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陶艺家视角的陶艺创作能力培养策略

竺慧丽 练旭华

【摘   要】陶瓷艺术有着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形态,是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结合当下美术教育的新思潮,基于现代陶瓷艺术家的视角,运用情境导入、三维分解、实践塑型、拓评结合等教学策略,从创作起源的追溯、创作思维的解读、创作方法的实践、艺术内涵的提升等方面入手,探索提高学生陶艺创作能力的方法,激发学生对陶艺文化的热爱,实现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美术;陶艺创作;核心素养;陶瓷文化

陶艺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因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形态而在美术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陶艺教学是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陶艺活动及相关课程风靡一时。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如下问题:传统陶艺技法复杂深奥,学生受时间、空间、自身水平的影响,制作的作品较为单一,缺乏感染力及艺术内涵。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依托信息技术,从现代陶瓷艺术家的视角出发,以其作品作为教学切入点,带领学生边欣赏、边解读陶瓷艺术家的创作思维、方法、表现形式。该教学旨在打破传统的陶艺教学观念,带领学生了解现代陶艺的多元性,突破陶艺创新的难点,提高学生的陶艺创作能力,落实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一、情境導入,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导入法能有效地营造课堂氛围,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相关情境,还原艺术家的生活环境,让学生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由此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其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一)视觉冲击,引发共鸣

强烈的视觉冲击能帮助学生感知事物,使其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教师利用VR视频,先呈现美丽的海底世界,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海底珊瑚的美丽,再呈现被严重污染的海洋环境。极大的视觉反差让学生了解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产生强烈的保护环境的欲望。这一方式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催生了学生的情感,奠定了本课的情感基础。

(二)情感生发,激发兴趣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巧妙的教学语言能让课堂更有感染力。在学生感慨之时,教师及时提问:“面对被破坏得如此严重的环境,你会怎么做?艺术家们又会怎么做?”而后引出陶艺家的海洋系列作品。多维度的作品展示使学生感受到陶瓷艺术的魅力及艺术家精湛的技艺;震撼的画面和引导性的话语让学生了解到可以用陶艺呼吁人们加强环境保护。教师继续追问:“如此庞大的一件陶瓷艺术作品是怎么制作而成的呢?你想做一件这样的艺术品吗?”由此,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参与的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

二、三维分解,渗透创作思维

陶瓷语言丰富多样,如泥料、釉色、成型技法、肌理、空间等。运用不同的陶瓷语言能够塑造不同的造型形态,表达不同的情感需求。教师借艺术家的创作思路,从釉彩、整体布局、造型三个维度,带领学生体会陶瓷语言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在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创意实践等方面的素养。

(一)釉色搭配,丰富情感寓意

色彩是最醒目也是最具感染力的美术表现语言。大部分学生首先关注到的就是作品的釉色设计。在作品中心部分的珊瑚有着艳丽的颜色,离中心越远,珊瑚的色彩越浅,到最后就成了白色。单一的透明釉与多彩的釉下彩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对比。教师提示学生尝试分析艺术家采用这种色彩搭配的原因。学生回答:鲜艳的颜色展现了珊瑚的生命之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小结:不同的釉色搭配不仅能增强作品的艺术美感和视觉效果,还能引发联想,体现作品的情感内涵。

(二)草图借鉴,重构布局之美

草图以平面的形式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构思表现,既能促进思考,又能快速记录创作思路。教师出示艺术家的设计草图,让学生自由谈感受,猜测设计意图。学生观察到草图的造型像旋风,中心区的美丽珊瑚被一大片白化珊瑚环绕着,像要被吞噬似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紧迫感。教师解释:艺术家为了真实再现珊瑚之美,模仿自然生态规律,对珊瑚进行组合排列,看似无序,实则寓意深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了解到:作品的布局是经过艺术家精心设计的,作者想通过作品告诉人们,在海底所有的珊瑚白化之前,我们要迅速采取环保行动,拯救这些美丽的生灵。

