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纵深处回望初心,听开天辟地时青春风雷

刘淑琚

“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写下这句话的古巴人何塞·马蒂,15岁就参与到反对西班牙殖民的斗争中,42岁牺牲在战场上。当一个国家处在山河破碎的危亡当口,青年们的选择,将决定国家的命运去向何方。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彼时,进步青年们困惑迷茫,他们在思考,为什么这个国家深陷在苦难的泥淖中。

13位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仅28岁的热血青年们,从民族危亡的困境出发,将青春理想化作救国救民、寻求真理的信念,突破国际各股复杂势力的监控和追踪,顺利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电影《1921》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它以时代“横截面”切入,重现了百年前波澜壮阔、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

百年前的青年觉醒

《1921》一开场,就看到了当时中国的剪影——那是旧中国的断壁残垣,是慌不择路的前清遗老;隆隆的炮火声响起,伴随着旁白中用粗重低沉嗓音讲述的不平等条约,将我们带入那个苦难深重的时代。好在,青年们就是国家的希望,他们正用青春书写未来中国的走向。

电影中,当陈独秀锒铛入狱之时,李大钊前往探监,两人说起组建革命组织时,兴奋溢于言表,“我们的使命,将将开始。”“从今以后,你在南,我在北,军阀要我死,我要中国生。”两人的对话,表现了革命者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潮,令无数人为之热血沸腾。进步青年们开始坚信,唯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因此需要尽快成立一个政党组织,去领导全国日益兴起的工人运动。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代表们对于团结工人还是团结农民,以什么样的方式完成革命等问题爆发激烈争论,但是一散会,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们就会互相鼓励。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目标——拯救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为人民振臂呼声。

但是,对理想的憧憬和现实的残酷总是相伴而来。在经历一系列搜捕行动后,代表们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船上,完成了中共一大议程,庄严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就此诞生。参与创立中国共产党的13名代表,平均年龄仅有28岁,最小的只有19岁。正是他们的青春之火,点燃了中国。

可惜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能亲眼看到革命的胜利。在影片的结尾处,是一个个革命者离我们而去那一天的场景,令人动容。那些急促的追赶之中的哒哒脚步声,那一声声刺耳的枪响,都重重留在观影者的脑海中。

还原青年精神

对于在2021年拍摄1921年发生的事,导演黄建新说,他想要寻找当时的青年和现代青年在精神、心态上的相通点,展现能够启发当代年轻人的时代精神。这些年轻的一大代表们,即使日后成了改变国家命运的伟人,他们身上也有着普通人身上共通的东西。以毛泽东为例,他初到上海时只是一个“打工人”,曾希望去海外勤工俭学,以“他山之石”寻求救国之路,但在仔细研读了《共产党宣言》之后,认为还是应该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救国之道。

当那些年轻的生命很多都牺牲了,毛泽东那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萦绕心头,就像导演黄建新说的,“他们在追寻理想或者信仰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把生命绑到了革命的战车上。”

如今,身处新时代的我们,是否会追问自己:青年,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

像陈独秀、李大钊这样的伟人,曾给过我们答案与方向。百年前的他们一往无前,甘于付出,不畏牺牲。而反观当下,身处信息社会的一些现代青年,身上似乎缺失了那份“天翻地覆慨而慷”的锐气,内心焦虑不安,患得患失,瞻前顾后。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与电影《1921》一样,一百年后的今天,亦有更多新时代青年接力向上,勇往直前,用青春之我书写国家未来:他们是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是登上空间站的航天员,是人工智能自動驾驶等前沿科技的探索者,抑或是各行各业坚守平凡岗位的青年……他们都在延续着百年前青年的爱国热血与激情,描绘着属于新时代的青年面孔。

