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来了》观后感1 一听这本书的名字,感觉够新颖的吧!狗来了并不是漫画,也不是绘本,而是一本国际大奖小说,可是得了国际安徒生奖呢! 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我就被它丰富的内容吸引住了:狗是一只很老很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狗来了》观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一听这本书的名字,感觉够新颖的吧!狗来了并不是漫画,也不是绘本,而是一本国际大奖小说,可是得了国际安徒生奖呢!
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我就被它丰富的内容吸引住了:狗是一只很老很老,一无所有的狗。他想出去旅游,到辽阔的世界里去。狗遇到了作弊的猪,遇到了熊校长。帮猪成为了明星,帮熊校长教育孩子。只要谁遇上了狗,他(她)肯定会被他的善良所感动。他热爱自己的朋友,也珍惜自己的朋友。他总是在你有困难的时候拔刀相助。狗的这种精神让我敬佩不已。
在最后,狗带着闯荡世界的无奈与欢欣,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狗当了养父”,狗在医院里遇到了猫先生,知道猫先生家里有好多只小猫正在挨饿,并帮助猫先生去照顾小猫。尽管是陌生人,但是狗还忍着病魔的疼痛,偷偷溜出医院,给小猫卖粮食。结果,不出所料,猫先生的住宅很高,是一座危房,狗不像猫一样敏捷,但狗最后做到了,并收养了可怜的小猫。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记录着狗出去闯荡世界的任何一件事情。这本书不仅有趣,而且教会了我们道德。你读完这本书,会无法想象连一只狗都会创造出奇迹。
儿时的梦想就是周游世界,玩遍天下。去外面的世界开开眼界,去探险。读过《狗来了》以后,我觉得,其实真的不一定去远方。家里也是我的一块绿洲!
狗的儿女都长大了,并离开了他。老伴也去世多年了。于是,狗离开家,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了。起先,它遇到了一只作弊的猪,帮它圆了一个当明星的梦;后来,狗误入一所学校,被熊校长误认为新的代课老师。狗只能将计就计,不久,狗成为了最受欢迎的老师。但,教育局发现了狗冒充老师的行为,因此,熊校长被解职,与狗开始了它俩的逃亡路。但熊对教育现状不满,假扮妇女参加议员竞选,不幸被政敌揭穿。狗奋不顾身的将熊救出,带着百般感情回到了家乡。
人生中,你可以哪儿也不去,也可以哪儿都去。但还是看自己的心态。但,一生不一定去远方。可是千万不要错过眼前的风景。有时,可以学书中的狗一样,种种菜,养养花,弄点小钱花花,在家,享受自己的世界。
在自己的世界里,总比在远方漂泊,流浪与寂寞要快乐。
不一定去远方,才叫游;不一定去远方,才叫大开眼界;不一定去远方,才能交上朋友;不一定去远方,想家,才叫作思念;思念它飘得很远很远。不一定去远方……不一定去远方,去度过你的一生一世!
今天,我又读完了一本书,叫《狗来了》。讲述的是狗的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老伴也去世多年,狗走啊走,准备干些什么。狗会木匠,还能出色地用口哨吹出九首歌曲,它还会嫁接植物,还是位有证书的游泳救生员和消防员,它还会做鸡蛋面、疙瘩汤、土豆烧牛肉、香草布丁,总之,狗在很多场合都能派得上用场。
他走到了一家叫“强悍的海因里希”,狗进了这家店,点了许多好吃的.,店长说:“强悍的海因里希是我死去的爹,我叫温顺的海因里希!”温顺的海因里希想让狗到他们的店里当保卫,专门把不规矩的顾客扔到店堂外,狗答应了。过了一会儿,来了一头猪,温顺的海因里希让狗把猪赶走。狗不明白,“那头猪经常来,它好赌博,迟早会把你的口袋掏光!玩牌时,它会作弊,反正你是赢不了的!”了。狗不信,结果是猪真的把狗口袋里的钱赢光了。餐厅里的人都说了一定要把猪关进监牢,但狗还是相信猪,就准备和猪一起去周游世界。
后来,狗又进了剧院,猪与狗一起演王子寻福记,猪在舞台上捣乱,狗按耐不住,只好自己走了。狗又去当老师,又帮猫照看三十只小猫,狗住院了。
世界总是多姿多彩。什么样的人都有,需要自己去交朋友。
——*老师来了观后感3篇
《*老师来了》是*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讲述的是*的五位初中精英老师给英国一所中学的孩子上一个月课,然后和英国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孩子成绩比较的故事。这种文化的碰撞题材的话题往往一出现就能抓住人们的目光,更何况是发达国家主动尝试发展*家的文化和教育呢?
