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内生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激发内生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以“七个坚持”高度概括阐释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其中强调,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这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的高度总结,深刻揭示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客观规律。实践证明,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既是扶贫开发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顺利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是怎么被激发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必须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扶贫要扶到点上,更要扶到根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始终坚持把群众作为脱贫致富的主体,积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明天。

 注重“扶志”,切实摆脱“精神贫困”。坚持思想教育激励,注重加强励志教育,坚持用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来鼓舞士气、激励斗志,让贫困群众树立起不惧艰难、战胜贫困的坚定信念,切实让贫困群众认识到,脱贫致富关键还得靠自身的努力。加强感恩教育,让贫困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精准扶贫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同时,利用张贴标语、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贫困群众消除“等、靠、要”和“应得”思想,大力营

 造感恩奋进、勤劳致富的社会氛围。弘扬文明新风,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选树文明村镇和星级文明户,推广“星级评比”等做法,引导贫困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作用,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推广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爱心公益超市”等自助式帮扶做法,实现社会爱心捐赠与贫困群众个性化需求的精准对接。先进典型示范,广泛宣传群众身边主动脱贫、奋力脱贫、成功脱贫的典型代表,尤其要特别重视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典型的宣传表彰,热情宣扬自强不息、勤劳实干的精神,激发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干劲决心。广泛宣传乡贤、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致富人员等先进典型,让贫困群众长心气、有目标、增干劲,提振群众主动脱贫的精气神。

 注重“扶智”,切实摆脱“能力贫困”。扶贫必扶“技”,针对贫困群众的迫切需求,把扶贫资源投入到文化培训、技术引导、营销知识学习上来,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这才能彻底改变当地的发展面貌。坚持精准项目、订单培训,按照技能培训与产业结合、与就业结合的要求,以需定培,大力开展农村产业发展急需的生态特色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等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开展家政服务等定向输出的订单培训,让培训项目精准、培训效果精准。扶贫重扶“教”,坚持教育经费大量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以保障义务教育为核心,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实施贫困学生台账化精准控辍,进一步降低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义

 务教育辍学率,稳步提升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质量,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扶贫要扶“健”,坚持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落实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扶贫医疗救助。切实降低贫困人口就医负担,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支付后自负费用仍有困难的患者,加大医疗救助和其他保障政策的帮扶力度,实现了贫困群众“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能报销,大病有救助”的目标。

 注重治理,切实摆脱“力量贫困”。建好村党组织,紧紧围绕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坚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各地坚持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倒排整顿,强弱项、补短板,整顿提升贫困村软弱涣散党组织,调整不胜任不尽职的贫困村党组织书记,不断增加先进支部、提升中间支部、整顿后进支部。注重选派一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和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求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引领基层治理,坚持让贫困群众参与管理,在村务管理和村域治理中,尽可能地让有一定能力的贫困群众最大程度地参与,注重听取和尊重他们的意见,及时做好村务公开,全面保障贫困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带头作用,严肃认真抓好村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激发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各地从项目、资金、技术上,支持党员带头创办领办致富项目。通过开展党员联系户、党员户

 挂牌、承诺践诺、设岗定责等活动,推动广大农村党员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当先锋、作表率。

 二、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实充分证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对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至关重要。”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激发了广大脱贫群众奋发向上的精气神,广泛弘扬了文明新风,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在广大贫困地区蔚然成风。贫困群众的精神世界在脱贫攻坚中得到充实和升华,信心更坚、脑子更活、心气更足,发生了从内而外的深刻改变!激发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观念,通过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等措施,注重从思想上拔穷根,既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参与脱贫的内生动力,又着力提升贫困人口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正确的工作态度、价值观和工作习惯。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的广大贫困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坚持苦干实干,有力提高了脱贫攻坚成效。创新了脱贫致富的思路,始终坚持以因地制宜为基础,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智慧,理清思路、打开思维,摒弃传统模式的束缚,不断创新脱贫致富的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避免包办代替和简单发钱发物,以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和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鼓励

 有劳动能力者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努力创造财富、改变命运。

 产业脱贫路子越走越宽。产业扶贫带动,采取“合作社+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业,让资源更多地流向贫困村、贫困户,通过整合资源,在抱团发展中降低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坚持让贫困群众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获得增值收益,并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贫困群众组织化程度低等发展短板,用足用活产业扶贫资金,真正将扶贫扶到“点子上”“根子上”,扶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消费扶贫拉动,多渠道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推动批发市场、电商企业、大型超市等市场主体与贫困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贫困村,推广以购代捐的扶贫模式,组织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定向直供直销学校、医院、机关食堂和交易市场活动,促进了扶贫产品从生产端到销售端的良性循环。“三变”改革驱动,坚持以股份合作为核心、以股权为纽带,建立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践“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盘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采取“保底分红+收益分红”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发展产业,成为“股份农民”,从资源资产中获得财产性收入,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实现“耕者有其股”,取得了让闲置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的社会效果。

 就业脱贫渠道不断拓宽。大力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对口支援机制,结合省内结对帮扶机制,努力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着力提升劳务协作的组织化程度和就业质量。对各级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针对贫困劳动力开展职业指导、专场招聘等就业服务活动的,给予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等市场主体开展贫困劳动力有组织劳务输出的,通过就业创业服务补助购买基本服务成果。这些措施的落地落实,有效提高了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推动就地就近就业,积极开发就业岗位,鼓励当地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一批扶贫车间、社区工厂、卫星工厂、就业驿站等载体,为贫困劳动力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岗位。鼓励贫困地区发展生态友好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岗位补贴、场租补贴、贷款支持等方式,扶持企业在贫困乡村发展一批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业。有序推进公益岗位就业,统筹利用各类资金开发公益性岗位,将新增和腾退的公益性岗位优先用于安置贫困劳动力,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帮扶。综合开发保洁保绿、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山林防护、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等公益性岗位,鼓励贫困村利用村集体收益等资金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

 三、乡村振兴如何更好激发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乡村振兴,“振心”是关键。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发挥群众的主体力量,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这也是脱贫攻坚实践的深刻启示。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一些地方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以干部意志代替百姓意愿,导致“剃头挑子一头热”,吃力不讨好。“千难万难,

 直面问题就不难;千言万语,干了才有话语权;千辛万苦,百姓满意就不苦。”乡村振兴成效,其最终评判是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根本在于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统筹村庄规划、优化村庄布局、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都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审慎推进、精准实施,确保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把群众说了算落到实处。坚持把工作做细做实,畅通意见收集、诉求表达的渠道,推动公开透明的开放式决策、参与式治理,达到“以民主促民生”的目的,把农民的意愿真正拧成一股绳。

 动员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是亿万农民群众的故土家园,只有广泛动员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的乡村振兴,才符合党和国家的发展宗旨。推动乡村振兴,首要和关键的是把农民的内生动力充分激发出来,使他们充满主人翁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变“要我振兴”为“我要振兴”。坚持把政府主导和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有机统一起来,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参与权利,引导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规划的制定与推行,不做“旁观者”“局外人”。既要充分发挥“领头雁”的作用,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村领导班子建设强,又要充分激发“能人”的活力,创新乡村人才工作机制,让乡村现有人才有更好的施展舞台,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

 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乡村振兴,目的就是为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了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如果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需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的大文章,那么,评判文章书写得如何,就是要看广大农民群众是否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把群众

 受益摆在突出位置,当好群众利益的维护者,让群众来为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点题,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打分。始终把维护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一切围绕群众利益来谋划和实施,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这些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提高保障水平,为农民群众创造好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让农民群众“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甩开膀子加油干”。

相关热词搜索: 攻坚战 脱贫 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