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菁选五篇(范文推荐)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  林业立县产业富民*沐川县委办公室沐川县立足山区优势,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在实践中确立了建设*西部“绿色明珠”的.发展目标和“纸电兴沐川,开放促发展”的发展思路,坚持林业立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菁选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菁选五篇(范文推荐)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

  林业立县 产业富民*沐川县委办公室沐川县立足山区优势,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在实践中确立了建设*西部“绿色明珠”的.发展目标和“纸电兴沐川,开放促发展”的发展思路,坚持林业立县,产业富民,大力实施“大林业、大产业、大生态”的林业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以林促纸、以纸兴林、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的林浆纸产业化发展路子,着力推进以永丰公司为龙头的林浆纸产业化经营,实现了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富民兴县的目标。

  一、实施四大工程

  着力打造林业大县1985年以来,县委、县*根据沐川实际,做出了“从绿色崛起,靠兴林立县”的战略决策,积极实施“85-4”部省联营造林工程、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工程和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带动了广大农户栽竹造林,造林总面积达到95万亩,全县森林面积达到14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8。

  (一)科学规划,严把造林质量关。

  按照生态优先、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竹为主,适地植树,结合海拔高度和立地条件,将高山区规划为生态公益林区、中山区规划为商品经济林区、低山河谷区规划为特种经济林区,科学选择树竹品种,精心编制造林作业设计方案。采取“定点育苗,科学壮苗,定向供苗,严格检疫”的办法,确保种苗质量;抽调林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组按规划指导农户整地、打窝、栽植,统一规范种植;派出由林业、国土、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人员组成的验收组,对造林地块进行实测验收,保证验收数据真实准确。

  (二)以造为主,保护与管护并重。

  实施85-4造林工程,5年营造杉木11.6万亩;实施世界银行贷款造林工程,6年造林23万亩,实施世行贷款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5年造林4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营造公益林12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退耕造林17.2万亩。在大力推进四大造林工程的同时,切实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已造林竹的管护。划区保护天然林15.8万亩,封山育林11.5万亩,完成森林抚育10.2万亩。加强森林防火,实现了连续24年无森林火灾。

  (三)科技兴林,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积极推广撑绿杂交竹3号1.5万亩,杨树5.5万亩,巨桉2500亩。建成麻竹、杨树、慈竹示范片5000亩,注重林区合理布局,优化了林竹品种结构。加强林竹丰产技术培训和指导,每年培训竹农1.5万人次以上,建立县、乡、村、组茨竹丰产示范片4.67万亩,慈竹亩产提高30以上。推广竹蟓防治综合技术,慈竹上林率由50提高到70以上。大力推广苦笋、大头麻竹地膜覆盖技术,提早出笋期,提高出笋率,增加竹农收入。

  (四)兴修公路,改善林区交通条件。

  根据林区分布,制定了林区路网规划,利用以工代赈项目工程、世行贷款项目工程和林农投工投劳建设林区公路。通过林权、林地使用权转让,引进成都石人公司投资250万元修建杨村乡“蓉杨公路”20公里,实施村村通以工代赈项目工程,实行以奖代补,投入资金355万元,新修和改造林区公路750公里,实施世行贷款项目工程,发放低息贷款76万元,补助建设林区公路76公里。全县林区公路里程达到790公里,林区通车率达到76。

  二、推进林浆纸产业化经营

  加快建设林业强县县委把推进林浆纸产业化经营作为实施“大林业、大产业、大生态”林业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林业强县,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以丰富的林竹资源为基础,着力培育竹业经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了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融。

  (一)培育龙头企业。

  沐川始终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实施林浆纸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来抓。支持永丰公司先后投资3.5亿元,进行了五期技改扩建,公司规模从一个小型造纸作坊发展成为拥有资产5.7亿元,年造纸能力8万吨的现代化造纸企业。公司产品从单一的包装纸发展到20多个品种的高档文化用纸,畅销全国,分别获得部优、省名牌产品和行业评比第一名。企业规模和利税名列全省造纸行业前茅,现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轻工协会优秀企业,“AAA”级信等级企业。支持永丰公司投资5.6亿元新建10万吨制浆项目,力争20__年实现20万吨制浆造纸生产能力;支持健全造纸厂改扩建;支持沐鑫竹业2.5万*方米竹压板生产线建设,林竹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二)建设原料基地。

  龙头企业的不断扩张,原料需求的急剧膨胀,促进了林竹原料基地建设。一是政策启动。利用退耕还林政策,支持林竹公司在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采用租地造林、合作造林方式建成原料基地6万亩,与1.5万户林农签订了9万亩竹材收购合同。租地造林和合作造林农户均享受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在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期内,林竹收益由公司和农户按8.5:1.5分成,补助期满后按4:6分成,既解决了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期满后农民的生存问题,又解决了企业的原料需求,实现了企业与农民的“双赢”。二是示范带动。在永福镇建立了4万亩县级林竹示范基地,引进香港凯胤集团凯乐公司、天森公司、石人公司等业主,建设林竹基地6.8万亩。通过*、业主、农户不同形式的示范基地建设,带动了林竹基地发展,全县6年累计造林36.26万亩,涌现出栽竹造林专业户千亩以上的6户、50亩以上的700多户,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逐步增多。三是利益驱动。对农户利用荒山造林栽竹的,在享受退耕还林配套政策的同时,*按每亩奖励乡镇和林农6-15元,及时减免退耕还林农户农业税。四是科技推动。县林业局利用各乡镇林竹协会,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引进杂交竹、麻竹、杨树、巨桉等速生丰产品种,大大提高了林竹产量和土地利用效率。仅引进杂交竹,单产就由原来的每亩600公斤左右提高到1500公斤以上,收入增加1倍多。

  (三)创新运行机制。

  一是利益分配机制。林竹公司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推行订单竹业,实行保护价收购。公司与农户在原料基地建设中实行股份合作,收益按比例分成,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二是风险保障机制。林竹公司从销售收入中,提取1%的资金作为风险保障基金,在市场受到冲击时,补贴林农,保护农民利益;积极鼓励林农参加财产保险,减少水灾、火灾、风灾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三是信息服务机制。林竹公司和乡镇林竹协会,通过组织种植技术培训,指导病虫害防治,推广优良品种,提供市场信息,成为龙头企业联接农户的桥梁与纽带,实现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对接。

  三、林纸产业逐步壮大,三大效益成效显著沐川县立足山区优势

  坚持把林业摆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地位,着力培植林竹资源,积极推进林纸产业化经营,发展生态经济,走出了一条“林业立县、产业富民”的新路子,取得了三大效益。先后被列为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全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试点县、全国退耕还林试点县、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科技示范点。

  (一)林竹资源迅速富集,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四大工程的实施,加速了沐川林业的发展,使荒山披绿,翠竹成荫。活立木蓄积量从1985年的70万立方米增加到20__年的500万立方米,立竹蓄积量从1985年的28万吨增加到20__年的145万吨。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27上升到20__年的62.8%。生态建设成效显著,解决了贫瘠、缺水、陡坡地的水土保持问题,过去频繁发生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大面积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逐步减少,危害逐年减轻,全县增加水源涵养能力111.24万立方米,每年减少水土流失量950万吨。

  (二)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实施林纸产业化经营,推动了造纸业的快速发展,全县造纸生产能力从1997年的4万吨增加到10万吨。20__年,林纸产业产值达到3.95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近三分之一;林纸企业上缴税金2610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林农靠出售林竹产品人均收入达到57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三分之一。永丰纸业、沐鑫竹业、健全造纸厂等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林纸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三)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林纸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农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施林下种草养畜工程,形成林草结合、林畜结合、林药结合的复合经营模式,拓展了林业产业链,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林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外出务工人数从1999年的1.6万人增加到20__年的3.9万人,农民务工收入增加7000万元以上。林纸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县粮经作物比由1997年的2.5:1调整为20__年的1.6:1,全县三大产业由1997年的36:28:36调整为20__年的27:36:37,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2

  ××在经济上是小县,但在生态建设上却是大县,林地面积241。93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7。9%,森林覆盖率53。8%。林业作为生态保护核心、经济发展的支柱、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肩负着改善生态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事关农村发展,事关“绿色××、富裕××、和谐××”建设,为了解全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总结发展中创造的成功经验,从根本上解决林业体制机制不顺等突出问题,把林业产业推向全面科学发展阶段,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县委办师办通〔20xx〕54号文件精神,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局对全县林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特报告如下:

  一、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山地面积占91。2%,是××省重点林区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多年来,林业局按照省委、省政*“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林业发展要求,围绕构建“绿色××,富裕××,和谐××”这一主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目的,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多项生态建设工程为支撑,从增加林业贡献率着手,严格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实施了速生丰产林、世行贷款造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一批生态建设工程,森林资源持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明显加强;深化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和发展,生态效益、产业效益、林农效益凸现;打造了全省重要的木材生产、加工和交易基地,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结构渐趋合理,林业产业建设迈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241。93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417。45万亩的57。9%,其中有林地面积196。99万亩,灌木林地面积27。76万亩,疏林地面积6。52万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66万亩。森林覆盖率5从1978年的20。1%增至20xx年的53。8%,活立木总蓄积量533。82万立方米,20xx年林业产值突破了2亿元,20xx年力争超过3亿元。

  (一)第一产业稳步发展。林木培育业在林改、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场建设驱动下,全县群众造林积极性高涨,以杉木、川滇桤木为主速生丰产林发展迅速。目前有速生丰产林93万亩,其中杉木30万亩、华山松20万亩、桉树15万亩、川滇桤木等速生商品林28万余亩。20xx年建设10万亩以杉木、川滇桤木为主速生丰产林,实现100万亩以上速生商品林基地建设目标;经济林树种结构渐趋合理。核桃、板栗、油茶等特色经济林从20xx年的2。57万亩增至20xx年的10。39万亩,产量89。18万吨,20xx年继续建设核桃10万亩、油茶1000亩;绿化苗木事业发展加快。育苗面积从20xx年的213亩增至20xx年的3375亩,年产绿化苗木及花卉2120余万株(盆)。特别是以“滇东木莲”为品牌的绿化苗木基地初具规模。

  (二)第二产业初具规模。全县共有林产品加工企业45家,20xx年生产锯材12931 m3,实现产值2564万元;生产细木工板10961 m3,实现产值2849万元,20xx年预计实现产值8000余万元。

  (三)第三产业逐步壮大。菌子山、凤凰谷具有较好的景观优势和森林旅游资源,20xx年接待游客27。9万人次,涉林产值7027万元。

  二、基本做法与典型经验。

  (一)突出重点,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林产业发展。数量充足、布局合理、结构科学、质量优良的各类森林覆盖,才能发挥生态系统整体防护功能,才能构筑良好的森林生态屏障;建设林木利用率高、产品增值效益明显、产业链条长、符合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企业,才能较好的联结带动农户增收,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因此,建立符合县情、林情的发展思路与制定科学的产业建设规划,走有序、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现代林业发展的精髓。我县根据区位、气候等优势,确立了速生丰产林基地、特色经济林基地、绿化苗木基地和深加工基地等系列基地建设规划,并始终不一的坚持,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作用,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明确责任,严格落实,建立起有效的考核机制。我们实行各级领导干部任期林业产业目标责任制,签定责任状,将林产业成绩作为政绩考核重要内容,每年按制定的考核奖惩办法,严格考核并兑现奖惩。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强化了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

  (三)调整结构,靠山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焕发出群众空前的造林、营林、护林热情,投资发展商品林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热门”;木材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场整体功能进一步完善,推动了林业服务体系、经营体系、森林资源管护体系 和流转体系的建设,加速了林产业结构升级和良性循环发展,使林业收入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事实证明,林业既能显现生态、社会效益,又能很好发挥经济效益,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三、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县共有林业用地面积241。93万亩,人均拥有林地面积6。13亩,林业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占有较大优势,但由于种种原因,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林业资源整体开发利用仍处于相当低的水*,其主要原因是: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残缺。目前,我县林业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滞后。第二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短,林产品加工转化率低,未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

  (二)缺少龙头企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低。加工企业多以原材料初加工或粗加工为主,技术和工艺落后,经营方式粗放,原材料利用率极低,产品增值效益不明显,缺少生产水*高、市场竞争力强、联结带动农户能力强、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

  (三)配套体系建设跟不上,市场服务功能不完善。一是市场建设跟不上,经营规模小,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存储能力和流通服务水*相对较差,影响林产品的流通。二是林业技术、信息、生产资料服务体系不完善。特别是经营者需要种植信息、病虫害防治技术、药品等,得不到及时咨询和购置。三是先进的森林培育技术、林产品加工利用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普及应用落后,不适应新阶段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四是农民的科技素质也与新阶段的要求不适应。

  (四)政策扶持力度小,项目投资少。国家投资侧重于生态建设,用于产业建设的投资少,政策性贷款争取难度大。木材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场的建设,虽使林木价值增值、林农增收,产业经济整体水*得到提高,林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但20xx年金融危机给木材深加工基地带来巨大冲击,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资金周转缓慢,融资难,无法正常存储木材原料,不能满负荷生产,造成企业生产效益低,挫伤发展热情,也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林业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林业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工作难度大,肩负林业执法、资源管理、公益服务等管理职能,目前机构设置不合理、体制复杂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林业发展。

  四、意见与建议

  (一)完善配套体系建设,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和质量。完善市场,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龙头企业,以行业繁荣带动产业发展;开创品牌,实施名牌战略;加强林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展森林认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教育与人才培养。

  (二)进一步深化林业各项改革,理顺林业体制机制。一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构建林业科学发展体制机制。要把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题,作为林业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全力破解影响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构建现代林业体制机制,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获得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发家致富的创业*台,充分释放38万农民和241万亩林地的巨大潜力,为实现林业科学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科学利用人力资源。以依法理顺林业主管部门的职能职责和工作关系为根本,以创新林业管理机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探索林业执法、资源管理、公益服务管理新体制为重点,规范林业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新时期林业发展新趋势,依照现代林业发展要求,强化管理、服务等意识,转变单位职能,科学合理设置机构,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发展“瓶颈”问题,促进林产业科学发展。

  (三)继续加速推进造林绿化,改善生态状况。我们应始终把造林绿化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把森林经营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永恒主题,把科学经营的理念贯穿到林业建设的全过程,坚持“管严公益林、放活商品林、改造低效林、培育珍贵林、发展速生林”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快推进天保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大力推动重点区域造林绿化,着力推行身边增绿活动,让林上山、进城、上路、入村,推进“绿色××、富裕××、和谐××”的建设进程。

  (四)进一步全面加强资源保护和管理,巩固扩大生态建设成果。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积极主动建立森林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和防治服务网络,健全和稳定林业行政管理体系,整合林业执法资源,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从提升林业部门执法权威和社会公信力着手,着力实施森林防火工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规范种苗、林木生产经营秩序,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生态安全。

  (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做强做大林产业。我们应坚持开发利用与资源培育保护相统一原则,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目的,从增加林业贡献率着手,积极培育森林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100万亩生态公益林、100万亩速生商品林、30万亩优质核桃、30万亩油茶、1000万株绿化苗木“五大基地”,做大做强以华海木业为龙头的林产品加工、交易业。

  (六)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提供林业发展坚实保障。当前,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林业对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就业机会的潜力和优势,在争取上级生态工程、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基础上,畅通投资渠道,吸引社会投资向林业流动。其次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健全林业资金目标管理约束机制和责任体系,强化资金使用和运行管理,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着力改善民生。

  (七)强化组织领导,提高科学执政能力和水*。结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党风廉政建设着手,转变工作作风,落实工作责任,加强队伍建设,把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转化为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全面提升林业干部职工推动林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3

  为更加科学准确地反映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情况,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对林产业发展的指导、促进作用,按照省林业厅《关于开展林业产业统计调研工作的通知》(云林计财〔20xx〕46号)文件要求,我局对以来的林业产业统计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林业产业建设及发展情况

  (一)林业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渐趋合理。至全县完成林业总产值分别为1。45、2。96、2。59、3。07亿元,结构比分别为99:0:1,47:0:53,63:10:27,52:16:32。总体来看,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产业结构变化较大。但结构仍然不尽合理,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今后林业发展应当在抓实一产业基础上,重点发展二、三产业,提高其产业比重。

  (二)产业发展势头迅猛,龙头带动力逐渐增强。多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建设,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要求,积极建设100万亩生态公益林、100万亩速生商品林、30万亩优质核桃、30万亩油茶、1000万株绿化苗木“五大基地”,着力打造木本油料、木材加工、生态旅游、苗木花卉“四大产业”。 至累计造林58万亩,全县建成公益林95。4万亩,商品林基地146。5万亩,商品林中:用材林面积114。8万亩。经济林10。5万亩,薪炭林面积20。8万亩,竹林面积0。4亩。

  同时,通过龙头带动,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快速,形成了以华海木业为龙头的加工业基本形成(仅华海木业年销售收入就达5000余万元),以双禾生态产业有限公司、海晏科技园为代表的绿化苗木培育业逐步壮大,经营面积3375亩,年产绿化苗木和生产性苗木2500余万株。以为例,全县木材加工及人造板产业企业总数37个,从业人数6240人,总资产8230万元,年实现总产值7809。9万元,年销售收入7385。2万元;特色经济林产业企业总数2个,从业人数216人,总资产170万元,培育核桃2万亩;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企业总数8个,从业人数137人,总资产460万元,总产值560万元,销售收入485万元。以菌子山自然保护区为主开发的森林生态旅游业,年旅游人次达到35万人次 , 产值达到9859万元。

  (三)林业投入增加,发展后劲提高。林业投入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即各级*投入、企业自有资金投入、贷款投入和林农投劳折资。经统计,各级*累计投入2178万元(不含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投入),至分别为165、365、624、1024万元;企业自有资金投入1。6亿元,主要是引进龙头企业,对原料林基地和林产品加工方面的投入;贷款投入375万元,主要由林业企业、造林大户及林农通过金融借款,对林业基地建设方面的投入。从投入看,各级*对林业产业建设高度重视,经费投入逐年增加,林业产业建设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二、机构设置及统计制度执行情况

  (一)健全和完善统计机构。林业是一项基础产业,公益事业,事关农民增收致富、事关农村经济发展,详实准确掌握林业产业发展情况、生态建设,科学分析经济效益,是谋划林业发展的基石,因此统计工作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为搞好林业统计工作,县林业局在财务室、营林股各设置了兼职统计人员,负责严格按照统计制度对全县的林业建设进行全面、准确统计。

  (二)加强统计制度执行力。林业局始终把加强林业统计能力建设,规范林业统计制度,提高林业统计工作水*纳入林业工作的重要日程。认真贯彻《云南省林业产业统计报表制度》等林业统计的有关规定,积极搞好与县统计部门和有关业务单位的沟通和衔接,在提高林业统计数据的统一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的同时,注意抓好对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用好用活统计资料,为林业发展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充分发挥林业统计工作在促进林农增收的支持作用。

  三、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

  (一)工作量大、面广,难度增加。当前,随着国家高度重视林产业发展,经济主体日趋多元化,投资方式的多样化,经济结构的复杂化,城乡间收入的差异化,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统计调查对象不仅数量成倍增加,而且变动频繁,统计工作量逐年增加,难度加大。

  建议:加强统计管理,改革统计方法,科学合理制定统计报表制度,达到既便捷,又实用,更科学。

  (二)机构不健全,统计人员缺乏。近年来,林业工作繁杂,任务艰巨,而我局从事林业统计工作仅有兼职的2位同志,由于统计人员的频繁调整,水*不一,人员较少,加之培训教育跟不上,统计口径的理解差异大,不能适应统计工作需要。

  建议:规范设置专门林业统计机构,划定编制数额,专业化发展统计事业。

  (三)培训教育亟待加强。目前,全县林业统计工作人员对统计法律法规及林业统计制度的执行情况不是很熟,对报表理解常有偏差,导致报表填报经常出现错误,无法做到及时、详实、全面。

  建议:加强统计法律法规等相关制度的培训力度,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统计人员水*。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4

  林业立县 产业富民*沐川县委办公室沐川县立足山区优势,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在实践中确立了建设中国西部“绿色明珠”的发展目标和“纸电兴沐川,开放促发展”的发展思路,坚持林业立县,产业富民,大力实施“大林业、大产业、大生态”的林业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以林促纸、以纸兴林、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的林浆纸产业化发展路子,着力推进以永丰公司为龙头的林浆纸产业化经营,实现了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富民兴县的目标。

  一、实施四大工程

  着力打造林业大县1985年以来,县委、县*根据沐川实际,做出了“从绿色崛起,靠兴林立县”的战略决策,积极实施“85-4”部省联营造林工程、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工程和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带动了广大农户栽竹造林,造林总面积达到95万亩,全县森林面积达到14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8。

  (一)科学规划,严把造林质量关。

  按照生态优先、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竹为主,适地植树,结合海拔高度和立地条件,将高山区规划为生态公益林区、中山区规划为商品经济林区、低山河谷区规划为特种经济林区,科学选择树竹品种,精心编制造林作业设计方案。采取“定点育苗,科学壮苗,定向供苗,严格检疫”的办法,确保种苗质量;抽调林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组按规划指导农户整地、打窝、栽植,统一规范种植;派出由林业、国土、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人员组成的验收组,对造林地块进行实测验收,保证验收数据真实准确。

  (二)以造为主,保护与管护并重。

  实施85-4造林工程,5年营造杉木11.6万亩;实施世界银行贷款造林工程,6年造林23万亩,实施世行贷款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5年造林4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营造公益林12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退耕造林17.2万亩。在大力推进四大造林工程的同时,切实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已造林竹的管护。划区保护天然林15.8万亩,封山育林11.5万亩,完成森林抚育10.2万亩。加强森林防火,实现了连续24年无森林火灾。

  (三)科技兴林,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积极推广撑绿杂交竹3号1.5万亩,杨树5.5万亩,巨桉2500亩。建成麻竹、杨树、慈竹示范片5000亩,注重林区合理布局,优化了林竹品种结构。加强林竹丰产技术培训和指导,每年培训竹农1.5万人次以上,建立县、乡、村、组茨竹丰产示范片4.67万亩,慈竹亩产提高30以上。推广竹蟓防治综合技术,慈竹上林率由50提高到70以上。大力推广苦笋、大头麻竹地膜覆盖技术,提早出笋期,提高出笋率,增加竹农收入。

  (四)兴修公路,改善林区交通条件。

  根据林区分布,制定了林区路网规划,利用以工代赈项目工程、世行贷款项目工程和林农投工投劳建设林区公路。通过林权、林地使用权转让,引进成都石人公司投资250万元修建杨村乡“蓉杨公路”20公里,实施村村通以工代赈项目工程,实行以奖代补,投入资金355万元,新修和改造林区公路750公里,实施世行贷款项目工程,发放低息贷款76万元,补助建设林区公路76公里。全县林区公路里程达到790公里,林区通车率达到76。

  二、推进林浆纸产业化经营

  加快建设林业强县县委把推进林浆纸产业化经营作为实施“大林业、大产业、大生态”林业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林业强县,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以丰富的林竹资源为基础,着力培育竹业经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了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融。

  (一)培育龙头企业。

  沐川始终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实施林浆纸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来抓。支持永丰公司先后投资3.5亿元,进行了五期技改扩建,公司规模从一个小型造纸作坊发展成为拥有资产5.7亿元,年造纸能力8万吨的现代化造纸企业。公司产品从单一的包装纸发展到20多个品种的高档文化用纸,畅销全国,分别获得部优、省名牌产品和行业评比第一名。企业规模和利税名列全省造纸行业前茅,现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轻工协会优秀企业,“AAA”级信等级企业。支持永丰公司投资5.6亿元新建10万吨制浆项目,力争20__年实现20万吨制浆造纸生产能力;支持健全造纸厂改扩建;支持沐鑫竹业2.5万*方米竹压板生产线建设,林竹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二)建设原料基地。