有人认为英国的学生太懒散,需要*老师去“灭灭威风”;有人认为*老师太严苛,扼杀了学生活泼的天性。看第一集的时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会,那就是中式教育选择了权威、纪律和残酷竞争,而英式教育选择了自由、宽松和全面发展。而事实上结合*人多教育资源少的国情来看,是残酷竞争选择了中式教育,或许也带些政治因素,不利的外部环境需要我们更加高强度的学习。英国相对宽松的环境选择了英式教育,更小的班,可以使老师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教育模式的选择,不仅仅是非“中”即 “英”那么简单的事,它牵扯到一个漫长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间地带。
*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尊重老师,视频中的英国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显然是不够的。然而尊重是相互的,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是不够的,公然训斥学生,不听学生的解释,众目睽睽之下让学生罚站等等。因此我们不该把矛头直接指向英国,应该自我反思。
不管是过程还是结局,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狗来了观后感
暑假的一天,我读了《狗来了》这本书。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只狗。狗的孩子们长大*了,老伴也去世多年了,狗决定离开家,去辽阔的世界闯一闯。
狗先遇到了作弊的猪,并帮助猪实现了梦想。狗来到一所学校,因误会做成老师,因教学方法有趣,所以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后来他和熊闯天涯。
他们经历了许多挫折,狗带着闯荡世界的欢欣和无奈,和他们回来了自已的家乡。
读了这本书,我也要学狗一样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和善良的人。在同学之间也要互相帮助,团结一起才能赢得更多的友谊。
——猫狗大战观后感
至今观看过猫狗大战的小朋友们做噩梦经常梦到的是一只超级丑猫,其实从一开始就定位明确,猫是邪恶一方。
捣乱的破坏份子,依旧是猫,而且是一只浑身没有毛发的光猫。意外事故使这只猫的毛发全部都烫掉了,被人抛弃,随被马戏团收留,但一心只想报复人类,当然还有人类的`宠物--狗狗。邪恶份子不光丑陋无比,还养了一只白色的老鼠作为宠物,还制造了一个比这只猫还难看的机器猫,可以说这只机器猫是世界上最最最最丑的猫了。
回想这一部片子,每次狗狗的出现都是那么可爱、讨人喜欢,而猫咪没几只正常的。比较一下,不得说,狗狗更受到人类的喜欢,而猫还带有种种不吉利的传说。这一部电影是正义与邪恶的pk,有时猫狗联合起来一起打邪恶而又丑陋的丑猫,这只猫似乎想统治天下,敌人只是少数份子就带给他巨大的打击。互相拼搏的热闹场面,稍显冷清了一些。毕竟敌人就一个BOSS,外带一个超级丑陋的机器猫和一个爱通风报信的一个鸽子。
——《天才眼镜狗》观后感5篇
这个电影剧情唯一好的点就是用事实证明了:越是心机重,腹黑,不讲理,挑拨离间的女生,越招男人喜欢。
然后男人们把这种女的写成剧本的女主角,拍成电影给那些善良的女生看,并且一定要让那些善良的女生承认,那种心机女真的是很好的,人品好家教好是大家所有人的女神。
你要是不承认,你就是嫉妒人家。
抱歉我真是连冷笑呵呵的力气都没了。
荷尔蒙上头的男人,被一个蠢女人指挥得团团转,连老爸都不要了,最后女人一个拥抱,彻底洗白,男孩被感动得不行,觉得自己长大了。你看女神都喜欢我了。
太多太多文艺作品完全从只占人类一半人口的男性角度去创作了。价值观简直离奇古怪,惊为天人。我相信如果让一只鸡创作一个剧本,写好之后拍成电影给那些男人看,他们的.感觉肯定和我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完全相同。怎么,难道鸡竟然不以下蛋多为荣?难道鸡不以被我们人类端上餐桌为最好归宿?
