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地、得用法》语文教案3篇(范文推荐)

《的、地、得的用法》语文优秀教案1  一、教学背景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二、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地、得用法》语文教案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地、得用法》语文教案3篇(范文推荐)

《的、地、得的用法》语文优秀教案1

  一、教学背景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二、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怎么样的什么、怎么样地干什么、干得怎么样”三种固定搭配。

  2、掌握“的、地、得”的区别与联系。

  3、运用小儿歌“动前土、名前白、行动后面双人来”的口诀帮助正确使用“的、地、得”。

  四、教学重难点

  1、知道“的、地、得”的区别。

  2、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的、地、得”。

  五、教学时间

  8分钟微课堂

  六、教学适用对象

  义务教育九年制内的学生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屏软件

  八、教学设计与过程

  开场白: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地、得”的正确用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区别。

  1、相同之处:原来它们都是念轻声“de”,都是结构助词,起连接作用。

  2、不同之处:在书面语中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而且它们的搭配及用法也各不相同。

  (1)怎么样的什么

  (2)怎样样地干什么

  (3)干得怎么样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它们的正确用法。

  白勺“的”的结构是用“形容词或名词或代词+的+名词”来表示,而我们最常见,用得最多的还是“形容词+的+名词”的结构。

  而土也“地”的用法可以用“形容词+地+动词”的结构来表示。

  双人“得”是用“动词+得+形容词”的结构来表示

  3、练习巩固

  (1)形近区分

  静静(的)河面 静静(地)写字 欢乐(的)山谷

  欢乐(地)歌唱 满意(地)点头 满意(的)作品

  (2)类别区分

  1)跑(得)飞快 飞快(地)跑

  2)愉快(的)旅行 旅行(得)愉快

  3)强烈(的)渴望 强烈(地)渴望

  (3)综合杂糅

  小雏鹰飞到大树的上方,高兴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而且飞(得)很高呢!”

  小结:能填对这个句子的你肯定就已经学会它们的用法了!

  4、特殊情况

  质疑:假如遇到特殊情况怎么办呢?

  我从书包里拿出书交给她们,她们高兴得围着我跳起舞来。(出自二年级上册《日记两则》)

  (1)质疑:为什么这里要使用“得”呢?

  (2)释疑:原来这里强调的是心情,动词在后,形容词在前,相当于后置,“得”修饰“跳舞”而非“围”。现在你明白了吧?

  5、 小结归纳:

  怎么样,你们学会了吗?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快的记住它们的用法,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口诀来帮助你们熟记三个“的”的正确使用方法:动前土、名前白、行动后面双人来。

  同学们!学到这里,是不是对这三个“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呢!课后大家还要多多练习哦。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的、地、得的用法》语文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微课的学习,能熟练地区别“的、地、得”,并能在句子中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认识“的”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

  如:晶莹的露珠(名词)

  火红的太阳(名词)

  记忆锦囊:

  左边“白”,右边“勺”,名词跟在后面跑。

  二、认识“地”

  “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地”后面的动作。

  如:春天悄悄地来了(动词)

  仔细地观察(动词)

  记忆锦囊:

  左边“土”,右边“也”,“地”字站在动词前。

  三、认识“得”

  “得”后面的词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或状态怎么样。

  如:这文章写得真好。

  遮得严严实实

  记忆锦囊:

  左边双人就是“得”,补充说明怎么样。

  四、活学活用第一关

  1、请你想一想,在括号里填上“的、地、得”的哪一个?

  高大 ( ) 梧桐树

  吓 ( ) 直跑

  响亮 ( ) 声音

  疼 ( ) 直甩手

  激动 ( ) 说

  五、活学活用第二关

  正确选择“的 、地、得”填空。

  1、精致( )水晶球被表妹摔 ( ) 粉碎。

  2、柳树慢慢 ( ) 抽出枝条,长出了嫩绿( ) 叶子。

  3、秋风轻轻 ( ) 一吹,火红 ( ) 枫树叶就哗哗( ) 落了下来。

  正确使用“的、地、得” 微反思

  因为正确使用“的、地、得”这是低年级开始学习的知识,有的同学直到五、六年级还不能准确地区别并使用,所以本节微课,我使用了概念说明、例子、儿歌、闯关等丰富的形式让学生一次次地区别“的、地、得”,并最终实现能在句子中正确使用。

《的、地、得的用法》语文优秀教案3

  一、导入语:您好!这个微课重点讲解“的地得”的用法。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常会有人提到“的”“地”“得”用法的问题,不少人对“的、地、得”用法也是含糊不清,乱用一气。“的”、“地”、“得”这三个字的用法各不相同。你知道吗?

