材推荐用大小螺帽表示轻重两种不同重量的摆锤。其实当两根摆线长短一样绑上大小两个螺帽后,实际长度就会发生变化,大螺帽的摆线要比小螺帽长(因为大螺帽直径比小螺帽长)。我将材料换成用原来“沉浮实验盒”中的小吊桶(大小高低都一样),在吊桶里分别装大小相同的塑料块和金属块,就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

  二、课堂教学要追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本课目标设定为: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搜集影响摆的快慢因素的证据,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能够根据假设进行验证;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体验在摆的实验中对变量的精确控制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课从学生觉得新鲜、感兴趣的观察摆钟入手,让学生动手玩玩摆,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从玩摆中发现问题:为什么相同时间里摆动次数却不一样,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问题意识顺应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很自然转入对问题的假设上来;在深度讨论中明确该实验的研究方案,让学生对实验中的细节加以关注,体现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研究思路,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目标蕴涵其中。在汇报交流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探索摆长、摆幅、摆锤重量和摆的快慢有无关系的经历中,有的小组成功了,也有的小组失败了,他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和科学的结论有偏差甚至相反。但在此过程中,每一学生都获得新知和体验,这也正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里,知识、能力、情感有机的交融在一起,最大限度的整合了三维目标的达成。在课将告结束时,我问学生:现在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意味深长:做实验真不容易。我想在场的每一位学生或听课老师都能深深体会到这“不容易”中所包含的意味。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科学课的特点———渗透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科学的本质之一就是“实证”。科学是要讲证据的,科学是可以重复检验的,这就是“实证意识”。如何收集有效和可靠的证据成为本课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追求实验的“精确性”以收集有效证据,让精确实验的思想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诠释着科学课堂中实证意识的教学,成了本课的一大亮点。从以下几个片段的设计和教学可窥见一斑:“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师生深度研讨实验方案体现重复检验的科学思想。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个摆的探究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关键,那么,舍得花时间对实验中相同和不同因素的控制的深度研讨就成为极具价值的活动了。

  这个活动我设计了四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展开讨论:

  1、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和多个变量有关时,可以怎么研究?

  2、能不能用两个不同重量的摆锤来研究摆长问题?

  3、每一个对比实验中相同的因素和不同的因素分别又是什么?

  4、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5

  一、取舍合理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学生将就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讨论与思考,并且去验证学生自己的一些猜测。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节课上,学生将测量不同重量摆锤的摆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和不同长度摆绳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学生在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发现:影响摆的快慢主要是摆绳的长短。但是,在课文的最后又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即:摆长也是影响摆的快慢的一个因素。所以说,本课的教学是让学生从问题中来,又带着问题离开。

  修订以后的《摆的研究》这一课,舍去了原教材中影响摆的快慢三个因素中摆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将这一内容移到了上一课完成,应该说这样的教材更容易教学。因为,原先的教材,是将三个因素一起在一堂课里研究,这样时间难于控制,效果也不理想。不过,由于今天这堂课是公开课,这一课又是第二教时,所以我还是适当地引用了“摆幅大小”这一因素,但不作为研究的重点。

  二、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

  《摆的研究》这一课,主要进行的是两个实验,一个是摆锤的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另一个是摆绳的长短对摆快慢的影响。在教师用书上,期望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起到一个从“扶、引、放”的教学思路。而在我看来,两个实验,要完成“扶、引、放”三个过程,很难。因此,我个人认为,这一课教师用书上的内容,至少是这一部的内容,仍旧停留在老教材的框架内,还没有及时地更新。所以,在今天这堂课中,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自主的,有选择的探究方式,老师只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这样的教学即可以避免由于研究内容过多而造成探究时间不够,又可以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

  三、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材料的运用,主要就是对教具的运用。在课堂上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能够使教学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加明确。在今天课堂上的第一个教学环节中,也就是让学生测出15秒内各个摆摆动的次数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各个不同长短的摆,让每组学生的摆在15秒内次数各不相同。这样的安排,可以让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为什么摆的次数会不一样?”、“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更为顺利地引入到了课文探究的主题。

  第二个有结构的材料是,在学生进行探究摆的快慢的实验中,大多数数组我提供的是螺帽,但有一组我提供的是钩码。学生在探究摆锤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实验中,让钩码一个一个的挂起来,从而得出了与研究不同的结论。为什么呢?引起学生的共鸣,为下一课的教学内容“摆锤长短的研究”做了铺垫。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6

  今年,我参与了哈尔滨市小学科学“进取杯”课堂教学大赛,我执教的《摆的研究》一课获奖。经过几次教学实践的磨砺,我对这节课有了一些深入研究,也对科学课的教学有了新的考虑。这节课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花象。

