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语境下老年人媒介身份符码的建构与表征

孙斐

摘要:身份符码是社会某一类成员共享的文化符码。在新冠肺炎疫情语境下,媒介如何建构老年人身份符码,成为抗疫报道的焦点之一。本文以“读秀”报刊数据库的疫情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疫情下老年人媒介身份符码建构的特殊性,其意义表征的代表性,探析了疫情期间报刊媒介建构老年人身份符码的新趋势与策略。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报纸 身份符码 老年人

符码是控制符号文本意义的规则。符码是存在于社会传播关系中的意义结构,它为受众提供了一种认知模式。冯月季认为符码是在文化实践中对意义进行固定、转换和传播的机制。符码作为一种意义传递中介,它的使用过程依赖社会成员的共同文化背景。如社会某一类成员总是享有大约相似的文化符码,即他们的身份符码。

现代社会中人的身份往往是符号身份,社会公众对某一类人的形象认知主要依靠大众媒介的传播。将符码在媒介中加以再现时,通常具有两种功能:观念传达与形象塑造。近10年的媒介报道中,老年人形象报道存在重物质轻精神。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等媒介伦理问题,媒介更关注老年人的负面品格和行为特征,媒介对老年人身份符码的编辑更多地限制在“正面-负面”、“积极-消极”话语框架中。但社会文化的语境元语言是符码能够解释意义的前提,它并非一成不变。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对各国人口安全、经济与社会都帶来了重大危机,在这场全人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媒体扮演了重要角色。面对来势汹汹的病毒,老年人的生命安全首当其冲受到巨大威胁,所以我们要加强对高龄易感人群疫情防控问题的研究。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新闻媒体均处于与疫情博弈的高密度语境中。在面对病毒的不确定性时,媒介常采用“战争-防御”隐喻来对病毒进行话语建构,如“疫情防控阻击战”“疫情就是命令”等隐喻的使用,其目的是唤醒民众病毒风险意识,凝聚人心,促成合力。在这个概念隐喻过程中,老年人成为人类共同体与病毒对抗的博弈焦点。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需要防御病毒的进攻,降低病毒对人类生命带来的危害,同时老年人作为人类共同体中的长者,也负有引领力量,鼓舞人心,提供智慧的重要职责。老年人身份符码由此打破了“积极-消极”的刻板印象,在疫情博弈语境下进行了“强势与弱势”的重新编码。“读秀”报刊数据库2020年1月20日至10月20日共有413篇新闻报道与“老年人”、“疫情”关键词相关。调查发现,报道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建构了老年人的身份符码:一是面对疫情需要保护的“弱势”身份符码及其表征的报道共181篇,占比为43.8%;
二是与疫情顽强抗争的“强势”身份符码及其表征的报道达到168篇,占比40.7%;
三是与疫情共存平衡发展的身份符码及其表征的报道达到64篇,占比15.5%。疫情下如何建构与解读“老年人”的身份符码,既彰显国家政策与国家态度,也考验集体智慧,体现了媒介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呈现与引导。

人类群体中,老年人受到身体因素、经济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的制约,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面对凶险的新冠肺炎疫情,他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其中,养老院老人集体居住,防疫难度较大,是疫情中的重灾区。在181篇“弱势”身份符码的相关报道中,“养老院老人”相关报道共计98篇。我国养老院具有基数巨大、条件不一的不利条件,但是我们依靠各级政府、民政部门及养老服务机构的共同合力,在疫情中采取了有效措施,有力地保护了养老院老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如《碧江报》的《市、区多举措织密老人儿童“疫情防控网”》报道,以及《甘肃日报》的《疫情防控甘肃民政在行动精准施策 为老人撑起健康“保护伞”》均报道了各级民政部门和养老服务机构坚持“安全第一、服务至上”的原则,设立疫情处置办公室,下分医疗转运组、消毒防控组、宣传隔离组、体温监测组、医疗卫生监控组和资料统计汇报组,及时制定防控指南,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形成有力的“疫情防护网”,全力保证养老院内老人的生命安全。从新闻报道的写作策略来看,在老年人作为弱势身份符码出现的新闻中,多采用“疫情防护网”、“保护伞”这样的隐喻表达方式,生动地表现了全社会关爱老年人、保护老年人的意志力与坚定决心。《淄博晚报》的《为老人穿好疫情“防护服”》,《周口日报》的《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筑牢老人健康“防火墙”》,以及《慈善公益报》的《北京国资公司为老年人健康筑起“铜墙铁壁”》报道了社区福利托养康复中心、养老服务公司等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机构,结合自身康养结合、依托社区的灵活性特点,发挥养老健康产业的专业优势,全面推进疫情防控。