  二、的、地、得”用法记忆小窍门——“的、地、得”用法口诀

  “的、地、得”是连接文章中词与词,字与字之间的桥梁、所以,正确使用“的、地、得”,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规范“的、地、得”的用法,并易记好懂,容易掌握,下面我提供一组记忆小窍门供大家参考。我们先来听一组快板。

  (1)“的、地、得”快板

  的地得、的地得,用作助词都读de.作文写话用不准,朗读往往会念错。

  有趣的活动、绿的树,活动是事,树是物。 事物前面用(白勺)“的”字,小朋友们都记着。 认真地想、快快地跑,想跑看摸是动作。 动作前面用(土也)“地”字,位置千万不要挪。 看得清,记得准,唱得好,飞得高。 动作后面用(双人)“得”字,补充说明要记牢。(还有一首简单的口诀,想学吗?跟我读吧!)

  (2)的、地、得”用法简要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下面我们带着口诀,一起来做几道练习吧)

  三、短语练习:给短语填上“的、地、得”

  鲜艳( 的)红旗

  勇敢( 的 )战士

  胜利( 地)到达 迅速( 地)前进 观察( 得)仔细 感动( 得 )流泪 (短语练习简单吗?我们来个有难度的。请看题目)

  四、句子练习:给句子填上“的、地、得”

  清晨,可爱(的)多多兴高采烈( 地)来到金灿灿( 的)葵花园。她兴奋(地 )东瞧瞧,西看看,一会儿轻轻(地)摸摸,一会儿细细(地)闻闻,情不自禁(地 )翩翩起舞。您看,她跳(得)多好,让人幸福(得)冒泡。

  五、用法总结(让我们再来回顾“的地得”的用法口诀)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您记住了吗?)

  六、结束语:“的地得”的用法,您学会了吗?感谢您认真听完这个微课,再见!


《的、地、得的用法》语文优秀教案3篇扩展阅读


《的、地、得的用法》语文优秀教案3篇(扩展1)

——“的、地、得”的用法教案3篇

“的、地、得”的用法教案1

  一、教学背景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二、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怎么样的什么、怎么样地干什么、干得怎么样”三种固定搭配。

  2、掌握“的、地、得”的区别与联系。

  3、运用小儿歌“动前土、名前白、行动后面双人来”的口诀帮助正确使用“的、地、得”。

  四、教学重难点

  1、知道“的、地、得”的区别。

  2、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的、地、得”。

  五、教学时间

  8分钟微课堂

  六、教学适用对象

  义务教育九年制内的学生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屏软件

  八、教学设计与过程

  开场白: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地、得”的正确用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区别。

  1、相同之处:原来它们都是念轻声“de”,都是结构助词,起连接作用。

  2、不同之处:在书面语中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而且它们的搭配及用法也各不相同。

  (1)怎么样的什么

  (2)怎样样地干什么

  (3)干得怎么样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它们的正确用法。

  白勺“的”的结构是用“形容词或名词或代词+的+名词”来表示,而我们最常见,用得最多的还是 “形容词+的+名词”的结构。

  而土也“地”的用法可以用“形容词+地+动词”的结构来表示。

  双人“得”是用“动词+得+形容词”的结构来表示

  3、练习巩固

  (1)形近区分

  静静(的)河面 静静(地)写字 欢乐(的)山谷

  欢乐(地)歌唱 满意(地)点头 满意(的)作品

  (2)类别区分

  1)跑(得)飞快 飞快(地)跑

  2)愉快(的)旅行 旅行(得)愉快

  3)强烈(的)渴望 强烈(地)渴望

  (3)综合杂糅

  小雏鹰飞到大树的上方,高兴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而且飞(得)很高呢!”