  龙头企业的不断扩张,原料需求的急剧膨胀,促进了林竹原料基地建设。一是政策启动。利用退耕还林政策,支持林竹公司在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采用租地造林、合作造林方式建成原料基地6万亩,与1.5万户林农签订了9万亩竹材收购合同。租地造林和合作造林农户均享受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在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期内,林竹收益由公司和农户按8.5:1.5分成,补助期满后按4:6分成,既解决了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期满后农民的生存问题,又解决了企业的原料需求,实现了企业与农民的“双赢”。二是示范带动。在永福镇建立了4万亩县级林竹示范基地,引进香港凯胤集团凯乐公司、天森公司、石人公司等业主,建设林竹基地6.8万亩。通过*、业主、农户不同形式的示范基地建设,带动了林竹基地发展,全县6年累计造林36.26万亩,涌现出栽竹造林专业户千亩以上的6户、50亩以上的700多户,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逐步增多。三是利益驱动。对农户利用荒山造林栽竹的,在享受退耕还林配套政策的同时,*按每亩奖励乡镇和林农6-15元,及时减免退耕还林农户农业税。四是科技推动。县林业局利用各乡镇林竹协会,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引进杂交竹、麻竹、杨树、巨桉等速生丰产品种,大大提高了林竹产量和土地利用效率。仅引进杂交竹,单产就由原来的每亩600公斤左右提高到1500公斤以上,收入增加1倍多。

  (三)创新运行机制。

  一是利益分配机制。林竹公司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推行订单竹业,实行保护价收购。公司与农户在原料基地建设中实行股份合作,收益按比例分成,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二是风险保障机制。林竹公司从销售收入中,提取1%的资金作为风险保障基金,在市场受到冲击时,补贴林农,保护农民利益;积极鼓励林农参加财产保险,减少水灾、火灾、风灾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三是信息服务机制。林竹公司和乡镇林竹协会,通过组织种植技术培训,指导病虫害防治,推广优良品种,提供市场信息,成为龙头企业联接农户的桥梁与纽带,实现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对接。

  三、林纸产业逐步壮大,三大效益成效显著沐川县立足山区优势

  坚持把林业摆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地位,着力培植林竹资源,积极推进林纸产业化经营,发展生态经济,走出了一条“林业立县、产业富民”的新路子,取得了三大效益。先后被列为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全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试点县、全国退耕还林试点县、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科技示范点。

  (一)林竹资源迅速富集,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四大工程的实施,加速了沐川林业的发展,使荒山披绿,翠竹成荫。活立木蓄积量从1985年的70万立方米增加到20__年的500万立方米,立竹蓄积量从1985年的28万吨增加到20__年的145万吨。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27上升到20__年的62.8%。生态建设成效显著,解决了贫瘠、缺水、陡坡地的水土保持问题,过去频繁发生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大面积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逐步减少,危害逐年减轻,全县增加水源涵养能力111.24万立方米,每年减少水土流失量950万吨。

  (二)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实施林纸产业化经营,推动了造纸业的快速发展,全县造纸生产能力从1997年的4万吨增加到10万吨。20__年,林纸产业产值达到3.95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近三分之一;林纸企业上缴税金2610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林农靠出售林竹产品人均收入达到57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三分之一。永丰纸业、沐鑫竹业、健全造纸厂等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林纸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三)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林纸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农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施林下种草养畜工程,形成林草结合、林畜结合、林药结合的复合经营模式,拓展了林业产业链,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林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外出务工人数从1999年的1.6万人增加到20__年的3.9万人,农民务工收入增加7000万元以上。林纸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县粮经作物比由1997年的2.5:1调整为20__年的1.6:1,全县三大产业由1997年的36:28:36调整为20__年的27:36:37,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5

  林业立县 产业富民*沐川县委办公室沐川县立足山区优势,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在实践中确立了建设*西部“绿色明珠”的发展目标和“纸电兴沐川,开放促发展”的发展思路,坚持林业立县,产业富民,大力实施“大林业、大产业、大生态”的林业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以林促纸、以纸兴林、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的林浆纸产业化发展路子,着力推进以永丰公司为龙头的林浆纸产业化经营,实现了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富民兴县的目标。

  一、实施四大工程

  着力打造林业大县1985年以来,县委、县*根据沐川实际,做出了“从绿色崛起,靠兴林立县”的战略决策,积极实施“85-4”部省联营造林工程、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工程和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带动了广大农户栽竹造林,造林总面积达到95万亩,全县森林面积达到14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8。

  (一)科学规划,严把造林质量关。

  按照生态优先、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竹为主,适地植树,结合海拔高度和立地条件,将高山区规划为生态公益林区、中山区规划为商品经济林区、低山河谷区规划为特种经济林区,科学选择树竹品种,精心编制造林作业设计方案。采取“定点育苗,科学壮苗,定向供苗,严格检疫”的办法,确保种苗质量;抽调林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组按规划指导农户整地、打窝、栽植,统一规范种植;派出由林业、国土、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人员组成的验收组,对造林地块进行实测验收,保证验收数据真实准确。

  (二)以造为主,保护与管护并重。

  实施85-4造林工程,5年营造杉木11.6万亩;实施世界银行贷款造林工程,6年造林23万亩,实施世行贷款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5年造林4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营造公益林12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退耕造林17.2万亩。在大力推进四大造林工程的同时,切实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已造林竹的管护。划区保护天然林15.8万亩,封山育林11.5万亩,完成森林抚育10.2万亩。加强森林防火,实现了连续24年无森林火灾。

  (三)科技兴林,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积极推广撑绿杂交竹3号1.5万亩,杨树5.5万亩,巨桉2500亩。建成麻竹、杨树、慈竹示范片5000亩,注重林区合理布局,优化了林竹品种结构。加强林竹丰产技术培训和指导,每年培训竹农1.5万人次以上,建立县、乡、村、组茨竹丰产示范片4.67万亩,慈竹亩产提高30以上。推广竹蟓防治综合技术,慈竹上林率由50提高到70以上。大力推广苦笋、大头麻竹地膜覆盖技术,提早出笋期,提高出笋率,增加竹农收入。

  (四)兴修公路,改善林区交通条件。

  根据林区分布,制定了林区路网规划,利用以工代赈项目工程、世行贷款项目工程和林农投工投劳建设林区公路。通过林权、林地使用权转让,引进成都石人公司投资250万元修建杨村乡“蓉杨公路”20公里,实施村村通以工代赈项目工程,实行以奖代补,投入资金355万元,新修和改造林区公路750公里,实施世行贷款项目工程,发放低息贷款76万元,补助建设林区公路76公里。全县林区公路里程达到790公里,林区通车率达到76。

  二、推进林浆纸产业化经营

  加快建设林业强县县委把推进林浆纸产业化经营作为实施“大林业、大产业、大生态”林业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林业强县,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以丰富的林竹资源为基础,着力培育竹业经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了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融。

  (一)培育龙头企业。

  沐川始终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实施林浆纸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来抓。支持永丰公司先后投资3.5亿元,进行了五期技改扩建,公司规模从一个小型造纸作坊发展成为拥有资产5.7亿元,年造纸能力8万吨的现代化造纸企业。公司产品从单一的包装纸发展到20多个品种的高档文化用纸,畅销全国,分别获得部优、省名牌产品和行业评比第一名。企业规模和利税名列全省造纸行业前茅,现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轻工协会优秀企业,“AAA”级信等级企业。支持永丰公司投资5.6亿元新建10万吨制浆项目,力争20__年实现20万吨制浆造纸生产能力;支持健全造纸厂改扩建;支持沐鑫竹业2.5万*方米竹压板生产线建设,林竹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二)建设原料基地。

  龙头企业的不断扩张,原料需求的急剧膨胀,促进了林竹原料基地建设。一是政策启动。利用退耕还林政策,支持林竹公司在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采用租地造林、合作造林方式建成原料基地6万亩,与1.5万户林农签订了9万亩竹材收购合同。租地造林和合作造林农户均享受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在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期内,林竹收益由公司和农户按8.5:1.5分成,补助期满后按4:6分成,既解决了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期满后农民的生存问题,又解决了企业的原料需求,实现了企业与农民的“双赢”。二是示范带动。在永福镇建立了4万亩县级林竹示范基地,引进香港凯胤集团凯乐公司、天森公司、石人公司等业主,建设林竹基地6.8万亩。通过*、业主、农户不同形式的示范基地建设,带动了林竹基地发展,全县6年累计造林36.26万亩,涌现出栽竹造林专业户千亩以上的6户、50亩以上的700多户,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逐步增多。三是利益驱动。对农户利用荒山造林栽竹的,在享受退耕还林配套政策的同时,*按每亩奖励乡镇和林农6-15元,及时减免退耕还林农户农业税。四是科技推动。县林业局利用各乡镇林竹协会,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引进杂交竹、麻竹、杨树、巨桉等速生丰产品种,大大提高了林竹产量和土地利用效率。仅引进杂交竹,单产就由原来的每亩600公斤左右提高到1500公斤以上,收入增加1倍多。

  (三)创新运行机制。

  一是利益分配机制。林竹公司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推行订单竹业,实行保护价收购。公司与农户在原料基地建设中实行股份合作,收益按比例分成,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二是风险保障机制。林竹公司从销售收入中,提取1%的资金作为风险保障基金,在市场受到冲击时,补贴林农,保护农民利益;积极鼓励林农参加财产保险,减少水灾、火灾、风灾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三是信息服务机制。林竹公司和乡镇林竹协会,通过组织种植技术培训,指导病虫害防治,推广优良品种,提供市场信息,成为龙头企业联接农户的桥梁与纽带,实现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对接。

  三、林纸产业逐步壮大,三大效益成效显著沐川县立足山区优势

  坚持把林业摆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地位,着力培植林竹资源,积极推进林纸产业化经营,发展生态经济,走出了一条“林业立县、产业富民”的新路子,取得了三大效益。先后被列为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全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试点县、全国退耕还林试点县、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科技示范点。

  (一)林竹资源迅速富集,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四大工程的实施,加速了沐川林业的发展,使荒山披绿,翠竹成荫。活立木蓄积量从1985年的70万立方米增加到20__年的500万立方米,立竹蓄积量从1985年的28万吨增加到20__年的145万吨。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27上升到20__年的62.8%。生态建设成效显著,解决了贫瘠、缺水、陡坡地的水土保持问题,过去频繁发生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大面积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逐步减少,危害逐年减轻,全县增加水源涵养能力111.24万立方米,每年减少水土流失量950万吨。

  (二)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实施林纸产业化经营,推动了造纸业的快速发展,全县造纸生产能力从1997年的4万吨增加到10万吨。20__年,林纸产业产值达到3.95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近三分之一;林纸企业上缴税金2610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林农靠出售林竹产品人均收入达到57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三分之一。永丰纸业、沐鑫竹业、健全造纸厂等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林纸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三)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林纸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农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施林下种草养畜工程,形成林草结合、林畜结合、林药结合的复合经营模式,拓展了林业产业链,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林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外出务工人数从1999年的1.6万人增加到20__年的3.9万人,农民务工收入增加7000万元以上。林纸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县粮经作物比由1997年的2.5:1调整为20__年的1.6:1,全县三大产业由1997年的36:28:36调整为20__年的27:36:37,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菁选5篇)扩展阅读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菁选5篇)(扩展1)

——农村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5篇

农村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1

  五年来,镇党委、*在县委县*的正确领导下,结合本镇实际,确立了“工业强镇、项目支撑、产业富民、体制创新”的发展思路,注重发展以“牛羊禽、保护地、经济林”为主的农业产业,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大力发展商贸产业。经过镇党委、*一班人的共同努力,广大农民收入显著提高,镇财税收入屡创新高,主导产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全镇经济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一、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及农村经济成效显著

  此前,xxxx是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镇,广大农民以种粮为生,虽然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经济收入不高,正常年景人均年收入仅为2450元,是全县*均水*的72%。20xx年,新一届党委、*根据xxxx山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大、种植结构单—的实际情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和促进农民增收、富民兴镇的重点工程来抓,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注重抓好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和经济林等特色产业,并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

  2、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以招商引资为依托,以小城镇建设为*台,建成了全县最大的大牲畜交易市场和农产品交易市场,交易客户和交易额持续增加,并影响和辐射到了建昌、凌源等邻近市县,甚至远到河北、河南等地。同时,镇*实施龙头带动,不断强化科技培训,创新服务体系,使农户生产与大市场之间得以有效衔接,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管理机制日渐完善。镇党委、*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了专门的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并组织专业人员深入调研,制定了产业化发展规划,成立了由主抓农业副镇长负责的产业化领导小组,使全镇农业产业化进程得以有序进行。

  4、合作经济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全镇有各类农民经纪人100余人。农机、蔬菜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积极筹建中,农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这些都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不但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二)工业实力逐步增强

  xxxx资源匮乏,搞项目建设缺乏先天优势。然而镇党委、*一班人抓住主题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镇、项目支撑”之路,并把项目建设作为“唯此为大、唯此为先、唯此为重”的“天字号”工程来抓。

  首先,镇党委*成立了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抽调得力人员成立了项目建设办公室,专职负责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并进一步明确了奖惩制度。

  其次,广泛开展宣传工作,统一全镇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使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深入人心,人人皆知,在全镇形成了“重商、亲商、留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

  第三,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成效,在工作中注重“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以真情打动客商,以热情服务感动客商,使客商招得来、留得住。

  四是优化招商环境,增强招商竞争力。我镇正积极进行冶金园区的筹建工作,现在园区的整体规划已经完成,太沟8万千伏安变电项目也已完成,配水、通路等工程正在启动,为承接项目做好了先期准备。

  五是严格考核奖惩,形成良好的导向机制。镇党委、*研究出台了《xxxx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制度,真正让招商引资有功人员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得荣誉。同时,注重把后备干部调往招商一线进行培养锻炼。几年来,已有多名同志因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成绩突出被提拔重用,从而在全镇上下形成了按招商引资实绩排位次、定奖惩、用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发展。

  20xx年以来,我镇共引进xx厂、xx有限公司、xxx等投资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6家(落户其他乡镇和xx工业园区2个),项目总投资4.47亿元,年产值达5.8亿元,年利税380万元,不但填补了我镇项目建设的空白,而且有力地拉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

  (三)第三产业与各项民生事业协调发展

  2、旅游业成为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民致富、增加农民收入的亮点。近年来,我镇重点发展以旅游、观光、休闲一体、以xxxxx等为主体的旅游景点,初步形成了以农村风貌、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方面

  1、农民收入增幅较慢,经济作物如特色果业、棚菜生产等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还较低,特色农业经济凸显不够明显。

  2、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

  3、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公司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甚至因为部分企业的信誉、服务等问题,农民对产业化的推进有一定的戒备心理。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我镇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注册专业中介组织较少,农民经纪人大部分文化层次和业务素质不高,因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二)工业方面

  1、引进项目品种较单一。目前我镇引进的项目以xxxx冶炼为主,品种单一,且大多数为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对地方财政税收、社会就业贡献较小,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大,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2、建设用地面临紧缺矛盾。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土地存量不足,厂房用地缺乏。主要是国家加大对土地征用的严格控制,项目征地手续越来越严格;

  二是项目用地征用难度大。除了征地手续越来越严格以外,群众征地拆迁抵触心理越来越强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项目用地已成为招商引资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工作,并直接决定着已签项目能否落地投产,如何超常规运作项目用地已成为当前要务。

  (三)第三产业方面

  1、结构不尽合理。我镇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偏大,房地产、旅游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比重偏小,难以起到支撑作用。

  2、产业层次偏低,与其他乡镇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规模小、水*低、素质差,且发展不*衡。从企业组织形式看,从事第三产业以个人私营经济为主,且投资多限于商业和餐饮业,且注册资金不多;从发展水*上看,规模小、档次低、小打小闹多,高技术、高附加值、有竞争力的企业较少,涉及新兴产业更少,这些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3、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投入不足,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镇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有些旅游景点因为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差,配套服务不健全,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特色化、规模化的旅游点。

  4、第三产业中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市场经济知识匮乏,缺乏懂管理、会管理的人才,再加上资金紧缺,使第三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发展,而且由于综合服务业发展缓慢,专业批发市场少,难以形成产销对接。

  三、保证措施及扶持政策

  (一)继续把富民强镇作为各项工作的最终立足点和落脚点。

  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建设,落实惠农政策,给农民发展产业以最大的优惠条件,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专业村和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培训农民经纪人,带动农民实现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变,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为农业生产在农机农技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增加工作岗位,以多元化的经济模式扩大就业容量。

  (二)继续把项目建设作为主攻方向。

  一是要坚持项目建设不动摇,坚持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全镇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树立新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思想,根据我镇的实际和特点,切实建立科学的招商引资服务体系,明确部门职能,改进招商方式方法和策略,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继续加大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不断提高xxxx的影响力,进一步营造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加快园区建设进度,搭建承接*台。加强与规划、土地、水利、电力等部门的协调,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逐步调整项目建设整体布局。要突出招商选资,除常规企业外,让一些技术含量高、贡献力大的企业落户我镇。围绕xxxx冶金园区的优势,深度推进产业招商,重点引进能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形成产业生产配套的大项目,推介一批能带动全镇产业整体发展的重点项目,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继续营造第三产业发展的宽松环境。

  一是要在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经营场所、经营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放宽限制。允许各种形式的资本进入,从投资经营和政策等方面为第三产业企业提供公*和竞争环境,积极吸引外来资金。

  二是建议上级*部门加强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公程序,改进审批办法;

  三是要突出重点,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推进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实现快速增长。因为第三产业行业多、差异大,要从实际出发,实行重点突破,尤其是结合xxxx冶金园区的成立,重点发展房地产开发业、现代物流业和社会服务业等对经济带动较大的重点行业。在发展商贸流通业方面,要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构建集约便利的现代零售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建设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特色市场,实现大流通带动大市场、大市场促进大生产,在发展现代物流业方面,要整合现有资源,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多种方式,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大型物流企业,逐步健全完善配送体系,在发展农村服务业方面,要大力发展旅游、初级卫生保健、信息咨询、商品中介服务项目,大力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实行贸工农一体化。

  四、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快新兴第三产业发展。

  主要是做大做强旅游业,加大旅游资源开发整合力度,把旅游开发建设同城镇建设、文化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我县生态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游、鄂伦春风情游,构建乡村旅游新格局,同时加快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和经营机制改革,应用市场机制加大景点建设力度。

农村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2

  xxx村位于xxx镇南部塬区,总户113户,总人口 423人,总耕地面积 1324亩。截止目前,苹果栽植面积1110亩,挂果面积达 余亩,常年产量在 吨左右。有富士、秦冠、新红星、嘎啦、黄元帅等品种。目前苹果这一产业已经成为村经济支柱产业,不仅发挥着巨大的富民作用,而且已经成为村经济发展的基石。

  经过我近一年对该村各果农的.走访及调研,这一个产业的发展对该村每个人的生活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并对该村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稳定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我通过走访,也是“喜、忧”参半,“喜”从何来呢?

  一喜该村是苹果生产最佳环境,该村塬面宽阔,地势*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生产苹果的最佳优生地之一。

  二喜苹果管理水*较高。村上成立了果业专业合作社,并抽调懂技术、在苹果生产管理上有一技之长的人为技术员,并由果业局专门人员指导,根据农时季节举办各种培训班。有力的提高了全村果农的技术管理水*。

  三喜果农的技术意识有所增强,自从20xx年省、市、县提出推广四大技术以来,广大果农通过对比以及自己的实践,已经深刻认识到“四大技术”的重要意义,由原来的不愿意甚至用各种方式抵制“四大技术”到现在县、镇等寻师救技的现象。

  四喜*高度重视销售渠道拓宽,自从我市全面取消两税以后,*的职能转变,通过在广州等沿海地方设立对外营销窗口。并出台一些有利于果商的政策。通过对现有信息员的培训,促使了果品营销氛围。鼓励一部分有市场意识的人走出去,大力发展果库、气调库。通过一系列的引导,从而使我村苹果的销售渠道由原来的果商一统天下大局面向多方位、全年销售局面的转化。

  在我们看到该村果业生产好的一面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该村果业生产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必须让我们高度重视,否则,将对这以产业有致命的一击。

  一是品种单一。

  中、早、晚品种比例不合理。目前该村,早熟品种基本为空白,中熟品种规模化低,严重地制约了中熟品种的发展,并且占有比例仅为10%左右,且管理粗放。晚熟品种占有比例较大,以富士为多,在果子成熟期间,销售相对集中,容易导致销售难,价格偏低以及抵御市场能力差等现象。

  二是广大果农应用各种技术死板,不灵活。

  对于一种新技术不能根据自己树势,生长等进行相应的配套。常常出现,修剪生搬硬套,喷施农药人云亦云,施肥只注重萌芽肥,忽视追肥。只注重化肥不重视农家肥。大改形只注重疏枝,不重视间挖等。

  三是市场意识。

  果子后续深加工不足以及增值空间相对较窄。许多果农对市场经济规律以及市场经济知识欠佳,往往出现别人是买果子赚钱,自己赔钱。苹果生产出来以后只注重原材料的价格,对后续产业的挖掘不足,极大的影响苹果的增值空间。

  四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遇到风调雨顺之年能有一个好收成,遇到冰雹、冻害等则力不从心。

  通过这次调研,我深刻认识到农业生产,同期长、抵御自然灾害。市场挑战能力差。同时作为我国拥有九亿农民的一个农业大国,机械化、规模化程度较低,我认为,要改变农村现状以及该村果业,必须做好一下几点:

  一是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在生产关系上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不只注重培训农业科普知识,应该全方面的培训,培训市场知识,国家的法律,法规等。把农民培育成为懂政策、懂技术、有道德、有知识的新型农民。

  二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的模式。

  农民一家一户干什么事,只能是单打独挑,处处碰壁。只有把全体果农联合起来。形成规模优势、地域优势,才能在市场的冲击下站稳脚跟。从而达到共同受益的格局。

  三是要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不应该只重视一个产业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后续产业等。否则,在主导产业遭受到各种灾害后,农民的生活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只有将各种产业配套好,各种技术应用好,农村的持续发展是实在必行的。

  四是要切实转变*职能。

  当前两税取消后,党和国家出台了许多的惠农政策。*要改变有原来的指导方向向服务方向转变。把当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从而不断提高党在农民心中的声望。

农村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3

  一、 草畜产业发展现状

  1、全县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芦溪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开发草产业、提升猪产业、优化羊产业、推进牛产业、发展特种养殖业”的总体思路,以科技兴牧、提高综合效益为中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配套技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使草畜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成为全县的农业支柱产业。20xx年底,全县天然草原面积有19.6万亩,已利用面积10万亩;年内生猪总饲养量25.01万头,出栏14.25万头,年未存栏10.76万头;牛总饲养量3.47万头,出栏0.36万头,年未存栏3.11万头,其中奶牛0.05万头;羊总饲养量4.2万头,出栏2.34万头,年未存栏1.86万头;鸡125.6万只,出栏70.99万只,年未存栏54.61万只;鸭总饲养量101.78万只,出栏57.53万只,年未存栏44.25万只;鹅总饲养量33.25万只,出栏18.73万只,存栏14.52万只。年内肉类总产量15458吨,蛋产量1241吨,牛奶产量2282吨、水产品产量3530吨。草畜产业产值达9122万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374.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6%。

  2、畜牧业大户养殖情况

  20xx年涌现出总饲养量在50头以上的山羊养殖大户60户,总饲养量在1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大户10户,总饲养量在5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大户8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鸡大户20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鸭大户280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鹅大户80户。

  3、畜牧业加工情况

  目前我县的畜牧业收入以直接出售为主,仅有畜牧业加工企业5家,20xx年完成畜牧业加工产值仅3000万元左右,且大多以加工猪肉为主,加工牛、羊、鹅、兔等草食畜禽产值仅100万元左右。

  二、草食畜禽发展的有利条件

  综合分析,芦溪县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具有良好地基础条件和市场潜力,主要表现在:

  (一)饲草资源充足。全县现有可利用草场面积10万亩,人工牧草1.2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30万吨。据测算,仅上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后,载畜量可达130万个羊单位。而目前全县草食畜存栏只有42.3万个羊单位。如按新增10万亩牧草计算,在现有基础上可净增50万个羊单位。考虑到现今畜禽育肥期缩短、利用配合饲料饲喂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等因素,全县草畜承载量可在目前水*上翻一番多。

  (二)发展条件较好。多年来,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探索,创出了"公司加农户加基地"的经营模式,龙头企业芦溪县一村食品有限公司和源华食品有限公司,发展势头强劲,全县规模养殖、种草大户不断增多,占到全县总农户的16.5%。配混合饲料利用、秸秆青贮氨化、“五良”综合配套利用等技术正在稳步推广。黄牛冻配点、猪人工授精点、雏鸡孵化点等基础设施可基本满足畜禽品种改良的需要。草畜产业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覆盖率、贡献率达到了较高水*,这些都为我县草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比较效益明显。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种植业除设施农业外,水稻等大田作物的边际产出效益逐渐下降,挖潜空间十分有限。而草畜产业却是一个朝阳产业,边际产出效益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未来支撑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据调查测算,20xx年全县水稻亩收益为157.6元。若按设施畜牧业计算,则收益更高,如某农户20xx年占地1亩,新修暖棚牛舍8间,饲养肉牛20头,养羊100多只,年纯收入近2万元,远远高于设施种植业的产出效益。