  在第一次试讲时,我对这节课的结构作了如下布置: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猜想,学生讨论后认为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摆的快慢,如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等。接着将问题引到“摆的快慢是否与这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上来。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七嘴八舌地发表了自身的看法(猜想):认为有关系的31人,认为没有关系的26人。究竟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自然想到通过做实验进行验证。这个实验对于五年级同学来说并不是特别难,学生根据自身的猜想,设计好了实验方案,也提出了做这个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在接下去长达18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分别做了两个实验,而后进行汇报交流。第一个实验难度不是特别大,结论也明显。但学生得出的实验结果可不是这样:全班9个组,实验的数据标明有一个组在做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的实验时,测出的几个数据都是不同的。先汇报的两个小组说:“摆锤的轻重与摆摆动快慢无关。”因为他们测出的数据都是不变的,我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很满意,褒扬了他们。当第七组同学用胆怯的声音告诉大家,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时,我随口说出,你们的实验可能出错了。其他同学的疑虑也就就此打住,一次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机会就这样在我手中悄悄地溜走了。

  第一次试讲结束了,但留给我的考虑却更多了。

  科学课的全面推开在我区已经有5年多了,而我们对科学课的认识到底到了什么程度,科学究竟是什么,简单的猜测、合作、假设、实验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科学吗?这个问题多次在我心中质问着我。我认为科学最大的特点应该是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解释,用实证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认识,它是讲求真凭实据,讲求用证据说话的。科学对事实的尊重,对观察的依赖,对结论的谨慎,对错误的勇于修正,这些都不是靠用文字讲给学生听,他们就可以内化的,而必需在小朋友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亲历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才干达成的。

  当证据与事实不相符合时,而我却将结论告诉给学生的例子还有很多,相信其他老师也都会有同感。我想我们的实验证据与我们所要得出的结论发生的矛盾,它并不可怕,因为我们都知道实验中的误差是无法防止,也不可能防止的,误差是永远存在的,最关键一点是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误差,去分析这些数据,仅仅简单地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决不是我们所要的科学态度。

  一、分析这些误差发生的.原因

  既然误差的得来是不可防止的,所以回避它绝不是聪明的方法,如果一遇到学生的实验数据与结论不相符合时,都由老师来告诉学生实验的结论是这样的,那么科学探究还有意义和价值吗?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提升吗?在课后的研讨中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在事先的备课环节中就应考虑到这点,学生还小,他们不可能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几次实验操作就得出科学的结论,更何况科学家结论的得出也不是一次就胜利的。

  当第七组同学说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这一结论时,我不应该简单的告诉他们,你们的实验出错了,而应该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为什么他们的结论与事实不相符合,可能会有哪些因素导致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比方说我们人为的因素,花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否有差别……,假如能这样理性地引导学生看待误差,这样学生的分析能力,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都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寻找减小误差发生的方法

  既然误差的发生是不可以防止的,在我们的科学课中就应当积极面对,寻找为什么会发生误差,怎样做才干减小误差。那么如何来减小误差的发生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仔细检查实验装置

  误差的发生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与实验装置的设置有关。因此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让他们仔细检查自身的实验装置是不是还存在着缺乏之处,需不需要改进。例如在做这个实验时,假如实验花稍微有些小毛病,就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实验花一定要精心选择,把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控制到最小。选择摆线,我试过纱线、细棉线、尼龙线、涤纶线、绣线等等,都存在缺乏,最后才选择略粗一点的棉线。对于摆锤,教材用大小螺丝帽表示轻重两种不同重量的摆锤。其实当两根摆线长短一样绑上大小两个螺丝帽后,实际上摆长就会发生变化,大螺丝帽的摆线要比小螺丝帽长。所以我将螺丝帽换成铁垫圈,以免发生不必要的误差。

  2.渗透重复检验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科学家得出一个实验结论并不是做一次或两次实验得出的,而是做了几十次、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实验数据分析才得出一个科学结论。因此,尽管课堂教学时间无法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反复实验,但我们也不能仅仅从一次实验中就得出结论。

  协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个摆的探究活动胜利和失败的关键,那么,舍得花时间对实验中相同和不同因素的控制的深度研讨就成为极具价值的活动了。在研究实验方案时,我问学生:“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生:多做几次实验。师: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生:一次可能有巧合。师:那你觉得做几次比较合适?生:三次以上吧。师:行!我们每组争取都做三次,实验中有干扰的不算,假如还有时间,可以多做几次。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假如三次实验有三个数据,应该怎么办?”学生说可以取*均数。

  通过对实验中注意事项的研讨,强调了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先明确每个实验中一定要坚持相同和一定要坚持不同的因素是什么,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收集有效证据。尤其是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细节加以关注:做三次以上就是重复做;求*均数是计数要求简单性……,教师强调了丈量要客观、精确,它将影响证据的可靠性,在教学中向学生充沛渗透了实证意识。