  小结:能填对这个句子的你肯定就已经学会它们的用法了!

  4、特殊情况

  质疑:假如遇到特殊情况怎么办呢?

  我从书包里拿出书交给她们,她们高兴得围着我跳起舞来。(出自二年级上册《日记两则》)

  (1)质疑:为什么这里要使用“得”呢?

  (2)释疑:原来这里强调的是心情,动词在后,形容词在前,相当于后置,“得”修饰“跳舞”而非“围”。现在你明白了吧?

  5、 小结归纳:

  怎么样,你们学会了吗?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快的记住它们的用法,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口诀来帮助你们熟记三个“的”的正确使用方法:动前土、名前白、行动后面双人来。

  同学们!学到这里,是不是对这三个“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呢!课后大家还要多多练习哦。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的、地、得的用法》语文优秀教案3篇(扩展2)

——《唐僧骑马咚得咚》优秀教案3篇

《唐僧骑马咚得咚》优秀教案1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

  2、欣赏《一个师傅仨徒弟》

  知识教学点:

  按节奏朗读,按节奏走步,随音乐的分句准确变换动作。

  能力训练点:模拟不同动画人物的表情、动作进行表演,发展学生音乐表现力。

  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

  教学难点:如何吸引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集中注意力听音乐,帮助学生从愿意听、喜欢听逐渐过渡到想听音乐。

  设计理念: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习的热情,课伊始我利用孙悟空来到我们的课堂导入新课。整节课都是围绕孙悟空带来得闯关游戏而展开的。让学生在玩中学,拉近音乐课与学生的距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头饰、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猴哥》进教室。

  2、师导入引出孙悟空。同时提出本节课要求(闯关,表现好的奖励仙桃。)

  师:小朋友,刚才这首歌唱的是谁呀?(师导入引出孙悟空。)

  孙悟空去干什么了?你们想不想像孙悟空一样勇敢?今天这节课孙悟空要带小朋友去玩闯关的游戏,表现好的奖励仙桃。

  二:欣赏《一个师傅仨徒弟》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看动画片?

  生:喜欢。

  师:喜不喜欢看《西游记》?

  生:喜欢。

  师:你为什么喜欢看《西游记》?(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还有很多很多理由。今天老师就请你们来听《西游记》中的片尾曲。小朋友们,谁知道我们这部动画片《西游记》中的片尾曲叫什么?

  生:《一个师傅仨徒弟》。

  师:你会唱一唱吗?(第一关)

  2、初听乐曲

  今天我(孙悟空)也带来了这首好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欣赏吧。会唱的小朋友可以随音乐唱。

  下面我们要闯第二关了,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这首乐曲主要是描述唐僧师徒一路取经的艰辛,洋溢着对我们师徒四人的赞美之情。请你说一说乐曲在什么地方有较大的变化?同时刻画了西天取经道路上的危机四伏,困难重重的境况?

  3、复听

  让我们再来听一遍,这次我请小朋友在听的时候想一想动画片中各个人物的外形特征,我们都有什么本事?

  三:学习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

  1、谁能说一说我刚才提出的问题就能闯过第三关。(第三关)

  (1)唐僧的三个徒弟都有什么本事?

  (2)我们这有本事,我们的师傅有没有本事呢?

  (3)所以,观音菩萨就让小白龙变成白龙马给师傅骑,白龙马在师傅遇险时也能保护师傅。白龙马是怎么走路的?谁来学一学?

  (学生跺脚来模仿)

  师:白龙马是这样走路的,你还能不能用别的方式表现啊?

  (学生用手拍地模仿)

  师:你再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没有了。

  师:在我们学过的打击乐器中,哪种敲击起来象白龙马的蹄声?

  生1:双响筒。

  生2:响板。

  生3:铃鼓。

  (选择三个学生,分别敲击双响筒、响板、铃鼓来模仿蹄声。)

  师:其他的同学也来学一学。

  2、我听说有的人把我们的故事编成了童谣,也就是儿歌来说,我好想听一听,谁听过,给我们说一说好吗?