  (四)市场前景广阔。加入WTO,芦溪县在全球性的经济大分工中,具有一定竞争力和能够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应当首推草畜产业。畜产品价格方面,芦溪县牛羊肉等畜产品价格优势更为明显,其中羊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50%左右,牛肉价格低80%左右;从国内市场看,草产品需求量年达1000万吨,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而国内生产能力只有200万吨。畜产品价格方面,从近年来市场情况分析,价格波动最大的是猪肉,牛羊肉相对稳定,国内所有的星级宾馆、饭店所需的牛肉和羊肉主要依赖进口(价格为30元、25元/斤),国内市场尚难以满足需求。从占领市场的角度看,芦溪县靠近广州、福州等发达城市,只要有所作为,就可以在未来的销售市场抢占一席之地。

  三、草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群众的产业观念不强。相当一部分农民仍存在"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的小农观念,对草畜产业发展前景及潜力认识不够,只把它作为家庭副业对待,舍不得投入,使草畜产业难以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影响了草畜产业的规模效益。

  (二)产业化层次低。结构单一,发展不*衡,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开发规模有限,形不成基地优势。有龙头无基地、有基地无龙头的问题仍很突出。

  (三)科技信息服务滞后。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作用发挥不够,畜牧科技人员短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草畜产业生产能力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单项的、局部的多,常规的、一般性的多,高新的、具有重大开发意义的、系列配套的技术和科研成果少,从而影响了草畜产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开发资金严重不足。科技推广投资比重偏低,部分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严重受阻。由于部分乡镇财政困难,一味等待省、市、县财政投资,对草畜产业的发展投资“注血”不足 。

  四、推动草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思想,更新观念,强化“主导”意识。要积极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新挑战,抢抓机遇,把草畜产业作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中予以体现和加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予以重视,切实增强全县上下加快发展草畜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坚持以草为本、草畜并进的原则。要把种草作为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做到以草定畜,协调发展。在草业开发上要致力于实现立草为业,做到种草与草产品加工销售和发展草食畜相结合,走产加销一体化、低成本高效益的路子。要结合长江防护林项目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适当压缩水稻面积,加大饲草种植面积,建立"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实现人均1亩饲草的目标。畜禽养殖以短期育肥为主,使有限的饲草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强化龙头企业的建设与管理。按照“大规模、大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制;多种成份、多种经济组织并存”的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高起点地抓好饲草料加工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建设,使之形成经营机制新、技术水*高、规模效益好、市场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的经济组织。重点做大做强杜仲饲料公司、一村食品公司和源华食品公司。同时,要把发展草畜产业与实施名牌战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建一个企业,创一个品牌,搞一个“氏族”,开发一个系列,实行由粗到精,由主产品到副产品,从正品到下脚料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

  (四)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科技兴草、科技兴牧”战略,加强新型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大力推广牧草种子包衣、根瘤菌拌种等牧草栽培技术,优良品种引进、改良技术,草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重点推广“五良”(良舍、良种、良法、良料、良医)综合配套技术;推行"*行为+科技人员"的技术推广新机制,健全科技推广和疫病防治机构,稳定畜牧科技队伍,用政策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他们搞好科技推广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各级服务组织和重点服务设施的建设,在*统一协调下,将龙头企业和各有关部门及乡(镇)、村基层服务组织结合起来,大力推行“乡(镇)站+农户”、“公司+农户”、“协会+农户”、“技术服务部门+农户”的服务形式,建立较为完善的生产销售、科技推广、信息反馈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市场建设,搞好草畜产品流通。牢固树立抓生产先抓流通,抓流通先抓市场,依靠市场促进生产发展的思想,大力培育和开拓草产品、畜产品市场。一是在县城和集市建立草产品交易市场;二是在县城和有条件的乡(镇)开办畜禽产品初级交易市场,重点建好县城活畜禽交易市场;三是在畜产品生产集中区建立畜产品专业市场。四是大力发展各种运销实体和贩运大户,鼓励农民发展各种形式的购销服务组织,不断巩固壮大草畜产品营销队伍。

  (六)加大植物检疫和动物防疫力度,确保草畜产业健康发展。要认真贯彻执行《植物检疫法》和《动物防疫法》,严防把牧草疫病和动物疫病带入本县境内;要突出重点,对主要的畜禽传染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使其不发生或得到有效控制。畜牧、工商、卫生、*等部门要紧密配合,既要搞好场地检疫,又要搞好屠宰检疫和市场检疫。

  (七)各方协调,互惠互利,为草畜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开“绿灯”。要建立以国家投入为导向,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全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体系;要认真贯彻省、地、县关于加快草畜产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利用草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草业生态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动物保护工程和暖棚养畜禽工程。金融机构要对规模种草大户、养殖大户、养殖场及草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饲料生产企业和畜禽交易市场等给予重点信贷支持。要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畜禽疫病保险等业务。其它相关部门也要在生产和经营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优惠和照顾,推动草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农村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4

  xx村委会辖xx村、xx村、xx村3个自然村。国土面积18.06*方公里,属半山区,耕地总面积1251.19亩(田889.81亩,地361.38亩),人均耕地面积1.03亩。其中,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3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9亩;林地25303.50亩;其他面积131亩。据初步统计,201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80万余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90万余元,占经济总收入80%以上;畜牧业收入28万余元(年内出栏肉猪559头),占经济总收入5%。农民人均纯收入2400余元,主要以种植小米辣、烤烟等为主。目前已种植成功一个果品翠冠梨。已签订农业承包合同300余份,土地承包面积1251.19亩。从以上数据得知,居住村民不算多,每户以6口之家计,户有承包地6亩以上,再加上自行开垦的荒地,户有耕地可达10亩还多,但经济收入偏低。通过采取与村“两委”领导、村民小组长和村妇女组织、老年协会负责同志座谈,进村入户、实地查看的方式,对xx、高搂寨、xx3个村子发展农业产业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产业优势条件分析

  一是居住户数少,人均拥有耕地面积较人口居住密集的甸尾、铁所,户有耕地多。

  二是群众学习使用科学知识意识强,民风纯朴,都有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对改变村庄面貌期盼度非常高,都愿意积极参加新农村项目建设,参与土地流转并支持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

  三是3个自然村位置依山傍水,无环境污染,发展高原特色产业空间大。

  二、发展产业劣势条件分析

  (一)产业结构单一,全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没有其他支柱产业,农业种植仅从过去单一结构的种植水稻、玉米发展到现在种植烤烟、洋芋、小米辣,种植的经济作物品种单一,导致全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二是种植的农产品收购价格不稳定,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比较突出。如扩大洋芋种植面积后,遇年景好时节,虽丰产,但收购价反而较干旱时期低。三是农户种植信息匮乏,不能及时调整栽种品种,种植农产品无市场或售价低。四是因人口老化、家中人口少或壮年劳力常年到乡外务工等原因,导致部分农户耕作无劳力,全年经济收入低。四是没有很好地发挥和利用当地资源,打造独具一格的特色产业,导致不能形成带动性规模化产业,全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限制产业发展的空间。一是通村公路和种植区的路况差。从乡进村道路除有1条里程近6公里、宽为3.5米的弹石路和跃进水库周边有1条里程约3公里、宽约2米至3.5米的水泥路面外,其余得到硬化的路面为土石路。二是农田灌溉水源不足。3个自然村虽依山傍水,但因跃进水库为人饮水源水库,反而形成守在水库边无生产用水。

  (三)壮年劳力偏少,公益设施和产品交易场所建设相对滞后。一是全村1200余人总人口中,60岁左右老龄人口已达500之多,占40%,空窠老人居多,对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影响。二是因距乡*所在地有一定里程,加之3个村组之间相距3公里左右,导致公共设施不能资源共享;出现一个自然村中与另一自然村中群众为同一项目建设点意见分歧,建设项目点意见不能达成一致,争取到的建设项目落地生根难;又因无农贸市场交易点,*日,家中无交通车的村民采购新鲜肉食品均只能等到赶甸尾街市时才能采购到。

  (四)处于人饮水库保护区,发展养殖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跃进水库位于xx村和xx村中间路段,如大规模发展养殖业,可能导致疫病传播而污染到为建水整个城区居民提供的饮用水源,因此当地养殖业相对滞后,不能成规模地发展养殖业。

  三、发展农业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广泛开展科学技术培训,提高抗风险能力。积极联系农技部门,指派专家或技术员实地为村民开展种植知识培训,让村民掌握更多科学种植技术。同时,村组干部带头,积极推广和引导农户种植经济价值高的新品种,适销对路的农作物。

  (二)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以强村富民为突破口,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是结合美化净化跃进水库周边环境的要求,以xx村为首,动员每户村民用2亩左右的耕地种植果树。因缺少壮年劳力,种植果树首选易于老年人管理,果形大、果味好的苹果、脐橙、车厘子等果树,培植优势互补的产业,多渠道增加村民收入。二是向承包田地要效益。坚持农户自愿的原则,引导家中壮年劳力少的农户将承包田地以利润留成的方式承包给他人,实行连片种植的经营模式,推进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三是在延长产业链方面做文章。一方面以招商引资或村集体投资领办等形式,搞好经济作物种植。同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搞好配套服务;另一方面,主动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挂靠,签订农业订单,稳固销售渠道和销售价格。

  (三)提升劳务输出能力,加快劳动力转移。目前,欠发展农业村、组农民收入渠道还不宽,增收基础不稳固,靠年景吃饭、靠农业增收的现状并没得到根本改观,抵御自然灾害和抗市场冲击波能力低。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各级组织的头等大事来抓,以促农民增收为工作中心,加大组织领导和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

  (四)争取多方支持,实施项目建设。要加强xx地区的快速发展,推进项目建设是关键。因此,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后发优势,用足政策,争取各级支持,引进项目加快农业生产、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转变村民经济收入滞后和改善人居环境状况。

农村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5

  xxx村位于xxx镇南部塬区,总户113户,总人口 423人,总耕地面积 1324亩。截止目前,苹果栽植面积1110亩,挂果面积达 余亩,常年产量在 吨左右。有富士、秦冠、新红星、嘎啦、黄元帅等品种。目前苹果这一产业已经成为村经济支柱产业,不仅发挥着巨大的富民作用,而且已经成为村经济发展的基石。

  经过我近一年对该村各果农的走访及调研,这一个产业的发展对该村每个人的生活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并对该村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稳定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我通过走访,也是“喜、忧”参半,“喜”从何来呢?

  一喜该村是苹果生产最佳环境,该村塬面宽阔,地势*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生产苹果的最佳优生地之一。

  二喜苹果管理水*较高。村上成立了果业专业合作社,并抽调懂技术、在苹果生产管理上有一技之长的人为技术员,并由果业局专门人员指导,根据农时季节举办各种培训班。有力的提高了全村果农的技术管理水*。

  三喜果农的技术意识有所增强,自从20xx年省、市、县提出推广四大技术以来,广大果农通过对比以及自己的实践,已经深刻认识到“四大技术”的重要意义,由原来的不愿意甚至用各种方式抵制“四大技术”到现在县、镇等寻师救技的现象。

  四喜*高度重视销售渠道拓宽,自从我市全面取消两税以后,*的职能转变,通过在广州等沿海地方设立对外营销窗口。并出台一些有利于果商的政策。通过对现有信息员的培训,促使了果品营销氛围。鼓励一部分有市场意识的人走出去,大力发展果库、气调库。通过一系列的引导,从而使我村苹果的销售渠道由原来的果商一统天下大局面向多方位、全年销售局面的转化。

  在我们看到该村果业生产好的一面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该村果业生产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必须让我们高度重视,否则,将对这以产业有致命的一击。

  一是品种单一。

  中、早、晚品种比例不合理。目前该村,早熟品种基本为空白,中熟品种规模化低,严重地制约了中熟品种的发展,并且占有比例仅为10%左右,且管理粗放。晚熟品种占有比例较大,以富士为多,在果子成熟期间,销售相对集中,容易导致销售难,价格偏低以及抵御市场能力差等现象。

  二是广大果农应用各种技术死板,不灵活。

  对于一种新技术不能根据自己树势,生长等进行相应的配套。常常出现,修剪生搬硬套,喷施农药人云亦云,施肥只注重萌芽肥,忽视追肥。只注重化肥不重视农家肥。大改形只注重疏枝,不重视间挖等。

  三是市场意识。

  果子后续深加工不足以及增值空间相对较窄。许多果农对市场经济规律以及市场经济知识欠佳,往往出现别人是买果子赚钱,自己赔钱。苹果生产出来以后只注重原材料的价格,对后续产业的挖掘不足,极大的影响苹果的增值空间。

  四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遇到风调雨顺之年能有一个好收成,遇到冰雹、冻害等则力不从心。

  通过这次调研,我深刻认识到农业生产,同期长、抵御自然灾害。市场挑战能力差。同时作为我国拥有九亿农民的一个农业大国,机械化、规模化程度较低,我认为,要改变农村现状以及该村果业,必须做好一下几点:

  一是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在生产关系上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不只注重培训农业科普知识,应该全方面的培训,培训市场知识,国家的法律,法规等。把农民培育成为懂政策、懂技术、有道德、有知识的新型农民。

  二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的模式。

  农民一家一户干什么事,只能是单打独挑,处处碰壁。只有把全体果农联合起来。形成规模优势、地域优势,才能在市场的冲击下站稳脚跟。从而达到共同受益的格局。

  三是要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不应该只重视一个产业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后续产业等。否则,在主导产业遭受到各种灾害后,农民的生活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只有将各种产业配套好,各种技术应用好,农村的持续发展是实在必行的。

  四是要切实转变*职能。

  当前两税取消后,党和国家出台了许多的惠农政策。*要改变有原来的指导方向向服务方向转变。把当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从而不断提高党在农民心中的声望。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菁选5篇)(扩展2)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菁选5篇)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前提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曾经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的潜能,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农村面貌。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老化和减少,农村土地零散化、碎片化,土地产出低效化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并逐步滞后于现代农业的要求,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坎。近年来围绕落实农业农村改革部署,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这一改革主线,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经营体制的方式,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现状及难题

  街道村地处街道北面,距离城区2.5公里,下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19户,农业人口1781人,现有耕地面积1947亩,人均耕地约1.09亩。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为了体现公*原则,将耕地分级搭配,整田整土划割为若干小块分到农户,导致每家每户承包经营的耕地零散分布。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在家的“留守农户”接手耕种承包地,使地块分布更加零散。如村5组其中一户农民3.5亩旱地被划分成10余块,最小的一块地只密植了3株柑桔。分散的土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

  一是难以进行机械作业,耕作效率低;

  二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相互掣肘;

  四是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难以有效运行;

  五是对外土地流转涉及农户多,难以协商一致;

  六是地块分割产生了较多不能耕作的边界,浪费了耕地资源。围绕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通过承包权入股、土地预流转的方式,有效地实现了耕地的“团聚”和适度规模经营,劳动效率和经营效益也相应提升。

  二、土地股份制的探索及构想

  在村调研发现,虽然群众意识到了承包地散碎化的各种弊端,也有将土地“集零为整”的愿望,但缺乏系统性解决方案和具体路径,缺乏组织者。如农户间相互可以进行土地调换,但各怀心思,效果有限;外部业主整体流转集约经营因农户意见不一难以达成。鉴于此,我们在广泛调研、听取民意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试点的构想:以生产社为单位,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农户的耕地承包经营权全部入股,土地股份化,对农田进行集中整理,引进专合社、龙头企业进行成片经营。在具体探索过程中,我们分别制定了《村耕地成片经营试点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预流转协议》等,组织街道及村干部成立了工作小组,通过宣传动员并与村民们达成一致意见,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情况下,以书面协议形式,每户农民将所有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所在村民小组,村民小组和村集体资产公司完善入股相关手续,实现土地标准化整理和规模化经营。

  三、土地股份制的实践和成效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街道以村为试点村,通过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吸引民间投资,以村集体资产公司为主要载体,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民”的互利共赢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血橙基地,切实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水*,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一)落实三权分置。

  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后,推进土地股份制改革,要坚持推进“三权”分置并行,落实好集体所有权,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动摇,这是开展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前提。在实践中,稳定农户承包权,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等用益物权权能;放活土地经营权,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推行由农民一次性出租让渡土地经营权向入股经营、合作经营等共享土地经营权方式转变,形成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

  (二)规范资源管理。

  街道村xxxx年注册成立市区社区集体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对现有山坪塘、渠道、提灌站、村道、村级公益性房屋等集体资源资产进行清产核资,通过回收分散的集体资产,对村级“三资”开展集约化、规范化管理。对村集体经济共有人进行确认,为下一步村集体收益分配提供依据。按照“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思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公司,集体公司聘请专合社和农村经纪人负责生产经营,通过把村集体资源资产折股量化组建村集体公司,并整合上级财政扶持资金和吸收民间资金,实现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三方合作和互利共赢。

  (三)培育主导产业。

  一是以区大规模绿化行动项目(混交林)为支撑,通过新栽苗、嫁接等方式,规范化种植塔罗科血橙1000亩。注入社会化资本,完成“伙儿山牌”血橙商标注册,通过电商*台开展前期市场拓展、销售。

  二是林下种植蔬菜、芽菜等,并与公司签订蔬菜订单收购合同,培育近郊城市保障性蔬菜基地。

  三是发展特色水产和肉牛生态养殖,利用嘉隆竹木专业合作社竹笋加工废料为牛饲料,牛的粪便作为种植血橙有机肥,实现种养结合、种养循环。四是培育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结合血橙、蔬菜种植、有机草莓等产业,融合新村发展和七洞湖休闲体验,打造村田园综合体品牌,建立1、2家星级农家乐、农业公园,形成轻纺园区和南观路农业旅游示范点。

  (四)优化利益机制。

  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对村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村集体公司争取区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资金90万元投入血橙种植项目,专合社吸收民间资金和技术,通过采取“村集体资产公司+专合社+农户”的股份合作模式,引导农户、村集体公司和参与“三变”改革的新型经营主体依法订立合同或协议,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联结和合作机制,确定村集体与合作社共占4成、入股农户占6成的初次收益分配方案,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股权收益分配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拟实施经营收益二次返利,切实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居民股东权益。同时,聘请本村种植大户、贫困户进行长期或临时性工作,以工资收入的形式回馈种植大户和农户。

  (五)开展新村建设。

  加快“四好村”创建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着力实施农村房屋改造、风貌改造、环境整治、洁净亮化工程;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示范区内农房、道路及沿线人居环境改善逐步提升,适度统一,彰显特色;推进乡风文明示范工程建设,建立完善“一约三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反黑会),开展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文明院落等评比,开展法律明白人、法律进乡村等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生活;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2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状

  XXX地处县城南部,所在辖区共8个行政村,2个农村社区。XXX把农村基础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差距逐步缩小。

  (一)发展农业产业

  目前,农业产业调整成效明显,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省果树所种植技术为支撑,依托XXX、XXXX等产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海宏牧业为养殖龙头,大力推行“公司加合作社加银行加农户”的肉羊生产模式。现有耕地6105亩,农业人口8362人,年出栏育肥羊达到20000只,生猪出栏量9360余头,能繁殖母猪148余头,年产肉鸡65000余只。在坚持以农户为主体的基础上,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积极与农业大学、省果树所对接,在产业结构调整、新品种引进、产业技能培训上下功夫。XXX村在农综开发的基础上与农业大学合作,并签订合同共建140亩试验田,更好的促进科技成果面向实际应用和需求转化,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虽然目前XXX产业调整成效明显,但还存在很多问题:

  1、种植结构单一,农民基本还是以种植玉米等农作物生产生活;

  2、种植技术不发达,缺少专业农技人员的培训指导,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还需加强;

  3、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帮扶方式方法还需改进。

  (二)改善生态环境,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要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农业绿色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三)传承发展乡土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乡村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村级环境,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通过完善村规民约、社会诚信体系等,不断提升村民的自治水*,达到改进村风民风的实效,切实营造和谐的乡村发展环境。

  近年来,在县委、县*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经过长期的不断努力,各村文化机制体制不断健全,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渐丰富。

  1、农民业余文化组织建设不断完善,文化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群众自发组织各种文娱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在提升身心素养和幸福指数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2、各个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体育健身场所和图书馆等进一步完善,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免费对群众开放。

  3、目前,各村基本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且完善夕阳红养老院基础设施建设,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保障。

  但受到教育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制约乡村发展也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社会心理和教育有关。千百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致使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围绕“远离农村、远离农业”展开的,“不好好学习,就当农民”,是乡村家长、教师激励孩子学习动机的最有效口号。人们骨子里潜移默化的渗透着一种观念,农民不是一个体面的职业,甚至只要和农业、农村有关的人与事都会“低人一等”,这样的说法虽然略显极端,但却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念。

  (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特色减贫之路

  在攻坚脱贫方面,XXX将扶贫开发建档立卡系统内的低保贫困户7户9人,五保贫困户23户24人,全面强化包村干部责任到人,统筹推进,结对帮扶,政策兜底。为认真落实扶贫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确保贫困人口一户不落,一人不少,全部脱贫。但在在脱贫工作中,要注重新思维的培养和运用,针对不同的贫困类型采取相对的形式对贫困对象进行帮扶,并且要加强扶志的力度,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的帮扶,真脱贫、不返贫。

  二、对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考

  实现乡村振兴,首要的要明确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思路:进一步加强扶持政策落实,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加强*台载体建设,加强集群发展和特色产业建设。依据战略思路,找准战略重点,结合推进情况,全面规划,合理确定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一)推进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地”是农民生产生活、农村发展的载体。长期以来,农民缺乏新动力、新途径。特别是农村耕地“碎片化”,无法大面积进行创新型生产发展。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报告中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给农民吃了定心丸,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合理合法地将手中闲置土地流转出去,盘活土地利用价值。

  (二)当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中小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蓬勃兴起,要继续鼓励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并重点扶持解决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等难题。

  (三)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农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实行长效保护机制,改变农村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态度,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治理、生态保护问题。有效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全面推进乡村绿色发展。

  (四)传承发展乡土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本乡村特点的有效方式,传承发展农村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完善农村基本阵地建设,建立更加长久的运行机制,挖掘本土人才,从思想上振兴农村。

  (五)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特色减贫之路。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更加精准脱贫,强化脱贫质量是我们的目的。采取更加有效、创新的方式方法,改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情况。将扶贫与扶智、扶志将结合,鼓励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力争做到全部脱贫不返贫。

  (六)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额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地位,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

  1、完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建立实施乡村战略领导责任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2、强化干部服务意识,提高干部队伍对新思想、新任务的认识,紧抓落实,提高办事效率;

  3、根据党的领导,开展工作,制定适合本村的工作条例、机制。

  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改革创新、攻坚破难,要着力构建“多规合

  一、全域覆盖”的城乡规划机制,要着力构建“重点突破、系统推进”的改革创新机制,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贯彻落实各项制度,汇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坚决把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朝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不断迈进!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3

  一、农民对乡村振兴的意愿

  (一)“乡村振兴战略”知晓度高,深得百姓拥护

  调研显示,知道“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民占全部受访农民的比重达到82.8%,乡村振兴战略得到广大农村居民的积极拥护。

  (二)农民最期盼的是“生活富裕”和“产业兴旺”

  农民对乡村振兴5个方面的总要求充满美好向往,受访农民最期盼的是“生活富裕”,占40.0%;其次是“产业兴旺”,占22.7%;对“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分别占17.6%、13.8%和5.4%。

  (三)农民最急需的是资金、技术和人才

  调研显示,资金、技术和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最关键因素,受访农民认为乡村振兴最急需的是资金,占64.6%,其次是人才,占52.3%,再次是技术,占50.8%3。资金紧张、技术水*落后、人才匮乏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瓶颈。

  (四)农民最希望培训的项目是农业生产管理技术

  调研发现,目前农业新品种数量多、种类繁,农机更新快,农民急需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培训,在问及最想接受的培训项目时,58.4%的受访农民选择了“农业生产管理技术”。

  (五)农民家庭最大的负担是医疗、生产投入和教育费用

  认为“医疗”是家庭最重负担的农民最多,占全部受访农民的26.5%,其次是“农业生产投入”和“教育费用”,分别占22.9%和20.0%。农村因留守人员中老人、儿童所占比重大,对医保、教育和生活生产扶持有较高的期待。