  3.通过搜集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7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40分钟内全神贯注是不可能的。如果好好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对于科学探究就有很大帮助。将“动”设定一个目标,并且能够吸引到这个目标中。所以活动的设置要有足够的吸引人的地方。我曾经看到一位数学老师在某班上课,我对那个班比较熟悉,自我表现力比较高,因此采用男女生比赛的形式。科学课上也可用一些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我们比的不是速度,而是谁发现更多,谁的误差最小。

  在摆的研究这一课中,特别是上组内公开课的那个班级,使我第一次见到学生做实验的那份专注,第一次看到小组合作配合的很完美,就连*时很爱闹的学生都在做自己在行的事情。可能有一些老师在,学生不敢闹。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摆的实验比较喜欢,摆的实验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他们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而且在实验过程中给予的自由时间多,大约是一半。但是在这个实验中,对于学生的计时和数数有很大的要求。有些组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数据,可能的原因出在数数和计时。所以在前一课的教学中要特别强调这两个方面。因此,我就认为有位老师将机械摆钟突出了探究的过程是很适合的。他将摆钟的摆动次数略去,而加强了摆的等时性的探究。在实验之前,更是对学生进行了数数和计时的有效指导。这样的教学,明显是为下一课铺好路。

  在实验过程中,摆不是听话的小孩,往往会打圈,接着就碰到铁架台,学生就只得重来。因此就对学生的操作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在摆的研究过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更加增强探究氛围。同时,我觉得学生的汇报也是相当的精彩。专拎好数据是我的失误,应该爱护每位学生的成果。世界多美呀教学反思牧场之国教学反思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8

  《摆的研究》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的第六课。学生在上一堂课中对摆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相同的结论。但是在实验中也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有的组摆摆动得快,有得组摆摆动得慢。这节课就上堂课留下的这个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观察两个不同的摆(摆绳长度不同、摆锤不同)的摆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个摆的摆动速度不同。五年级的这班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得比较仔细,有的学生还提到其中一个摆摆到后来方向发生了偏转。根据学生提到的这些观察结果,我及时的引出本堂课的研究内容。应该来说本堂课的引入部分还是比较成功的,孩子们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讨论影响摆摆动速度的因素时,孩子们也提出了3种观点:1.摆绳的长度2.摆锤的重量 3.刚开始放手的力度。由于在上节课学生实验时发现摆摆动时,摆幅越来越小,但是速度没有变化。因此,这节课上,没有学生提出摆幅的大小会影响摆动的速度。但是,对于学生提到刚开始放手的力度会影响摆动速度的观点出乎我的意料。

  本节课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是教学的重点。在研究摆锤重量是否影响摆动速度的实验上,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法,实验中要控制哪些条件相同,改变哪个条件。因为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对比实验。在汇报时,学生基本上都能说出要改变摆锤的重量,但是控制哪些条件相同,学生一下子不能说齐,我让其他的小组进行补充。最后教师整合各组的观点,完善实验的方案。在设计摆绳的长度是否会影响摆锤的速度时,由于有了前面充分的讨论,因此就顺得多了,花的时间也比较的短。

  本节课在材料的准备上,我就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实际自已动手制作了5个简单的摆,这套材料操作方便,也大大节省了时间。在巡视学生分组做“摆锤的重量是否影响摆动速度”的实验时,我发现有的学生操作不当使实验数据的偏差。虽然经过指出学生也进行了改进,但使我意识到实验前指导还不够到位。实验前,教师应该要尽可能的想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细致的指导,这样才能保证实验有效的开展。

  在最后一个环节“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时,我先让学生总结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接下来,我抛出一个问题:那是否两个摆绳一样长的摆,摆动的速度就一样呢?并出示了演示器材。学生一下子就懵了,大多数的同学都认为是一样的。在演示实验时,前2秒这两个摆看上去似乎摆动的一样快,当时还有个学生大声的说了出来:“摆动的一样快”。我让学生再仔细的进行观察,慢慢得着两个摆速度就很明显的区分出来了。利用这个机会,我还对学生进行了教育,观察要有始有终,要认真仔细,这样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更精确。

  “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之处,这也是我在进一步改进教学中值得深思的,我将继续探索研究。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思考推测出影响摆摆动的因素,做出自己的假设。并能根据假设设计实验。

  2、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知道对比实验中的定变量关系,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到与人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和探究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摆角的大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并学会设计控制一个变量的实验。

  教具准备:

  铁架台、线绳、曲别针、小螺帽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一个简易摆。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看到过类似的装置吗?

  (摆钟,秋千,吊环……)

  师:在科学上,我们将这个简易的装置叫做“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摆。(板书:摆的研究)。

  师:同学们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这根线叫什么?下面的重物叫什么?

