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事业成于识

  1 【党课讲稿】事业成于识

  人生在世,想干一番事业者,大有人在。怎样才能如愿呢?古往今来,许多成功及失败者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事业成于“识”。

 识,是整体概念,意为识见、卓见,判断、决断,理论、理念……众多具体的识之和,便是识之整体了。

 “识理”,是识之首。识理,可谓包罗万象,内涵深广。所以,“识理”之理,得因人因事而适宜。

 我国自古就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理。为啥?“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因为这么办,才能得到百姓欢心,才可坐稳天子宝座。李世民深谙此理,对“载舟”“覆舟”道理门儿清,于是大唐盛世了;秦始皇对此不屑,一味强征暴敛,不惜民力,于是二世而亡了;朱元璋坐上龙椅后,竟下令撤下孟子牌位,后因属下舍命相劝才收回成命。

 因为此理重要,便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维护,并将道出此理者孟子封为“亚圣”,比肩“至圣先师”孔子。

 “识己”,是识之基。识己,就是知己之长、己之短,该冒尖时,敢于冒尖;该亮相时,勇于亮相。

  2 譬如,“毛遂自荐”,抓住时机把优秀的一面展现出来,绝对是识己范例。“曹刿论战”“冯谖弹铗”,亦属识己的不凡表现。反面的例子,也不少,如不听指挥、不听劝阻、一味逞能的马谡,只落个被“挥泪斩”的终局!如此少识者,还想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无疑很难。

 “识人”,是识之要。刘备三顾茅庐,说明刘备真的会识人,认识到欲成大业,决不能缺了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因为他明白,光有刘关张桃园结义,很难成事。

 今日看来,的确如此:如果没有诸葛亮,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能否出现,真不好说。识人及用人的经验教训,在齐桓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早年,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很快形成“春秋五霸”局面且成为之首;晚年昏聩,重用竖刁等奸佞,结果竟被圈在宫中,活活饿死了。

 “识理”“识己”“识人”,并非识之全部,但懂得、掌握了这“三识”,且在实践中注意复合运用,成功率可就高多了。

 比如说,刘邦先在“识己”“识人”上不同凡响:“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

  3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继而,刘邦在“识理”即治国理政上也很有章法:注意“与民休息”,将“民贵君轻”之理落到实处,国家元气渐渐恢复。比较而言,项羽在“识己”“识人”上,差距天壤之别,连对他最好的谋士、“亚父”范增,都被撵走气死了。末路的西楚霸王,也只好“别姬”,只能去做“鬼雄”了。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欲事业有成,无须只“信而好古”,更要注重今朝,在今人今事中不断提升“三识”,为事业发展打好深厚基础。

相关热词搜索: 党课 讲稿 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