  3、出示图片《唐僧骑马咚得咚》

  我也来读一读。(不按节奏读,乱读让学生发现这样读不好)

  哦,原来读童谣也要向唱歌一样有节奏。变,(变出节奏条)这些节奏条都适合哪句话呢?谁能帮帮我?(第四关)

  4、我们一起读一读吧。告诉你们你们已经顺利闯过第四关了。

  师:同学们说得好极了,让我们用打击乐器,边伴奏边说儿歌好吗?

  (选择学生敲击双响筒、响板、铃鼓来伴奏,其他学生说儿歌。)

  5、听说小朋友们还能有身边的物品打节奏呢,谁愿意表演一下?

  6、我们一起边伴奏边说童谣好吗?

  四、表演《唐僧骑马咚得咚》

  我们刚才一齐说了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扮演一下我们《西游记》里的人物啊?

  1、分小组来排练,孙悟空提出要把这首童谣加进去,边表演边说童谣。

  2、小组练习(放《西游记》里的两首曲子)

  3、我看小朋友们排练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表演一下好吗?(分组表演)

  五、小结

  你们太棒了,第五关也顺利通过了。我发现有好多小朋友得到仙桃了,如果这个仙桃吃了会不老,你打算给谁吃呀?

  想我齐天大圣也难不住你们。看来xx小学的学生确实如xx老师说的那样可爱、聪明。我还想为难你们一下,就是回家与你的家人一起表演《唐僧骑马咚得咚》,能做到吗?好,有机会我会再来得。要好好学习哟。再见!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在上课开始我利用动画导入新课,请学生欣赏动画片《西游记》的片尾画面,让学生边看边欣赏歌曲《一个师傅仨徒弟》,因为是他们非常喜欢看,又是他们熟悉的,所以很多学生都会唱。“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加强了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拉近了音乐课与学生的距离。

  欣赏完后请学生模仿白龙马的蹄声,我分了两个层次来教学:一是让学生用乐器来仅一敲、打一打;二是让学生想一想能不能用身体发出声音来模仿,让每一位学生都来参与其中,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儿歌《唐僧骑马咚得咚》是学生熟悉的,几乎每一位学生都会说,但与教材有所不同。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就是学生熟悉的版本,对教材进行了补充,效果非常好。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在教学中,我请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来扮演《西游记》中的人物,伴随着熟悉的`儿歌,带着头饰,增强了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分组表演时人员稍多;在模仿蹄声中还可以让学生再发散思维思考,敲一敲身边的东西等等。


《的、地、得的用法》语文优秀教案3篇(扩展3)

——始得西山宴游记语文教案3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1、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

  2、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

  (四)美痛渗透点

  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

  二、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写景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4、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将词、句、写成投影片,用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帅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对照古今词汇,比较其不同

  3、与以前学过的古文比较,体会寓情山水的写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作者介绍。

  2、划分文章层次。

  3、文白对译,并能分析重点句所含感情。

  (二)整体把握

  作者在顺宗永贞元年(公元八O五年)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僻远而多山水胜,作者寄情山水,形诸笔墨,“永州八记”特为著称。本篇为“八记”三首,领起其余诸篇。篇中从“始得”二字看意,写西山的怪特和始游的心情,真切深至。在叙事写字中,也有作者性格的显现和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的流露。

  (三)教学过程

  1、给文中生字注音,再朗读。在流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纸片等物遮住课下的注释,根据原有的知识,联系上下文,运用“因文生义”的方法,逐段理解课文大意,难以疏通的词句,再看注解或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解决,完成书后练习三。

  2、理解文章大意后,再体会文中叙述、描写、抒情语句的不同特点,完成书后练习二。

  3、解决词、句文章整体大意,再分析作者,寄情山水之“情”和所绘的“山”“水”之景,以及如何写景的。

  作者滴居永州,心怀惴傈,常年闲暇寻山访水写起,引出西山,点明游山水是为了寄情怀,不单是游赏。

  第一节先写末得西山之前的游览。

  他写西山之景,不是从描写西山本身的高峻奇特着笔,而是写登上山向下鸟瞰和向远眺望,通过所看到的尺寸千里的景物和与天地自然的契合神会从侧面烘托西山高峻,渺远“怪特”;他抒宴游之情,也不是在借宴游以消愁方面大肆铺陈描写,而是极写登高望远心旷神恰,乃至物我浑一之乐,从而使人以反面以见他*素“居是州,恒惴傈”之重忧。