周六爸爸带我去看电影天才眼镜狗,可好看了。有狗博士皮博迪先生、有小男孩舍曼、还有小女孩佩妮。舍曼和佩妮坐着皮博迪先生的`神奇时光机去古代探险。他们去了古埃及,逃离了法老的婚礼;还去了古希腊参加了特洛伊木马的战争;他们还去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见到了达芬奇,舍曼和佩妮还驾驶达芬奇发明第一架飞机在天空翱翔。简直太神奇了。可是皮博迪先生是一只狗,银汉鱼小姐不允许它收养小男孩舍曼,要把皮博迪先生抓走做安乐死,舍曼勇敢的站出来说:我也是一只狗!结果,所有人都大声地说:我也是一只狗!皮博迪先生得救了,它也拯救了世界。看到这里,我感动的泪流满面。爸爸很奇怪的看着我说:“你都哭了吗?”我说:“太好看了,太感动了!”
我要在爸爸手机上给这部电影评9.5分,实在是太好看了!
就在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电影,名叫《天才眼镜狗》。
电影主要讲了一只聪明的狗狗皮博迪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他撑着伞来到了后院,听见了哇哇的哭声,走近一看,原来有一个小孩躺在纸箱里哇哇大哭。皮博迪把孩子送到法官那儿,而且还申请要收养这个孩子。法官问他为什么要收留他,我以为皮博迪会说不出来话,谁知他说:“因为我小时候没有一个幸福的家,所以我想让他有一个幸福的家。”眼镜狗的善良让我感动,人类都伤害动物,而动物还信赖人类,人类真应该好好反思。
他们父子两让我了解了许多知识。原来有压迫就有反抗;搜索了埃及法老的秘密,神圣不可侵犯;达芬奇油画《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如何得来的,达芬奇原来还是一个发明家······
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像皮博迪学习,学习他那一颗善良和他永不放弃的精神。
前一时期上演过《金牌流浪狗》,我记得小时候,邻居家养了一条狗,非常可爱,特别是对主人是绝对忠诚,家里来了串门的客人不闹也不叫,但是谁要是拿了主人家的东西,别想出主人家里大院的门,一次经常来串门的客人借了一把铁镐,没等走到院门,这只狗突然冲出来咬住客人裤子不放,铁镐愣是没拿出去,最后由主人拿到院外才算拿走了。还有一次,主人家的大白兔生了几只小兔,非常好看,邻居家的小孩组织了七八个小朋友想要偷走一只小白兔,白天晚上轮流找机会,这条狗为了看住小白兔,两天两夜没闭眼没睡觉,后来主人怕把狗累坏了,偷着抱走一只小白兔给了这帮小朋友才算完事。
《天才眼镜狗》与现实生活中的狗不同,它是以时光机为剧情发展的电影主线,也成为一大看点,本片主角皮博迪先生是只有着超高智力的狗狗,论学识渊博程度恐怕不会低于前一阵热播韩剧里的四百岁的老处男,只不过皮博迪先生没有超能力,故事在叙述中也曾几度穿越时空融入到那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中去,让人们看后无不称赞笑点可嘉,令人充满着期待的惊喜。
片中向观众说明,任何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和人格魅力去赢得应有的尊重。总体来说,本片仍算是一部有笑点有泪点的佳作。
这个电影剧情唯一好的`点就是用事实证明了:越是心机重,腹黑,不讲理,挑拨离间的女生,越招男人喜欢。
然后男人们把这种女的写成剧本的女主角,拍成电影给那些善良的女生看,并且一定要让那些善良的女生承认,那种心机女真的是很好的,人品好家教好是大家所有人的女神。
你要是不承认,你就是嫉妒人家。
抱歉我真是连冷笑呵呵的力气都没了。
荷尔蒙上头的男人,被一个蠢女人指挥得团团转,连老爸都不要了,最后女人一个拥抱,彻底洗白,男孩被感动得不行,觉得自己长大了。你看女神都喜欢我了。
太多太多文艺作品完全从只占人类一半人口的男性角度去创作了。价值观简直离奇古怪,惊为天人。我相信如果让一只鸡创作一个剧本,写好之后拍成电影给那些男人看,他们的感觉肯定和我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完全相同。怎么,难道鸡竟然不以下蛋多为荣?难道鸡不以被我们人类端上餐桌为最好归宿?
