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全员心理育人的路径探究

贺鹏宇 田艳

[摘 要]心理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根据研究生的培养特性,尝试构建个人自助、朋辈帮扶、教师关注、专业帮助和社会支持相配合的全员心理育人路径。通过倡导研究生重视自身心理健康、增强朋辈导师的育心育德能力、调动全体教职工协同联动、建立家校联盟合作等方式,共同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全员心理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4-0212-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研究生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研究生类型和人员构成比例愈加复杂,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凸显。近年来由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休学、厌学、退学等不良事件时有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关注个案,更应跳出个案心理咨询和治病救人的微观视角,从群体出发引导研究生树立健康的心理观,全面落实心理育人工作。本研究旨在探索全员育人理念下研究生心理教育的路径,为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

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同于本科,部分研究生刚入学时会因不适应培养模式而产生消极情绪。他们主要活动范围集中在实验室,主要接触人群为导师和实验室人员,虽然研究生也设置班级结构和班干部,但班级群体意识弱化。另外,部分研究生的宿舍分配无规律性,舍友之间的关联性相对较小,这就导致研究生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变化不易被察觉。王国领、王雪梅的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主要面对的压力有学业、就业、情感、经济等[1]。朱美燕的研究表明,与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经济压力和婚恋压力相比,科研压力是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最关键的因素[2]。

国内部分家长奉行挫折教育,认为压力是促进孩子成长更好的动力,因此对学生反馈的消极情绪并不在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多研究生同样不重视消极情绪和压力所带来的心理变化。再加上年龄的增长使研究生不愿意向其他人倾诉自己的近况,这就造成他们不能在第一时间排解自己的情绪或寻求外界帮助,产生心理危机。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目前,高校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面:一是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复试评审教师对学生进行压力测试,以此把控研究生对于科研压力的承受程度;二是教育部组织所有新生入学后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筛查,辅导员根据测评结果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研究生进行面谈;三是个人心理危机发生后辅导员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

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薄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群体性教育缺失。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多挂靠在学生处,而研究生的日常管理是由研工部负责,因此心理咨询中心开展的心理活动月、心理知识宣讲等各类活动不能覆盖全部研究生;同时在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缺少心理健康课程,这就导致研究生平时的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相对缺乏。二是心理教育队伍专业化程度低。部分院系的心理工作一般由辅导员负责,而研究生辅导员多为兼职且多为非心理学专业,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也较少。同时辅导员还负责研究生的日常事务工作,因此对心理工作的重点一般放在心理筛查和重点人员干预上。三是缺乏全员心理健康育人环境。研究生是导师责任制,辅导员直接负责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导师和辅导员均应贯彻全方位育人理念,但导师的精力主要集中于进行学术指导和科研产出,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关注较少。研究生培养机制具有特殊性,其活动多以实验室为单位,且宿舍安排无规律性,因此辅导员与研究生日常接触较少,无法从日常行为中感知学生的心理状态,一般等辅导员发现问题时,情况已经相当严重了。

二、多层次全员心理健康育人的模式构建

2017年“心理育人”被列入高校思政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中,成为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会上强调,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严格践行以学生为主体,学院专职辅导员、导师、行政教辅人员全员育人的育人理念。因此探索全员心理育人的工作路径,构建多层次心理育人模式尤为重要(详见图1)。

(一)个人心理自助

個人心理自助是对自我能力与责任的强调[3]。受家庭教育和年龄的影响,大多数研究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重视。他们不习惯向他人倾诉自己的近况,也不懂得如何排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情绪。《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型与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忽视研究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性,培养其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高其自主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4]。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引导研究生积极进行心理健康自助,组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增长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调适能力。

(二)朋辈帮扶互助

朋辈帮扶互助其实是一种同伴教育,要求受助者对助人者有强烈的信任和依赖关系,愿意向对方倾诉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这样才能进行朋辈帮扶互助。不同年龄段的人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很多时候研究生会因思维和交流方式与导师、辅导员、家人存在差异而拒绝向他们倾诉。实验室同学和舍友等同龄人由于身处同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也容易建立起友谊和信赖关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朋辈可以发现研究生的心理变化和异常表现,并及时向教师反馈相关情况,引导有心理困惑的研究生寻求专业帮助。而且朋辈帮扶互助也是个体自助的另一种方式,个体在与他人的交流沟通中能提升自身心理的承受能力,实现心理成长,最终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心理帮扶机制。

(三)全员教师关注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辅导员的工作范畴,但受研究生培养模式限制,与研究生的日常接触较少,想要感知研究生的心理变化相对困难。同时部分研究生的班级意识较为薄弱,班干部可以提供给辅导员的信息十分有限。因此辅导员的心理教育工作重点是心理危机发生后的心理疏导和干预。研究生实行的是导师第一责任人制,导师除了对学生有科研教导义务外,还需利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人格魅力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导师会要求每周组会,可以借此注意到学生的情绪、心理等变化。如察觉研究生有任何行为异常,应及时和辅导员进行情况沟通,共同引导研究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除导师和辅导员外,教学秘书与研究生接触较多。研究生阶段需要完成多项培养环节,如开题、中期考核等,在这些培养节点研究生需要向教学秘书提交相关材料。某些研究生因为学业压力大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异常情况,并拖延提交材料时间,教学秘书可以将拖延提交材料的研究生名单提交给导师和辅导员,三方共同筛查该类学生的心理情况,对确实因科研压力产生心理异常的研究生进行及时地心理疏导和干预,避免其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

