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

摘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辽宁省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总体情况,借鉴大板村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和辽宁省民族和宗教委驻村帮扶工作经验做法,提出在“十四五”时期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建议,包括:突出工作重点,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完善政策体系,着力抓好政策有效衔接;
实施项目牵动,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创新体制机制,发挥乡村人才作用;
坚持党建引领,提升基层组织力等。

关键词:民族地区;
巩固拓展;
脱贫攻坚成果;
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原4496(2021)03—080—07

基金项目:2021年度辽宁省统战理论研究立项课题。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工作重点在民族地区,难点在基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关键在于共同发展。[1]本文在作者长期民族工作研究和实践、边境地区工作、驻镇村扶贫亲身经历和体会的基础上,对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有所帮助。

一、辽宁省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总体情况

辽宁省是全国民族工作大省,56个民族俱全,少数民族人口664.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5.2%,人口绝对数排全国第五位。全省有8个民族自治县、54个民族乡、3316个少数民族村。2012年党中央拉开新时代脱贫攻坚序幕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脱贫攻坚摆在突出位置,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中央民族工作會议精神,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党的民族政策、脱贫攻坚政策,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战略机遇,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人民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民族地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一)经济快速发展

8年来,全省8个民族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27.3亿元;
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实现55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71.3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7200元,年均增长7.4%。6个省定贫困县已全部摘帽,567个少数民族贫困村全部销号,民族地区23.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8个民族自治县全部通高速公路,建制村全部实现通油路和客运班车;
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岫岩、桓仁、阜新等7个民族自治县成为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
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民族工业园区、扶贫车间、服务业集聚区和优势产业集群,为民族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全省民族地区拥有中小学校(幼儿园)1819所,在校生66.2万人。“十三五”期间,辽宁省投入教育资金212亿元,重点支持民族地区改善办学条件,8个自治县全部进入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行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县、乡、村三级卫生院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服务体系。建设农村饮水工程969处,改善了48.6万人饮水状况。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了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城乡低保覆盖率达到100%,零就业家庭连续8年保持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2%。加大扶持力度,民族地区上学难、看病难、吃水难、行路难等问题得到解决,民生状况明显改善。仅2020年,向8个自治县转移支付13.8亿元,比2016年增长43.8%。

(三)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8个自治县认真落实《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大力实施青山工程、碧水工程、蓝天工程和辽西北生态治理工程,东部6个自治县森林覆盖率均在71.3%以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新宾、清原、桓仁、宽甸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流经8个自治县主要河流水质等级达到四类以上。民族地区城市全年空气优良天数高于全省全年的空气优良天数。加大民族地区生态补偿力度,生态重点区域、跨市地表水饮用水源和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比例逐年提高。生态旅游业发展迅猛,宽甸县被确定为辽宁省首个生态旅游实验区。

(四)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弘扬

实施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星光计划”,创建了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10个、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地7个,珍珠球等一批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传承发展,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网络基本形成。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满族剪纸等23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0个项目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岫岩民间剪纸等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抢救、收集和保护少数民族古籍约110万件(册),整理出版150余部具有鲜明特色与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古籍图书,并推出了《祖传秘方》《干字碑》等一批优秀作品。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一批少数民族聚居村纳入国家扶持范围,其中,新宾赫图阿拉等42个村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加强文化设施建设,8个自治县有艺术表演场所105个、艺术表演团队112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12个。

(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焕发勃勃生机

不断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民族政策法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每年举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开展以“七进”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全省涌现出一批受到国家、省、市、县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桓仁等19家单位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沈阳市锡伯族家庙等6家单位被评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大力实施《辽宁省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辽宁省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管理条例》,城市和散居地区民族工作不断加强。