在解读了艺术家的设计理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迁移,思考自我的需求,再结合色彩、布局等元素,重新画一张设计草图。逆向思维的引导开拓了学生的创作思路,学生随后提出了多种作品的创作意见,并用文字表达了设计理念。例如,一个学生利用S型曲线排列的方式,拉大前后珊瑚礁间的距离,前段珊瑚礁搭配七彩釉色,后段珊瑚礁渐失颜色,以此表现珊瑚之美以及海洋被污染的后果,警示人们要提高环保意识,设计十分巧妙,如图1。又如,一个学生按几何重复排列的方式,呈现整齐划一的视觉美感,同时营造一种压迫感,如图2。简单的草图设计提升了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学生学会了带着情感进行创作。

(三)造型对比,突破形态局限

陶艺是以造型表现为主要特征的美术项目,形态是非常重要的陶瓷语言。教师带领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由远至近地观察作品的细节,并与真实的珊瑚照片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珊瑚形态的变化,找到多元的创作方向。学生模仿艺术家,采用概括、夸张变形、添加装饰等艺术手法,结合陶艺技法,探寻珊瑚造型的多种方法。由此,千变万化的珊瑚形态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三、实践塑型,发挥个性特点

理论源于实践。陶艺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其材料具有特殊的属性。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捕捉到泥性材料的多种可能性。教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制作难点,自主解决困难,提升造型表现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一)自主探究,新塑个性造型

自主探究式学习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了艺术家的制作方法与处理方式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单种珊瑚进行了初次制作,如图3。这些珊瑚或圆润如珠,或纤细如指,或扭曲,或直立……课堂上,学生很快发现了泥巴粘不住、珊瑚“站不牢”等问题。经过思考和实践,学生借助身边的工具,综合应用泥条缠绕、泥片借力、泥球堆砌等方式解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经过实践,学生不仅学到了制作要领,还突破了原有的限制,找到了创作的新方法,为二次创作找到了技术支撑和创造动力。

(二)小组合作,突破艺术局限

小组合作是课堂中快速又高效完成任务的有效途径,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无限的可能。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他们自由组合并研讨,结合第一次的尝试提出新的设计创作方案,然后分工合作,完成泥坯作品。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内打造出了艺术作品的新样态,提升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

四、拓评结合,提升艺术内涵

有效拓展是课堂知识与情感的延伸,课堂评价是提升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理解能力能在拓展评价中得到提升。

(一)多维展评,渗透环保意识

课堂上,教师借移动影像,清晰地展示学生的作品及制作过程。最后,全班的作品集合在一起,得到完整呈现,如图4。利用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的评价方式不仅有助于总结本课的教学要点,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外,教师搭建了校内展示平台,让学生的作品作为陶瓷装饰艺术品得到展示,成为校园环境的一部分,由此呼吁更多人参与环保行动,提升学生艺术创作的成就感,扩大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意外”拓展,感受艺术多元

“现代陶艺将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视觉化,表达人意识的流动以及人对世界和社会的多种认知。”教师让学生对比陶瓷成品与半成品之间的差异,让他们了解完成一件完整的陶瓷作品需要娴熟的技法和一定的耐心。直观的冲击使学生再次感受到匠人精神的伟大,他们由此联想到艺术家选择陶瓷材料表现的用意,感受陶瓷文化的深度及现代陶瓷艺术语言的丰富性。

教师借艺术家的视角,激活学生的创作思维,带领他们了解现代陶艺的特征,并尝试用陶艺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课堂实践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陶艺创作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陶瓷艺术的热爱之情,为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房峰.重构:现代陶艺教学中对传统器型再设计初探[J].农家参谋,2019(6).

[2]米丽莎.浅析美术专业现代陶艺课程及其建设[J].美术教育研究,2019(18).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龙津实验学校   315500)

猜你喜欢 小学美术核心素养 关于提升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6年11期)2016-11-14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年8期)2016-11-09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1期)2016-10-20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1+1”微群阅读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 相关热词搜索: 陶艺 视角 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