  第二节写西山的实游之乐。

  文章开始作者说:“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文本则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前后照应,不仅突出了西山的不凡,说明作者在永州的真正游览活动是以游西山开始的,而且为领起,后面几篇游记做了铺垫。

  (四)总结、扩展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凝练的文笔,精粹的语言,描写出西山之“怪特”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想感情融人了景物之中。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抒情散文。

  (五)而置作业

  1、理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2、抄写景的名句。

  3、完成书后练习四,并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八、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柳宗元(773一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省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贞元年间为监察御史里行(御史见习官),顺宗继位,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新朝政的活动,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永州八记》柳宗元在永州八年,放浪子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谭记》《钴()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谒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八记各自成篇,又连成一个整体。在八记中,首篇与末篇前后照应,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遭受迫害,远谪荒,不能施展政治才能的愤慨心情。

始得西山宴游记语文教案2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会翻译文言文。

  重点难点:

  1.重点:

  (1)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会翻译文言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惴栗(zhuìlì) 榛莽(zhēn)

  衽席(rèn) 灏气(hào) 颓然(tuí) 冥合(míng)

  2.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2.解题。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解释。

  (1)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初游。宴,安逸,快乐。游,游览。记,文体的一种。 (2)余自为僇人:僇(lù)人,受刑的人,罪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 (3)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 (4)恒惴栗:恒,常常。惴栗,忧惧的样子。 (5)其隙也:隙,空闲的时候。 (6)则施施而行:施施(yì),缓慢行走的样子。 (7)漫漫南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 (8)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其,自己的。徒,同伴。 (9)穷回溪:穷,尽,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河。 (10)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异的石头。 (11)无远不到:意思是,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 (12)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拨开。 (13)醉则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 (1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趣,通“趋”,往。 (15)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 (16)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翻译。

  (1)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 (2)缘染溪:缘,沿着。

  (3)斫榛莽:斫(zhuó),砍。榛(zhē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 (4)焚茅筏:焚,烧。茅筏(fá),茅草之类。筏,草叶众多的样子。 (5)箕踞而邀:箕踞(jījù),席地而坐,两脚伸直*,成簸箕状。遨,游赏。 (6)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 (7)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8)岈(xiā)然洼然:山谷深幽的样子,溪谷低洼的样子。 (9)若垤若穴:垤(dié),蚁垤,蚂蚁洞外的小土堆。穴,洞。 (10)尺寸千里:看上去只有尺寸的大小远近,而实际上有千里的大小远近。 (11)攒蹙累积:攒(cuán),聚集。蹙(cù),缩小。累积,重叠积压。 (12)莫得遁隐:遁隐,隐藏不见。 (13)萦青缭白:青山和绿水萦绕在一起。萦,缭都是缠绕的意思。(14)外与天际:际,连接、结合。天际,天边。 (15)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 (16)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立,高出一般的立在那里。 (17)不与培塿为类:培塿(pǒulǒu):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丘,小土丘。 (18)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ào)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灏,水势大。涯,边际,极限。 (19)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样子。造物者,即天地、自然。 (20)引觞满酌:引觞(shāng),拿起酒杯。引,拿起。 (21)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22)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 (23)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 (2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 (25)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

  (26)故为之文以志:为,写。志,记,记叙

  4.请学生整篇翻译。

  四 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①未始 古义未尝,从来没有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义没开始

  ②累积 古义重叠、积压 攒蹙累积。今义积累

  ③然后古义 这样以后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④于是 古义从此,从这时游于是乎始。今义连词,表示后事紧接着前一事

  ⑤更 古义,动词,更换交替。醉则更相枕以卧。今义程度副词,更加。

  ⑥披 古义拨,拨开。到则披草而坐。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⑦就 古义接近颓然就醉。今义就是

  ⑧向 古义从前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今义朝

  ⑨志 古义记故为之文以志。今义志气、志向。

  ⑩是 古义代词,这 是岁元和四年也。今义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

  ①异A称奇始指异之。B独特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②特A特别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B超出一般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③为A成为 自余为僇人。B作,写。 故为之文以志。

  4则A连词 就 醉则更相枕以卧。 B 转折连词 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动词 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名词 模范 榜样 以身作则。

  5 与A 动词 连接 外与天际。 B 介词 和 悠悠乎与颢气俱 。

  C 连词 和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6其 A代词 我的 日与其徒上高山 。 B代词 那些 其高下之势 。 C 代词 它的 而莫得其涯。 D 表反问的语气助词 其如土石何?