  (六)农民认可乡村振兴取得初步成效

  受访农民最认可“道路变宽”,占66.1%;其次是“医疗更方便”,占49.8%;认可“房子变大”、“上学更容易”和“工作机会变多”的分别占29.4%、28.8%、21.9%。

  二、各地值得推广的做法

  (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进产业振兴

  1、突出地域特色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以来,各地结合本地实情和特色,积极制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x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和精准灭荒。x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森林生态旅游,提升乡村新产业新业态。x、x等地实施农业质量提升工程、农业绿色发展工程、农村脱贫攻坚工程、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及农村基层党建工程等“振兴工程”,全面破解振兴乡村难的问题。

  2、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调研显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产品是各地共同抓手,已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x发展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打造东宁县“*黑木耳第一县”,大幅度提高了农业附加值,形成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x培育“产业特色小镇”,完善农产品品牌培育体系,实现了从单一农产品生产向多元化经营转型。x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绿色支柱产业,发展“互联网加农业”拓宽农户增收途径,推进“旅游加农业”优化乡村产业结构。x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创建“三品一标”基地,做好山区村民搬迁安置工作,促进贫困户贫困村脱贫摘帽。x发展戈壁设施农业,坚持“*引导、企业建设、项目支撑、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采取“公司加合作社加基地加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开展农牧产品加工、戈壁生态休闲观光等,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3、发挥典型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

  x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列入整治工程建设计划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等项目进行扶持,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xx市全面建设县(区)级乡村振兴试验区,打造乡村振兴先导镇,培育乡村振兴示范村。x建设“美丽鹊山”文化创意园示范项目,解决村民劳动就业,带动乡镇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强宣传,全面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1、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x98%的受访村已在公共场所张贴环保宣传标识标语,提高农民环保意识。x华容县成立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和环保基金,制定了完善的环保规章制度。农民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有助于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2、美化整治,提升乡村村容村貌

  xx市以美在“全域”为要求,实施“示范提质扩面”“人居环境提升”“特色文化保护”“创业富民强村”全面提升行动,美丽乡村逐步迈向“面上美”“持久美”“内涵美”和“兴旺美”。x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质工程、农民安居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宜居示范工程,打造美丽*“x样板”。x开展绿化香化、实施街路亮化、建有文化广场、建立管护队伍行动,有效推动了农村环境整治由点向面拓展、由表及里延伸,实现了农村环境管护长效化。x西畴县实施大规模的石漠化综合治理,采取“公司加基地加农户”模式实施深度产业开发,逐步让生态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3、绿色低碳,推进污染综合治理

  从调研情况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民心。xx等地(市)打造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大力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构建“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线一风光”的乡村格局。x规范废物排放,开展“一控两减三基本”集中治理,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推广绿色循环经济模式。x开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农村环境治理工程,涌现出x县、攸县等一批农村环境治理先进典型。x大力推广以“减量化、精准化”为核心内容的生态施肥技术,不断加大有机肥料推广使用力度,避免化肥农药对农村生态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的污染和影响。

  (三)弘扬传统,完善治理,推进文化振兴

  1、植根优秀传统文化

  x黄新庄村先后兴建了农民文化礼堂、文化长廊、村民活动广场,传承了传统的狮子旱船和腰鼓表演,开展群众性的文体娱乐和联欢会,形*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浓厚文化氛围。x先后评选公布了两批55个传统节日保护基地、26个春节文化特色地区、65个省级民俗文化村、32个省级非遗主题小镇、70个传统戏剧之乡,这些保护基地和特色地区带动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播,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路径。

  2、树立乡村新风貌

  x铜鼓县通过开设道德讲堂、民心讲堂以及制定村规民约等方式,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树立了尊老爱幼、邻里互助、丧事简办、热心公益等文明新风。x仙人洞村开展“五好家庭”评选等活动,积极倡导遵守社会公德。农村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有很大改善,新时代的新农民正呈现出崭新的精神风貌。

  3、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良好的治理环境,要坚持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引领、以自治为核心的差异化治理。x萧县费村坚持法治、自治相结合,积极落实民主管理,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开展工作,维护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村民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乡村治理。xx市利民村“三治”融合着力打造农村网格化管理模式,形成村干部、民情信息员、村民齐抓共管、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新格局。

  (四)促进增收,改善民生,实现“生活富裕”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调研显示,各地多措并举,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xx市楠柳村通过拆园并园和土地流转,拓展了土地租金、房屋租赁、外出务工和自营收入等农民收入渠道。x在市场化模式下,村民以土地、房屋形式参与文旅公司的合作经营,公司优先招聘村民,并对村民进行职业培训,实现村民的自我造血、自我升值。

  2、 切实提高民生保障水*

  调研显示,各地将民生工程视为*与群众的沟通纽带,从农民最迫切的医疗和养老需求着手,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提升。x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都达到应参保人数的90%以上,努力实现应保尽保。xx市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成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69个、示范村卫生室168个。x调查的180个行政村全部配备有医疗诊所和卫生防疫人员,新农合投保率在80%以上。

  三、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任重道远

  1、乡村垃圾、污水处理能力仍严重不足

  调研显示,乡镇和行政村层面的"集中供水、供气设施和垃圾集中处理只能覆盖部分住户。农村改厕和污水处理的任务更重,部分农户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沟。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6.1%的村全部生活垃圾没有进行集中处理,82.6%的村全部生活污水没有进行集中处理。

  2、农村改厕任务艰巨

  调研显示,农村新一轮改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改厕资金主要来源于*和农户,由*投资配套污水处理体系设备,农户投资完成本户厕所改造。

  3、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条件差仍是短板

  在生产设施方面,各地反映最突出的就是水利灌溉问题,水利系统不健全,灌溉成本高,制约了农村产业发展。在生活设施方面,农村的水、电、气、路、教育、文化和网络依然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偏远的农村地区。

  (二)脱贫攻坚出现新问题需高度关注

  1、部分贫困户缺乏内生动力

  调研显示,贫困户脱贫致富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少数贫困户吃惯了“救济粮”,花惯了“便宜钱”,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不想着主动脱贫致富奔小康,而是将脱贫希望寄托于各级*、帮扶部门和结对干部给钱给物。

  2、部分非贫困户群体对扶贫政策和工作存在意见

  贫困户享受“建房、看病、小孩读书、生产”等基本不花钱的帮扶措施,而处于贫困边缘的其他农户则享受不到政策的帮扶,越来越多的非贫困户群体对扶贫政策和工作产生不满,为基层干部推进脱贫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加了难度,也不利于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群体自食其力脱贫致富。

  3、传统孝道文化受到冲击

  部分农户把老人分出去单独立户,且不赡养,找*要求解决其“贫困户待遇”。这种状况呈现蔓延趋势,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敬老、爱老、孝老文化,开始成为基层*抓“乡风文明”的难点。

  (三)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撑力不足

  1、资金不足

  乡村振兴千头万绪,基层反映的共性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如xx市百善镇有200多个自然村,有效治理污水需要铺设排水管网,资金投入巨大,百善镇财政无力承担。

  2、人才匮乏

  调研显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升与需要匹配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已经形成剪刀差,年轻人不愿意来,来了也留不住人,基层农技队伍知识严重老化,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梯次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推广新技术的人才尤其缺乏。

  3、贷款难办

  调研中不少省份反映,金融机构存在融资手续繁杂,时间长、可抵押担保物少、贷款数额小、周期短等问题。为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xx市与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合作探索创新“政、银、担”金融支农服务机制,在全市推广“劝耕贷”模式,但x市种植户仍反映,“劝耕贷”存在不到位的情况。

  (四)基层组织建设和带动力弱

  1、农村基层组织力量薄弱

  调研显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落后村,其村“两委”班子能力薄弱,“无人管事、无人干事、无钱办事”现象突出。农村“两委”班子目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2、缺乏对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的激励机制。

  目前村干部收入较低,普遍在1000~3000元/月,远低于外出打工收入。此外,村干部政治和荣誉方面的待遇少,缺乏激励机制,年轻人普遍不愿意留在村里做村干部,影响了村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制约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

  (五)部分领域融合发展不够

  1、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深

  调研显示,目前“农业加”发展的广度深度不足,与工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以及物流业融合不紧密。同时,农业产业链过短,农业研发能力弱,加工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低端环节,仓储、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多数地区没有形成科研、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2、传统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对接难

  调研显示,大多数贫困村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从事分散的传统农业生产,传统农业未能与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农产品的附加值不能得到充分提高。这些落后地区都存在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不足,品牌建设力度不够,产业布局较为分散,缺少农产品电商销售*台等问题。

  3、城乡互联互通不顺畅

  目前,部分发达省份通过建立新型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台,为城市与农村的双向互通打造绿色通道,推动着城乡产业经济圈发展。但当前城市优质资源下乡仍缺乏有效联结渠道和承接*台,支持鼓励资本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机制还不够健全,不利于实现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共赢”、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1、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小城镇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是城乡基础设施和产业互联互通的承接*台。加快小城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为原则,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现代农业、特色产品、特色经济发展相结合;建设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民俗文化传承等特色小镇;以小城镇为中心加强村庄规划,引导适当集中居住,制定农村遗弃房屋处置政策,带动农民就近城镇化。

  2、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县级行政区为基础,以建制镇为支点,搭建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台,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基础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引领示范,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培育多元化农业产业经营主体。

  (二)以基层党组织和领头人为抓手,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

  1、提高基层组织能力

  建议开展基层党组织“星级化”创建工作,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深入推进党务村务政务公开;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综合服务*台;在村庄普遍建立网上服务站点,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

  2、强化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

  实施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和后备干部培养工程,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制度;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建立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建立健全乡村致富带头人的激励机制,考虑乡村致富带头人合理的政治待遇需求,发挥好以村党支部*为代表的农村发展“领头羊”的作用,打造稳定一支政治过硬、年富力强、扎根基层、群众拥护的农村干部队伍。

  3、发挥乡贤作用

  产业项目的投资要按市场化运作,鼓励引导民间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每个乡每个村都有乡贤,通过乡贤们的人脉、资源,对接产业项目,吸引产业资金回归乡村。

  4、培养和引进人才

  将留在农村的年轻人培育成新型农民。财政设立专门的青年农民创业基金。加强对青年农民的技术培训,每年在农闲季节选拔青年农民到农业院校进行相关专业的专门培训。鼓励农业院校、农业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回乡务农。出台技术人员离岗或在岗返乡创业、工商业者返乡投身乡村振兴的鼓励扶持政策。

  (三)以精准脱贫为抓手,全面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

  1、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从调研情况看,扶贫的根本还是在于扶志和扶产业,没有产业支撑的贫困户即使脱贫也难以持续。坚持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并重,以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特色产业培育、安全住房建设为抓手,因人施策落实帮扶措施,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确保稳定增收不返贫。

  2、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扶贫能力

  调研显示,村集体经济强的村,贫困问题相对较少,村集体组织的强大能够弥补贫困户个人能力的不足。抓住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以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机遇,结合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旅游业,建立合作社、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3、强化脱贫攻坚责任监督

  强化扶贫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严肃查处。完善扶贫督查巡查、考核评估办法,严格控制各地开展增加一线扶贫干部负担的各类检查考评,切实给基层减轻工作负担。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4

  一、基本情况

  xxx位于秦岭脚下,周至县西南方,距县城约xx公里。辖xx个行政村,总人口xx万人,共有xx个党支部,其中村“两委”干部xx人,党员xx名。共有xxx人,全镇地域面积xx*方公里,耕地面积xx万亩,主导产业为猕猴桃xx亩、杂果林xx亩、苗木xx亩,中蜂养殖xx箱,2019年人均纯收入xxxx元。

  (一)壮大“领头雁”,强健战斗堡垒。实施党建引领队伍建设行动,突出抓好村“两委”换届工作,选优配强村级班子,提前谋划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逐村分析研判,排查化解矛盾,并利用镇党校加强对新任“两委”干部的履职培训,选出了一批信念坚定、政治清醒、忠诚可靠的村两委干部;同时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并加大村级标准化建设力度,营造党建氛围,全镇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

  (二)党建引领经济发展,让产业“强”起来。坚持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积极构建“党建加xx加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机制,建成xx的x工厂和,提供就业岗位xx余人,确保搬迁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指导各村因地制宜发展温室大棚和民宿经济,成立合作社,建立“合作社加电商加农户”模式,通过委托种养殖、收购、加工、销售等方式引导农户合理选择油桃、杂果、苗木、生猪及牛羊养殖等产业项目,扩大发展规模,增加农户收入;探索“党支部联创联建”新模式,援建xxx和xx,培育无花果,引导贫困村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三)党建引领环境提升,让生态“好”起来。近年来,骆峪镇坚持把人居环境提升作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载体,结合支部主题党日,组织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守护大美秦岭等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全镇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群众进村入户宣传垃圾分类、秦岭生态保护法规条例等知识,大力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八清一改”,加大农村厕所提升改造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建立秦岭北麓长效保护机制,自然生态逐步恢复。

  (四)党建引领乡风文明,让乡风“淳”起来。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成立道德评议会、红白喜事会、村民议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带领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开展送戏曲送电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传播*,凝聚正能量。并利用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播放*台、农家书屋、公共文化活动广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二、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要求,xx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上还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村党组织力量薄弱,引领能力不强。部分村党组织成员*均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体力精力和思想观念跟不上上级有关工作要求,“双带”能力(“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不强、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弱,在对接项目资金、争取政策扶持等方面思路不够开阔,与乡村振兴的要求、广大群众的期盼仍有一定的差距。党员队伍年龄、性别结构严重失衡。部分党员文化素质较低,知识结构老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由于村支两委的报酬较低和大量青壮劳动力的流失,农村中具有一定文化水*和能力的青年人大多外出务工,基层党建组织无法吸收这部分优秀人才,在发展党员时感觉到后继无人,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二)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村集体经济多处于起步阶段,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无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偏少,产品附加值低,带动作用不强。几乎没有集体经济积累,缺乏有效的带贫益贫机制,引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不强。产业发展零散,如苗木、猕猴桃、李子、油桃等特色农产品未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产业链短、利润率低。

  (三)乡村振兴缺少人才支撑。受就业机会、薪资待遇、基础设施等条件限制,一方面人口大量外流,许多青壮年迫于生计离乡外出打工,另一方面,农村致富带头人、乡土人才、优秀大学生村官中也存在“不宜久留”的思想,严重制约了合村的发展。

  三、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思考和建议

  (一)党建加务实班子,打造乡村振兴“战斗堡垒”。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首先要做好“当家人”。“当家人”必须有能力、懂科学,有现代化市场化思维,起到“领头雁"作用,能团结“两委"班子,带领村民执行政策、发家致富。其次要配好“两委"班子。“两委“”班子成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思想统团结齐心,共同为农村发展和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而不懈努力。同时釆取党员群众带头、鼓励能人巧匠回村、重点培养年轻干部,对现有人才进行政策倾斜,对后备力量进行储备,打造一支给力的骨干队伍。在此基础上加大全镇党员教育培训力度。定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如观看视频、现场参观等方式加强党性教育、廉洁教育和政策法律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社会治理培训,开拓党员干部的视野,提高全镇党员素质。

  (二)党建加规划,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强化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规划引领,结合镇域实际,绘制发展蓝图,合理稳步推进。按照“突出生态、注重规模、调优结构、做大品牌、做强农业、推动发展”的思路,同“十三五”总体规划、追赶超越总体规划、农业产业化总体规划相互衔接,坚持特色农业、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紧密结合实际,立足本村资源优势,充分酝酿讨论,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形成科学完备、适度超前、操作性强的规划体系,做到总体规划明方向、专项规划相协调、重点规划有深度、建设规划能落地。

  (三)党建加精神文明,坚持乡村振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明理、感恩、诚信、自强”教育,持续开展 “十送”活动、“道德大讲堂”、“乡贤论理”等活动,广泛开展“五好模范”家庭评选和“颂党恩”等活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努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致富本领。发挥好农村党组织核心作用、家庭基础作用、新乡贤带动作用,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农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焕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文化支撑。

  (四)党建加生态环境,守住乡村振兴“美丽家园”。持续加大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四大保卫战,加快农村污水处理,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抓好源头防控,使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对秦岭北麓“五乱”问题、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宣传工作,建立秦岭北麓保护长效机制,建设绿色美丽文化乡村,推进党建引领生态振兴,逐步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

  (五)党建加推动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必须以村集体经济作保障,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要强化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大力发展有本土特色的农村文化、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结合“三变”改革,因地制宜选好村级集体产业项目,探索符合我镇实际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和模式,用好扶持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xx万元启动资金,并引导经营主体参与村集体经济,开展土地托管、相互入股等形式,发展规模经验、增加集体收入,带动农民增收,最大限度盘活村级资产、资源,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村级党组织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党员领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发展规模经营,拓宽增收渠道。要充分发挥农村电商的积极作用,打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为产业振兴、农民增收发挥应有的作用。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5

  一、xx县xx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XX村概况

  XX村座落在民权县县城的东北部,与县城相连,距县城22公里,距镇*所在地1公里,公路从村中穿过,地理条件优越,全村总面积为13*方公里,辖8个自然村13村民小组,713户人,全村可用耕地3024亩,水面面积50亩,2007年人均纯收入4200元,村群众经济收入达4万元,全村共有65名党员,设一个党总支,二个党支部,下设11个党小组,村级组织健全。

  (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1、精心谋划,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群众参与,科学编制,坚持标准,逐步到位”的原则,设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

  2、理清思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利用X村地处城郊的地理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群众资产的管理,着力抓好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和村级群众经济稳步发展。一是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和效益

  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用心引导村民发展优质粮食作物,大棚蔬菜、瘦肉型生猪等农产品,并不断扩大大棚蔬菜种植和家禽家畜养殖规模,如司庄、梅山、黄村、仰村八个村民小组利用毗邻城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建立了占地800亩的大棚蔬菜基地,为城区居民带给新鲜蔬菜,菜农收入稳步提高。二是用心发展种植草莓、甘蔗基地400亩和农村种类中介服务组织,扶优做强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带动村民用心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三是用心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输出工作,增加劳力经济收入。

  3、整合资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X村坚持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入手,应对农村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看病难等“热点难点”实际问题,村两委干部用心争取上级*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村民也自愿捐款,多渠道筹措资金,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4、建立机制,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领导。

  按照林七乡党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组,X村总支*王继思为组长、村委会主任王继祥为副组长,两委村干部为成员,村文书为信息报道员。并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新农村建设工作,真正构成了“市指导、县组织、乡镇主抓、村实施”的良好氛围。

  二、X村新农村建设的一点成效

  1、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从X村的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切合村情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做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的关系,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2、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X村下辖8个自然村,一方面既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从解决好农民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找准突破口,根据当前的资源和工作力量,突出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分步实施。

  3、干群关系得到必须改善。

  以前乡镇干部及村干部下农村入农户时,是“要钱要命”,而此刻是“送钱送物”。

  三、X村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1、徐村党员干部和农民中尚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

  该村党员干部虽然对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很清楚,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多数人却表示要等上面布置;多数农民也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部分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农村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来进行的,这证明X村部分农村党员干部还存在思想不够*,不够开拓性,创新性地去开展工作。如此看来,X村两委领导班子尤其是村*和村委会主任的素质高低,必须程度上决定着该村新农村建设行动的成败。

  2、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投入少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实行一事一议制度,但由于各种原因,一事一议较难统一农民的意见,使得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目前农业投入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

  3、村民文化素质不高,对科技应用的不够

  实践告诉我们,要想使农民富起来,使他们成为新型农民,不加大科教的投入力度,不注重农村的卫生事业、法制教育是不行的,没有高素质的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我认为要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用5—10年的时间,建立培训示范基地,培养一些精通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畜牧特产业等技术能人,让每一个农户至少要有一个懂技术的明白人,要以乡、村为单位做好非农业的专业技术培训。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菁选5篇)(扩展3)

——康复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康复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

  未来,我国康复医院的市场规模在千亿以上。20xx年,*启动康复医疗服务三级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其中专业的康复医院主要承接综合医院急性后期的病人。按照一家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对接1-2家康复医院测算,未来我国康复医院的个数将达到8000-10000家,对应的市场规模在1500亿元左右。而截止20xx年,我国康复医院的个数为376家,康复医院的总收入仅58亿元。考虑康复市场巨大市场潜力和政策催化需求释放,康复医疗产业面临巨大机遇,维持行业增持评级,相关受益公司包括湖南发展(000722)、和佳股份(300273)和澳洋科技(002172)。

  康复医院易以托管或者合作投资方式开展。在严格控制药占比的政策背景下,大型公立综合医院急需扩大医疗服务收入,康复科或康复医院具有低药占比高治疗费用的特点,为医院创收提供新的增长点,但康复治疗不同于临床治疗,强调患者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化服务,大多数公立医院不具备康复技术的管理体系。而市场凭借成熟的管理经验、差异化的服务和技术培训体系赢得与公立医院合作的机会,直接嫁接公立医院资源,实现病人快速转诊,同时,采用标准化的治疗流程,轻资产运营的模式,实现康复医院的快速扩张与复制。

  康复医院具有高利润率、易复制的特点。对比综合医院,康复医院回报快,2~3年便可实现盈利,单位病床投入成本低,利润率高,以上海首家二级康复医院—一康康复为例,20xx年4月正式运营,20xx年便扭亏为盈,20xx年净利润率高达19.8%。且康复医疗多为标准化的治疗手段,易复制扩张。目前,我国个人办康复医院占比达到44%。随着社会办医政策的持续推进,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民营资本迈入康复产业。

  康复治疗的医保支出占总医保支出比例极低。以广东省为例,医疗保险及工伤保险中康复总支出的占比仅为3.3%,医疗资源与康复资源的配置严重失衡,阻碍了康复产业的发展。20xx年3月22日,人社部、卫计委、民政部、*、残联五大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新增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的通知》(人社部发?20xx?23号),将“康复综合评定”等20项新增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对比原有9项,支付范围得到成倍扩大,有望改善目前康复治疗医保占比低的状况,带动康复医学市场迅速扩容。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菁选5篇)(扩展4)

——乡村产业振兴的调研报告5篇

乡村产业振兴的调研报告1

  20XX年3月28日至4月18日,对石堆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石堆镇位于安丘市东部,面积67*方公里,辖47个行政村,1.06万户,人口3.9万,耕地面积*万亩。今年以来,石堆镇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着力点,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以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为主线,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基本情况

  (一)全面摸排,掌握第一手资料。

  全面摸清每个村底数,包括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村规民约制定、在外能人、矛盾纠纷、村霸村痞等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四个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突出重点,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

  一是产业兴旺方面。开展“带富增收富民”活动。

  1、培育一项致富产业。各村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确定一项或多村确定一项能够有带动性的增收产业项目,增加群众收入。

  2、培训一套致富技能。通过外出参观学习、举办种养业、务工知识等培训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培训达到90%以上,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各村帮助留守人员联系工艺品加工、农产品粗加工等项目,最大可能的增加家庭收入。3、探索一条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金融信贷单位,对有意向发展项目缺少资金的家庭,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复退军人、回乡创业大学生创办项目,帮助落实贷款方案,最大限度的提供金融服务。

  二是生态宜居方面。开展“乡村环境整治”活动。

  1、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和卫生整治,通过落实门前三包,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环境的意识,确保村庄环境卫生长期清洁。坚持“应绿尽绿,能绿则绿”,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绿化、亮化,房前用竹篱、围栏围起,房前屋后规范栽种瓜果、绿化小品,全村形成“植物自然,乡土浓郁”的景观。

  2、加快美丽村庄建设,全镇打造西莲池、前留晃、阿洛、西河洼、董家下坡、马家亭子、梯门、娄戈8个示范村。

  3、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镇驻地村、社区中心村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农村居民向镇区、社区集中居住。

  三是乡风文明方面。开展“倡树新风正气”活动。

  1、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每月确定一个评选主题,在“阳光议事日”活动中开展“移风易俗标兵”“石堆好青年”“种养殖能手”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利用电视、报纸、微信等形式,对先进典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激发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目前已评选巾帼标兵117名、移风易俗标兵121名、石堆好青年92名。

  2、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增强群众简办婚丧嫁娶事宜、远离不良习俗的自觉性。

  3、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广场舞大赛、消夏晚会、农民趣味运动会、书画展等系列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4、每村打造1条文化长廊,重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知识,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引导观念,让大家感受到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尚。

