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论述短视频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针对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效果娱乐化、传播内容碎片化等主要问题,从教学能力、教学导向、教学理念、教学效果等方面提出实践思路:强化媒介素养建设,主动建构话语权;优化视频议程设置,提升传播引导性;坚持内容为王,提升学生获得感;完善反馈机制,提升实效持久度。

【关键词】短视频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7-0061-03

根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18亿,占网民整体的87.0%。短视频作为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信息传播形式,丰富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手段与途径。因此,对高校而言,如何充分利用短视频的技术优势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短视频的主要动因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短视频作为一种传播形式,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学改革深入。

(一)新传播技术驱动下媒介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数字技术的进步促使社会媒介突破了大众媒介信息垄断性的限制,在媒介技术日益更新的驱动下,由互联网技术建构的新型媒介化社会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方面,人的媒介行为主体性凸显。在以大众媒介为条件的传播生态下,受众可以说是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接受状态,很难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如今依托于社会媒介的不断创新发展,全体社会成员皆可参与社会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受众真正实现由信息被动接受者到信息提供者和议题参与者的成功转化。另一方面,人与媒介的相互作用更加深化。傳播技术的变化无一例外地产生三种结果,它们改变了人的兴趣结构、符号类型以及社区的本质。新媒介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媒介化社会的发展直接导致人们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的重大改变,人与媒介的融合更加紧密。

媒介即是信息。媒介不是消极被动地服务于人的目的,它还能通过改变人的感受、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作用于人。就此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因时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努力实现媒介由技术向内容的转化,这为短视频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的时代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经途径。短视频作为新媒介传播的重要形式,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为实现更有效的价值引领提供了可能。这主要体现于短视频条件下知识传播所呈现的新趋势。一方面,知识传播呈现人格化。短视频在呈现方式上,让“去人化”的抽象文字传播和以人为载体的口语传播都重新整合到场景之中,让抽象的知识具有温度。另一方面,知识传播呈现立体化。立体化的呈现方式是使复杂的平面知识通俗化的重要手段,打破了文字理解的乏味感,实现了由“叙事”向“景观”的转向。比如,抖音App中的科普类短视频,用动画模拟展现地下深度的各种情况,加以口语化的旁白介绍,远比常规的教科书要生动形象得多。新时代催生新需求,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充分发挥短视频技术优势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所必须直面的一个重要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受众需求多样化的客观需要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多采取单向性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相对忽视受众的主体性。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教育主体、客体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如今,在融媒体背景下,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平民化”等特点消解了以往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地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性地位弱化,主体间性的关系增强,可以说,接收信息的主动权越来越转移到受众一方。正因如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人们并不是简单机械地接受信息,也不愿意再继续被当作信息传播的“容器”,而是对所接收到的信息加以自觉、能动的选择。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受众,释放了受众的话语权,人们的自主性意识凸显,需求更加多元化。人们不再满足于填鸭式、单项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相对而言,短视频作为传播文化的新载体,运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传播效果和滤镜特效等技术手段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使受众沉浸在特定氛围之中,为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重要的逻辑基础。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短视频面临的主要问题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媒介,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和渠道,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然而技术的发展也会带来不利的一面,正视网络媒介在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前提。

(一)传播主体多元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难度

短视频的生产方式是UGC,即用户生产内容。UGC的生产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传播语境,让建构信息的主体从官方流向普通大众,大众的主体自觉性空前崛起,这也就意味着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但是,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网络时代,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不再局限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标准,一大批形形色色的“网红”通过风行网络的调侃话语、痞子话语、八卦话语等构建起来的“反讽”话语体系,正解构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正谕”话语体系。就这个层面而言,由于短视频的制作便利和低准入门槛,加之生产主体的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多元的传播主体必然会产生多元化的信息,海量的信息良莠不齐,既有官方媒体的正能量的信息,又有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错误价值观。高校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若长期处于多元价值观并存的传播条件下,价值观容易受到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不良影响,从而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传播效果娱乐化,冲击传统课堂教育模式

在新媒体技术发展的驱动下,多元媒介形态话语的构建成为必然。主流媒体固然在短视频的传播中占中坚力量,但是,短视频的传播平台众多,诸如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应用爆发式增长。自媒体作为短视频传播的典型代表,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随着介入门槛极低的媒介的普及,所有的信息,包括政治、宗教、哲学、艺术等形而上的内容,都变成娱乐的泛化。可以说,全民参与是教育领域在自媒体条件下出现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全民参与的氛围下,大多数用户更多重视的是流量价值到经济价值的转化,为博高流量,采用新颖、趣味性等手段吸引浏览量是信息生产的一般逻辑。由此而形成的“泛娱乐化”现象是冲击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推手,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娱乐性的审美快感,这种潜移默化的思维转化过程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注意力涣散和聚焦信息能力降低的倾向,缺乏对于深层内涵和价值的追求,对待时间长、理论性强的线下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定力,进而课堂上的“抬头率”降低,冲击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三)传播内容碎片化,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技术的迭代有其辩证的一面,短视频固然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但是也加剧了信息碎片化的趋势。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的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融媒体时代,新媒体尤其是社会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信息一元的传播形态,解构了传统媒体“居高临下”的地位。加之短视频均受最长时间的限制,一般从15秒到1分钟不等,碎片化的传播应运而生。这样虽然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增强了信息的传播效率,但是却肢解了传统视频的完整性视频结构。碎片化信息以海量、零散、多元、多样为特征,单位体积小,话题广泛,门槛低,往往缺少内在逻辑,不够严谨和全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碎片化的语境也就意味着不能让受众从整体性、深入性的纬度学习、掌握知识,对知识的理论性或是逻辑的系统性造成一定的破坏。而知识的学习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大工程,碎片化和简单化的传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偏差與困惑,进而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短视频的实践思路