(四)专业人员帮助

专业帮助是指心理咨询师对来访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援助。《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强调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育心”职能,要求心理咨询师要以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对来访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援助。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对心理咨询教师的身份做了权威界定,将其纳入思政工作队伍。从此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不仅是从心理学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且要结合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师既要从个人角度出发,解决研究生心理问题,又要从大局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五)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泛指一个人从其社会关系系统(如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社区等)中获得的各种物质、精神帮助[5]。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自身心理成熟度与家庭、学校、社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单靠某一方力量无法彻底解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构建多主体、多因素的协同支持体系成为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研究生的社会关系系统主要为家庭成员和学校教师、同学。据不完全统计,原生家庭对研究生的心理成长影响很大。因此构建家校联合机制,共同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三、对策

(一)提高研究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自我是感知心理健康状况的第一人,因此,培养研究生自我心理调适意识和能力非常重要。高校要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普及工作,利用线下讲座、宣传彩页和微信、微博等多种宣传方式,组织研究生参加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引导研究生有意识地保持积极心态,让研究生掌握心理调适的相关技能,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实现心理成长,正确面对心理健康问题。如新生开学后可以组织观看心理情景剧、参加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每个学期末在院系微信公众平台上推送一些漫画形式的心理小知识,帮助研究生正确看待期末考试压力等问题;在心理健康月积极开展心理微电影、手续操大赛、朗诵比赛、美图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二)提升朋辈导师心理育人能力

朋辈导师身处学生群体当中,可以最先感知周边学生情绪、心理的变化,属于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朋辈导师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能力必须过硬。学校应定期培训朋辈导师,传授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并教授一些应对心理问题的小技巧和方法,如提升倾听、共情等能力,让朋辈导师感受研究生最真实的内心声音;学习易学易操作的心理电影鉴赏、心理沙盘游戏等,在寓教于乐中帮助研究生树立健康的心理观念。最重要的是,朋辈导师必须正确鉴定所遇心理问题的难度,如无法独自解决,一定要及时上报辅导员,做好普通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教职工多方联动,协同育人

高校所有教职工都负有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学校教职工应该形成整体统一的认识,既要从自己的工作岗位和专场出发,又要衔接配合,优势互补。比如发挥导师育人的主体作用,让导师在科研过程中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生活经历培养研究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辅导员立德树人的育人作用,利用讲座、微信平台等多种宣传渠道,不定期推送文本类、漫画类、视频类等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小知识,全方位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实践,开阔视野,历练能力,磨炼心性;教学秘书利用掌握的双向信息渠道,关注行为及心理有异常的研究生,及时告知导师和辅导员相关情况。这样从多方面、多渠道关注把控研究生的心理状态,尽早排除研究生的心理危机。

(四)加强心理育人队伍的专业性

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和导师是目前高校心理育人队伍的中坚力量。心理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不仅要求队伍人员“育心”,更要“育德”。因此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和导师要打破“各自为政”的工作局限,在多学科视域下共同探讨心理育人机制,将“育心”和“育德”充分融合。心理咨询师要跳出专业的舒适圈,主动利用学习强国APP、各种论坛等渠道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关注时事热事,提高自己的“育德”能力;輔导员要加强心理教育培训,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学习慕课、参加心理沙龙等积累心理学理论知识,学习心理咨询、心理测评量等技能,掌握心理干预技巧,全面提高“育心”能力;导师要了解心理危机发生的症状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可以定期与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开展心得交流会,学习心理干预的实用技巧,实现“育心”和“育德”同时抓。

(五)建立家校联盟,完善联动机制

家庭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生因素。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程度,家庭成员的文化背景,对于人、事、物的看法、态度等都在无形中影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家庭在全员心理育人队伍中占据重要角色。为真正实现全员心理育人,要积极组建家校联盟,完善联动机制,将研究生的家庭成员纳入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电子档案数据库,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联系家长,维护其知情权;开设家长交流平台,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热点问题,引导家长主动关注相关信息,正确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建立家校微信群,提醒家长注意家庭氛围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言传身教,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研究生作为国家的高层次培养人才,健康的心理状态尤为重要。因此,要跳出以个人心理案例为视角的微观局面,建立全员心理育人模式,充分调动个人、朋辈、教师、心理专业人员和家庭的支持,将育心和育德充分融合,引导研究生树立健康的心理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其健康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国领,王雪梅.研究生压力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J].医药论坛杂志,2018(9):9-12.

[2] 朱美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3):117-121.

[3] 梅萍.论新时代高校全员心理育人模式的建构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19(12):102-10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8-07-06)[2020-08-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1407/s3020/201807/t20180713_342992.html.

[5] 吕培瑶.关于社会支持理论研究的综述[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4):109.

[责任编辑:李香莲]

猜你喜欢 研究生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红领巾·成长(2020年12期)2020-08-30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祝您健康·文摘版(2019年11期)2019-11-07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6期)2019-05-28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0期)2019-05-28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年1期)2018-05-10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美术界(2017年12期)2017-12-29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美术界(2017年12期)2017-12-29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美术界(2017年3期)2017-06-22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3期)2017-05-19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2008年4期)2008-11-12 相关热词搜索: 育人 探究 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