  四是治理有效方面。

  1、开展“街头巷尾*安”活动。每村配备1名警务助理,每村建立一支治安巡逻队伍,警务助理牵头开展治安巡防,信息收集、矛盾化解工作。每村建成一套“天网”监视系统,连接派出所治安监控*台。每村组建一个警民微信交流的群,提供警务服务、典型案件和安全防范等信息,随时随地与群众进行互动、交流。

  2、开展“全民参与调解”活动。每社区聘请1名法律顾问,在阳光议事日组织法律咨询和宣传,让法律咨询服务形成常态化。各村成立调解委员会,由支部*任主任,由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优秀村民和评选出的先进典型组成,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力求“小事不出村”。每村建立一处“听证室”,对家长里短、邻里争吵等简单矛盾纠纷实行村级听证。

  五是开展“干部能力提升”活动,强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保障。制定了《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村干部工作职责,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每月召开一次“阳光议事”会议,组织学习农业技术、法律常识、健康保健等知识,充实阳光议事内容,增加阳光议事日的吸引力。要求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确定一个净增收不低于3万元的致富项目。发展村庄集体经济,在盘活资源、招商引资、土地流转上下功夫,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确保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低于5万元。

  (三)打造示范点,进行典型带动。

  重点打造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四个示范点。其中,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规划面积3500亩,已建成1500多亩,是集观光旅游、户外运动、休闲采摘、餐饮娱乐、农事体验、延伸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综合体。目前,已发展阡陌人间、步云山庄、云岭人家、环秀山庄等11家休闲农庄和1处步云赛鸽文化交流中心。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发展大樱桃、草莓、蔬菜等高效种植大棚80个,发展西瓜、大桃、黄金梨等1500亩。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规划面积2200亩,已建成1100亩,已发展百汇紫苏庄园、东顺蒜黄种植基地、华仔蔬菜种植基地、田硕洋葱种植基地、孟戈有机蔬菜合作社种植基地等5家。

  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占地150亩,已建成高效种植大棚45个。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占地面积358亩,以生产生活生态、健康文化旅游为主题,建设木本粮油博物馆、文冠果加工和旅游综合体、文冠果健康体验展示中心,打造文冠果种植、选育、高产示范、集散、加工、营销一体化的全国木本粮油谷。目前,已经栽植文冠果210亩。全部建成后,带动就业人数300余人,年可实现利润2900万元,利税700余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教育引导不够。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尤其在发展产业方面,目前大部分产业项目主要以工商资本下乡的方式建设,通过引导群众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难度很大。

  (二)缺乏政策、资金扶持。在基础设施提升方面,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镇级财政不足,单凭县、镇、村三级财力,很难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人才匮乏。目前,广大农村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大学生及高层次人才不愿到农村创业。回来的也只有在外能人到村担任村干部。

  三、意见建议

  (一)建议加大对群众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培训力度,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建议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完善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医疗、教育、文体等设施,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

  (三)建议加大政策扶持、项目扶持、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建设田园综合体、郊野公园和休闲农庄,打造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区。

  (四)建议上级职能部门提供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各类支持,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乡村产业振兴的调研报告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响应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进一步加强农村建设,发展农村产业,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丽宜居生活家园。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尽管在一系列强农、富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但很多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是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对农村发展战略的再提升。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求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各项涉农经济制度,而且注重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有效推动乡村发展、农民致富。经过对相关政策学习梳理,并采取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结合南城区实际,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南城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状

  南城区地处县城南部,所在辖区共8个行政村:北沙河、胡家庄、南杨家庄、孟家庄、杨家庄、申奉,2个农村社区:太纺二社区、天利达二社区。南城区把农村基础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差距逐步缩小。

  (一)发展农业产业

  目前,农业产业调整成效明显,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省果树所种植技术为支撑,依托玉露香梨、早黑宝葡萄等产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海宏牧业为养殖龙头,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银行+农户”的肉羊生产模式。南城区现有耕地6105亩,农业人口8362人,年出栏育肥羊达到20000只,生猪出栏量9360余头,能繁殖母猪148余头,年产肉鸡65000余只。在坚持以农户为主体的基础上,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积极与山西农业大学、省果树所对接,在产业结构调整、新品种引进、产业技能培训上下功夫。申奉村在农综开发的基础上与农业大学合作,并签订合同共建140亩试验田,更好的促进科技成果面向实际应用和需求转化,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虽然目前南城区产业调整成效明显,但还存在很多问题:

  1、种植结构单一,农民基本还是以种植玉米等农作物生产生活;

  2、种植技术不发达,缺少专业农技人员的培训指导,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还需加强;

  3、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帮扶方式方法还需改进。

  (二)改善生态环境,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要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农业绿色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自“拆违治乱提质”城乡环境大整治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各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形成了源于自然,用之于田,绿色环保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秸秆焚烧现象也没有了,农村大气环境得到了大大改善。畜禽养殖采取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的模式,以就地就近种养还田和农用有机肥为方向,加强畜禽粪污处理利用设施建设,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得到集中处理。各村积极响应上级指示,清理本村建筑垃圾以及生活垃圾,进行墙壁美化,大力改善村容村貌。虽初步建立了生态系统保护的长效机制,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很多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很差甚至缺乏,今后还需采取设立环境课堂、加强舆论宣传等方式逐步提高村民环保意识;优质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临污染加重等问题凸显,农业生态环境成为短板,还需加强建设高标准、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三)传承发展乡土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乡村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村级环境,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通过完善村规民约、社会诚信体系等,不断提升村民的自治水*,达到改进村风民风的实效,切实营造和谐的乡村发展环境。

  近年来,在县委、县*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经过长期的不断努力,各村文化机制体制不断健全,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渐丰富。

  1、农民业余文化组织建设不断完善,文化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群众自发组织各种文娱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在提升身心素养和幸福指数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2、各个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体育健身场所和图书馆等进一步完善,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免费对群众开放。

  3、目前,各村基本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且完善夕阳红养老院基础设施建设,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保障。

  但受到教育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制约乡村发展也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社会心理和教育有关。千百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致使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围绕“远离农村、远离农业”展开的,“不好好学习,就当农民”,是乡村家长、教师激励孩子学习动机的最有效口号。人们骨子里潜移默化的渗透着一种观念,农民不是一个体面的职业,甚至只要和农业、农村有关的人与事都会“低人一等”,这样的说法虽然略显极端,但却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念。

  (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特色减贫之路

  在攻坚脱贫方面,南城区将扶贫开发建档立卡系统内的低保贫困户7户9人,五保贫困户23户24人,全面强化包村干部责任到人,统筹推进,结对帮扶,政策兜底。为认真落实扶贫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确保贫困人口一户不落,一人不少,全部脱贫。但在在脱贫工作中,要注重新思维的培养和运用,针对不同的贫困类型采取相对的形式对贫困对象进行帮扶,并且要加强扶志的力度,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的帮扶,真脱贫、不返贫。

  二、对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考

  实现乡村振兴,首要的要明确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思路:进一步加强扶持政策落实,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加强*台载体建设,加强集群发展和特色产业建设。依据战略思路,找准战略重点,结合推进情况,全面规划,合理确定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一)推进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地”是农民生产生活、农村发展的载体。长期以来,农民缺乏新动力、新途径。特别是农村耕地“碎片化”,无法大面积进行创新型生产发展。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报告中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给农民吃了定心丸,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合理合法地将手中闲置土地流转出去,盘活土地利用价值。

  (二)当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中小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蓬勃兴起,要继续鼓励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并重点扶持解决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等难题。

  (三)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农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实行长效保护机制,改变农村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态度,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治理、生态保护问题。有效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全面推进乡村绿色发展。

  (四)传承发展乡土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本乡村特点的有效方式,传承发展农村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完善农村基本阵地建设,建立更加长久的运行机制,挖掘本土人才,从思想上振兴农村。

  (五)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特色减贫之路。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更加精准脱贫,强化脱贫质量是我们的目的。采取更加有效、创新的方式方法,改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情况。将扶贫与扶智、扶志将结合,鼓励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力争做到全部脱贫不返贫。

  (六)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额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地位,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

  1、完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建立实施乡村战略领导责任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2、强化干部服务意识,提高干部队伍对新思想、新任务的认识,紧抓落实,提高办事效率;

  3、根据党的领导,开展工作,制定适合本村的工作条例、机制。

  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改革创新、攻坚破难,要着力构建“多规合一、全域覆盖”的城乡规划机制,要着力构建“重点突破、系统推进”的改革创新机制,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贯彻落实各项制度,汇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坚决把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朝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不断迈进!

乡村产业振兴的调研报告3

  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沂南县深刻领会“五个振兴”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丰富内涵,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子,具体如下:

  一、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机制初步形成

  (一)形成了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村金融供给机制。针对脱贫攻坚,开发了“富民农户贷”“富民生产贷”和“央行资金产业扶贫贷”,经验在全省推广。针对一般农户,推出普惠型的“富民发展贷”,被评为“2018年度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优秀金融产品”。针对新型经营主体,推出“惠农贷”“兴农贷”,并积极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

  (二)形成了政银担协同支农的推进机制。为破解银行贷款积极性不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风险高等问题,先后引入省农担、山东德宇担保公司、临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设立沂南县智圣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形成了省、市、县三级互为补充、*等竞争的信贷担保增信格局,构建了政、银、担合力创新金融服务新机制,为农业农村发展集聚了新动能。

  (三)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信用评价机制。在评级授信、信贷准入环节,借助*资源,县乡村三级联动,对贫困户,建立了“721”贫困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适合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指标量化体系,按照“推荐备选类、关注培育类、整改规范类”分层管理,精选信用良好的主体批量推荐给银行、担保公司。

  (四)形成了多渠道的金融产品创新集聚机制。近年来,沂南县农村金融创新亮点频出,全国首家农地收储公司落地,农业发展银行的红色旅游、光伏扶贫、田园综合体贷款,农业银行的田园综合体、旅游扶贫贷款,农村商业银行的富民农户贷、富民生产贷,邮政储蓄银行的富民发展贷、临商银行的“惠商贷”等业务在沂南首发试点并推广,充分发挥了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沂南正成为金融产品创新的“孵化地”,金融创新助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氛围基本形成。

  (五)形成了农业新业态新模式联动发展机制。金融资金撬动了社会资本的投入,有效促进了蔬菜种植、粮食生产、畜牧养殖、种苗等优势特色产业,催生了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田园综合体等终端型、体验型、智慧型新业态,形成了多产业融合的新六产发展模式,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助推了脱贫攻坚,开创了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六)形成了应对有效的农村金融风险化解机制。将农村金融风险化解作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作为全县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重要内容抓紧抓实,对出现的农村金融风险及时分析论证,明确镇村对抵押资产的监管看护、协助处置责任,维护好银行债权。严厉打击农村非法集资行为,规范整顿涉农民间融资机构,排查整治涉农非法金融信息,肃清农村金融乱象。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信贷支持力度不够。由于农户贷款主要是应用于农业生产,贷款面广、额度小、数量大,投入成本高,回收周期长,收入回报有限,自然风险较大,从而导致了多数农村金融机构对支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够强、积极性不高。

  (二)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能力不足。仍然是以传统的存、贷、结算、汇兑等业务为主,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贷款融资,如证券、个人理财、信托、网银、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仍不能满足,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均缺乏特色化。

  (三)农村资源要素仍未有效激活。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单一,农村生产经营户评信难、抵押物少、估值低、难以变现。如何进行农村抵押物市场化处置、实现流转变现,是农村金融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三、工作措施建议

  一是由金融产品创新向金融服务创新转变。围绕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探索改革优化金融服务体制机制中不适应实体经济需求的业务环节,沿着产业链条培植客户、培育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把沂南县打造成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研发基地,以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二是由稳步发展普惠金融向进一步激活农村产权融资功能转变。沂南县承担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农地抵押贷款改革试点,下一步,把激活农村资源要素作为重要引擎,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重点对象,不断拓宽农业农村融资渠道,构建程序简便、风险可控、高效运行的农村产权融资机制,使抵押贷款管理形成闭环。

  三是由机制建立向理顺机制、完善运行程序的转变。探索整合人力、物力资源,把“两权”抵押贷款等信贷业务中涉及风险补偿、贴息、担保费补给和奖补政策实施中各环节落实到具体部门,明确职责任务、完成时限,实行“一站式”一揽子服务。同时,针对扶贫贷款、产权贷款、央行资金产业扶贫贷等贷款品种,风险完全由金融机构自行承担的,按一定比例给予奖补。

  四是加快推进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抓住我县被省人民银行列入普惠金融示范区的机遇,加大政策扶持,鼓励银行机构加强乡镇及以下网点的布设;完善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全国性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银行建设面向小微企业的专营机构和特色支行;引导邮政储蓄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稳步发展小额涉农贷款业务,推动邮储资金回流农村;鼓励农村商业银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支农市场定位。鼓励保险业机构、人员、服务“三下乡”,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引导保险资金以适当方式服务于城镇化建设、“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

乡村产业振兴的调研报告4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XX年监督工作计划的安排,6至8月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方青带领由农业农村工委人员、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组成的调研组,先后深入6个乡镇(街道),实地视察部分乡村振兴示范带及其建设项目。召集10个相关部门和东、中、西片12个乡镇(街道)及部分村干部、农业产业带头人进行座谈交流,台风“利奇马”过后又走访了两家农业企业,广泛收集我市乡村振兴工作情况以及对该项工作的意见建议,并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自去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市委市*高度重视。市委*、*亲自挂帅,成立由50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和7个专项工作组,出台五年实施意见,召开千人大会,保障资金要素,部门乡镇联动推进,以精品示范带打造和生态休闲产业带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示范带建设有序推进。编制完成12条示范带规划并分期实施,突出抓好24个产业带项目建设,截止8月底共完成投资11.75亿元。其中,雁山溪谷·秀丽田园示范带在去年通过温州市考核验收,山水雁楠等5条示范带建设进展顺利。二是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市*启动了我市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乐耕清耘”的培育工作,铁皮石斛、茶叶、笋竹、花卉苗木、中药材等主导特色农业在各示范带得到蓬勃发展,雁荡山铁皮石斛成功亮相北京世园会;成功打造了下山头石斛田园综合体项目,大荆镇被列入20XX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三是生态环境显著改善。300多个村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共创成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1个,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3个、特色精品村14个、达标村161个,温州美丽乡村标杆乡镇2个、样板村3个。四是农村改革全面深入。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培育了6家温州“三位一体”典型合作组织,建立了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并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制度。五是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坚持“项目为王”,依托“党建联盟”,多渠道推进村集体增收,去年和今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分别增长21.26%和21.67%。去年,示范带吸引游客30万人次,旅游消费6000万元。同时,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全面小康计划,多措并举,深入开展扶贫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对示范带建设认识存在偏差。目前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覆盖到的乡村较少且大部分位于乐清东部,面上其他乡村有失落感。不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不足,等靠要思想较严重。示范带普遍依靠财政资金支持,社会资本占比较低,乡村主体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示范带项目重建设轻管护现象比较突出,而且受土地指标限制,租地建设情况较为普遍,后续维护资金压力较大。

  (二)农村产业仍然不大不强。一是缺少大而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三产融合程度低。除铁皮石斛等少数产业外,各类农业主体大都仍处于低小散状态。农业种养加、农业+旅游+文化、森林康养服务、互联网+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二是产业发展缺少资金支撑。不少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村办公楼或者旧厂房出租,持续增收渠道少;一些山老区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自我造血功能低下,工商资本进入受区位因素、土地指标等限制较大。三是农业抗风险能力低,超强台风“利奇马”给灾区种养业造成重创(全市合计直接经济损失35.38亿元,其中农业损失17.12亿元),非洲猪瘟使养猪业伤筋动骨。

  (三)农村环境提升还需持续发力。一是规划引领不够。乡村规划操作性不强,村居规模化调整之后,规划修编未及时跟上。二是美丽乡村创建氛围不浓。美丽乡村建设进度偏慢,创成覆盖率较低。三是农村环境整治还需提升。乡镇街道建城区之外的一些村庄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整治工程缺乏专业指导,工程质量难以保障。

  此外,调研中反映较多的还有:农村人才严重缺乏,农技服务队伍力量薄弱;农村文化礼堂管理运行不到位,常态化活动难以持续。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自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是在干部配备管理上优先考虑农业农村。要配齐配强乡镇干部,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快乡村年轻干部的培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在要素资源配置上优先考虑农业农村。资金投入、用地配置、金融支持等政策要素都要向“三农”倾斜。特别是对调研中反映较多的农村产业用地需求问题,建议进行专项调查、认真研究。对一些农业临时设施的搭建、自产自销农产品加工展销用地应尽量放宽政策。还应出台一些有吸引力的,支持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工商资本下乡的配套政策,并持续发力。三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农业农村。在农业保险、农村交通、饮水住房安全、养老服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加快补齐短板、完善提高;继续深入做好村集体经济消薄防滑、低收入农户脱贫防贫减贫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尤其是“利奇马”台风造成的惨重损失呼唤我们必须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要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品种范围,加大参保的财政补助力度。保险公司要提高保额,降低保险费率,并合理及时足额理赔,切实提高农业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乡村振兴的信心。

  (二)进一步加强示范引领推进全面振兴。示范带建设应尽量覆盖到更多的乡镇街道和村居,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如虹桥等几大集镇要设带设点,中雁绿道示范带可以延伸到城北秦垟。未覆盖到的地方,要深入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的政策和示范带成果,增强乡村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自然禀赋和区位条件设计振兴目标。乡镇街道要克服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动筹措资金,广泛发动社会资本参与,打造自己的示范带、示范点。有关部门要适应乡村振兴战略新要求,整合资金,联动配合,聚焦发力,把示范带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美丽风景线,努力实现以点带面、由线到片的全面振兴。

  (三)进一步引导农村产业做大做强。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各级*要像重视工业一样重视农村产业振兴。一是重点扶持优势产业。注重品牌带动,大力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国家和省级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并对同类产品进行整合提高,避免无序竞争。二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由简单的种养殖模式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并拉长产业链,增强农村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森林康养、特色民宿经济等,加快培育新业态。三是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引入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在我市建立相关科研基地。努力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全、示范带动强的现代化乡村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产业发展*台。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三位一体”合作体系和农村要素配置改革,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户开展经营合作,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一村一品”,带动农民增收。

  (四)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全域美”。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结合村(社区)规模调整和新一轮国土规划调整,及时修编村庄规划,在建设用地等方面为乡村振兴预留发展空间。按照市域乡村规划确定的特色村、重点村、一般村,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分类建设,引导村庄个性发展。二是继续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巩固提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深入抓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革命,认真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特别是建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终端设施;继续抓好截污纳管扫尾工作,加快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拆除一些难以改造提升的公厕,可采用嵌入式公厕替换。广泛开展“一村万树”、农家庭院绿化美化等,不断增强农村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重视农村环境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和后期维护问题。要加强对农村建设工程监管,积极探索解决公用设施后续维护资金来源问题,避免因质量问题或维护跟不上而影响使用、造成浪费。同时,示范带建设、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人才、文化和组织振兴的支撑。农村本土人才、职业农民的培育,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水*的提升也要不断加强,同步推进。

乡村产业振兴的调研报告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前提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曾经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的潜能,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农村面貌。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老化和减少,农村土地零散化、碎片化,土地产出低效化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并逐步滞后于现代农业的要求,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坎。近年来围绕落实农业农村改革部署,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这一改革主线,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经营体制的方式,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现状及难题

  街道村地处街道北面,距离城区2.5公里,下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19户,农业人口1781人,现有耕地面积1947亩,人均耕地约1.09亩。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为了体现公*原则,将耕地分级搭配,整田整土划割为若干小块分到农户,导致每家每户承包经营的耕地零散分布。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在家的“留守农户”接手耕种承包地,使地块分布更加零散。如村5组其中一户农民3.5亩旱地被划分成10余块,最小的一块地只密植了3株柑桔。分散的土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

  一是难以进行机械作业,耕作效率低;

  二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相互掣肘;

  四是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难以有效运行;

  五是对外土地流转涉及农户多,难以协商一致;

  六是地块分割产生了较多不能耕作的边界,浪费了耕地资源。

  围绕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通过承包权入股、土地预流转的方式,有效地实现了耕地的“团聚”和适度规模经营,劳动效率和经营效益也相应提升。

  二、土地股份制的探索及构想

  在村调研发现,虽然群众意识到了承包地散碎化的各种弊端,也有将土地“集零为整”的愿望,但缺乏系统性解决方案和具体路径,缺乏组织者。如农户间相互可以进行土地调换,但各怀心思,效果有限;外部业主整体流转集约经营因农户意见不一难以达成。鉴于此,我们在广泛调研、听取民意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试点的构想:以生产社为单位,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农户的耕地承包经营权全部入股,土地股份化,对农田进行集中整理,引进专合社、龙头企业进行成片经营。在具体探索过程中,我们分别制定了《村耕地成片经营试点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预流转协议》等,组织街道及村干部成立了工作小组,通过宣传动员并与村民们达成一致意见,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情况下,以书面协议形式,每户农民将所有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所在村民小组,村民小组和村集体资产公司完善入股相关手续,实现土地标准化整理和规模化经营。

  三、土地股份制的实践和成效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街道以村为试点村,通过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吸引民间投资,以村集体资产公司为主要载体,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民”的互利共赢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血橙基地,切实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水*,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一)落实三权分置。

  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后,推进土地股份制改革,要坚持推进“三权”分置并行,落实好集体所有权,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动摇,这是开展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前提。在实践中,稳定农户承包权,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等用益物权权能;放活土地经营权,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推行由农民一次性出租让渡土地经营权向入股经营、合作经营等共享土地经营权方式转变,形成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

  (二)规范资源管理。

  街道村20XX年注册成立市区社区集体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对现有山坪塘、渠道、提灌站、村道、村级公益性房屋等集体资源资产进行清产核资,通过回收分散的集体资产,对村级“三资”开展集约化、规范化管理。对村集体经济共有人进行确认,为下一步村集体收益分配提供依据。按照“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思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公司,集体公司聘请专合社和农村经纪人负责生产经营,通过把村集体资源资产折股量化组建村集体公司,并整合上级财政扶持资金和吸收民间资金,实现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三方合作和互利共赢。

  (三)培育主导产业。

  一是以区大规模绿化行动项目(混交林)为支撑,通过新栽苗、嫁接等方式,规范化种植塔罗科血橙1000亩。注入社会化资本,完成“伙儿山牌”血橙商标注册,通过电商*台开展前期市场拓展、销售。

  二是林下种植蔬菜、芽菜等,并与公司签订蔬菜订单收购合同,培育近郊城市保障性蔬菜基地。

  三是发展特色水产和肉牛生态养殖,利用嘉隆竹木专业合作社竹笋加工废料为牛饲料,牛的粪便作为种植血橙有机肥,实现种养结合、种养循环。四是培育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结合血橙、蔬菜种植、有机草莓等产业,融合新村发展和七洞湖休闲体验,打造村田园综合体品牌,建立1-2家星级农家乐、农业公园,形成轻纺园区和南观路农业旅游示范点。

  (四)优化利益机制。

  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对村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村集体公司争取区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资金90万元投入血橙种植项目,专合社吸收民间资金和技术,通过采取“村集体资产公司+专合社+农户”的股份合作模式,引导农户、村集体公司和参与“三变”改革的新型经营主体依法订立合同或协议,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联结和合作机制,确定村集体与合作社共占4成、入股农户占6成的初次收益分配方案,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股权收益分配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拟实施经营收益二次返利,切实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居民股东权益。同时,聘请本村种植大户、贫困户进行长期或临时性工作,以工资收入的形式回馈种植大户和农户。

  (五)开展新村建设。

  加快“四好村”创建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着力实施农村房屋改造、风貌改造、环境整治、洁净亮化工程;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示范区内农房、道路及沿线人居环境改善逐步提升,适度统一,彰显特色;推进乡风文明示范工程建设,建立完善“一约三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反黑会),开展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文明院落等评比,开展法律明白人、法律进乡村等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生活;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菁选5篇)(扩展5)

——乡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3篇

乡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

  一、全区乡镇街产业区开发建设状况

  自1996年杨村镇建立私营经济区开始,全区乡镇街道产业区经历了从少到多,从起步到形成一定规模的逐步发展过程。20xx、20xx年为快速发展时期。截止到20xx年10月底,全区已开工建设的20家乡镇街产业区总规划土地面积82.8*方公里(含白行车王国、大良)。已开发面积22*方公里,累计基础设施投入8亿元,有七个产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七通一*,其余均实现五通一*;产业区已建成污水处理厂3座;实际入驻企业700余家,今年1—10月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利税7.3亿元,招商引资24.7亿元。