  这根线在科学上我们称它为摆线,下面悬挂的重物我们称它为摆锤。

  你们想不想做这样一个摆呢?请材料员拿出材料,开始吧!

  2.学生做摆。

  (师边巡视边指导学生制作)

  3.数摆。

  师:同学们,做完了吗?那我们怎样来数摆摆动的次数呢?哪个同学上来示范一下。

  (一生上台示范,大家观察。)

  师:我们在数的时候,手拿着摆锤,摆线要拉直,实验时,将手轻轻一放,不要用力去推,摆出去,再回来,这样往返一次,我们叫做摆动一次,数1。

  教师示范,将摆锤轻轻放下,口中倒计时:3、2、1,放——停,一共摆动了几次?

  教师再示范,在摆锤还没有返回的时候喊“停”,要求学生弄清:如果没有摆回来,就不能算一次。

  二.展开:

  1.数自己做的摆在10秒钟内摆动的次数。

  师:同学们,会数了吧!那让我们一起来数数你们的摆在10秒钟内摆动了多少次?

  在数之前,你们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学生提出数摆注意点)

  师:是啊!在数摆之前,周老师也有一个友情提醒:(小黑板出示要求)

  (1)合理分工:1人掌握摆锤,1人看时间,1人数数,1人记录。

  (2)实验一次记录一次。反复实验三次。

  (3)实验后共同分析,选择好我们的数据。

  2.汇报,教师板书。

  3.这些数据都是我们的摆在10秒钟内摆动的次数。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在相同的时间内,为什么摆的次数会不一样?——这是最主要的)

  4.是啊!都是10秒,摆的次数有多有少,这说明摆的快慢不同。你猜测为什么都是10秒,摆的快慢会不一样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重点的板书:摆锤的重量摆线的长短摆角的大小)

  (摆角的大小学生可能不会说明白,但应该可以说出这个意思,例如学生说出摆的幅度师就概括揭示:在科学上,我们称这个为摆角。)

  三.加深:

  1.制定实验方案。

  师:同学们,我们猜测摆的快慢跟这些因素有关,事实真如你们猜测的那样吗?我们还得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师:现在请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来做这个实验呢?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们的假设是什么?我们的猜想是什么?不变的条件和可变的条件有是什么?

  请记录员拿出记录单,小组讨论,并填写完整记录表中的有关数据。

  2.讨论实验方案。

  师:好了,那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大家的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吗?

  在学生的汇报过程中,注意倾听学生的实验方法,操作方法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验结果。

  特别是在当学生说到摆线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为了让实验的结果更明显,在选择两次摆线的长度时候,要相差大一些,不要太接近。

  3.学生实验。

  师:下面就要开始实验了,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4.实验汇报。

  师:实验完成了,我们要照例开一个实验的报告会。

  请各小组的报告员将你们的实验结果告诉给我们。

  学生汇报结果。

  汇报的重点:你们是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跟你们实验前的猜测一样吗?你们的结论是什么?

  如果实验中有一些特殊的情况,那得让学生上台展示一下,共同来找找出错的原因在哪儿?

  摆线的长短汇报时,还应再引导学生得出:摆线越长,摆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就越快。

  5.实验小结。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轻重都是无关的,只跟摆线的长短有关。

  四.拓展:

  1.再做摆。

  师:同学们,通过研究,我们知道摆的快慢只跟摆线的长短有关系,如果周老师要求你做一个在10秒钟内摆动10次的摆,你会吗?赶快试试吧!

  学生做摆,调试。

  2.学生展示。

  师:大家都好了。请将我们的摆全部放到桌子上,请各小组的材料员拿摆锤,周老师为你们计时,一起来数数。

  一起数摆。

  师:成功了吗?请成功的小组举手告诉大家。

  师对成功的一些小组:请问,你们现在的心情如何?

  师:非常好。记录数据是非常科学的方法,有了数据,就更有说服力了。

  五.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了刚才这么长时间的研究,能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收获吗?

  (我知道了摆锤、摆角和摆线,我还知道了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重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还有,摆线越长,摆速越慢,摆线越短,摆速越快。)

  附板书:

  摆的研究

  摆锤

  无关

  摆 摆角

  越长越慢

  摆线 有关

  越短越快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0

  我在20xx年xx月xx日的学校教研活动中执教了教科版的五下科学《摆的研究》,执教之后,有了一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课前思考:

  本课的科学元素是什么?学生的经验是什么?我如何教才可以让学生更易学,更易懂。

  二、课前分析:

  本课的核心知识是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本课的二处思维冲突在于,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以及摆绳的长短不同于摆长。

  本课的学生能力发展:经历产生问题——预测——设计——实验研究——数据与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发现新的问题完整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学生的经验:

  1、80%的学生清楚知道:在对比实验中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60%的学生能识别变量和不变量。20%的学生能初步独立设计实验。

  2、学生了解摆的各个部件,初步能完成小组中的分工(计时,计数,摆的操作),初步能够完成数据的分析,对下结论有依赖。

  四、在设计中的理念:贴近儿童心灵的科学探究。

  1、生活化。

  来源生活。教学问题的产生是学生通过从二个摆钟摆动有快慢的生活情境的观察后,主动提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堂课的核心问题——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继而展开课堂探究。

  回归生活。科学研究是为了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指导学生科学生活。所以最后设计了二个生活中的问题。一是对本课开始时的情境中的一个明显走慢的摆如何让它走快一点;二是小朋友荡秋千时,在相同推力下的快慢的调节。

  通过生活化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生活中。

  2、生本化。

  (1)实验改进。

  实验改进方便操作,减少偏差。改装铁架台。将票夹固定在铁架台上(去掉铁夹,在票夹其中一个柄部的孔的二端各垫上若干垫圈后,利用原来铁架台上的螺丝将它固定),这样一是有利于学生的实验操作,方便控制学生对摆长短的控制;二是有效减少“摆长”上方支点对摆长的负面影响。将“摆锤”由原来设想的钩码改为垫圈。如果是用钩码作为摆锤,在改为摆锤重量时,我们往往将它们上下钩挂起来,这样就会对最后解释摆长引起负面影响,也会在实验中,因为摆长的改变引起实验数据的偏差。

  (2)面向全体。

  教师的课堂应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尊重生命,享受课堂带来的快乐。小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在设计实验时,依据学生能力提升中的相关经验,我在每一个实验(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关系)步骤讨论中,先安排一名中等学生来说步骤,然后再由优等学生补充,其他二位同学注意倾听,并准备要在下一个实验步骤中交流。在第二个实验(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的关系)步骤讨论中,就安排了中等学生先交流,再困难学生交流。从而确保每位同学都参与到实验步骤的设计。在实验操作时,在小组中安排计时,计数,作摆,统计等,让每一位同学参与到实验探究中。

  (3)课堂教学。

  由于课前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实验器材的充分准备,学生实验操作较顺利,实验数据也较科学。学生能够紧紧围绕“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是什么”的核心问题,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达到预期学生有兴趣地经历完整的实验过程,分享和小结中点拔方法,享受课堂的快乐。

  (4)课后改进。

  时间上紧了。教师意识到时间紧,在后半堂课明显加快节奏。从而造成了学生理答面不广。

  (5)教学设计改变一。

  将实验一改为师生共同设计,共同实验,在设计中融入对学生实验设计的指导,在实验中结合对学生操作的指导。然后在实验二中面向全体,小组独立完成。

  (6)教学设计改变一。

  在实验一的操作中,融入实验二的变量。教师直接将学生实验的摆长设计成一倍长,二倍长和三倍长。在完成“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的实验后,让学生观察数据,在发现数据不等(分成三类)后,去比较实验中的不同。在比较中发现,原来是摆长不等的原因。这样是减少了一次操作。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1

  有人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句话似乎可以给不太理想的课后反思提供些慰藉。我则不喜欢,如果不好,就应该勇于面对,只有敢于面对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改进和提高。试讲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研讨之后找到了解决的有效手段,效果明显地增强了,所以我感到很欣慰。再教设计的过程中感受是很深的,本来不觉得这样的课会有什么深度与难度,钻研之中却发现恰恰相反,本课的难度的确不小。首先,三维目标的实现必须体现在探究过程之中,让目标自然地实现其实并不容易;其次,与实验相关的许多细节都要有鲜明有效的处理措施,而这些措施的策划与选择却很需要我们的创造力,一个精巧构思的形成往往是在绞尽脑汁、辗转反侧、反复修改之后;再次,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常常是教学流程的设计依据,发现这种联系就需要教者对它有独特透彻的理解,做到这一点也不像闲庭信步那样容易;最后,字斟句酌、推敲教学语言,使之规范、恰当、精炼、生动,紧扣学生的心弦也很难做到。另外,我自身素质的提高仍然是当务之急。特别是对过渡语的设计能力太低,很久也想不出来一个比较恰当的“语言链接”在这方面不仅需要今后加强学习和交流,还需要对科学课的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下面说一下我对本课教材设计意图的理解以及处理方法上的得与失:本课是在《机械摆钟》一课刚刚学习了摆的等时性(即“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样的”)之后的进一步拓展,旨在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一样吗?什么条件决定了摆的快慢呢?怎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懂得反复实验的意义同时明确对实验数据及误差的正确处理方法,从而实现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P61在本课最后,设计了摆绳长短相同、摆锤的长短明显不同的两个摆的对比实验,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摆锤的重心高低也会影响到摆动的快慢,其实质是增加了摆长,而摆长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并没有建立起来,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清晰讲解了。因此,我在处理这个环节的时候,不仅想办法让学生意识到重心的改变可以影响到摆动的快慢,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摆的快慢在本质上是摆长决定的。为此,我设计了版画示意图以及一个文字不等式来直观简洁地说明解释,我的预设是要把这个实验同“摆锤的轻重对摆的快慢的影响的实验”联系起来,相互照应,相互印证,可是由于时间仓促,忙乱之中把之一美好构想给忘记了,这不能说不是个遗憾。也是本课收束得不够透彻的主要原因。总之,教学目标达成了,重点也突出了,难点突破的不够彻底。这是我对这节课的自我评价。