——《狗十三》观后感600字3篇
每个人都有青春,由于生活背景的不同,青春也显得尤为不同。由曹保*导演的电影《狗十三》中就讲述了主人公李玩从一个13岁的少女到成年之间所经历的残酷变化,剧情引人入胜。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花了六元钱在腾讯上看了部电影《狗十三》开始以为是写忠犬跟狗主人的故事,实际是一个13岁女孩养了条狗,后来狗丢了,一家人就帮忙寻狗,没找到就买了条差不多的狗代替。狗主人坚持要找到原来的狗狗,说狗可以换,与狗的感情是换不了的改不了的。
父亲恼火骂一顿女儿,觉得女儿不懂事,家里能做的就只能这样,这就是原来的那条狗,只能这样。骂完还跟女儿道歉说自己过分了,请求女儿原谅。还说揍她是为她好,将来小孩长大就明白了。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后来爸爸和继母生了个弟弟,故意隐瞒她,有一次英语考试全年级得了第一名大家都很开心的时候,爸爸说奖励她带她看天文展览,兴致勃勃跑过去,爸爸却记错了时间还有一周才开,借机带她去认识并参加弟弟的两周岁生日会,整个场面很热闹唯独她被冷落。
弟弟跟父母经常来爷爷奶奶家玩,弟弟就是小皇帝人人宠着惯着,拿着衣服叉谁都打。
打破了奶奶的脑袋,狗狗被打得汪汪直叫,爸爸却说孩子还小不懂事,乖狗狗太凶。有一次弟弟又来打狗狗,被咬伤,继母要爸爸立刻马上把狗送走,送去狗肉店剁了,女儿再三恳求爸爸不用送走狗狗,爸爸头也不回义无反顾地送走了狗狗。小姑娘疯了似的满大街找狗肉店找狗狗。心碎了无痕,哀莫大于心死用在此处正合适。
这是一部能引起很多90后女孩共鸣的电影。女主角“陈玩”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爸爸忙于工作,她从小让爷爷奶奶带大,身边很少有人关心她,唯一能陪伴她的只有小狗和电视。
女主角“陈玩”真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的缩影。父母给了她充足的物质生活,却很少耐心地对待过她的感受。“陈玩”最喜欢的小狗丢了,一家人面面相觑,却连找都没帮她找;“陈玩”父亲为了和领导喝酒,耽误了陪“陈玩”去看天文展的时间,结果她心心念念的天文展没看成;“陈玩”父亲为了在领导面前有面子,让不会喝酒的女儿给领导敬酒······这就是传统的*式家长的作风,他们只管你吃饱穿暖,不管你心里是开心还是委屈,而且还一味地要求你懂事。
“陈玩“最后是懂事了,她懂得了怎么让爸妈开心,可是她自己却开心不起来了,因为她失去了最真实的自己。所以最后当她看见自己最喜欢的狗“爱因斯坦”时,她不想去触碰了,因为她的心里再也不是敢于提要求的小孩子了,而是能够委屈求全的“大人”。
“陈玩”所谓的懂事,只是形成了”讨好型人格“,这并非真的长大了。当我们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被人重视时,我们就会把真实感受隐藏起来,转换成让别人能接纳的态度来面对别人,这样乖巧懂事的自己少麻烦了别人,却委屈了自己的真实需求。不敢对别人提要求,一味地委屈自己,这就是”讨好型人格“的典型。
成长就是在和自己“和解”的过程,我们出生的原生家庭可能让我们形成有缺陷的人格,比如“陈玩”的讨好型人格,但是我们不能就这么放弃自己。我们应该在意识到自己的人格缺陷后努力去纠正,学会照顾自己的感受,学会向别人提合理的要求,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大人”。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 (菁选3篇)
