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背影》教学设计(一等奖)(全文),供大家参考。
《背影》教学设计( 一等奖)
背 影
依安县第二中学 崔海龙
学习目标 :
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2、通过对比阅读,学习作者生动的细节描写;准确地把握作者 对父亲的情感。
3、感悟父爱的伟大无言,学会理解父爱,增进与父母之间的沟 通和交流。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阅读,学习作者生动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感悟父爱的伟大无言,学会理解父爱,增进与父母之间的 沟通和交流。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 ppt 上出示罗中立的著名油画作品《父亲》 ,同时插入背景音 乐《父亲》 ,渲染课堂气氛。在图片强烈的视觉冲击下,在音乐深沉 的旋律陶冶中,教师深情地絮语式地导入:有人说, “父亲就像是一 本书,年幼的儿女常常读不懂父爱;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了后,再重新 打开这本书,才能读懂那无言的父爱。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 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是啊,那粗糙黝黑的皮肤,那 深如沟壑的皱纹, 那深邃坚定的目光不正是父爱的真实写照吗。
今天, 我们就跟随作者朱自清先生的脚步, 感悟他笔下那位父亲对儿子伟大 而无言的爱。走进新课《背影》 。
[设计意图 :图片形象直观,而且《父亲》这幅油画具有极强的 视觉冲击力, 再加上旋律深沉的背景音乐的渲染和烘托, 营造了一个 寂静深沉的课堂氛围, 从而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当中。
不仅激发了学 生阅读、 深入思考的欲望, 而且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一了良好的情
感基调,达到了蓄情蓄势的效果。
]
二、交流预习,游戏积分
1、学生组内领读字词,交流作者生平资料。
2、小组代表展示预习成果,教师加以点评,并计小组得分。同 时,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出示简明扼要的作者简介。学生齐读“作者 简介” :
朱自清,中国散文家,诗人。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 兴。
1948 年 8 月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贫病交加在北平逝世。著有 诗文集《踪迹》 ,散文集《背影》 , 《欧游杂记》等。
3、小组选举代表,代表本组“参战” ,听写字词,师生共评,得 分记入各自的小组积分榜。
[设计意图 :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使得预习环节更 加高效,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享, 在展示中提升语言表 达和思辨的能力, 进而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特别是游戏积分奖励 制度的引进。一方面,高效地完成了预习效果的检测,为新课的学习 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另一方面, 极大地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无形当中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
三、研读共品,播放视频
首先,播放《父亲》的视频朗读,让学生静静观看和倾听,给学 生以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然后,课文视频朗读结束后,提出三个问 题: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谈谈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朱自清先生在《背影》这篇文章中,成功地描写了“父爱”这个 主题。请同学们速读课文, 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勾画出文章中父 亲的哪些言行能够表现出“父爱”?
第一个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方法和要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应包含三点,即人、事、果。
第二个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评价并总结:
是啊, 《背影》是一支无言的爱之曲,是一支值得用一生回味的 情之歌。她曾使多少儿女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读者潸然泪下。文中 处处彰显着爱、凝聚着爱,一种无微不至、深沉而热烈的爱。
第三个问题,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并由小组代表发言, 展示成果, 教师加以点拨和归纳。
1、言行中看父亲:
(1)父亲劝我 (2)嘱咐茶房 (3)亲自送我 (4) 忙讲价钱
(5)拣定座位 (6)为子买橘 (7)远行回头 (8) 惦记儿子
[设计意图 :前两个问题的设计, 旨在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拥抱 文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
第三个问题的设计, 克服了传统语文教学按知识点肢解课文, 不求整 体感知和全局观念的弊端。
“主问题”的提
出,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 程有着内在的牵引力。
“从父亲言行的角度出发,体会父亲对儿子细 致入微的爱” , 这一环节抓住了文中的一条感情线索, 以这样一个 “主 问题” ,让学生去讨论合作,从而使学生在思考与聆听中对课文有了 一个明确的整体感知。
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 又是个体思考与群体思维碰撞的过程, 既培养了学生鉴别与思考的能 力, 又增强了学生集体合作的意识。
这样由学生自主完成阅读的教学 效果,是教师灌输式的讲解所无法企及的。
]
四、互助释疑,师友合作
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个整体感知, 为接下来的文本探究打下了 基础。鉴于以上分析,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父亲的一个眼神, 一个细微动作,一句质朴的话语,一个孤立的
背影,一处离别时的回眸, 都深深地打动着作者。在这些细致入微的 言行中,最令你感动的一处是什么,为什么?