探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短视频的实践思路,将短视频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好地实现。本文试提出以下实践思路。

(一)教学能力:强化媒介素养建设,主动建构话语权

融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泛滥,部分教师对信息的把握不足,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利用、存储的能力和素养有待提高。因此,应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能力培训,组织教师学习新媒介的传播规律,利用技术优势有效输出知识储备和提高专业素养。

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大体可从媒介信息的参与和媒介信息的处理两个纬度来加以考量。具体而言,一方面,在媒介信息参与领域,要打造专而精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师应努力学习新媒介的相关知识,掌握短视频的传播规律,结合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主动参与到信息的生产领域,提升短视频的有效性,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比如,微言教育推出的短视频作品《“微”观思政课》,以一种新形态带领观众在100秒的时间里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让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另一方面,在媒介信息处理领域,要提升教师的信息选择能力。教师应主动介入大学生信息接受环节,结合教学内容,把控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需要的有效议程,尽可能避免学生受到庸俗、媚俗、低俗信息的影响。总的来说,提升信息筛选和运用能力是形成良好媒介素养的前提,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掌握新媒介的传播规律,以更好地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教学导向:优化视频议程设置,提升传播引导性

要素有效性的确立,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活动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要切实发挥短视频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有效性。这里的有效性体现在短视频所传递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引领上。应优化议程设置,选好题材,让正向信息进课堂。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应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为此,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短视频应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第一,重科学。短视频内容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论为高校学生筑牢坚定的思想基础。第二,讲政治。尽管新时代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美好,但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未停止。为抵制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输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短视频必须以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青年的思想。第三,讲情怀。要将弘扬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中国精神等相关要素的短视频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应有机融合教学内容、教学载体,避免为形式所累,真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教学理念:坚持内容为王,提升学生获得感

生动、有吸引力不等于简单,教学中不能只顾营造知识的“有趣性”,而忽视知识的“营养价值”。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域中,更要在教学中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让学生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逻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要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讲好政治道理,促进学生提升政治觉悟,使其成为思想上合格、政治上可靠、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如果不把简单化的短视频信息背后所蕴藏的历史规律、理论内涵和逻辑关系讲深讲透,教学就难以入人心、入人脑。因此,在发挥短视频隐性的启发式教育功能时,应注重回归传统课堂显性的灌输式教育。比如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堂教学中,在播放弘扬中国精神等相关的短视频后,要给学生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学生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坚持以内容为王,实现启发和灌输相统一,这样才能有效消除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固有的偏见,避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演变成空洞浮泛的理论灌输。

(四)教学效果:完善反馈机制,提升效果持久度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情绪情感状态下进行的,对同一事物或者现象的认知,会因不同的情感状态而有所不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大学生对课堂中应用短视频的情感体验,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拓宽信息的反馈渠道。通常情况下,学生评教是学生实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估的最普遍方式。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存在部分學生敷衍了事、随意评教的现象,从而降低信息反馈的价值度。新时代催生新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评价要多渠道、多纬度。比如通过设计问卷星,或者是线上匿名投票的方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纬度让学生做出真实的评价。另一方面,要强化信息的处理能力。归根结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为了促进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是做人的工作,因而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要时时处处指向学生,在反馈信息真实有效的前提下,要及时、有效地分析数据,进而掌握学生的发展状况和情感诉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可以说,掌握了学生的情况,就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奠定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听到学生中的“真声音”,只有采用与学生内心需求相契合或者能引起其情感共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才能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内化于心”到“外化于形”的转化。

【参考文献】

[1]中国网络信息中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09-29)[2020-10-02].http://www.cac.gov.cn/2020-09/29/c_1602939918747816.htm.

[2]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失[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陈亮,李启,周立方,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4]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胡德平.大学生“网红”现象分析与教育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7(4).

[6]金莉黎.“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J].理论学习,2014(10).

[7]孔昭林.实用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8]汤晟.自媒体平台上碎片化信息传播特征问题与对策研究[J].新媒体,2017(7).

[9]韦尔伯·施拉姆,唐纳德·罗伯茨.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M].厄巴纳:伊利诺思大学出版社,1971.

[10]张玲.媒介素养教育—— 一个亟待研究与发展的领域[J].现代传播,2004(1).

[1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12]王丽荣.思想政治教育接收心理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邵诗韵(1996— ),女,辽宁北票人,桂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短视频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 “互联网+”视角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路径探究新西部下半月(2018年5期)2018-09-17电视民生新闻如何借势短视频冲出重围新媒体研究(2018年12期)2018-08-30自媒体环境下戏曲传播的大数据分析新媒体研究(2018年7期)2018-06-29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改革探讨文学教育下半月(2018年1期)2018-03-14新媒体环境下秒拍短视频的发展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年21期)2018-01-18媒体参与短视频报道的适用性研究大陆桥视野·下(2017年7期)2017-09-05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河南教育·高教(2017年8期)2017-08-31浅谈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东方教育(2016年11期)2017-01-16MOOC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探析科教导刊(2016年28期)2016-12-12加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几点思考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9期)2016-05-16 相关热词搜索: 政治理论 课中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