  E 代词 这种 专其利三世矣!

  7 而 A 连词 表修饰 则施施而行。 B 连词 表转折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 连词 表承接 卧而梦 D 连词 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E连词 表并列 蟹六跪而二螯。 F连词 才 穷山之高而止。

  (3)通假字:

  ①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②趣,通“趋”,往,到。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4)词类活用:

  1 箕踞而邀 名词作状语 像簸箕一样。

  2日与其徒上高山 名词作状语 每天

  (5)文言句式

  1故为之文以志。 省略句 “志”后省宾语。

  2是岁,元和四年也。 判断句。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

  4皆我有也。 被动句 “我有”即“为我所有”。

  第二课时

  一、预习:

  熟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字,略知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提问:请根据文意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部分(l段):概述被贬到永州后,寄情山水,自以为游遍了永州,却不知还有一个“怪特”的西山。

  第二部分(2段):特写游西山的经过。

  第一层(从“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到“始指异之”):写偶识西山的欣喜。

  第二层(从“遂命仆过湘江”到“穷山之高而止”):写登山的经过。

  第三层(从“攀援而登”到“不知其所穷”):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之阔大。

  第四层(从“引觞满酌”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写宴饮之乐。

  第五层(从‘心凝形释”到最后):抒发感受。

  3.提问:作者描写西山宴游,表露作者什么样感情?讨论并归纳:表露作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提

  4写法借鉴

  1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的西山,而从多角度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

  2借景抒情:如文章开头写以往游览,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

  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出自己高洁的人格。

  四.欣赏品味:

  本文根据表达的需要,或叙述。或描写、或抒情,语句或长或短,或偶或散,或上下钩连。试举例说明这些语句的特点。讨论并归纳:。

  (1)“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对偶句,描写出游时慢步徐行,任意西东的悠闲。叠词连用,描摹生动。

  (2)“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散句、短句。运用顶针,强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出游未能真正的投入,并照应前文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3)“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加西山之怪特。”散句。长句。抓住西山的特点:怪、特,为下文游西山做铺垫。

  (4) “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短句、将主观感受融于景物描写,运用比喻描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阔大。

  (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散句,抒写作者对西山高峻的感受,并喻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

  (6)“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长短句搭配抒写作者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五、作业:

  1熟读成诵全文。

  2完成必修一教材第94页“积累与运用”第4题,积累“而”“乎”“其”“且”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始得西山宴游记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的眼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延伸

  一、识记字音

  僇()榛莽()施施而行()惴栗()()斫()衽席()岈然洼然()颢气()蹙()茅茷()引觞满酌()()

  二、知人论世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三、写作背景

  永贞元年(805)八月,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失败。柳宗元因为参加其中,九月,被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当时同时被贬为远州司马的还有: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这就是有名的“八司马”事件。在政治理想破灭后,三十三岁的柳宗元开始致力于文学词章的转变。“永州八记”就是他被贬永州之后的作品。作者深处穷荒之地,闲暇之余,纵情山水。同时又从美好的自然山水中“发现和认识了自身的美好情操与价值,坚定了人生信念和社会批判意识”。《新唐书·柳宗元传》有记载:“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本文写于元和四年(809),借景抒情,流露出了作者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同年还写作了“永州八记”中的《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四、整体感知

  全文的思路结构:

  第一段:永州泛游

  第二段:写作者对西山的发现以及引导出自己精神上的新境界


《的、地、得的用法》语文优秀教案3篇(扩展4)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用法3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用法1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用法2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荀子《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张溥《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韩愈《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杜牧《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苏轼《石钟山记》)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用法3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司马迁《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贾谊《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贾谊《过秦论》)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冯梦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韩愈《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龚自珍《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的、地、得的用法》语文优秀教案3篇(扩展5)

——“南”得的雪景作文3篇

“南”得的雪景作文1

  呼——呼——冷风一阵一阵的从窗口而入,屋外的大树被吹的东倒西歪,而野草、野花则再进行一项严厉的考验,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教导我们要学习野草们不怕风不怕雨的精神,不过,的我要是在学习野草们的精神,可就要得重感冒啦!