其次是“独居老人”群体的相关报道,共计77篇。在疫情防控的重要时期,孤寡老人、空巢老人衣食住行受到阻碍,与其他老人相比,他们应对风险的能力更为低下。《重庆商报》的《疫情时期“幸福也会来敲门” 志愿者为独居老人筑起“温暖防线”》及《唐山晚报》的《疫情下如何系好老人“防疫安全带”》报道了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实行网格化管理,社区服务落实到人,党员及爱心志愿者责任到户,解决了独居老人的生活不便。这些报道关注到社区志愿者、助老服务员们不仅上门配送生活用品,更是陪老人“摆龙门阵”、“喧一喧”,做到防护不忘关爱,让空巢老人不孤单。疫情暴发初期,针对个别居家老人“不听劝阻拒戴口罩”、“坚持出门聚会”等新闻有少量报道(6篇),相比疫情前从“消极、负面”立场对老人身份符码的解读,疫情期间的新闻报道更注重老人弱势群体的意义表征,批评少而建议多,提出为居家老人耐心讲解防疫知识,关注老人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线上线下可参与的健康活动等措施,共同帮助老人解决难题。

以上报道通过报刊平台共享抗疫经验,深度关注不同老人群体的疫情风险与潜在问题,“隐喻”标题书写了生命至上、坚定不移的保护宣言,那就是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婴幼儿童,每一位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始终被党和国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我国老年人群体除了需要保护的弱势一面,还展现出面对疫情不屈不挠、积极抗疫的强势一面。这类报道数量多,选取角度丰富,内容聚焦代表性老年人群,使老人身份符码不再局限在消极弱势的固有印象,得以宽幅建构,增强了人物故事的感染力与新闻报道的公信力。

一是捐款捐物抵抗疫情,相关报道共计89篇。从《合川日报》的《八旬五保老人捐款600元抗疫情》,《菏泽日报》的《低保独居老人王全仓匿名捐出一万元》中不难看出,“五保老人”群体虽然自身并不富裕,但在疫情面前他们无私奉献,慷慨捐助支援抗疫,表达了“五保老人”群体对祖国、对人民心怀感恩的大爱情怀。在捐款捐物方面,“高龄老人”群体也格外引人注目,比如《燕赵老年报》的《九旬老人捐款 助力疫情防控》,《山西农民报》的《稷山县耄耋老人吴光芝捐款抗疫情》,《黑河晚报》的《鲐背老人捐款二十万元支持湖北武汉抗击疫情》等报道。“高龄老人”群体童年大多经历战争与贫困,是党和政府指引他们走上幸福道路,成为新中国的建设者。比如,抗美援朝的老战士,长期担任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工作的吴光芝老人,工人文化宫的老职工孙永贵老人等,虽然他们已经是耄耋之年,却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即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为国家抗疫做出贡献。“高龄老人”除了“长寿”、“健康”这样的强势身份特征,还具有活到老奉献到老的模范表率作用,为全社会共同阻断新冠肺炎疫情注入了强心针。

二是从行动方面抵抗疫情,相关报道共计79篇。“特长老人”成为强势表征。《东方城乡报》的《古稀老人创作42幅漫画助力疫情防控》,《天目西社区晨报》的《百岁老人寄情笔墨 心系疫情》,《如东日报》的《七旬老人自编快板宣传疫情防控》等,报道中的老人以抗疫为主题创作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作品,比如,普及防疫常识的“三句半”与“快板”,为最美逆行者书写长诗,创作为武汉加油的抗疫小说,举办“笔墨传情 防控疫情”主题书画作品展览以及抗疫主题的非遗剪纸、摄影作品展览等。老人们在疫情面前毫无惧色,用自创作品反映文明新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抗击疫情加油助威。另外“志愿者老人”群体报道数量较多,《舟山日报》的《百岁全国老先进争当疫情防控宣传员》,《池州日报》的《花甲老人甘当疫情防控“守门员”》,介绍了颐养天年的老人心系疫情,协助小区物业管理人员开展联防联控工作。《中山日报》报道古稀老人“挂帅出征”,领着儿子、儿媳和孙子驻守防疫一线,全家总动员传为佳话。除了志愿者活动,许多夫妻冲在抗疫一线,老人照顾孙辈成为抗疫活动的最强后盾。在报道中的老人身上人们不仅看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勇于担当,“老有所为,老当益壮”的精神风貌,更感受到家和万事兴、以孝为先、尊老敬老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深远影响,共同组成了中国抗疫画卷的最强底色。