每个人都有青春,由于生活背景的不同,青春也显得尤为不同。由曹保*导演的电影《狗十三》中就讲述了主人公李玩从一个13岁的少女到成年之间所经历的残酷变化,剧情引人入胜。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花了六元钱在腾讯上看了部电影《狗十三》开始以为是写忠犬跟狗主人的故事,实际是一个13岁女孩养了条狗,后来狗丢了,一家人就帮忙寻狗,没找到就买了条差不多的狗代替。狗主人坚持要找到原来的狗狗,说狗可以换,与狗的感情是换不了的改不了的。
父亲恼火狠揍了一顿女儿,觉得女儿不懂事,家里能做的就只能这样,这就是原来的.那条狗,只能这样。揍完还跟女儿道歉说自己过分了,请求女儿原谅。还说揍她是为她好,将来小孩长大就明白了。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后来爸爸和继母生了个弟弟,故意隐瞒她,有一次英语考试全年级得了第一名大家都很开心的时候,爸爸说奖励她带她看天文展览,兴致勃勃跑过去,爸爸却记错了时间还有一周才开,借机带她去认识并参加弟弟的两周岁生日会,整个场面很热闹唯独她被冷落。
弟弟跟父母经常来爷爷奶奶家玩,弟弟就是小皇帝人人宠着惯着,拿着衣服叉谁都打。
打破了奶奶的脑袋,狗狗被打得汪汪直叫,爸爸却说孩子还小不懂事,乖狗狗太凶。有一次弟弟又来打狗狗,被咬伤,继母要爸爸立刻马上把狗送走,送去狗肉店剁了,女儿再三恳求爸爸不用送走狗狗,爸爸头也不回义无反顾地送走了狗狗。小姑娘疯了似的满大街找狗肉店找狗狗。心碎了无痕,哀莫大于心死用在此处正合适。
豆蔻梢头尽风波,从来青春坎坷多。
直待残灯照霜雪,一樽清酒一声歌。
昨日,观电影《狗十三》有感,遂成诗。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看过电影《狗十三》,你会发觉这是一面镜子。
没错,是一面镜子。它让每一位*观众看到自己的青春,在这里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成长影子。
“你长大了,应该懂事了”。“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这些影片中的台词,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在大家小时候,经常听到的言语。这些看似爱之深的父母用语,托起了《狗十三》女主李玩看似*常但又残忍的青春蜕变。
《狗十三》这个名字的来源,是因为张雪迎饰演的女主角李玩13岁,而狗指的是电影中两条名叫爱因斯坦的狗。
这部电影中出现的许多情节都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经历过的,不论失去个人所爱事物后的焦虑与悲切,还是在教室里、舞台上的尴尬无措,抑或是在饭桌上和成年人格格不入却只能笑脸相迎,这样的情节与其背后刻画出的角*绪,都勾勒出了一位性格不成熟、有着自我意识却要面对*世界诸多压迫的青少年形象,而这位青少年,其实和曾经的我们,一模一样。