人物素材

1.陈独秀

1932年,陈独秀被捕。开庭前,他挥笔疾书,写下了洋洋数千言的《辩诉状》。他指出:“共产党之终极目的,自然是实现无剥削、无阶级,人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自由社会。”他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腐朽统治,抨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压迫,表示只要“一息尚存,予不忍眼见全国人民辗转悲号于外国帝国主义及本国专制者两重枪尖之下,而不为之挺身奋斗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颗为民族的解放和富强而孜孜以求的忠贞爱国心。

2.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他革命生涯的生动写照。李大钊从少年时代起就立下了大志,一定要改变中国的面貌。他在《狱中自述》中说:“当我开始上学的时候,就早已立下了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努力的志向了。”李大钊就义时,年仅38岁。在刑场上,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笃信真理不会消亡:“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取得光辉胜利!”

3.邓恩铭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年仅20岁的邓恩铭被推荐作为济南代表与会,成为一大代表中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邓恩铭对革命的态度是坚持到底、义无反顾的,两次被捕入狱,让他身患重病,但只要身体稍有好转,他便又投身到党的工作中去。1931年,邓恩铭身负镣铐,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殉难前,写下题为《诀别》的诗: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2021年5月31日,济南市以邓恩铭命名道路,以其不屈的精神激励后人奋进。

文本解读:江西省赣县中学 曾荣金 钟华江

角度一:
追求真理、坚守理想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正是在黑暗中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才确定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路走来,不论条件多么艰苦,道路如何坎坷,他们始终为真理坚持求索,为理想殒身不恤,展现出“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毅和坚定。

角度二:担当使命、敢为有为

生于民族危亡之际,最懂中华民族的渴望;从人民中走来,深知人民的所思所盼。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肩负人民重托和艰巨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尝尽艰难困苦,将自身的生死置之度外,不怕牺牲,排除万难。

角度三:人生价值、家国情怀

一个国家处在山河破碎的危亡当口,青年们的选择,终将决定国家的命运去向何方。他们拥有共同的目标——拯救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为人民振臂呼声。这是百年前青年们的家国情怀。今天的青年应舍小我成大我,在个人追求上“大其心”“志于道”, 最终做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学生运用示例:1921年,正处于新旧交织的历史节点,先辈们主动担起时代的重任,致力于唤醒沉睡的国人,挽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如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启迪革命思想;又如李大钊,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掀起革命浪潮。“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他们高声呐喊,提笔为刀,勇立时代的潮头,直面浩渺的黑夜,用自己的力量去点亮新生的微光。他们追求更高尚的人生价值,成为那个时代中国的脊梁。

于是,在那个夏天,他们来到这里——嘉兴南湖的一艘画坊上召开秘密會议,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当时的代表们或许不曾想到,这一次会议,为日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写下了光辉的序章。这一艘革命的航船就此启航,历经百年的沧桑,却不曾迷失过方向。党的领袖们驾驶着这艘航船劈波斩浪,带领着人民创下了一个个辉煌。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征程。百年的砥砺奋进,换来当下这最好的时代。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到上海浦东,从乒乓外交到“一带一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已然成为世界大国,为着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不断奋进。中华儿女们用智慧掀起波澜壮阔之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这复兴崛起的背后,就是无数革命先辈、中共党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见证。

——江西省赣县中学 黄逸杰《百年烟雨叙旧事,南湖航船谈古今》

(编辑:王冠婷)

猜你喜欢李大钊陈独秀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廉政瞭望(2021年7期)2021-08-05李大钊与赵纫兰的革命者爱情百姓生活(2021年5期)2021-07-08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东方少年·布老虎画刊(2021年1期)2021-06-22关怀青年的李大钊奇妙博物馆(2020年2期)2020-04-1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伙伴(2019年11期)2019-12-14陈独秀之妻:我生君已老山海经·故事版(2017年10期)2018-02-0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新民周刊(2017年43期)2017-11-22李大钊资助北大贫困生文史博览·文史(2017年1期)2017-03-01HOW TO REANIMATE A SAGE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16年2期)2016-01-10 相关热词搜索: 初心 开天辟地 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