二、辽宁省民族和宗教委驻村工作队驻村帮扶大板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探索与实践

(一)主要工作与成绩

大板村是原有大岭村和大板村的合并村,有7个村民小组,农户528户1887人,蒙古族人口1057人,占总人口的56%。村党总支部有党员83人。全村耕地面积4800亩,人均耕地只有2.54亩。2016年,辽宁省民族和宗教委派出驻村工作队对大板镇定点帮扶,对大板村驻村帮扶。

2017—2021年,驻村工作队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探索总结出一套工作方法:以党建为统领,抓班子,带队伍,提高基层组织力;
以项目为牵动,招项目、引资金,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以问题为导向,动实招、促转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以惠民为目标,办实事、解难题,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5年来,昔日全省贫困村、经济薄弱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如今已成为党建硬村、经济强村、村民富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0户229人全部脱贫摘帽,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安全也都有了保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由过去零收入到2020年实现20余万元。2020年大板镇政府被辽宁省政府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网、人民网、中华先锋网、中国民族报、学习强国、辽宁日报、辽宁电视台等媒体和中国宗教、公仆、辽宁工作、共产党员、辽宁扶贫等杂志多次宣传报道了大板镇大板村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和辽宁省民族和宗教委驻村帮扶工作经验做法。

一是以党建为牵动,抓班子,带队伍,让支部从弱到强。针对村部陈旧破乱、村班子矛盾严重、大板村和大岭村合并后矛盾大、党员队伍凝聚力不足的问题,从基础设施抓起,协调争取资金15万元对村部进行维修改造,建设一个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标准化党群服务中心。面对村“两委”班子、两个合并村矛盾多,内耗严重问题,从村“两委”班子、村党小组长、村党员、村民代表抓起,组织学习考察,开展评优评先,重大事项集体决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制定完善10余项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在教育、引导、感化中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加强后备干部和年轻干部培养,成功完成村“两委”换届,实现书记和主任一肩挑,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8岁,为大板村发展注入了活力和潜力。在驻村工作队的带动下,党支部书记精气神十足,带领村“两委”班子、党员干部忘我地工作。如今,大板村党支部由过去软弱涣散“问题”支部,成为阜蒙县、阜新市乃至辽宁省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面旗帜。省市县委组织部多次到大板村调研和开现场会。课题组负责人、大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刘晓东被辽宁省委组织部推荐参加全国深度贫困县第一书记示范培训班并介绍经验。《要想富,首先建个好支部———省民族和宗教委驻村扶贫的工作启示》在《中国民族报》《辽宁扶贫》报刊上发表。

二是以产业为支撑,引资金,上项目,让集体经济从0到20万元。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治本之策,把培育产业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5年来,帮助大板村确立了“光伏发电立村、辣椒种植兴村、庭院经济活村、畜牧养殖富村、观光旅游旺村”的产业发展思路,得到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群众认可。帮助大板镇争取资金3000余万元,发展镇村30余个项目,以村带镇,推动了大板镇振兴发展。大板村年集体经济收入由过去零收入到2020年实现20余万元,在全市位居前列。其中,建设了一个120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引进阜新龙源有限公司投入400万元发展有机黑木耳田园综合体项目。扶持党员致富带头人刘福盛成立阜蒙县“民族一家亲”专业种植合作社,引进和发展滴灌种植和双茬轮作的辣椒、马铃薯、大葱、中草药等项目300余亩。鼓励村民发展观光旅游业,大板村已建设果园8个,发展林下经济1500余亩,培育和发展农家乐20余家。引进阜新和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发展的菊苣项目,开发菊苣茶、菊苣粉等产品,带动村民致富。帮助三家子村、山岳村、衙门村、各力格村争取产业和民生项目6个,发展高效农业1000余亩。直面矛盾,协调解决大板村历史遗留问题,要回村集体建设用地12亩。2020年10月,辽宁广播电视台《辽宁新闻》播出了《大板村:产业铺就脱贫路》,介绍大板村脱贫致富的经验。