《狗十三》在命题上提出了对*现下教育体制和社会现状的批判,溺爱源于父母本性,但责骂却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所谓的成长,去“更好地”适应社会。但往往父母不知何时让孩子独立,所以我们在青春期产生了自我意识之后,才会表露出叛逆与自我。电影中的女主角李玩为了寻狗,表现的非常焦躁、急迫,在我们看来,她的很多行为确实是自私任性,但这正是因为她没有独立应对挫折的意识和能力。而在她的自私任性之后,是来自父亲的打骂,或许在这个时期父亲才开始明白,他有教育女儿成长的责任,但这又必须要建立在一种权威之下。所以,我们看到了一场在自我意识与领导权威之间的斗争。但这种矛盾是可以在成长中被消解的,前提是在家庭的墙壁之内。
而电影真正想要突显的,是青春世界与*社会之间的战争。
电影有三段酒店饭桌的戏都相当精彩,第一段戏让李玩接触到了*世界中的庸俗,第二段戏刻画了她的自我意识和*庸俗观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在第三场戏中(不剧透),李玩的自我意识彻底的崩塌,她开始向*世界趋同与妥协,因为她在斗争之后明白了自己的弱小,也认清了世界的本质,但这种崩塌与妥协的背后,是内心的刺痛,而那种内心巨大的撕裂感也在那一刻,从银幕中穿出,直抵观众。
成长的代价是对庸常社会的妥协,是对成年人的谄媚,是对这个狗13一样的世界的被动和解。无论是狗,还是十三岁的少女,都在被驯化变得温顺。真希望如李玩所说有个*行宇宙的李玩,那里的她可以活得率真爽朗,自在洒脱。希望我们都不要在这个狗13的社会里,活成爱因斯坦。
这个一部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一部片子。影评已经很多了,只想写下自己的一些观感。
没明白为什么评分这么高,排片却这么少,很多电影院只有一两场。片子很*淡很细腻,但反应出了*家庭绝大多数家长和孩子的相处模式。李玩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父母离异,和爷爷奶奶住一起,爸爸买了一条狗给她,她给它取名爱因斯坦。爷爷买菜遛狗的时候把狗弄丢了,后妈另买了一条,说是丢了的狗,但它并不是爱因斯坦,李玩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而后狗咬伤了弟弟,被送走。李玩也逐渐变成了一个懂事听话的大孩子。但懂事真的这么重要吗?一条狗对于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大人真的知道孩子要的是什么嘛?
“你怎么一点都不懂事?!”“娃长大了,懂事了”。这两句话,反复在电影中爸爸和爷爷奶奶的口中出现,当李玩和家长的意愿冲突时,就是不懂事,而当李玩考了全年级第一,拿了全市物理奖的时候,就是懂事了。很讽刺的是,每当懂事的时候,总会有些事会发生。拿了年级第一,正好赶上弟弟生日;拿了奖状,第二只爱因斯坦死了…懂事到底是什么?真的这么重要吗?还是说懂事只是家长想要减轻自己负担的一个说辞?家长在外工作这么辛苦,回来你还不懂事?!那所谓的懂事和真正的长大又是不是一回事?李玩去酒吧喝酒被骂,在酒桌上就被要求喝酒,这两套标准,就是让孩子去懂事的模式吗?其实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也就是这样的,当你有些自己的想法,想去实施,但父母得知,总会跟你说不行,不现实幼稚。可能确实很多孩子的想法很天真很草率,但他们有错吗?他们没错,只是不适合成年人世界的规则罢了。那就应该去浇灭他们的想法,强行安排上觉得正确的事情吗?