  初二全家人回娘家,而我现在位于南投鹿谷的一条空无一人烟雾瀰漫的街道上,这种感觉就好像狂风暴雨前的宁静。“俪儿啊!赶快进屋子裡,外面又冷又溼,小心感冒啦!”远远的就听到奶奶呼吸急速的叫声,我赶紧骑着奶奶买菜用的铁马飞奔回家,一进屋裡我那又冷又热的手直颤抖,我的.眼睛目不转睛的瞪着窗外的天空,一层又一层的云,灰白交错着,风婆婆把天上一团又以团的棉花糖吹向早已吃饱饱的太阳公公,由于吃不下去的关係使得太阳公公面红耳赤看不到地面,现在的鹿谷乌云密佈随时可能下起大雨。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手上的计忽冷忽热,我的眼睛从未离开窗外的天空,到了下午开始下降“十五度、十二度、十度、七度……”到了晚上十二点,外面温度已达一度多了!我的心开始热雪沸腾,嘴裡岁岁唸着「圣母玛利亚、阿弥佗佛、妈祖、阿门。请保佑天空开始飘下一团一团得白雪花吧!从未看过雪景的我殷切的期盼」,那一团团的雪赶快来拜访一下鹿谷吧!现在时间半夜一点整,温度还是在一度多,外面的天空丝毫没有动静,街道上又是一片宁静,「南」得的雪景最后还是落空了!

  南投鹿谷曾有过的经验,茶园裡那一排排的深绿色茶叶染上白晰的白雪,看起来颜色更鲜豔、更清爽,不过这次“南”头的雪景又再度唱空城记了!到底会不会这问题可真让我一个头两个大,要在南投下雪真的是难上加难。


《的、地、得的用法》语文优秀教案3篇(扩展6)

——六年级语文下册《种瓜得豆》教案3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种瓜得豆》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泌、玫、瑰”3个会认字和“搬、玫、瑰、柿、供”5个会写字,掌握“搬家、玫瑰、西红柿、供不应求、发号施令、前所未有、水土不服”等词语。

  2.读懂课文,感知大意,理清层次,编列阅读提纲。

  3.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搜集有关基因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组织谈话:同学们,你们长得都像谁呢?

  2.学生自由发言。(“像爸爸”、“像妈妈”、“像舅舅”、“谁都很像”……)

  3.教师追问:为什么有的同学与父母那么相似,好像同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有的却找不到与父母相同的特征呢?

  4.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评价。

  5.教师描述、揭题:原来在我们的体内有一种叫做基因的东西会遗传,它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特点。当妈妈生下我们时,爸爸、妈妈的基因就传到了我们身上,如果这些基因没有发生意外情况时,我们就会长得与爸爸妈妈很像,但如果碰到一些异常的情况,基因就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长得不怎么像或根本不像爸爸妈妈了。基因啊,是一个很神秘也很神奇的东西,所有生物体内都有基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基因有关的文章。

  6.教师板书课题:种瓜得豆。

  7.学生读题并对课题提出疑问。(种瓜应该得瓜,种豆才会得豆,种瓜怎么会得豆呢?)

  8.教师引导读文:从常理来讲,种瓜是不可能收获豆子,但如果你读了课文,认识了基因及其有关技术,你就会豁然开朗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新词,认读识记。

  3.理解词语。

  发号施令:号,号令;施,发布。发命令,下指示。

  前所未有:从来没有过的。

  水土不服:水土,泛指自然环境和气候。指不能适应某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供不应求:供,供应,供给;求,需要。供应不能满足需要。

  和*共处:指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用和*的方式解决彼此争端,在*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彼此间经济和文化联系。在本课中指转基因猪的心脏移植到人体后可以在人体中适应并工作。

  4.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什么科学知识?

  ⑵围绕着这一知识都介绍了哪些内容?