三是以问题为导向,动真情,实帮扶,让贫困户从穷到富。集体经济增长了,也要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针对100户22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为每个贫困户落实3个以上产业帮扶措施,带动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以土地流转、扶贫资金入股等形式,将31户村民、11户贫困户纳入200亩马铃薯、大葱等高效农业种植项目中,每亩纯收入2500元以上。引进菊苣种植项目,亩净收益1500元以上,带动17户村民致富增收。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扶持他们养殖生猪、肉驴、肉牛等项目,实现自我创业增收。建设扶贫车间,引进服装加工、手套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扶贫项目,一批村民实现月增加收入500元以上。推荐贫困户打工,带动了5000余人次就业。组织设立21个镇村环境卫生整治公益岗,扶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业增收。针对33户房屋破旧的贫困户,帮助他们进行房屋维修改造,让他们住上宽敞明亮安全的新居。通过多元化的帮扶措施,大板村脱贫成果得到巩固和提升,2020年大板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实现12700元,是2016年的4倍。[2]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多次在大板村召开现场会推广大板村脱贫攻坚工作经验。2019年,新华社刊发了《翻过贫困山,通向幸福路———脱贫攻坚歼灭战里的小故事》。

四是以惠民为目标,办实事,解难题,让百姓幸福指数从低到高。协调筹措资金300余万元,修建出行路和田间作业路13.2千米,方便村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协调资金400余万元,栽植银杏树240棵,安装路灯262盏,完成大板镇主要街道的硬化、绿化和亮化,修建AAAA级景区海棠山牌楼,增加民族元素,提升大板镇城镇品位。争取资金30余万元,修建大板村民族文化广场、民族团结健身广场,为丰富群众生活搭建了平台。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化解合并村矛盾,促进民族融合,引导村民向善向好,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营造了浓厚的“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氛围。2020年,大板镇政府被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组建村秧歌队、健身舞队,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村里的文艺骨干多了,百姓离开了牌桌,变成了文艺达人。针对村民吃水难的问题,支持大板镇政府争取700万元资金建设自来水厂。针对村民养老难的问题,帮助大板镇政府争取1200万元资金建设区域养老院。设计贴心优惠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可免费安装自来水,普通农户安裝自来水补贴200元,8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长寿补贴200元,考上二本以上大学的学生每人奖励300元助学金。[2]推荐村民就业5000余人次。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驻村工作队队长带领驻村工作队员第一时间战斗在疫情防控一线,并捐款5000元。2021年春节期间,服从组织安排,带领驻村工作队队员坚守工作岗位,帮助镇村做好疫情防控工作。2019年12月,新华社刊发了《脱贫路上,这个蒙古族小镇有点“潮”》。2021年,新华网、辽宁党建网、公仆杂志等也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报道。

(二)基本经验

总结8年来民族地区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实践和五年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经历,有以下经验。

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是做好民族工作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和前提。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帮扶贫,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齐抓并进的大扶贫格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解决重大难题时,党和政府始终是我们最大的依靠。同时,注重发挥村“两委”班子的主体作用。大板镇和大板村取得这些成绩,关键在于大板镇党委政府、大板村“两委”班子狠抓落实,真正做到落实实、帮扶实、效果实。

二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打赢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始终全面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打赢脱贫攻坚战,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优势,增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是加大投入是促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近年来,不断完善差别化扶持政策,着力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八年来,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近1.6万亿元。[3]中央和省级财政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在转移支付方面对贫困地区的倾斜支持,全国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连片特困地区县一般预算支出上级补助及返还占比达80%,切实增强了贫困地区财力保障水平。[6]

四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和创建活动是做好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突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时代性,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营造各民族团结奋进的浓厚氛围。[1]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和创建活动,增强各民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为脱贫攻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五是坚持多元扶贫是民族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产业兴则乡村兴,持续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致富增收是民族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法宝。八年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措施,始终坚持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低保兜底政策不变、力度不减,推动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这是实现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六是加强民族干部培养和使用是做好民族工作、实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保证。广大民族干部始终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舍小家为大家,同贫困群众结对子、认亲戚,不断培养密切联系群众的亲和力、抓班子带队伍的统率力、想干事干成事的凝聚力、懂政策通“三农”的学习力、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力,致力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给基层群众带来希望,常年加班加点、任劳任怨,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