1、感动中谈父爱
学生自由发言, 表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一处, 教师进行点评并加以引 导:
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都有自己的立场,而且言之凿凿、理由充 分。的确,文中的父爱堆积如山,处处可见,而其中“为子买橘”可 谓是经典之笔,让我们一起走进父爱的世界。
2、细节中悟父爱
(1) 播放视频朗读 “为子买橘” 这一片段, 学生再次体验与聆听。
(2)视频结束后,在 ppt 上出示删改后的语段,与课文原文进行 比较阅读,并提出如下两个问题:
①你认为删改前和删改后的两个片段, 哪个更好?那个更能体现 父爱?
②文中哪一个细节最令你感动, 为什么?与同桌进行交流并用深 情的朗读感染他人,让别人倾听之后与你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删改后的语段:
父亲是一个胖子 , 走过去要费事些。我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 去。我看见他戴着帽子,穿着褂子和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 上面,脚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 影,我的泪流下来了。
原文的语段:
父亲是一个胖子 , 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 他不肯, 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 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
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 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3)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最打动你的细节。
(4)学生自由朗读,为个别朗读蓄情蓄势。
(5)学生配乐朗读竞赛,优秀者给予加分奖励。
(轻音乐:《秋天 的怀念》 )
(6)学生配乐一齐朗读,体会文中作者对父亲的细节描写,感悟 伟大而无言的父爱。
教师总结:
在那个祸不单行的日子里, 年老体衰的父亲, 吃力地爬月台为儿 子买橘子的形象, 深深地定格在了我们的心中, 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 体会到了父爱的无私与伟大。这要归功于作者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使父爱变得有形而细腻。这一陌生而又熟悉的,模糊而又清晰的“背 影”所表现的父爱,打动了千千万万个读者。作者流泪了,我们也流 泪了。
)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推敲、把握重要词语、 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有些词语句子在文本中看起来很 普通、平实,但如果仔细思考揣摩就会发现深刻的内涵,文章的主旨 往往在我们理解了关键的一词一句后, 才会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
本 环节的设计把精彩的细节删掉, 换成无感情的叙事文字, 前后形成鲜 明的对比。通过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理解,在人物刻画中细节描写对 于表现人物思想情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本环节的配乐朗读竞赛, 不 仅让学生在朗读中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思想情感, 而且大大地提升了 学生的朗读能力。
]
五、巩固拓展,总结提高
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写一写你的经历,谈一谈你眼中的“父爱” 。
(可以用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 可以用一首脍炙人口的歌, 也可以用
一首隽永的小诗„„)
[设计意图 :在写作过程中, 播放轻音乐 《寂静之声》 , 创设情境, 让学生模仿作者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 在和谐的氛围中练笔, 达到学 以致用的目的, 提高写作水
平; 在作品展示过程中, 教师适时的点评、 积极的鼓励,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
教师总结:
倾盆大雨中为你撑伞的臂膀,难以忘记
凛冽寒风中为你送来的棉衣,难以忘记
送你远行时那饱含千言万语的眼神,难以忘记
„„
同学们, 学完这篇文章后, 相信你们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父母述 说,一定有万千感悟想去表达。在父母的养育之恩和无私之爱面前, 一切的话语都显得那么苍白与无力。从现在起,用你们的实际行动, 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去安慰父母那颗为儿女操碎了的“心灵” 。
[设计意图 :小结部分是教师对学生表述的概括、总结和升华,旨在 让学生懂得,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不求回报的。但是,作为子女应该理 解父母的一番苦心, 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进而使学会理解父母之爱, 增进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
六、作文训练,知识迁移
以“父爱”为题,写一个片段。
(要求:注意细节描写的运用。
) [设计意图 :趁热打铁,巩固练习。让学生将这种感受转化为抒 情文字。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
相关热词搜索:上一篇:颐和园教学设计一等奖
下一篇:《狼》教学设计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