疫情来袭,高科技和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特殊力量加入抗疫队伍。减少窗口服务的网络预约程序,无人售票的公共交通工具,不出行也可以吃到美食的外卖APP,还有抗疫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个人健康码,均成为了疫情期间人们经常使用的工具。但是在高科技凸显抗疫优势的背后,信息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银发困境”,比如有老人因为没有健康码“徒步千里”到浙江打工,老人无法通过网络程序预约就诊等信息在网络中广泛传播。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期迅猛发展的数字化进程,具有较高公信力的报刊媒介及时作出反馈,对老人的数字“身份符码”进行了正面解读与重塑。解决疫情期老人出行及其他问题的相关报道共计20篇,从《半岛晨报》的《老年人儿童可持“疫情期间通行证”出行》到《三湘都市报》的《后疫情时代,长沙这样保证老年人的便利》等报道可以看出,各级政府与社会机构面对复杂的疫情形势,以最迅速的反应速度,最深刻的人文情怀去帮助老年人度过“数字鸿沟”。对老人儿童人群进行分类处理,下达特殊人群出行规定,如为老人发放“疫情期间通行证”、“实物版绿码”, 小区物业、社区、酒店义务协助老人打印通行证,商场、医院、博物馆为老人进出采用更为灵活的解决办法等。另外,政府机构和部门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老人,在疫情下升级服务,采用“云办公”形式,为足不出户的老人们排忧解难,如阿荣旗法院加快推进案件进展,为老人取得赡养费。

报道注意到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改变,抗疫需求倒逼数字身份符码的全员建构,这类报道共计44篇。其一是疫情下各项网络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帮助老人们居家也能获得良好的生活体验,做个“乐活族”。《保健时报》介绍了 “老年认知焦虑身心调适康养平台”,不少老年试用者通过平台获得疫情防控与健康知识,缓解了疫情期认知焦虑产生的心理问题。《北京日报》报道《超八成老年人首选线上阅读》,众多书店、博物馆等文化机构针对疫情推出大量线上阅读内容,对疫情期间的文化消费、阅读体验产生了积极影响,超八成老年人首选线上阅读方式,阅读量超过了2017年整体水平。京城老人在儿女的指导下加入网购大军。其二是老人进入“网络直播”、“学习型APP”等疫情期间的热门数字领域,践行“活到老学到老”。《东莞日报》的《社工当“主播” 给老年人上网课》,报道了95后社工、大学生志愿者加入老人“数字扫盲”队伍,让老人通过网课了解疫情知识。无锡市老年大学开通“云课堂”,让老人在家学得开心、学得放心。数字平台不仅帮助老人解锁生活新技能,学习新知识,而且为老人们搭建起良好的代际沟通桥梁。其三则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国家发改委提出“互联网+社会服务”理念,促进“线上养老”、“虚拟养老院”积极试水,模式升级。倡导全社会共同帮助老人建立数字身份符码,提出可行性建议与对策,把危难当做机遇,升级互联网服务模式。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明确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作出部署。可见,由政府牵头,媒体引导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帮助老年人建构“数字”身份符码,是今后与疫情持久对抗所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语境下,报刊媒介中老人身份符码的建构展现出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面貌,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積极响应。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73岁的李兰娟院士奔赴抗疫一线,其博学广识、从容不迫的身姿永远被记录在中国抗疫篇章中。积极抵抗疫情的强势老人身份符码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凝聚了力量,传递了人类与疫情斗争到底的坚定决心。今后要充分发挥社区老年社会组织、老年志愿者的作用,鼓励其根据防控要求和自身条件,适度参与社区防控和社区服务工作,为疫情防控作出应有贡献。报刊媒介对老年人身份符码的建构与表征正是 “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中国抗疫组曲中的重要篇章。

作者系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讲师

参考文献

[1][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 陈雪松,毛佳昕,马为之,等.中西方媒体报道各国疫情的对比及情感分析方法研究[J].计算机学报, 2022(05).

[3] 陈阳,周思宇.战争隐喻、国家身体与家国想象——基于语料库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隐喻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2(02).

[4]冯月季.传播符号学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5]李成波,陈子祎.我国老年人媒介形象的建构及存在的问题[J].青年记者,2019(03).

[6] 欧阳康.当前国内疫情多点散发态势分析及对策建议——构建更加精准高效低耗的疫情防控体系[J].国家治理,2021(40).

[7] 唐乾敬.新冠疫情提前拉响中国老龄化社会的警报[J].老龄科学研究,2020(05).

【编辑:朱垚颖】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疫情报纸老年人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保健与生活(2022年7期)2022-04-08预防老年人跌倒健康核心信息大众健康(2021年11期)2021-11-18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治理研究(2020年2期)2020-03-1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治理研究(2020年2期)2020-03-13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治理研究(2020年2期)2020-03-13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治理研究(2020年2期)2020-03-13确实不容易少年文艺·我爱写作文(2017年11期)2017-11-16中国失能老年人4年后达4200万百科知识(2016年23期)2016-12-24非常魔典小学生时代·大嘴英语(2014年11期)2014-12-04旧报纸·巧存放饮食科学(2009年2期)2009-02-26 相关热词搜索: 表征 语境 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