  板书设计的第三次改进方案:

  结语设计:从演示实验来看,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长短有关,摆锤越短,摆动越快。这是我们的直观感觉,下一节课,我们将设计实验,用数据来探究这个结论究竟对不对,大家感兴趣吗?请你准备实验材料:宽1cm长10cm20cm30cm的木条各一根,磁铁一对,秒表一块。请同学们课前预习和尝试,以便下一节课上汇报。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2

  上完《摆的研究》这一课后,我的感悟是:教学一定要贴近实际,联系生活,走进学生,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摆的研究》是一堂典型的科学实验探究课,我引导同学们从生活中观察到的摆钟出发,发现问题,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开阔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推测出尽可能多的可能有关的因素,一一板书。接着,暗示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推测,必须通过多次实验验证,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科学素养的形成有意熏陶,那我们针对其中的一个推测,设计出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呢?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思维清晰的自主设计实验,并及时的要学生说出实验中要注意的地方,我及时鼓励,及时肯定,我越引导,学生说得越细致,越到位,为顺利完成实验打下基础。然后,水到渠成的是学生开始动手实验。实验完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也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对于有误差处,我还抽出时间让学生再次实验,直到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培养了学生科学的严谨性。最后运用得出的实验结论再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中摆钟走得太快或太慢,我们应该怎样来调节摆绳的长短,使得摆钟走得准确呢?

  不足之处,因为有一个细节,事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没了解到位,引导时没发现,使得实验中产生了一些小误差,那就是有一部分同学做摆时绳子不会打活结,打得不规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测量摆的快慢的准确性。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3

  今年,我参加了哈尔滨市小学科学“进取杯”课堂教学大赛,我执教的《摆的研究》一课获奖。经过几次教学实践的磨砺,我对这节课有了一些深入研究,也对科学课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考。这节课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花象。

  在第一次试讲时,我对这节课的结构作了如下安排: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猜测,学生讨论后认为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摆的快慢,如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等。接着将问题引到“摆的快慢是否与这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上来。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七嘴八舌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猜测):认为有关系的31人,认为没有关系的26人。究竟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自然想到通过做实验进行验证。这个实验对于五年级同学来说并不是特别难,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设计好了实验方案,也提出了做这个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在接下去长达18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分别做了两个实验,而后进行汇报交流。第一个实验难度不是特别大,结论也明显。但学生得出的实验结果可不是这样:全班9个组,实验的数据表明有一个组在做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的实验时,测出的几个数据都是不同的。先汇报的两个小组说:“摆锤的轻重与摆摆动快慢无关。”因为他们测出的数据都是不变的,我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很满意,表扬了他们。当第七组同学用胆怯的声音告诉大家,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时,我随口说出,你们的实验可能出错了。其他同学的疑虑也就就此打住,一次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机会就这样在我手中悄悄地溜走了。

  第一次试讲结束了,但留给我的思考却更多了。

  科学课的全面推开在我区已经有5年多了,而我们对科学课的认识到底到了什么程度,科学究竟是什么,简单的猜想、合作、假设、实验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科学吗?这个问题多次在我心中质问着我。我认为科学最大的特点应该是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解释,用实证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认识,它是讲求真凭实据,讲求用证据说话的。科学对事实的尊重,对观察的依赖,对结论的谨慎,对错误的勇于修正,这些都不是靠用文字讲给学生听,他们就可以内化的,而必须在孩子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亲历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才能达成的。

  当证据与事实不相符合时,而我却将结论告诉给学生的例子还有很多,相信其他老师也都会有同感。我想我们的实验证据与我们所要得出的结论产生的矛盾,它并不可怕,因为我们都知道实验中的误差是无法避免,也不可能避免的,误差是永远存在的,最关键一点是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误差,去分析这些数据,仅仅简单地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决不是我们所要的科学态度。