  乡镇街产业区的建设,对于促进全区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城市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乡镇街道产业区已成为全区发展的重要载体。20xx年,产业区招商引资30亿元,占乡镇街道引资总额的80%,占全区引资总额的47.6%。二是乡镇街产业区税收已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xx年大王古产业区实现税收2400万元,占全镇财政收入的89%,上马台产业区实现税收5000万元,占全镇财政收入的75%。三是促进了乡镇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半数以上的产业区逐步形成了工业企业相对集中,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的格局,初步解决了过去乡镇工业“满天星”布局、环境治理难、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四是为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起到了支撑作用,截止到20xx年10月底,乡镇产业区累计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4.7万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工作举措

  l、规模小,发展速度缓慢,综合效益低。

  主要体现是20xx年已开发建设的18个产业功能区实现销售收入为63亿元,创税收3.5亿元,仅占全区税收总额11%。*均每个功能区年实现销售收入、税收分别为3.5亿元和0.2亿元。不足一个中型企业规模。每亩创税收远低于XX开发区和周边先进区县。由于土地指标及自身环境政策的制约,发展速度较慢,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外界无法抗衡。

  2、定位不明确、产业特色不突出。

  因乡镇产业区多数是以原乡镇工业较集中区域为雏形发展起来的,规划明显滞后,由于产业区规划起点低,招商引资门槛低,功能定位、产业定位不明确;造成产业分散,产业特色难以形成。目前,除上马台、王庆坨产业功能区形成相对集中的特色产业,其他多数行业分散。

  3、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服务配套功能差。

  多数乡镇产业功能区还处在“五通一*”的水*上,有的根本不具备投资条件,70%以上的产业功能区无污水处理设施,*为功能区应提供的融资、管理咨询、劳动用工、安全保障等方面服务欠账较大。

  4、土地利用粗放,工业、建设用地相对闲置。

  目前,多数产业区土地利用水*较低,投资强度在国家规定范围的下限;协议占地与实际占地出入较大;在建、未建项目占有较大份额,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较普遍,造成一边土地闲置,一边无用地指标的事实。

  5、入驻实体项目少,实体大项目少。

  有半数以上的产业区靠注册企业维持税收,据初步调查,乡镇产业区1—10月份入驻企业实现税收占60%。区内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入驻企业个数不足30%,有的产业区没有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及以上的企业屈指可数,缺乏龙头带动。

  目前,乡镇产业区进一步发展的机遇与制约因素同在,要实现高水*发展,必须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破解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今后应采取了以下措施:

  1、坚持规划先行,在注重总规、控规的同时,更要注重产业发展规划。

  各产业区要借各乡镇街着手编制总体规划的有利时机,结合乡镇总体规划中确定的规模和发展方向,根据XX区发展战略研究和工业布局规划等,应重新编制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及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真正体现规划统领行动,规划实现效益。

  2、把提高乡镇产业区整体水*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

  首先,各级领导要把乡镇产业区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在强化领导方面,要尽快调整XX市XX区经济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下设实质性机构,充实领导、工作人员,强化部门责任。统一协调指导,研究解决园区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发挥工作领导小组在工业区认定、实施扶持、考核和日常管理中的作用。在提高招商和开发、建设、管理人员素质方面要不断创新机制,通过招聘选拔和培训相结合等途径尽快打造一支高素质人才。建立人员考核奖励机制,确保高素质人才队伍在关键岗位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加大对产业区的扶持力度,区*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支持乡镇产业区基础设施建设等,要制定XX区扶持乡镇产业区加快发展实施意见和扶持办法,有重点地扶持一部分乡镇产业区尽快成为XX“区域”经济的小老虎。第三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更多的乡镇街工业区通过市级认定、得到更大的扶持。20xx年,按照乡镇街工业区认定条件,从工业区的设立、规划、环评、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等八方面组织了四个工业区的认定工作,现申报材料已通过审核。工业区的认定为乡镇街产业区提升水*起到促进作用,为争取市级贴息资金奠定基础。今年已申报三个工业区的贴息材料,有望获得近千万元的贴息资金。明年继续加大这方面的力度,争取更多的资金扶持,把扶持资金用在刀刃上。

  3、应整合功能区资源,向特色、示范、名牌产业区发展。

  一是要结合我区“八大组团。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规划,尽快整合产业功能区资源,确定产业功能区发展数量和产业发展方向。要打破乡镇之间的界限,树立全区招商“一盘棋”格局,建立以XX开发区为龙头的统一招商体制,处理好乡镇间的利益关系。促进乡镇产业区做强、做名及特色的形成,二是继续实施大的实体项目带动战略,利用大项目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利用大项目尽快投产带动一个产业、一个园区的发展,目前上马台、梅厂、豆张庄等产业区已显现出通过大项目带动园区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特色的形成。

  4、鼓励集约用地,引导乡镇产业区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是整合功能区外闲置及可利用土地资源,将功能区外土地整合到区内使用。二是下大力盘活区内“闲置“土地,区*制定土地集约利用的鼓励政策,约束土地利用行为,充分利用区内未建设用地,缓解土地紧张的矛盾。三是对容积率低、效益低、国家限制发展的工业项目,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促使企业自身进行布局调整,不能调整的要通过腾笼换鸟的方式进行调整。四是督促在建项目尽快投产,尽快取得效益。

  5、应为乡镇产业区建立融资*台,引导商业银行资金进入园区,解决园区贷款难、基础设施建设水*普遍偏低、项目承载能力较差等问题。

乡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2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XX县交麻乡交麻村下辖16个村民组,502户,总人口20xx人,耕地面积5410亩。主要产业是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生姜为主的种植业,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xx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25万元,在全乡4个村中处于中等水*,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20xx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岁以下人数为264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567人,60岁以上人数为222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567人。根据20xx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567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1193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6%;从事二、三产业的为374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32%,其中:23人从事交通运输业,35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20xx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亩,总产量63.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1条,约7.8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条,约10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个,小水池120个,沼气池80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现交麻组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847人,参合率90%;全村有17 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 5人;全村共有党员52人,其中:男性党员45人,女性党员7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鼓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16个小组均无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 “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20xx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在交麻乡乃至全县村委会中处于中等水*;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除烤烟种植具有一定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还较小,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生姜、核桃种植才刚刚起步。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我村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组

  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乡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56%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目前,塘坎组和大地组两小组组长一职还空缺,无人担任;三是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对策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村级“两委”班子须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乡村道路规划、小学软硬件建设、垃圾处理池建设、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明年,我村将加大产业化进程步伐,形成以“科学种植稳村、科学养殖兴村、特色养殖富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在今年推广杂交玉米、烤烟和生姜种植的基础上,明年将大力推广有机高粱的种植和200亩核桃种植;养殖业方面,在稳定商品猪、商品羊出栏数的基础上,加大扶持绿壳蛋鸡养殖户的养殖力度,为我村产业化打下基础,从而可以推动我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必须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因为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六)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各种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各项村规民约,增强我村各干部和村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我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我相信,只要我们村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理清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乡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3

  ***镇地处**南麓,**河中游,位于***区西北部,距城区69公里,全镇辖41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220个村民小组,5420户22478人。“十二五”期间,***镇党委*结合镇域实际情况,把畜牧产业列入镇域经济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来抓,提出了“强村大户、典型示范”的发展战略,这非常符合***镇的实际。就***镇而言,一是畜牧业发展基础较好,二是范围内牧草资源丰富,三是气候环境适宜,大力发展畜牧业,对于该镇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镇畜牧业生产发展现状

  畜牧业是***镇的传统产业,也是该镇的基础产业。多年来,***镇党委*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始终坚持“强村大户、典型示范”这一发展战略,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的工作重点来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畜禽疫病防控、畜(禽)品种改良、圈舍改造、养殖科技推广和疫病防治工作,使该镇畜牧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据统计,2012年4月,全镇畜禽存栏量达65993头(只),其中生猪存栏8760头,牛存栏1546头,羊存栏2867只,家禽存栏52820只,各类养殖大户(场)59户,预计畜牧业半年产值可达1300万元,实现畜牧业农民人均收入600余元。畜牧产业的稳步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的提高。

  二、***镇发展畜牧产业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畜牧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第一,具有较好的群众养畜基础。畜牧产业是***镇的一项传统产业,农户对从事畜牧养殖的积极性较高,据统计,全镇5420户农户中,养殖畜禽的农户高达4563户,占农户总数的84.2%,广大养殖户在长期的饲养管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畜禽养殖经验;第二,草料资源丰富。近年来,由于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加之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大片的荒山、二坡地荒芜,为饲草的生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镇林业部门的统计,全镇共有宜牧草场面积30000余亩,这为牛、羊等食草动物的养殖提供了优越的饲料资源;第三,气候适宜。光、热、水、土充足,立体气候明显,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牧草和畜禽的生长繁殖,适合生态养殖的发展。第四,政策机遇好。国家为促进畜牧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奖扶政策,加之连年来市、区党委*一直把畜牧养殖作为富民产业来抓,为该镇发展畜牧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2、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以散养户为主,畜禽养殖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导致畜禽疫病防控难度加大,环境污染严重,养殖经济效益不明显;第二,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仍沿袭着传统的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落后小农经济思想意识,传统的"、粗放饲养管理及经营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第三,牧业结构不合理。该镇畜牧业仍以生猪为主,丰富的草料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羊、牛等食草动物的养殖规模没能发展上去,经济效益未能凸显。第四,品牌意识不强,没有在打响品牌方面去做文章,导致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畜禽及其产品也没能走出***,赢得更大的市场。第五,缺乏龙头加工企业,缺少专业合作组织,广大养殖户规模小,层次低,市场开拓力差,拿不出拳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第六,畜禽良种的普及化程度不高。第七,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不稳定,人员老龄化,待遇报酬低,对动物疫病防控的积极性不高。

  三、推进***镇畜牧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科学制订规划,引导全镇畜牧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优化牧业结构和合理规划区域布局,结合各村实际,坚持走“一村一品”的畜牧业发展路子;加大对大场大户的扶持力度,合理布局养殖小区,引导广大散养户退户入区,逐步淘汰养殖方式落后,集约化水*低,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下的散养农户;继续坚持“强村大户、典型示范”的发展战略,坚持走“培训-示范-推广”的路子,力促畜牧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发展“畜-肥-蔬(渔)”生态循环产业模式,提倡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

  2、引导农户调整牧业产业结构,在养殖条件优越、经济效益明显的项目上多下功夫。***镇属典型浅山丘陵地区,气候湿润,饲草资源丰富,非常适宜牛、羊等食草动物的养殖,加之牛、羊等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且大有上涨的势头,因此,在稳定发展生猪产业的同时,突破发展山羊、牛等饲草资源丰富、经济效益明显的养殖项目。

  3、突出区域优势,做强唱响生态品牌。***镇地处恒河中上游,气候湿润,山青水秀,全镇****方公里的面积,还是未被厂矿企业污染的处女地,在***镇境内养殖的畜禽,可以说吃的是山野菜,喝的是山泉水,只要严把饲料关,应该可以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有机食品认证,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赢得市场,更可以赢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力度。可依关坪村李诗全生猪二级繁育场为轴心,积极推广PIC、约克、杜洛克等优良生猪品种;以松林村鑫森生态羊场为轴心,()大力推广布尔山羊等优良山羊品种,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全镇畜禽良种普及率100%。

  5、突出抓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工作,积极探索“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牧业经营模式。优化投资环境,鼓励、扶持畜禽产品深加工企业在本镇落户,要在突出抓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工作前提下,尝试“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牧业经营模式,实行定单养殖,降低养殖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改变一贯的农产品买方市场的惯例,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养殖户的利益。

  6、切实抓好动物防疫工作,加大动物防疫工作体系建设力度。畜禽养殖,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做好防疫工作是从事畜禽养殖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要在动物防疫及其体系建设工作中加大力度,镇财政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对基层动物防疫员的科技培训,配备必要的防疫器械,增加防疫员工资报酬,从而调动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力争动物防疫工作规范化、程序化。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菁选5篇)(扩展6)

——畜牧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菁选3篇)

畜牧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

  发展畜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种植业再生产的畜牧业,既能促进种植业,又能带动加工业和服务业,形成农业内部产业和三次产业间的良性循环,促进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是新阶段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为推进我县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我们对当前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及优势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发展的对策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xx县发展畜牧业优势明显、潜力巨大,是建设新农村的支柱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可行的途径。

  一、畜牧业发展的优势

  随着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日益提高,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xx县地处鄂西北,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畜牧业在新一轮县域经济大发展中体现出了诸多与其他产业相比不可多得的优势。

  (一)、资源基础优势

  一是饲料资源广阔。我县土地辽阔,耕地面积31.83万亩,种植业以粮食种植为主,全年粮食产量1.47亿公斤,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的不断提高,膳食结构逐步变化,过去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现在60以上都作为饲养畜禽的饲料,即每年有0.9亿公斤粮食用作了饲料,另外每年还有0.3亿公斤饼粕、糠麸等可用于饲料的农副产品,这些可利用的精料可配制畜禽全价饲料1.4亿公斤,加上大量的青绿多汁饲料,按照标准化的饲养方法和出栏重量计算,这些饲料可饲养出栏生猪50万头,而目前全县年出栏生猪只有23.5万头,发展空间很大。

  二是饲草资源丰富。全县草山坡面积236万亩,可利用草山坡面积159万亩,草山坡植被覆盖率高,沙化、石漠化、盐碱化程度较轻,土质肥沃,牧草丰富,草质优良,利用率高,加上每年1.87亿公斤的可利用农作物秸秆,理论计算为15万个标准牛单位,折合养羊75万只。但目前全县饲养牛羊折合仅为2.3万牛单位,可再发展草食动物12.7万牛单位。

  三是品种资源优良。xx县位于秦巴山区,形成了郧巴黄牛、板角山羊、本地黑猪、土种鸡等具有优良特征特性和较高经济利用价值的畜禽及经济动物地方品种,这些品种与国外引进品种相比,虽然生产性能相对低一些,但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繁殖力高、肉质好等优点,是我县发展畜牧业培育优良品种的“基因库”,同时,也是开展杂交改良的优良亲本。

  (二)、区位生态优势

  xx县地处鄂、渝、陕三省交界大巴山脉东段的北坡,位于南北气候的分界带上,属亚热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在12℃——16℃,全年无霜期240天左右,年降雨量900-1000mm,山地、川坝、丘陵相间,水土资源丰富,人畜饮水方便,适合广大农户饲养畜禽。同时林地广阔,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境内无污染工矿企业,沙尘少,生态环境优美,空气质量状况良好,特殊的地理位置对畜禽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为发展生态畜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人力保障优势

  我县属于山区农业县,农业人口28万余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13.6万个。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落实,农业小型机械化耕作技术的推广普及,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劳动力逐步被*出来,据20__年年报统计,有5万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除很少一部分有技术专长可外出务工外,大多数人文化素质都不高,没有其他的专业技术特长,要实现再就业有一定的困难,但他们有传统的养殖经验,如果对他们进行养殖新技术的培训,将是从事畜牧业养殖的行家能手,是我县发展畜牧业当前不可多得的劳动力资源。

  (四)、市场潜力优势

  人均肉食品占有量是反应一个国家和地区人们物质生活水*高低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将逐步提高,人均占有肉食品量也将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水*,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县按照人均年占有肉类100公斤计算,内需市场年可消费肉类食品3.6万吨。近几年来,我县畜牧业虽然得到了突破性发展,但畜牧业产业化起步较晚,畜禽存栏出栏(笼)基数依然较低,20xx年底生猪出栏23.5万头;牛出栏0.35万头;羊出栏1.2万只;禽出笼105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2.3万吨,要达到内部市场的供需*衡,尚有1.3万吨的内部消费市场潜力可以挖掘,加上依托品牌优势大量外调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建立,畜牧业发展数量再翻一番才能饱和市场,开发潜力巨大,这也和饲料、饲草资源的利用潜力相吻合。

  二、壮大畜牧业的思路及措施

  根据xx县资源条件、现实基础、开发能力和发展前景,xx县发展畜牧业应抓住当前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机遇,坚持“依托资源立牧,优化结构兴牧,强化服务稳牧,围绕市场活牧”的发展思路,制定惠牧政策,优化发展环境,走产业化之路,整体推进畜牧业的发展水*,实现畜牧业由增产到增效。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一是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畜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解决生产资料与畜种结构不相适应的矛盾。要依托传统产业的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生猪;在巩固生猪养殖基础上,依托饲草秸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食家畜;通过引进良种开展杂交改良和提高草场载畜潜力。同时以庭院畜牧业的效益优势,稳步发展家禽,鼓励发展特种养殖,实行结构的多元化,充分提高优势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是以推广三元杂交猪、郧巴黄牛、板角山羊、土杂鸡等优势畜禽产品为着力点,实行大宗畜禽产品的优质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应把城郊区列为发展生猪的优势产区,把牧草丰富的高山区列为发展草食家畜的优势产区,建立优势产业带。同时应把提高畜禽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大力倡导绿色畜产品生产,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通过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势产区的合理布局,推动耗粮型畜牧业向节粮型畜牧业转变,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实现畜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升级

  龙头企业在畜牧经济发展中具有技术含量高、管理规范、效益好、活力足、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竞争力强的优势,是整个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因此,在发展壮大畜牧产业时,首先应从抓龙头企业的培植入手,以产业化带动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要加大政策扶持、技术支持的力度,优化生产发展环境,通过积极开展畜牧业招商引资活动,吸纳社会资金兴办民营企业,实行规模化生产,标准化饲养,集约化经营。同时要发挥十堰市兴科牧业有限公司,辉煌牧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典型作用,利用他们在产品质量、市场营销、信誉等方面的优势和规模效益,走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之路,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使畜牧新技术在生产领域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提高整体发展水*。

  (三)健全服务体系,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稳定基层服务队伍,利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契机,进一步完善基层畜牧兽医体制改革,积极落实基层畜牧兽医技术干部的福利待遇,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实现“老有所养”,激发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热情,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二是要充分发挥基层服务人员的职能作用,大力推广畜禽养、防、管、治新科技,推广普及杂交改良、人工授精、配合饲料、生料干喂、分段饲养、种草养畜、秸杆氨化以及畜禽疾病的综合防治等畜禽饲养综合配套技术,使畜牧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四)加强畜禽疫病防疫,健全防控体系

  重大动物疫病是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重要因素,也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影响。首先要切实贯彻《动物防疫法》,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行为,对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把动物疫病防疫作为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防疫质量,落实专项资金。同时建立健全县、乡配套的冷链体系,确保防疫密度。实现动物防疫疫苗从运输、保管到使用的规范化,另外要落实动物免疫反应死亡的补偿资金,争取广大养殖户对动物防疫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其次要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建设,构建重大疫病早期预警机制,落实疫病的普查报告制度,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网络化建设,适时掌握疫病的动态,利用新的监测手段,准确监测疫病,依法果断处理。通过规范畜禽防疫,强化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力度,有效的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使畜禽的死亡率控制在行业标准以内,增强畜牧业抵抗疫病风险的能力。

  (五)积极开发畜禽产品市场,健全市场流通体系

  畜牧业发展最终要依靠市场才能实现由增产到增效。在积极推行产业化经营的同时,要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流通为纽带,在生产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走产、加、销一体化的路子。要抓住有利时机,开拓市场,创新订单畜牧业的发展思路。积极鼓励和支持畜产品加工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不断开发新产品,争创自己的特色品牌,鼓励能人参入市场营销,发展外向市场。通过巩固现有市场、开辟潜在市场,为xx畜牧业的大发展拓展外部空间。

  (六)加强组织领导,争取上级扶持

  畜牧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参与,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广泛配合。因此,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畜牧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要根据当地资源、区位、人力等条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落实目标责任,加大督办力度,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通过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规范市场秩序,为畜牧产业的发展开启绿色通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用足用活上级出台的各类优惠政策,管好用好项目资金,以优异的工作业绩,争取各级对我县畜牧业发展的扶持,实现xx畜牧业的腾飞。

畜牧产业发展调研报告2

  按照县委*发和*组学发文件的总体要求,根据县**协党组2号文件安排,近日,由县**胡国栋同志率副*李天华、秘书长张建等*机关办委负责同志深入xx乡对生态种草养羊项目进行了专题调研,旨在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有效推进种草养羊项目顺利实施,努力实现农民增收和保护生态的目标。

  一、基本现状

  (一)20xx年项目实施情况。20xx年8月,我县启动实施草地畜牧业产业化扶贫150万元特色产业项目,安排在xx乡摆克、乐康二个贫困村实施,到20xx年5月底,共引进基础种羊3150只(其中,种公羊150只),建植人工草地3800余亩,圈舍建成150个7500*方米,建青贮池6000立方米,培训项目农户2100余人次,项目于20xx年6月下旬已通过州级验收。

  (二)20xx年项目实施情况。共引进种羊10500只(种公羊500只,基础母羊10000只),占计划引进数10500只的100%。完成牧草种植11701亩,占任务数的117%。建成圈舍537个15810*方米,建成药浴池7个,分别占计划任务的105.4%和7%。培训项目农户达3000余人次,占任务数2500人次的83.3%,培训聘用农民技术人员10人。种羊因病死亡611只,占进购总数10500只的5.8%;目前项目区已产羊羔386只。

  (三)扩繁场建设情况。种羊扩繁场建设流转土地140亩,已修建圈舍240*方米,引进能繁种羊115只(种公羊95只,母羊20只),管理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完成。

  (四)加工流通突破瓶颈。去年12日10日,贵州一天锅食品有限公司成功落户xx后,我县畜产品加工流通瓶颈开始突破。该公司年加工能力为200万只商品肉羊,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县畜产品就近销售和就地增值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

  (一)科技推广进展缓慢。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生态养殖模式普及率很低,丰富的农副产品及饲料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山羊品种改良仍然滞后于生产发展,种羊个体偏小,整体质量不高,多数母羊单只体重达不到20公斤。同时,良种山羊数量较少,品种改良尚未起步。

  (二)畜牧技术力量难以满足现有建设规模的服务需要。20xx、20xx两年项目均在xx乡实施,共涉及9个村(老村)40多个组,养殖户居住较分散,且交通不便,而目前畜牧技术干部不到20人,且没有养羊方面的专业人才,畜牧技术干部处在不断的摸索学习阶段,新招考的专业人员又缺乏实践经验,新培养的农民技术人员还难以达到饲养管理的要求。

  (三)生产方式相对落后。我县畜牧业目前还属于小农经济,家庭副业式的经营模式还占很大比重。多数地区养羊业仍以四季放牧、靠天养畜、分散经营的粗放式饲养管理模式为主。养殖规模小,科技含量低,饲养管理粗放,难以形成产业化。过去那种每户饲养几头几只、分散养殖自食为主、传统养法不计成本、饲养长命憨畜为荣、病死听天由命的生产方式还普遍存在。

  (四)内部结构还不合理。目前在畜禽结构中,猪禽所占的比重高达80%,而牛羊比重只占20%;在畜产品结构中,猪禽肉占97%,牛羊肉仅占3%。这种耗粮型的猪禽养殖结构对粮食生产的依赖性大,自身发展的稳定性差,既与全县草山草坡的资源优势不相称,也与畜产品消费市场的迅速变化不相适应。

  (五)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一是项目只补助种羊购置、草地和圈舍建设的部分经费,青贮池、药浴池、小水池、割草机等配套设施则需要整合其他资金投入才能完成。二是缺少必要的技术设施与装备,县、乡畜牧部门化验室一个也没有,项目实施至今,还未开展过山羊疫病化验诊断工作。

  (六)方案不够合理。因受市场价格影响,进羊价格明显高于原方案批复的价格,进羊缺口资金增加,县级财政配套压力过大。种羊个体大小是影响成活率的一大因素,个体越大种羊价格越高。20xx年10月,我县引进基础母羊单只体重20公斤以上的,每只价格在600—630元之间,种公羊价格则为2100元/只,依此,每户需投入购羊资金1.44万元,而国家补助资金仅为7500元(每户20只基础母羊补助350元/只,种公羊2户共用一只补助500元/户),加上农户熟土种草第一年粮食补助(我县按土300斤大米/亩、田500斤大米/亩给予补助)和应急反应期间药品支出等方面的开支,经测算,要完成一户20只基础母羊、1只种公羊、20亩多年生草地、30*方米以上羊舍建设,每户投入资金在2.1万元以上,而国家补助资金仅0.97万元/户,县级自筹超过1:1的比例,这对于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的xx来说,压力太大。