“你到底要什么?你说嘛!你要天上星星,爸给你去摘!你要啥?!你说嘛!”这是当爱因斯坦走丢之后,李玩不接受新的狗,而半夜不归喝酒,奶奶出门寻找迷路回来后,李玩的爸爸情绪激动,问李玩的话。孩子到底要什么?喜欢什么?很多家长其实并不知道。李玩不喝牛奶,她的奶奶爸爸都不知道;李玩要去看的天文展,爸爸不仅搞错了展览的时间,也因为酒局使得李玩错过了展览;到底是不是爱因斯坦,没有人在乎,只不过是一只狗罢了,为什么你还要“无理取闹”?!李玩强行喝了牛奶,吐了,为了不让爸爸难堪,吃了狗肉。小孩背负的不够多吗?家长觉得自己工作压力大,背负着一家的生计,孩子的未来。可是孩子背负了什么,想要什么,又有几个家长会在乎?李玩要的不是爱因斯坦这条狗,要的是陪伴,要的是在乎她的心,并不是真的在意爱因斯坦是不是会回来,而是你们找都没有找就告诉我,爱因斯坦没有了,没有人在乎她的感受,那只不过是一条狗,再买一只一样的不就行了,又有什么区别?可是对于李玩,它的意义不一样,爱因斯坦是她用拌饭喂大的,走丢的不是一条狗,还是她的寄托,而家长先是用旱冰鞋转移她的注意力,又用另一条长得一样的狗,妄图*息这件事,根本不在乎李玩脾气的真正原因。而在她决定接受第二只狗狗后,因为弟弟被咬伤,又被送走,多么的悲哀。李玩要去看的天文展,先是被爸爸搞错了时间,又因为酒局而错过了最后的观展时间,她内心的失落失望,也没有人在乎,不过就是一个展览,没有大人的生意重要,不过是一件小事罢了。
看似温馨的家庭,小孩的内心确实无比的寂寞。李玩虽然是电影的主角,但却感觉她是如此的没有存在感。爷爷奶奶把她当小孩宠着她,只要三餐吃饱。爸爸只要她成绩好,什么都可以满足她,但她却只想知道狗的下落。李堂作为她的闺蜜,却也只是看大人眼色,并不会和她站在同一战线。爱因斯坦丢了,没人在乎;买来的不是爱因斯坦,没人在乎;弟弟昭昭生日时,她就像一个局外人,没人在乎;她爱看的展览,没人在乎;她准备的演讲,没有人在乎;她不喝牛奶,没人在乎;而大人在乎的,只是你有没有吃饱吃好,你成绩好不好,家里人和不和睦,外面工作做的好不好,而不是你的狗是不是原来那条狗。
反过来说,大人也有大人的无奈和心酸,李玩问爸爸,“你和妈妈是怎么认识的?”爸爸泣不成声,并且不想让李玩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我不是一个好爸爸”,大人又何尝不想陪伴小孩,但是大人也是有心无力,无可奈何。所以总希望孩子懂事,可以分担他们的压力,希望他们不要闹腾,在家乖乖的,不惹事,不闹心。我们已经从小孩变成了大人,李玩也在成长的过程中,变得懂事,变得不让人操心,也逐渐去理解大人的世界。
“这种事以后还多着呢”是整部片子最心酸最无奈的一句话。只是告诉你,你就慢慢习惯吧,毕竟你也改变不了什么,就受着吧,忍着忍着就习惯了。毕竟人世间有太多你无力改变的事情,渐渐的你也就变得冷漠,变得和大人一样了。
李玩在电影中一直提到的*行宇宙理论,其实是她觉得自己遗憾的一个弥补,她觉得在另一个宇宙中的李玩会过得更好。她问“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她和父亲说的“不该用一个谎言去弥补另一个谎言”她和父亲说“应该让昭昭和奶奶道歉”,其实都是小孩天真直率的表现,不懂得伪善不懂得忍一时风*浪静。而生活渐渐的也就磨*了她的棱角,当她最后看着弟弟昭昭的时候,也许她也懂得怎么做一个大人了。
片中还有青春的荷尔蒙,躁动,不羁,和懵懂的爱情。李玩可能比别人更冷静,更快的成长了。与其说是青春片,不如说是一部家庭片。那在看电影的"我们,是不是也“长大”了,“懂事”了呢?希望在这个世界中,你长大的慢一些,快乐一些吧。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