  一、分析这些误差产生的原因

  既然误差的得来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回避它绝不是聪明的办法,如果一遇到学生的实验数据与结论不相符合时,都由老师来告诉学生实验的结论是这样的,那么科学探究还有意义和价值吗?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提升吗?在课后的研讨中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在事先的备课环节中就应考虑到这点,学生还小,他们不可能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几次实验操作就得出科学的结论,更何况科学家结论的得出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

  当第七组同学说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这一结论时,我不应该简单的告诉他们,你们的实验出错了,而应该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为什么他们的结论与事实不相符合,可能会有哪些因素导致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比如说我们人为的因素,花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否有差异……,如果能这样理性地引导学生看待误差,这样学生的分析能力,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都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寻找减小误差产生的方法

  既然误差的产生是不可以避免的,在我们的科学课中就应当积极面对,寻找为什么会产生误差,怎样做才能减小误差。那么如何来减小误差的产生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仔细检查实验装置

  误差的产生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与实验装置的设置有关。因此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让他们仔细检查自己的实验装置是不是还存在着不足之处,需不需要改进。例如在做这个实验时,如果实验花稍微有些小毛病,就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实验花一定要精心选择,把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控制到最小。选择摆线,我试过纱线、细棉线、尼龙线、涤纶线、绣线等等,都存在不足,最后才选择略粗一点的棉线。对于摆锤,教材用大小螺丝帽表示轻重两种不同重量的摆锤。其实当两根摆线长短一样绑上大小两个螺丝帽后,实际上摆长就会发生变化,大螺丝帽的摆线要比小螺丝帽长。所以我将螺丝帽换成铁垫圈,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差。

  2.渗透重复检验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科学家得出一个实验结论并不是做一次或两次实验得出的,而是

  做了几十次、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实验数据分析才得出一个科学结论。因此,尽管课堂教学时间无法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反复实验,但我们也不能仅仅从一次实验中就得出结论。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个摆的探究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关键,那么,舍得花时间对实验中相同和不同因素的控制的深度研讨就成为极具价值的活动了。在研究实验方案时,我问学生:“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生:多做几次实验。师: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生:一次可能有巧合。师:那你觉得做几次比较合适?生:三次以上吧。师:行!我们每组争取都做三次,实验中有干扰的不算,如果还有时间,可以多做几次。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三次实验有三个数据,应该怎么办?”学生说可以取*均数。

  通过对实验中注意事项的探讨,强调了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先明确每个实验中一定要保持相同和一定要保持不同的因素是什么,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收集有效证据。尤其是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细节加以关注:做三次以上就是重复做;求*均数是计数要求简单性……,教师强调了测量要客观、精确,它将影响证据的可靠性,在教学中向学生充分渗透了实证意识。

  3.通过搜集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科学事实、科学数据就是证据。科学探究要重证据,应通过定量观察、测量、记录来搜集科学事实和可靠证据。本课中学生要谨慎地做好数据的记录和整理。本课出现三次运用数据,一是让学生在测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后,把自己组的数据公布与众。由于都是学生自己做的摆,都是测十五秒内摆动的次数,所以学生根据数据很自然的得出结论。二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认真如实地记录下自己组的研究数据,根据数据,形成自己的研究结论。三是在汇报交流时能向大家阐述自己证据获得的经过,依据可靠的数据来解释。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尊重数据(证据),让证据说话的科学态度。

  4.引导学生反思、质疑。

  尽管学生在动手之前对实验精确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研究出现误差。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活动进行跟进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交流摆锤研究结果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体验活动:

  1、学生汇报关于摆锤重量是否影响摆的快慢的结果,出现不一致的意见,个别组的结果表明是“有关系”的。

  2、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大家研究的结果不同,大家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讨论找出其不规范或不正确操作而影响实验精确性的地方;

  3、现场验证演示,请这组现场演示,在同学们的监控下,严格控制相关变量,达到实验成功。学生在这样有梯度的递进活动中,经历着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重新梳理和回顾,达到对“精确控制因素”的再认识,深刻体验对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因此,在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重复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小实验误差的产生。

  三、正确对待误差,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课堂上,学生只忙于动手操作,不注重同时观察、适时收集证据,忽略控制变量,从而导致实验的失败。实验就会产生误差,误差不等于差错。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更要重视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引导学生能正视误差,培养孩子们一种求真求实,不要妄下结论的科学态度。告诉学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的存在是可能的并且是合理的,面对误差要积极地分析这些误差产生的原因,怎样做才能尽可能地减小误差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爱迪生说过,任何一项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试验的结果。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去实验,去正确对待误差这些都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科学的本质之一就是“实证”。科学是要讲证据的,科学是可以重复检验的,这就是“实证意识”。追求实验的“精确性”以收集有效证据,让精确实验的思想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诠释着科学课堂中实证意识的教学。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4