  三、几点建议

  (一)切实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优化生产布局。生产方式是市场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必须花大力气教育、引导和帮助养羊户尽快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和落后的生产方式,树立商品观念、市场观念,大力培植一批科学化养殖、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山羊养殖典型户,努力帮助部分养殖户从粮农转化为牧民,以其先进的生产方式、显著的经济效益吸引和带动广大养殖户加快转变生产方式的步伐。

  (二)尽快建立健全机构。抓紧建立健全县草地中心机构,充实技术人员。在加强技术人员自身培训的同时,加快农民技术员的培训、启用和管理,确保技术支撑。在借鉴睛隆模式的同时,逐步摸索适合我县实际的养殖模式,使其养殖模式从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

  (三)强化技术培训。整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培训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培训,加强对项目农户的培训和引导,使其尽快接受山羊的饲养管理方法,增强其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实现规范化、科技化养殖。

  (四)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养羊业产业化进程。高度重视和支持畜牧龙头企业的发展与壮大。贵州一天锅食品有限公司虽落户xx,但还没有开工建设,应强力支持贵州一天锅食品有限公司的发展,帮助该企业按期达到预定的屠宰加工规模。养羊集中区要尽快成立养羊协会等中介组织,作为联接龙头和基地的桥梁,组织养羊户开展自我服务、自我协调,扩大规模,实现标准化生产。

  (五)实施草场建设保护工程。草场是食草动物发展的基础,实施草场建设保护工程是发展食草畜牧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在重点养殖区实施改良和保护,主要以天然草场改良与保护为主、人工草场建设为辅,通过对天然草场砍灌去杂、补播优质牧草和建设人工、半人工草场,大幅度改善草场质量、增加牧草产量和提高载畜量,使草场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和有效保护。

  (六)积极作好风险防范,促进产业稳步发展。一是建立山羊疫病风险保障基金。专门用于补偿因山羊免疫反应和扑灭山羊疫病等原因给农户造成的山羊死亡损失。二是鼓励和支持保险业开发山羊保险市场,探索适合山区山羊产业特点的保险制度,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山羊产业保险,增强山羊产业抵御市场、疫病和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

  (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目标考核机制。要把发展山羊产业作为实施“产业兴县”重点任务,纳入经济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运作,严格目标考核,务求抓出实效。成立山羊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山羊产业的组织领导、综合管理、协调监督工作,及时研究和解决山羊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要把山羊产业作为目标责任制管理的重点内容,建立健全严格的目标考核制度,做到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具体、部门分工协作、多方齐抓共管,在全县上下形成做大做强山羊产业的良好氛围。

畜牧产业发展调研报告3

  畜牧业是我县的主要产业之一,在县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既可促进种植业的发展,又是承上启下的中轴产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就县域经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把畜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持续的增长率和强大的带动力,是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潜力最大,最具希望的产业。为了加快畜牧产业发展,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根据省、市两级*的安排部署,我们组织有关人员深入乡、村对全县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现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畜牧业发展现状

  我县气候独特,多山地与丘陵,草地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农民有养殖的传统习惯,大规模发展畜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进入21世纪以来,在省、市两级党委和*出台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级专业人员的服务下,我县畜牧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为徘徊在温饱线上的广大农民开创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大道。到20xx年底,全县大畜发展到5.9万头,猪发展到6.8万头,羊发展到100.3万只,鸡发展到37万只,肉类总产达到1.2万吨,蛋产量达到0.3万吨。建成规模养殖场57个,发展养殖大户1300户,完成圈舍改造15万*方米。从总体发展状况来看我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畜牧大县,但面对千载难逢的市场机遇,问题依然不少,步履依然沉重。

  二、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县畜牧业虽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发展层次,从整个产业链上讲,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产业化发展水*低,目前仍以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为主,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格局尚未建立,影响了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2.良种化程度低,良种畜比重小,缺乏专门的优良品种,优种畜品种数量和质量与需求存在较大矛盾,品种利用混乱,私交乱配,缺乏长远育种繁育规划,主要表现在生产生长速度慢,饲草料消耗多,生产力不高,养殖效益低下。

  3.饲养管理技术落后,绝大多数农户仍然采用传统粗放的饲养方法,饲料搭配不合理,有啥喂啥,粗饲料质量低,传统厩舍条件差,不卫生,缺乏科学饲养管理,畜禽疫病防治意識淡薄,造成畜禽生长慢、生产力低、死亡率高。

  4.饲草饲料种植和饲料加工业还是个薄弱环节,尤其是饲草料加工业还是个零,不适应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三、主要表现

  畜禽品种质量差、产品产量低、饲草料消耗大,养殖业科技含量不高,效益低下,形不成核心竞争力,规模上去了,畜产品的品质却仍在原地打转;饲养成本加大了,养殖效益却不高,“畜多不小康”的局面困扰着广大养殖户。畜产品加工滞后,仅限于屠宰,没有品牌效应,未形成产业链;秸秆饲料化利用低,存在焚烧现象。

  四、具体危害

  畜禽饲养周期长,草料浪费多,草食畜对牧坡草地破坏加大;焚烧,容易引发秸秆对环境造成污染火灾;存在畜禽疫病发生隐患,影响人畜安全。

  五、问题原因

  专用型品种比例不高,畜禽生长缓慢,生产周期长,新品种的引进和改良步伐较慢;养殖农户科技意识不强,饲养管理粗放;畜牧兽医人员不足,村级防疫员年龄偏大,防疫工作量大;秸秆饲草加工粗糙,造成资源浪费。

  六、提高养羊业效益采取的措施

  (1)引入优良品种,加快扩繁和品种改良步伐

  良种是养羊业发展的源头和主导产业,在养羊业发展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优良品种是现代牧业的标志,没有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就没有现代牧业的`形成和发展。良种是科技的集中体现,只有采用优良品种,才能按饲养标准来实现科学饲养,只有采用优良品种,才能成规模生产符合标准的产品;只有采用优良品种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应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良种工程建设,积极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品种改良和扩繁速度,逐步建立和完善配套齐全,层次分明的良种繁育结构,地方品种保护系统和良种技术推广体系,提高良种的培育和生产水*,提高养殖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2)抓好养殖小区建设,促进饲养方式变革

  当前,我县养羊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农村散养户比重过大,养殖数量迅速发展,使得疫病的防控,饲养技术的提高,环境的保护,村容村貌脏、乱、差等问题渐显突出。为提高畜禽的安全性,改变人居环境,减少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一是要促进一家一户分散性、庭院型、经验型的养殖方式向小区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方式转变;二是要把小区建设成良种推广的试验场、标准化生产的比武场、产业化经营的小特区;充分发挥人、财、物、技术、信息、资金的聚集效应,使畜牧养殖的组织化程度有质的变化;三是要着力推进养殖小区的发展,按照一个村委会至少要建一个养殖小区的任务明确到乡镇,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在小区建设上要做到“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模式、统一技术、统一服务。

  (3)强化饲养管理,保证健康生产

  根据羊只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要求,制订科学的饲养配方,按羊的体格大小与性别差异分群饲喂,保证羊只健康成长,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羊群中应加大繁育母羊比例,急时淘汰老、弱、病、残及无生产能力的羊只,优化群体结构。建立完善兽医卫生防疫制度,严把消毒、检疫、卫生关,对各种疫病进行有的放矢的免疫接种,防止有害微生物和疫病的发生和传入。

  (4)推广当年羔羊育肥出栏技术,加快羊群周转

  羔羊肉质地细嫩,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是羊肉中的上等品,生产羔羊肉饲养周期短,成本低,效益高,在羊的生长发育阶段,羔羊是生长最快的阶段,是出生后生长强度最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饲料转化率高,饲养成本低,随着羊的年龄增加,每生产1个单位的重量,饲草消耗量也增加,使饲养成本费用加大。实行羔羊育肥,可提高羊的出栏率,加快羊群周转,增加羊群的生产总量和降低饲养成本,减少对牧坡草地的压力和饲草料的浪费。

  (5)广辟饲料资源,为发展奠定基础

  我县人少地多,应充分利用闲置耕地实施人工种草,推广粮、经、草“三元”种植结构,增加饲草饲料产量。大力开发利用秸秆资源,过腹还田,实行农牧结合,推广应用青(黄)贮、氨化技术,搞好试验示范。同时还应积极开展配合饲料生产研制工作,把发展建立在饲料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基础上。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菁选5篇)(扩展7)

——食品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菁选3篇)

食品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食品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食品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2

  随着地球环境的逐步恶化,绿色农产品和加工食品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食品安全面临危机的今天,发展绿色食品意义更加重大。结合我市发展实际,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绿色食品的发展途径。

  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具备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生态优势、环境优势、基础优势,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基地建设日新月异,绿色产业不断壮大,绿色产业收入不断攀升,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是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市绿色食品种植基地监测面积达到万亩,产量达到万吨,产值实现亿元;获认证面积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万亩,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二是生产标准不断完善。实行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方式;制定了绿色水稻、大豆、玉米等标准化规程;建立田间管理档案;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万亩;实施场县共建,提高标准化管理经验;保证绿色生产基地高标准、高水*。

  三是产业水*不断提高。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家,加工量万吨,销售收入亿元。

  四是绿色产品不断增加。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达xx个,其中绿色(有机)食品产品xx个、无公害农产品xx个;大黑鱼、椴树蜜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五是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达理山”、“云珠”、“吉之岛”、“玉琳”、“馨悦”等农产品品牌叫响国内外;各大龙头企业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大中城市建有销售网点,而且在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建有销售机构,绿色食品知名度和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因此说,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具有雄厚的发展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市委、市*把打造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作为“六大产业基地”之一列入了我市“”重点工作,这对于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此,我们要逐步解决目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展中的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监管薄弱等影响绿色产品质量效益等制约着今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问题,从质量标准、发展格局、精深加工、品牌建设、监督管理等方面更加注重绿色食品的质量效益,不断推进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大发展、快发展,为始终保持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位置而不懈努力。

  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建议

  随着社会上食品污染事件的频繁发生,人们对绿色、健康、环保食品的强烈追求,绿色食品的质量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捧的热点。因此,提高绿色食品的质量效益已经到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和重要时期。绿色食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必须符合我市创建“六大产业基地”的总体思路。因此,我建议,我市绿色食品产业产业发展要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省,乃至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潮流,让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一)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严格质量标准。注重质量标准是绿色食品开发的前提。

  一要加强环境保护,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要建立良好的产业基地,为绿色食品发展提供优质原料保证。

  三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在种植环节、加工环节、销售环节都要制定一系列标准,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操作,以此提高绿色产品的质量标准。四要严格控制化学投入品的应用。以有机、生物肥料替代化学肥料,以生物防治技术替代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害。

  (二)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确定“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所谓“三位一体”,就是在适合绿色食品开发的地区建立起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三位一体”发展格局,伴随环境和生产条件的改善,不断提高绿色食品开发的档次和水*。在我市的近郊区,要以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为重点,不仅适应各级*菜栏子工程,而且满足了城市居民对蔬菜质量的要求;在三县(市),要以绿色水稻、玉米、大豆为重点,面向南方大中城市,定位于各大超市,提供高质量的绿色食品;在环境质量好,没有污染的地区,要以有机食品开发为重点,面向国际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绿色食品消费市场,促进有机食品出口创汇。因此,绿色食品开发要因地制宜,建立起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产业区、产业带,形成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三)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发展精深加工。发展精深加工是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的必要手段。从我市来看,绿色食品大多还是原字号产品,要进一步提高效益,就必须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大米要由原粮向蒸熟米、方便米、米糠油延伸;大豆要由色拉油向大豆蛋白、卵磷脂、异黄酮延伸;玉米由原粮向木糖醇、玉米粉、玉米糁延伸;蜂产品由蜂蜜向冻干粉、蜂胶延伸等等。同时,要特别注重改进产品包装,做到精美、环保、方便,使绿色食品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达到完美统一,使我市的绿色食品真正体现出我省的优势和特色,成为推得开、叫得响的拳头产品。

  (四)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加强品牌建设。品牌是绿色产品质量档次的象征。因此,要进一步搞好绿色产品品牌建设,在精心打造品牌、整合品牌和宣传品牌上狠下功夫。首先要冠之以一个具有优美健康、过目不忘、丰富内涵的品牌名称。例如,玉山市的绿色品牌均可以冠之以“绿惟美”品牌,在良好的质量的前提下,打造品牌。统一品牌,就是要把我市大米行业的众多品牌,通过企业整合重组的形式,成为一个或两个品牌,集中闯市场,实现利益最大化。宣传品牌就是要像宣传我市形象宣传片那样,在央视的黄金时段进行重点宣传,宣传我市绿色产品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尽快形成驰名品牌或驰名商标。

  (五)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建立健全监督管理。良好的监督管理机制是绿色食品质量效益的保证。在我市应建立绿色产品可追溯制度,加强四个方面监管。

  一要加强质量监管。建立绿色食品质量追溯体系,严格备案农产品名称、种植基地、收购日期、收购责任人、加工企业、生产日期、加工负责人、产地等信息,增强农户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绿色食品生产安全意识。建立绿色食品检测中心,完善质量检测体系,形成自检、抽检、年检互相衔接、互为补充的产品监测体系。

  二要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推行农资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切断影响绿色食品发展的农资投入到生产中。

  三要加强企业监管。积极配合国家、省的企业年检、产品抽检,监督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确保企业按照标准生产、经营。四要加强信用监管。要引导企业树立诚信理念,构建以企业信誉、产品品牌、信用记录等为重点的信用机制;要保证绿色产品的质量,从而提高我市绿色产品的诚信。

食品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3

  一、xx旗番茄产业发展现状

  xx旗具有太阳幅强,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空气干燥等气候特点,十分适合番茄的生长。生产的番茄红素含量高、可溶固形物含量高、霉菌少。近年来,随着新疆大型番茄加工企业东移我市特别是我旗,迅速推动了我旗番茄产业的发展,番茄产业已成为种植加工转换的新兴优势产业。

  (一)、加工企业情况

  2018年河套酒业集团与番茄酱出口量居世界第二、第一的新疆屯河强强联手,在我旗投资创建了内蒙古屯河河套公司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经过三年的发展,番茄生产线由最初的2条线,发展到现在的3个公司6条生产线,生产加工能力和企业效益大幅度提高,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非洲以及美、日、韩、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其中,屯河河套公司日处理番茄3000吨,三年来共加工原料39万吨,生产番茄酱5.64万吨。为改善产品结构,今年技改新建的"小包装生产线日处理设计生产能力400吨,共加工原料2.16万吨,生产番茄酱5000吨;今年新建的中粮沃得瑞番茄制品公司日处理番茄2500吨,共加工原料9.6万吨,生产番茄酱1.6万吨;中粮番茄制品公司大包装生产线,日处理番茄3000吨,今年加工原料14.89万吨,生产番茄酱2.04万吨。2006年这三个公司共实现销售额9926万元,创净利润613万元,上缴税金75万元,出口创汇1250万美元。在重点企业的带动下,中小型番茄加工企业也得到快速成长。到目前,全旗番茄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个,年加工能力约46万吨。

  (二)、基地建设情况

  为把番茄产业做大做强,我旗在2018年以一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加强番茄基地建设的决定》,并对200亩以上的育苗移栽连片种植,每亩补贴20元。为了确保农企双方受益,由企业招聘11名原料员,210个合同主,负责基地管理和技术服务,基地全部实行订单种植,执行最低保护价制度(三年最低保护价每吨分别为:220元、220元、240元),并为订单农户赊销番茄种子、地膜、化肥。涉农部门也围绕基地建设,通过科技培训、绿无公害标准化科技园区建设等措施,推广了番茄温室育苗移栽、开沟起垄上架等新技术。2006年全旗建成番茄高效标准化示范园区8个,建设面积4000多亩,辐带动面积6万多亩。在、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农民种植番茄的积极显著提高。2006年全旗番茄种植面积达到8.3万亩,比2018年的4万亩,增加了一倍多。番茄原料产量达到41.5万吨,比2018年增加23万吨。

  (三)、农民收入情况

  随着番茄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番茄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按每亩*均产果5.2吨、每吨*均250元的销价计算,番茄种植户每亩收入可达1300元以上,除去每亩成本(指物质费用)400元,亩纯收益约为900元。采用育苗移栽、开沟起垄种植的农户亩收益在1500元以上,在110国道沿线,当地农民通过向广东蔬菜客商出售番茄青果,每吨*均销价600元左右,亩纯收益更高达2700元以上。仅番茄一项,全旗22万农民人均增收520元以上,效益可观。

  二、当前番茄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旗番茄产业经过几年发展,已初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但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和企业共同配合,以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使用品种数量少,搭配不理想。虽然企业每年引进的品种在30个以上,但生产中使用的品种不超过5个。由于使用品种数量少,不能满足不同地域条件下的种植需求以及不同加工用途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品种搭配不理想,造成成熟相对集中,每年交售高峰期企业无法及时收购,大量原料浪费和积压使原料品质严重下降。且交售困难,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和效益。而早、晚熟原料短缺,造成企业开工不足,影响经济效益。

  (二)农户劳动强度大,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弱。番茄人工采收费时费力,劳动程度大。一家一户种植面积小,不能形成大面积连片种植,生产成本高。同时由于番茄成熟期,正到雨季,烂果、霉变等病害发生严重,造成减产减收。

  (三)成熟集中,加工受限,番茄成熟高峰期交售困难。企业种植安排不合理及农民种植盲目,造成番茄成熟收购高峰期时,按照企业的均衡供料原则,农民排队等待交售时间过长,一般在24小时左右,有的长达到72小时以上。高温暴晒,番茄烂果易产生霉菌和污染,不仅影响番茄产品质量,也损伤企农感情。

  (四)企业间的无序竞争。由于全市番茄加工企业多,布局密集,企业之间跨地域抬价收料,造成市场混乱,不可避免地使种植户与加工企业间的利益联结纽带变得十分脆弱。

  三、加快推进番茄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加快推进番茄产业发展,就要在提高番茄产业质量上作文章,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协调各方力量,分工负责,形成合力,共同抓好生产、收购、加工各个环节。

  (一)以原料基地建设为重点,提高番茄原料质量。现在企业已经意识到原料基地就是企业的第一车间,原料基地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益,乃至整个产业发展的成效。企业应与当地和农技部门合作,紧紧围绕原料基地建设开展工作,为企业的产业升级寻找发展方向和依托。

  一是要提高番茄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实行市场准入,引导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经营。

  二是要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企业要制定优质优价政策,使农户在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后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实现番茄的无公害化和标准化生产。业务部门要通过抓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指导农户进行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以此促进番茄种植丰产丰收。

  三是要针对品种较为单一的情况,应加大新品种的引进、培育和筛选,解决好品种老化和品种退化问题。我旗拟在头道桥镇建设一个万亩番茄研发基地,已上报相关项目材料。同时,拟定种植发展规划,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和技术投入,逐步形成旗、镇、村、企业、农户投入机制。

  四是要严格执行耕作制度、灌水制度、病虫害防治制度、轮作倒茬制度。与小麦、玉米、豆科作物等非茄科作物轮作倒茬,轮作年限最好为2--3年,减少土壤中的病源基数,降低来年病源侵染次数。大力推广开沟起垄栽培技术,解决灌水及降雨烂果问题。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减少病虫害发生面积。

  (二)稳定番茄加工能力。根据全市番茄种植区域布局和生产能力,加工企业近期不宜盲目扩大生产能力。要在现有基础上,整合资源、发挥优势。企业之间要相互达成协议,形成合力,加强行业自律。尤其是避免出现原料供不应求时相互抬价降质抢原料,原料供大于求时相互压级降价的现象,规范原料收购市场。

  (三)完善原料定价、收购办法。针对因为原料供需而引起的企农利益矛盾,要改变现行由企业定价为主的做法。建议由、企业、协会组织代表,根据市场行情在种植季节前向农民发布产品收购指导价,加工季节要公布最低收购市价,并由协会对原料的交售进行质量监督,严禁掺假和压级压价,维护企农双方利益。

  (四)企业加强收购管理环节。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缩短交售时间,把番茄原料运输收购时间尽量控制在24小时之内。特别是要减少农民排队交售时间,提高进厂原料的新鲜程度。

  (五)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出口经济效益。在市场,番茄酱主要销往欧盟、东南亚等地。大多数是初级大包装产品。产品销售市场过于集中、终端产品少,价格低,番茄酱生产成本比世界*均水*低160美元/吨。的产品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要防止因低价销售引起反倾销。要在巩固欧美、市场之外,积极开拓中亚市场。中亚国家对番茄酱产品有着稳定的需求量。加工企业要加强产品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开发科技含量高、新品种的番茄制品,延伸番茄产品生产加工链,提高出口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改变目前番茄酱出口产品基本以大包装、低价格销售的被动局面。进一步开发分装、小包装、高价值、新的适销对路产品,走市场多元化、品种多元化道路。

  (六)优化布局,为番茄产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根据我市番茄产业发展现状和今后发展战略,抓住世界500强中粮集团来我市投资发展的大好机遇,建议市组织农业主管部门对全市番茄生产区域布局进行规划,重点是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由*、经贸委等部门对番茄加工基地进行规划,控制新上项目。为中粮集团以我市为基地发展“总部经济”,全面整合河套*原番茄产业奠定基础,使我市在番茄产业化建设中实现更大发展。

  (七)协调农企关系,发挥番茄产业协会作用。

  要按照“引导不主导、指导不干涉、服务不包办”的原则,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规范番茄产业协会运作。使番茄产业的生产经营模式由“公司+基地+农户”向“公司+协会+农户”转变。企业要改变订单方式,从和合同户签约转到和协会签约,使协会成为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在信息咨询、种植指导、价格协调、产品交售、调解利益纠纷、结算兑现等方面发挥作用。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菁选5篇)(扩展8)

——某县花木盆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菁选3篇)

某县花木盆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

  1.XX县花木产业发展历史。XX县花木产业发展比较晚,大约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以赤石乡临海垟村、崇头镇南山村等代表的以培育用材林造林为主的苗木培育阶段,这阶段主要是为全县消灭荒山服务的造林用苗培育,主要树种为杉木、马尾松等;第二阶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人们生活水*的提高和城西花圃、蝶恋花花圃等专业花圃的出现,推进了我县花木产业的发展,主要的树种有铁树、桂花、含笑和其他草本类花木;第三阶段:二十世纪,随着小县大城战略的实施,城市化程度迅速提高,社会对花木的需求快速增长,出现了紫丁香花木专业合作社等一大批花木专业组织,宁波的花木企业也落户云和,大大推动了我县花木产业的发展,同时蝶恋花、小草、百合花等鲜花门店陆续开出,丰富了我县的文化生活的同时,解决了大量的闲散劳动力,这阶段的主要树种已经从纯造林树种向以观赏为主的花卉品种转变。

  2.XX县盆景产业的发展历史。初级阶段,八十年代后期,以周福寿、兰月高、徐德恩、邱泮秋等为代表的民间盆景爱好者开始了盆景行业的尝试,尽管在他们之前也有一些爱好者在从事盆景的制作的收藏,都没有像他们这样从选材、制作到相互交流切磋技艺完整的工艺系统,从而推进了我县盆景业的发展,这阶段的盆景主要是以本地的榆树、雀梅和赤楠等为主要的制作材料。发展阶段,进入了新世纪以来,以邱潘秋、兰月高、王谋广等为代表的盆景爱好者他们提升了我县盆景业的发展档次,首先是参与了XX市首届花木盆景展,选送了十多盆景精品到丽水参展,并一举获得了金奖一个,银奖二个,铜奖七个,打响了云和盆景的名气;其次是经常性的进行交流,在业内经常举行一些盆景的.制作、加工等方面的技艺交流,同时邀请省花卉协会的专家来云和培训指导,组织到外地进行参观学习,从而提高了云和盆景的制作水*。

某县花木盆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2

  目前,全县已经有花木盆景合作社13个,鲜花销售企业9家,从事花木盆景行业的人数达到2000余人,有花木盆景基地1200亩,盆景6000余盆,岭南、海派、苏派、岭南、浙派等风格并存,树种涵盖了绿化造林、园林绿化、花卉盆景等行业的本地适用树种和门类。XX县的花木盆景产业原始积累基本完成,并已进入一个可持续、可高速发展的时期,去年成立了XX县花木盆景协会,行业逐步向更有序、更规范的方向发展。