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民族地区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但在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难度大。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甚至一个工业项目都没有;
有的就业不稳定,一年有半年闲;
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自身造血不足。已脱贫人口中有的因病因灾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有的因病因灾还存在致贫风险。由于历史、自然和地理等原因,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省其他地区比较仍然相对落后。二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干劲少。在持续长跑8年,终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因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已摘帽,完成了世界性承诺、历史性任务,一些地方出现了工作重点转移、工作思路转变、投入力度降低的现象。很多干部群众有了完成任务的思想,缺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意识和行动。三是部分地区脱贫质量差。个别地区“一发了之”“一股了之”“一分了之”[4]的老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又出现了“一帮了之”“一脱贫了之”的新问题。一旦停止政策性“输血”,有一部分已脱贫人口很易返贫。部分脱贫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仍然存在“等靠要”思想。有的地区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导致农产品卖难。四是有的地区基层党组织薄弱。虽然通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帮扶,经过2020年年底至2021年年初大换届,村(社区)党组织明显加强,但是因年龄等因素一些已培养起来的优秀的村(社区)干部离岗,因宗族势力、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一些素质不高的人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成为新的阻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肠梗阻”。

四、关于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在“十四五”时期,要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经认真研究,对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深化,两者既相互独立,也紧密联系,“十四五”时期做好两者的统筹衔接,是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当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仍会有部分易返贫户存在返贫风险,部分易致贫户存在发生贫困的可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仍然较重。有效衔接是在全面小康基础上走向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需要明确目标,精准发力,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的“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要求,以物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生态宜居的现代化、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为抓手,推动脱贫地区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在乡村振兴中科学发展、稳中求进,实现在全面小康基础上走向共同富裕。

(二)突出工作重点,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是“十四五”时期的一项常态化工作,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性任务,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基础性工作。要理清思路,下大气力,抓紧开展脱贫人口现状摸底调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借助第三方力量调查,提前发现并识别认定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人口,及时采取有效的帮扶措施,防止已脱贫人口返贫、未确定为贫困人口的边缘人口致贫。以全国脱贫攻坚普查结果为依据,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核查和响应机制,明确监测对象和范围,优化监测程序和方法,一旦出现返贫和新致贫,及时纳入建档立卡管理,逐戶落实帮扶措施,实施精准帮扶。对具备发展产业条件的监测对象,加强种植、养殖、手工、餐饮等生产经营能力培训,提供小额信贷支持,组织企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经纪人等带动他们发展生产。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推荐其外出打工、开发就近就业公益岗位,帮助其转移就业。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因人制宜,落实好医疗、养老保险、低保、五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确保应保尽保、应管尽管。

(三)完善政策体系,着力抓好政策有效衔接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的有效衔接是重中之重。要完善和优化政策体系,促进相关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和长效性转变,对现有帮扶政策,要在延续、优化、调整、完善上下功夫,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如继续实施定点帮扶机制、派驻工作队机制、选派第一书记机制、集团帮村机制、派驻金融助理等政策,加大乡村振兴资金和项目扶持力度。在5年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好“四个不摘”要求,做到摘帽不摘责任,防止松劲懈怠;
摘帽不摘政策,防止急刹车;
摘帽不摘帮扶,防止一撤了之;
摘帽不摘监管,防止贫困反弹。[5]要落实好低保、教育、医疗、金融、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特别是加大产业振兴扶持力度。推进乡村振兴,思路决定出路,要从“统筹”和“衔接”两个层面发力,坚持乡村全面振兴,以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为着力点,加强规划设计和宏观布局,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做到统筹推进、政策叠加、融合发展,从而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目标。