  ⑶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介绍的,读后,列一个阅读提纲。

  5.小组交流后,再全班交流解疑。

  全文按总—分结构,每个分述部分都有总述句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6.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三、编列提纲,理清层次

  1.指导编写课文第二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认真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⑵想想各个自然段间的联系,说说作者是如何向人们说明转基因技术的?

  ⑶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⑷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示范编写阅读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第2自然段以“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呢?”为过渡段,点明这一部分要写的内容。

  第3自然段介绍了基因的作用。

  第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可分两层:

  第一层:摸清一些生物体内基因的本领,让一种生物里的“大管家”搬到另一种生物里去发挥它应有的本领。

  第二层:转基因技术也因有“水土不服”或不被接受而失败的。

  2.学法小结,独立编写课文第三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指名反馈。

  ⑵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引出科学家研究基因技术的意义。

  第6—9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大有用武之地。

  第6段概述;789段举例说明:培育转基因棉花、培育出蓝色玫瑰、培育转基因大豆和西红柿。

  第10自然段讲转基因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种瓜得豆看似不可思议,但由于现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却完全能够做到。这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真是令人惊叹呀!

  五、作业设计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完整地编写本课的阅读提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品析语言,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阅读链接《话说基因工程》,感受文章的情趣,激发阅读以及探索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说说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3.结合学生的发言,出示阅读提纲,进行整体感知。

  4.回忆编写阅读提纲的方法。

  二、品析语句,体会写法

  1.导语: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介绍的是生物学中高深的转基因技术,你们能读懂文中的内容吗?(生齐答:能。)

  2.追问:作者到底用了什么写法将这如此高深的生物技术写得这般通俗易懂?

  (用打比方(比喻)的写法来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

  3.默读课文,用“ ”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打比方(比喻)写法的语句,谈谈这种写法对自己读懂课文有什么帮助?

  4.先独立找句子,再在小组内交流、介绍。

  5.指名反馈,全斑交流,找出语句,体会写法。

  ⑴这些基因是每种植物或动物的“大管家”,有的管叶子长得圆还是扁,有的管脚长得长还是短……当然,植物结瓜还是结豆,也是由基因来“发号施令”的。

  句中用“大管家”“发号施令”来说明基因在动植物体内所发挥的作用,写得十分通俗、形象,让人一读就懂。

  ⑵这种让基因“搬家”的技术,就叫转基因技术。

  用“搬家”这种生活中熟悉的行为,来介绍转基因技术,十分形象直观,使高深的科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⑶这样,只要“搬到新家”的“大管家”“住得惯”,发挥自己的本领,就会创造出某种前所未有的新生物。……当然,如果“搬到新家”的基因“水土不服”,“住不惯”,或者原有的“住户”不认它,把它“赶”出去,那么,这项转基因技术就算失败。

  用搬家适应新环境的生活行为来说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原理,既生动有趣,又通俗易懂。

  6.教师小结: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打比方的写法,用人们熟悉的生活行为来形象地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使文章所表达的内容通俗易懂,并且富有情趣。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

  8.教师过渡、引导:文中除了打比方的写法令人叫绝,还有其他哪些写法也值得我们学习?

  9.学生自由发言,并指出文中相关的内容。

  ⑴前后照应的写法。(课文第l与第5自然段)

  ⑵设问激趣的写法。(课文第1与第2自然段)

  ⑶详略得当的写法。(课文第7、8、9自然段)

  ⑷举例说明的写法。(课文第7~10自然段)

  10.结合学生的发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有关段落。

  三、阅读链接,编写提纲

  1.学生独立阅读选文《话说基因工程》。

  2.运用所学的方法为短文编写阅读提纲。

  3.小组交流阅读提纲,发现不足,马上提出建议,进行修改。

  4.指名反馈,全斑交流。

  5.展开想象,举例说说怎样合理使用基因工程为人类造福。

  四、课堂小结

  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对我们来说曾经是那么陌生、那么神秘,作者运用打比方与列举事例的写法为我们作了形象而生动的介绍,使我们在阅读时感到通俗易懂且富有情趣。我们在感叹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伟大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作者写法之高明。

相关热词搜索: 用法 语文教案 《、地、得用法》语文教案3篇 《的 得的用法》语文优秀教案1 语文中的地得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