某县花木盆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3

  1.发展优势。一是资源充足,XX县位于浙西XX区,全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现已知的植物有189科、590属,1061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有:银杏、南方红豆杉、伯乐树、白豆杉、榧树、长叶榧、厚朴、凹叶厚朴、浙江楠、闽楠、花榈木、红豆树、野大豆、福建柏、鹅掌楸、毛红椿、香樟、香果树、蛛网萼等,特别是全县中山地区有3万余亩面积的黄山松,又名短毛松、高山油松和天目松,资源非常丰富,,是制作高档盆景的最佳材料;二是自然条件优越。云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温17℃,温和湿润,雨量充沛,适合多种花木生长。地势*坦,土壤肥力高,宜于规模种植。三是区位优势,云和是XX市中心,距花木盆景生产销售中心金华只有150公里,距萧山也不到300公里,并且交通便捷。

  2.发展短板。一是生产成本提高,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土地租金也越来越高,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二是XX县花木盆景产业层次不高,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市场竞争力还不够强,产业市场体系建设还在起步,产供销结合不紧密;三是花木从业人员学历与专业水*总体偏低,花木产业科技含量不高,信息化程度不够。

  3.发展机遇。一是国内外花木盆景市场需求不断增长,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水*的提高,对高档次的花木盆景精品的要求也在逐步增长;二是*政策支持与扶持,花木盆景产业是朝阳产业,省市县*对产业的扶持将会对产业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三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人们消费能力增强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孕育着巨大的潜在市场,将是产业发展的一大机遇。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菁选5篇)(扩展9)

——生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菁选2篇)

生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

  从发展的阶段性角度看,当前我县生猪产业发展已经跨越了探索起步阶段,开始步入优化升级阶段。既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更是我们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任务。如何推进生猪产业又好又快地优化升级,是全县上下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认识,__的生猪产业发展,基础在现代农业,目标在一县一业。推进生猪产业优化升级,就是以转变方式为手段,用工业化的理念,使生猪产业逐步向一县一业转型。

  所谓现代农业,从核心内涵来看,可概括为“四三一”,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方法、现代经营理念“四个支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三率”,形成产供销一体化、贸工农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功能的“一个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的发展核心在基地,更加强调实现农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三统一,发展理念仍然是农业占主导层面。所谓一县一业,是指在现代农业的基础上,以工业化为目标的支柱产业,其生产经营方式更加强调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一县一业的发展核心在龙头企业,在工业化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上,更加强调农产品对工业的供给,发展理念是工业化占主导层面。因此,一县一业与现代农业有相同点,但一县一业是更高层次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一县一业的基础,一县一业是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县委、县*立足县情,从大力实施一县一业战略着手,率先突破发展生猪产业,实现了生产方式、经营形式和推进机制的“三大转变”,基地规模、加工能力、质量、效益的“四大提升”,初步呈现出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势头,现代农业的基本形态已经呈现。但科学审视__生猪产业的现状,还存在“基地规模不强、龙头带动不力、产业链条不全、市场化程度不高、服务网络体系不优”等突出问题,生猪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所占比例提升缓慢,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这种处于发展期相对稳定、缓慢上升的阶段是一种“波澜不惊”状态,如果不及时“推波助澜”,势必影响到产业向更高层次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以工业化的理念、市场化的手段助推生猪产业由现代农业向一县一业转型,真正做到优化整合生产要素,构建以利益为纽带的全产业链,促使产业链条无缝联接、高效运转,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技术支撑、市场需求相适应、相融合的状态,大幅提升产业各环节的效益和整体综合效益,促进生猪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推进生猪产业优化升级,关键是要找准一县一业的重要构成体系,综合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依靠龙头带动,实行区域布局,发展规模经营,做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

  (一)更加注重龙头引领。就当前我县的生猪产业发展现状来看,纵向比,短短五年已经在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但要保持这种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传统手段已经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横向比,我们的饲养总量、产品供给在供应大市场、占领大份额上,差距还很大。因此,必须改变思维,逆向思考,快速扩张,在全县树立培育全产业链龙头的理念,把培育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生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龙头企业作为生猪一县一业的关键来抓,以工业化的理念助推现代农业优化升级。重点要采取内引外联的办法,大力招商引资,在土地、税收、资金、审批等方面出台更具优惠的政策,在积极扶持培育壮大县内龙头企业的同时,吸引大公司、大集团来我县,培植年供种5000头以上的专业化良繁龙头企业、年加工生猪xx年加工饲料xx年产值达亿元的兽药和生猪副附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年出栏商品猪1万头以上的养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中介服务龙头公司。通过产业链中各个关键环节的龙头引领,带动全县大力实施标准化养猪,培植生猪养殖专业村和专业户,用现代装备、现代工艺武装生猪生产,提升集约化生猪生产水*,使有技术、有头脑、懂经营的农民立足自身基础,分别融入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力求在扩大养殖规模、扩大加工规模、提高养殖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方面有所突破。

  (二)更加注重区域布局。生猪一县一业是实现产业向区域化、集约化布局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高效益产出的聚集地。全县在推进生猪产业优化升级过程中,必须按照生猪一县一业的要求,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等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科学规划不同区域发展重点,使良繁、饲料、商品猪生产、企业加工、服务、销售等关键环节在不同区域有不同侧重,进而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通过不同地域内在某一方面的专业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促进地域产业结构优势的发挥,实现广泛地域上的产业结构均衡。特别要以谋划争取中高山现代生态循环产业科技示范园项目为区域布局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充分利用“猪——沼——蔬菜”和“林——菌——苗木”这两个特色农业产业循环体系,促使一批以生猪工厂化养殖的企业进入园区,从而推动基地进一步扩张。当前,要紧紧围绕产业优化升级,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水*,科学编制园区规划,努力将园区建设成为一个规划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竞争优势明显、经营机制完善、辐射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在规划布局中,要充分考虑各个镇的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扶优扶壮,不能面面俱到,选择优势产区要相对集中,优中选优,不能到处布点,投资建设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不能全面开花。

  (三)更加注重标准生产。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骨干,借鉴引进先进技术成果,进一步完善以《__生猪标准化养殖模式规范》为主的标准体系,以标准体系为指导,全面推进生猪产业发展五大体系的优化升级。在良种繁育体系上,高起点建设一批专业良种扩繁场、良种繁育场、良种繁育村、良种繁育小区,引进一批有实力企业建立良繁龙头,加快构建配套成龙、结构科学、全域覆盖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扩大良种繁育能力,满足产业规模扩张带来的良种供应需求;在标准化养殖体系上,购置先进设施装备,用现代装备武装生猪养殖,将标准化养殖技术

  渗透到每个环节,高起点、高质量建设一批标准化圈舍,培育一批商品猪供应龙头,在全县形成高质量、高效益的商品猪养殖基地,引领全县分散养殖向标准化养殖转变;在产品加工体系上,加快推行产品认证,打造特色品牌,加大系列产品研发,实现产品多次加工增值,通过多种途径,内引外联,培育一批龙头加工企业集群;在饲料加工体系上,积极发展与现代养猪业相适应的饲料加工业,加大无公害预混饲料的使用,拓宽对饲料源的开发力度,探索与__生猪相适应的标准配(混)合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保证饲料的安全性,达到从源头上控制之目的;在市场营销体系上,建设猪肉产品、腊肉食品交易市场,加强“农超对接”,推动腊肉食品进入更多更大的商场、超市。探索新型销售模式,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拓宽营销空间,促进产销衔接。

  (四)更加注重利益关系联结。生猪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是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比较稳定的利益关系。企业与农户之间是否能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主要在于专业合作组织的职能作用发挥。目前,全县虽然都相继建立了一些专业合作组织,但多数都只停留于形式,没能发挥作用,基地与龙头间的联结不紧密,“产+加+销”间的利益矛盾得不到有效化解。因此,要继续加大扶持和发展多种形式的生猪专业合作组织,重点探索发挥合作组织的职能作用的新办法、新机制,把产业协会建成实体性组织,努力让龙头与基地、基地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要支持农村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养殖大户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组织,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营形式,为农民解决资金、技术、信息方面的问题,引导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健全运行机制,*在资金、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为其提供有力支持,促使其不断发展壮大。要依法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调节机制,正确处理好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鼓励龙头企业与养猪大户签订收购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并充分体现优质优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支持龙头企业创办规模化、标准化养猪场,农户进场分户饲养,企业为进场农户统一提供仔猪、饲料、防疫、技术等服务,并统一收购产品;鼓励龙头企业与*共同出资建立贷款担保公司,为农户规模化养殖提供贷款担保;鼓励龙头企业与保险公司合作,为基地养殖大户统一提供生猪保险服务,降低养猪户风险;支持龙头企业建立风险调节基金,以丰补欠,确保养殖户利益。要通过合作组织宣传、引导养殖户认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养殖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牵线向业主契约、订单转变,由契约和服务联接向资产、资本联接方式发展,形成自动的利益互动和联接机制,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良好的机制是实现生猪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保障,必须从建立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机制入手,千方百计提高农民养猪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生猪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步伐。

  (一)建立项目保障机制。围绕生猪产业发展,积极争取中、省项目,实施项目带动生猪产业发展。加强对国家产业政策和中省投资方向的研究,联合多个部门有针对性地从规模化养殖、良种繁育、疫病防疫、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策划包装一批项目,争取更大、更多的项目支持,在项目建设中,坚持打造“精品工程”,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进一步取得中、省的支持。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生猪产业优化升级的重点,在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以资源引资、以政策引资、以投资回报率高引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利用媒体和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广泛招商引资,大量吸引其他领域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畜产品加工业,引进国内、国际知名企业到我县投资。

  (二)健全政策投入机制。政策扶持体系的重点在政策资源整合和延续性的体现,增强对产业的引导和支撑。要对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生猪产业“十二五”优化升级建设方案,编制龙头企业、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组织、服务体系、产业文化等专项发展规划,引领产业优化升级。要把生猪产业作为农业投入的重点,落实好国家在良繁体系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同时进一步加大县级财力投入,科学系统制定奖扶机制。要从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融资担保、利益链接等方面制定专项政策,完善养殖用地和水、电、沼气等配套建设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引导资源向生猪产业配置。要进一步扩大县级生猪育肥风险金资金规模,大力发展生猪保险业,利用土地、林地流转和农民进城有关政策,做好农民资产确权登记评估工作,探索采取活猪或圈舍等资产抵押方式贷款,缓解资金压力。

  (三)建立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预警机制,把影响生猪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对于严重危害生猪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严格实施计划免疫,坚决实行强制防疫。建立和完善生猪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实现生猪产品达到无规定疫病、无违禁添加剂和无规定药物残留的标准。加强饲料和兽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安全监督,在依法依规推行兽药代理、兽药准入登记备案和用药登记等制度严格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养殖业投入品的管理执法力度,坚决打击生产、销售和使用假劣兽药、违禁药品及饲料添加剂的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健全生猪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体系,设立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加强检测和监控。

  (四)探索创新服务机制。充分发挥*的服务功能,不断探索形成新的更适应产业发展的服务机制。加强科技培训,将养殖场主、农户培训纳入年度培训计划,各镇均设立培训基地,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提供信息渠道,依托网站、电视台等媒体,为企业和农户提供政策、管理、技术、招商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定期发布价格、疫病信息,对市场和疫病引起的风险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市场形势。实行人才战略,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养殖大户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人才支援机制,广泛开展技术合作和人才选聘。

  (五)不断优化考核机制。考核奖惩是生猪产业发展工作落实的关键。要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把生猪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科学设置生猪产业考核指标,将生猪产业的发展、招商、品改、防疫、扶持等工作予以量化,纳入县、镇、村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把生猪产业发展考核与干部评先评优奖罚紧密挂钩,真考实核、动真碰硬,对在产业建设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干部要重奖、重用,对连续考核处于末位和因主观原因造成工作失误的单位领导,严格追究责任,形成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合力。

生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2

  生猪产业在我市畜牧业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是我市农民从事养殖生产的主要支柱产业。近几年来我市乃至全国生猪产业经历了三次价格波动,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波动使我市原本经济基础脆弱、几乎没有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生猪养殖户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也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在我市畜牧业中,猪为“六畜之首”,全市养猪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82%,是全市肉食的主要畜产品来源。我市生猪养殖的发展方向是“两条腿走路”即规模养殖和散户养殖相结合。全市规模养殖占25%,散养户占75%。

  一、基本概况:

  (一)“十五”期间的发展情况

  一是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各县(区、市)以良种改良为重点,推广杂交改良技术,尽快以优良品种取代低劣品种。近几年来,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80万元左右的资金,用于建设猪、牛、羊品改点。在猪改方面,针对我市“二元”母猪缺乏的情况,市里把“二元”母猪的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各县(区、市)财政投入的畜牧业专项经费和省财政到且扶贫资金重点用于新增良种母猪的补贴。到目前,全市共有纯种母猪2万头、外二元母猪14.64万头,占能繁母猪的31.63%;有100头以上的良种猪繁殖场47个,存栏基础母猪2.01万头,年可生产外二母猪8.31万头,其中11个场经省级验收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全市建立了猪人工授精点2321个,年输配母猪近90万窝;年出栏三元杂交猪380万头。目前,全市生猪人工授精普及率达70%,出栏生猪已全部实现“二元杂交化”,三元杂交优质瘦肉型猪出栏率已达52%。在凤风、湄潭、余庆、遵义、绥阳、仁怀、习水、赤水、桐梓、道真等县(市)已形成“三元”杂交猪产业带。基本形成了我市生猪产业发展的良种繁育体系。

  二是养殖模式的突破。实行科学养猪,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养殖方式的转变。各地*、业务部门为进一步推进畜牧业稳步发展,出台了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行动计划。实施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发展工程,重点推广外二元母猪,生产外三元商品猪,打造黔北优质猪产区。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基本走出了一条猪——沼气——草配套,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各地还配套种草养殖,大大节约了养猪成本,增加了效益。据在湄潭、凤冈、习水等县实地调查农户测算,种植优良牧草搭配养猪,节本增效的效果十分明显,在05-06年肉猪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农户养猪每头仍有20-50元的利润。

  三是科技水*有了提高。一是出栏率提高。以生猪为例,在科技示范小区,育肥猪出栏率达134.51%,高于全市110%的*均出栏水*,接近全国养猪发达地区的*均出栏水*。小区内多数育肥猪的饲养周期已缩短到100-120天,高于全市150天的*均饲养水*。二是良种普及率提高。在养殖示范小区引进外二元母猪占存栏母猪的比例达53.27%,高于全市35%的占有率;优质杂交育肥猪在推广率达80%以上,高于全市55%的*均水*。在绥阳县,通过发展养殖小区,农民的养猪水*大为提高,与05年相比,外二元母猪情期受胎率由7*%提高到88.6%,头均产活仔数由17.5头提高到19.4头,仔猪双月存活率由88.7%提高到94%,商品猪出栏率由127%提高到138%,料肉比由3.26:1变为3.12:1。

  四是标准化生产开始起步。在发展生猪产业过程中,以养殖小区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行标准化养殖方式,以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建设为核心,推动养殖方式的转变。全市加快了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申报和标准化养殖推广工作,至目前全省共审批发布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单位315家,其中遵义市共88家,占全省的27.94%;在遵义的88家中,畜牧渔业方面有64家,占全市的认定认证数的72.73%。全市多数县(市区)都有了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在认定的64个畜产品产地中生猪31个,产地涉及10个县93个乡镇,占全市226个乡镇总数的41.15%;涉及行政村409个,占全市1771个行政村总数的23.09%。在这些产地,年可生产无公害肉猪98.75万头,占全市年出栏650.27万头生猪的15.18%。

  五是以项目为支撑,巩固和发展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20__年以来,我市先后实施了猪、牛、羊、禽和奶源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29个,其中优质肉猪基地项目15个。这些项目都以养殖小区建设为载体,通过良种、良料、良舍、良法和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配套实施,已建成的和正在建设的优质畜产品基地项目,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养殖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通过引种繁育,扩大优良品种的覆盖面,提高了养殖效果和养殖效益,在优质肉猪基地通过三年的建设,项目区内的优质肉猪比例由实施前的18.3%提高到实施后的77%,实现了在肉猪品质方面质的飞跃。

  (二)20__年上半年生猪生产发展情况

  据本部门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肉类总产量31.88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7.63%;其中猪肉产量27.47万吨,同比增长8.01%。全市出栏生猪321.52万头,同比增长7.67%。生猪存栏523.17万头,同比增长1.68%。畜牧渔业产值34.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4%。

  二、目前形势分析

  (一)市场价格。到目前我市仔猪价格每公斤18元,环比上涨38.46%,同比上涨309%;待宰活猪价格每公斤10.80元, 环比上涨20%,同比上涨107.69%;猪肉价格每公斤24元,环比上涨65.52%,同比上涨118.18%。

  近年来生猪价格回顾与分析:1998年下半年开始下降一直到20__年上半年,仔猪价每市斤1.8-2.5元,商品肥猪价每市斤在2-2.5元中徘徊,在此期间大量母猪被宰杀,大型猪场倒闭,导致20__年的价格高位;20__-20__上半年又出现猪价低落,造成养殖户淘汰和屠杀母猪,又导致今年仔猪数量下降,育肥猪数量减少,出栏肥猪数量与去年同期相当。今年以来全市畜禽鱼的总体形势是:猪肉价格高位运行,牛羊产品市场一直看好,渔业产品市场稳定,禽类产品需求量增大。但当前畜牧渔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生猪及其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同时养猪生产所需原材料的价格涨幅也较大,屠宰经营者获利较大,养殖户的获利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生猪存栏数量不容乐观,特别是养猪生产者对高位价格行情不能驾驭而缺乏信心,全市生猪生产存在后劲不足的严峻形势。

  (二)制约我市生猪产业发展的其它因素:

  1、没有长效扶持机制。对生猪产业未建立长效的补助扶持政策机制,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产业扶持机制,也就是说,在市场行情好时,没有扶优扶强的机制,只在低迷时的扶持政策。

  2、没有建立起养殖风险保障体系。一是*没有设立养殖风险保障基金,对在养殖生产过程中遭遇的突发事件如重大动物疫病的处理赔偿、死亡补贴等方面没有政策性保障措施。二是金融

  保险部门不愿涉足,此类业务还没有发展起来。三是多数屠宰加工企业不愿提供保护价收购,不能在养殖生产者中间形成龙头地位。四是养殖专业协会运作情况不理想,对养殖农户没有多少凝聚力。

  3、没有大的龙头企业支撑。一是没有猪肉的深加工企业。目前我市仅有的几家屠宰加工企业都是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对生猪产业的发展未起到拉动的作用。二是缺乏大型的、有影响力的活畜交易市场,没有建立起这类有带动力的.市场联系*台。

  4、防疫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随着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资料(包括种猪、仔猪)等物流速度加快、覆盖面范围扩大,新的疾病不断传播和发生,我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远跟不上发展需要,这主要体现在现有体制不健全,体制改革动作很慢,基层防疫员队伍极不稳定。同时,动物防疫所需疫(菌)苗的购买极不方便(如:细小病毒、伪狂犬、蓝耳病等),生产厂方规格标准与实际使用者之间矛盾突出。

  5、农民外出务工不断增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差距更加扩大化,农户种养殖业的收益与二、三产业的就业收入相比已经远不能及,并且农村农业生产与城市就业之间比较效益的差距还在进一步加大;形成大批农民外出打工,甚至许多是整户举家外出(据各县估计,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已经占农村总人口的近30%);而且外出打工的大多是有一定文化和科学知识程度的青壮年劳动者;导致农村养殖业生产出现由老人和初中生以下小孩担当主角的尴尬局面。这种现象还在加剧普遍化。农村养殖业生产中科学技术的普及难度加大,而且稳定性极差,今天培养发展一个科普户、生产能人,明天可能已经是外乡的打工者。

  6、利润分配不公。一头商品肥猪按现价每公斤10.80元卖给猪贩子,饲养几个月,目前一头育肥猪可赚到100元左右;猪贩子拉到屠宰场宰后过边口给肉贩子,一头猪可纯赚60元;肉贩子将肉拉到市场上卖给消费者,一头猪可纯赚近200元。同时,一头猪还可产生附加值150元,其中,工商管理费10元,检疫费5元,运输费20元,中介费20元,屠宰费25元,兽医10元,屠工60元。而这其中只有饲养生产环节遭遇的市场风险最大,只有养殖户独自承担养殖过程中的这种风险,而其它各个环节均“旱涝保收”。在任何一个城镇,绝大多数的猪肉流通是由养殖户-猪贩子-肉贩这个看似简单的链条完成的,只有一小部分猪被猪贩子送进肉联厂,然后送进超市或者销往外地。不管猪肉怎么流动,养殖户都是整个产销过程遭遇风险的惟一受害者。在生猪价格最低迷或者高位运行的时节,总有农民试图越位,想直接把猪肉送进市场,但由于生猪生产与市场经营之间复杂的上市经营群体的利益、工商管理、税收和各种手续等使他们最后往往还是知难而退。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要解决市场畜产品的供求*衡问题,畜牧部门一家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这需要全社会相关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三、目前采取的措施

  (一)*层面的鼓励措施。为稳定和促进生猪生产,市*决定安排100万元财政资金进行贷款贴息,并要求各县(市、区)财政要以不低于1比1的比例投入资金进行贷款贴息,以扶持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同时市*还安排40万元财政资金,引进100头优良纯种公猪,对全市获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良种猪骨干场实行种猪补助,对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种猪血缘进行更新换代。各县(市、区)未列入市级补助的种猪场由各县(市、区)对其引进的种公猪进行补助。

  (二)畜牧部门的发展措施。

  1、积极做好引导工作,深入基层动员养殖户及时补栏,确保存栏量。

  2、以养殖小区建设为载体,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发展养殖户饲养外二元母猪,进行自繁自养,降低育肥猪成本。如习水县目前已建成生猪养殖小区46个,凤冈县发展适度规模50-100头的外二元母猪养殖场23个,全市100头适度规模的养殖场达到460余家,比去年增长了50%。

  3、大力推广种植优质牧草—菊苣养猪技术,以降低饲料成本。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可使育肥猪降低成本20%,繁殖母猪降低成本40%。

  4、加强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确保生猪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切实做到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率100%,免疫耳标佩戴率100%。力争全市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二是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组建好队伍,落实好人员,储备好物质,并加强演练。三是强化动物检疫监督,确保动物、动物产品安全。加强畜禽屠宰检疫和产地检疫工作,严格执行外引种畜禽必须申报的有关规定,杜绝外疫传入。加强动物防疫监督和管理,禁止无免疫耳标、无产地检疫证明的动物进入屠宰加工等流通环节,维护畜产品和公共卫生安全。四是加快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兽医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网络,完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好农村防疫员劳动报酬,提高防疫员开展动物防疫工作的积极性。

  四、未来生猪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我市围绕“三新一强”发展战略,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全市畜牧渔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突出生猪,壮大牛羊,提升家禽和特色养殖,挖潜水产”的战略思路。其中就是要稳定生猪产业,着力改善品种结构,提高猪肉品质,最终目的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把我市打造成全省最大的优质畜产品基地。要做好这篇大文章,生猪产业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建立优质肉猪养殖储备基地。根据市场需要,在环境条件、经济基础较好,基础设施齐全,配套功能完善,养殖技术全面和诚信守法的养殖生产者中,选择合适的养殖场户建立我市优质肉猪养殖储备基地。*部门制定相应措施和办法,并提供一定补贴经费,确保其常年存栏量,以备急需时稳定市场供给和*抑物价。

  (二)巩固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在继续做好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规划、优化品种结构和合理布局的同时,规范生猪品种改良点的建设,提高全市肉猪品质,力争在“十一五”期末使我市出栏肥猪全部三元杂交化。

  (三)逐步建立风险基金。各级*要引导、鼓励和支持金融保险企业大力开发畜牧渔业保险市场,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畜牧业保险业务,加快畜牧渔业政策性保险

  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不同畜禽鱼品种的政策性保险制度及其保险业产品,增强畜牧渔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畜牧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在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的同时也应重视散养农户的生产。规模养殖的优点是有利于现代化管理、有利于品种改良、有利于防疫、有利于科学技术普及、有利于现代生物技术推广、有利于信息传递等;同时,也能成为养殖适用技术在农村示范基地。散养的优势有,一是有机农业的需要,二是养猪排污就地循环,三是可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留守人员,四是可充分利用构不成商品的农家饲料资源,五是农民不仅是猪肉生产者,也是猪肉最大的消费群体,散养自给的猪肉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这也是在循环经济原则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五)要加大培训和示范推广力度,大力推广自繁自养,种草养猪,强化防疫等节本增效的综合配套措施。

相关热词搜索: 产业发展 林业 调研报告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菁选五篇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