(四)实施项目牵动,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关键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过去8年中,一些贫困地区通过扶持农民发展养殖业、种植业、手工业、小饭店、小庭院等传统产业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些地区探索形成了初步的产业规模,如光伏发电、服装加工、农产品加工、手工制作、扶贫车间等,孕育了摆脱贫困的新动能。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在短期内能够实现贫困地区脱贫目标,但要想持久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还得靠发展实体经济,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要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产业扶贫政策措施由到村到户为主向到乡到村带户为主转变,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支持脱贫地区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5]、申报特色商标品牌,解决产业发展同质化的问题,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引导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延长农业产品产业链,实现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解决产业发展低端化的问题,提高农业附加值。立足海、河、滩、山、岛、林、泉、沟等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发沟壑经济、红色经济、文化经济、电商经济,挖掘农村生态休闲、观光旅游、文化价值功能,努力打造生态农业休闲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五)创新体制机制,发挥乡村人才作用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战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在人。阜新市阜蒙县重视人才、吸引人才,用事业留人,用环境留人,用感情留人,汇聚各方力量,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还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1/3,在辽宁省县域经济综合指标考核位次跻身41个县第一梯队。阜蒙县的做法值得各县(市、区)学习借鉴。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把提升脱贫人口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凡事不能大包大揽、代替包办,甚至替农户做决策,要充分尊重脱贫群众的主体地位。要做好脱贫群众的思想引领工作,激发广大脱贫群众奋发向上的精气神,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文明新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让其真正自觉地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来。打赢脱贫攻坚战,归根结底靠的是农民自己,要实现乡村振兴,还要靠农民自己。输血不如造血,农民自己的干劲直接决定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最终成效。如果农民自己不努力,扶贫帮困取得成果很快会付之东流。要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激发农民群众自我培养、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提高农民群众勇于创业、善于创业的本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外引专业技术人才,内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造就一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优化营商环境中,充分发挥乡镇服务农村和农民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权力下放、资源下沉、力量下行,推动各级投入的公共服务资源以乡镇、村为主渠道落实,推动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党政职能调整,赋予乡镇更多人事自主权,激发乡镇和村发展活力。

(六)坚持党建引领,提升基层组织力

农村要发展,振兴要实现,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要以提升基层组织力为重点,抓好乡镇党政班子建设、村(社区)“两委”班子建设,选好用好乡镇党委书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增强农村党员素质能力,着力培养能够长期带领群众、推动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把乡镇、村两级党组织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构建“大振兴”格局,严格落实好联系单位带头扶贫转变为带头振兴的责任机制,发挥部门优势,发挥党员作用,组织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不断拓展社会参与乡村振兴领域,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发挥好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作用,落实各部门职责,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确保各项衔接工作平稳有序进行。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机构队伍衔接,保持机构队伍总体稳定,调整优化机构职能,落实待遇保障措施,更好地发挥一线帮扶队伍的作用。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把脱贫攻坚期内形成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措施举措、经验办法借鉴应用到乡村振兴上来,活学活用,举一反三,不断激发基层党组织开展乡村振兴的活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高炜.同心筑梦唱响辽宁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N].中国民族报,2019-06-18(1).

[2]“嘎查”飞来的“鸿雁”[EB/OL].[2021-07-28].http://www.ln. xinhuanet.com/2021-01-06/c_1126953012.htm.

[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7-26].http://news.cyol.com/gb/articles/2021-02-25/content_qxajEfpdL.html.

[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EB/ OL].[2021-07-2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3-06/c_1125674682.htm.

[5]中央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EB/OL].[2021-07-28].http://cpc.people.com.cn/n1/ 2021-03-23/c64387-32057640.html.

[6]杨光.优化财政支出:为攻坚提供有力支撑[N].经济日报,2015-11-27(7).

责任编辑:李飞

相关热词搜索: 脱贫 攻坚 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