  一、取舍合理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同学将就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讨论与考虑,并且去验证同学自身的一些猜想。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身的想法。在这一节课上,同学将丈量不同重量摆锤的摆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和不同长度摆绳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同学在对丈量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发现:影响摆的快慢主要是摆绳的长短。但是,在课文的最后又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即:摆长也是影响摆的快慢的一个因素。所以说,本课的教学是让同学从问题中来,又带着问题离开。

  修订以后的《摆的研究》这一课,舍去了原教材中影响摆的快慢三个因素中摆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将这一内容移到了上一课完成,应该说这样的教材更容易教学。因为,原先的教材,是将三个因素一起在一堂课里研究,这样时间难于控制,效果也不理想。不过,由于今天这堂课是公开课,这一课又是第二教时,所以我还是适当地引用了“摆幅大小”这一因素,但不作为研究的重点。

  二、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

  《摆的研究》这一课,主要进行的是两个实验,一个是摆锤的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另一个是摆绳的长短对摆快慢的影响。在教师用书上,期望教师在同学的探究过程中起到一个从“扶、引、放”的教学思路。而在我看来,两个实验,要完成“扶、引、放”三个过程,很难。因此,我个人认为,这一课教师用书上的内容,至少是这一部的内容,仍旧停留在老教材的框架内,还没有和时地更新。所以,在今天这堂课中,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方法,采用同学自主的,有选择的探究方式,老师只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这样的教学即可以防止由于研究内容过多而造成探究时间不够,又可以让同学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

  三、提供有结构的资料

  资料的运用,主要就是对教具的运用。在课堂上提供有结构的资料,能够使教学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加明确。在今天课堂上的第一个教学环节中,也就是让同学测出15秒内各个摆摆动的次数时,我给同学提供了各个不同长短的摆,让每组同学的摆在15秒内次数各不相同。这样的布置,可以让同学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为什么摆的次数会不一样?”、“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更为顺利地引入到了课文探究的主题。

  第二个有结构的资料是,在同学进行探究摆的快慢的实验中,大多数数组我提供的是螺帽,但有一组我提供的是钩码。同学在探究摆锤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实验中,让钩码一个一个的挂起来,从而得出了与研究不同的结论。为什么呢?引起同学的共鸣,为下一课的教学内容“摆锤长短的研究”做了铺垫。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我从学生觉得新鲜、感兴趣的观察摆钟入手,让学生动手玩玩摆,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让学生从玩摆中发现问题:为什么相同时间里摆动次数却不一样,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问题意识顺应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很自然转入对问题的假设上来;在深度讨论中明确该实验的研究方案,让学生对实验中的细节加以关注,体现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研究思路,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目标蕴涵其中。

  在汇报交流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探索摆长、摆锤重量和摆的快慢有无关系的经历中,有的小组成功了,也有的小组失败了,他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和科学的结论有偏差甚至相反。但在此过程中,每一学生都获得新知和体验,这也正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里,知识、能力、情感有机的交融在一起,最大限度的整合了三维目标的达成。在课将告结束时,我问学生:现在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意味深长:做实验真不容易。我想我和在场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深深体会到这“不容易”中所包含的意味。


《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教学反思3篇(扩展10)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

  教研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灵魂,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的有效*台。在新课标理念全面深入课堂的今天,我认为教研工作应当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课堂教学实施为重点,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认真学习有关新课标理念,以全新的思维,积极开展特色研讨,协助校领导打造一流教学品牌。

  一、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思想认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也越来越严。因此,大家深深感到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刻不容缓!我们不但要提高理论水*,而且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加强自我充电,广揽专业知识。

  一位专家曾说过,你再忙,也要留给自己一定空间多读一些书。而 读一本好书,就是给世界做了一件美丽的事。我们充分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要求任课教师广泛地阅读文学专著,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多阅读专业书籍,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点。在我校教师读专业知识书、看教学论文、观看优秀教学视频蔚然成风。

  2、走出去加快教学前进的步伐。

  让教师们多走出去,把名师们请进来,这应当是教师们专业水*提高最便捷的一种学习途径。这几年来,我校先后派出的若干教师外出听课、学习。他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及时了解当前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方向。回来后,运用他人教学理念、方法上汇报课,让全体教师都能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新面貌,受益匪浅!

  二、加大校本培训力度,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校本培训是继续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教师专业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制定严格规章制度,确保人人参与,讲究培训质量,就能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1.积极推进校本培训。每学期我们都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在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研究方式、研究时间等方面予以规定和落实。

  2.继续开展个人课堂教学的反思活动。提倡每一位教师上完课后必须就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措施进行反思,写教后记。

  3.加大听课、评课力度,建立评课诊断性意见的制度。听课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最便利的有效方法,通过听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同时也能找出自己的不足;通过评课更能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关热词搜索: 反思 有效性 教学 《练习设计有效性研究》教学反思3篇 《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