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建窑黑釉茶盏与斗茶文化的关系

韦红岩

摘要:宋代,瓷器发展已然成熟,是中国陶瓷史上窑口最多的发展时期,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在这一时期闻名于世。建窑黑釉茶盏也在此时被推向历史的巅峰。当时宋代斗茶之风盛行,使得饮茶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受当时统治阶级重文抑武的政策和儒、释、道的精神影响,理学思潮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随即发生改变,使得宋人审美取向也有了极大的变化。本文通过解析建窑黑釉茶盏与斗茶文化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还原宋人斗茶的具体细节和步骤乃至评判标准,来揭示建盏在宋代斗茶文化中占据特殊地位及兴盛的原因,向大家展现“宋式”精致的生活情调和审美风尚。

关键词:宋代;
建窑黑釉茶盏;
斗茶文化

一、宋代饮茶文化背景

宋代饮茶文化较为兴盛,有几个重要因素,其中之一是当时社会经济繁荣发展,无论是商业、农业,还是手工业,都较前朝有了很大进步。北宋都城汴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北方的交通要道,所以成为闹市,也是居民的集中地,其繁华程度可以从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窥见一二,城中茶坊、酒肆等娱乐场所鳞次栉比。北宋是我国茶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茶叶作为当时重要的商品,其种植范围较前朝更大,茶叶产量不断增加,制造业也更为严格和细致。这一发展与宋代社会的饮茶风气、统治阶级的提倡、市场的繁荣、商品经济的活跃、茶叶植造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宋代茶业的发展,说明饮茶文化已成为宋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饮茶文化的兴盛还得益于当时的茶政制度。当时,国家针对茶叶生产、贸易、税收等制定和颁布了一些规章制度和法令政策,比如榷茶制度和边茶互市政策。受市茶制度、牧民生活习性等影响,饮茶文化也极受边疆少数民族的欢迎。梅尧臣曾指出:“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因为当时推行的榷茶制度和边茶互市政策获利较丰,所以宋代国库也较为充盈。宋朝在制约边疆的同时也稳定了与边疆少数部族的关系,这为茶叶贸易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宋代延续唐、五代文化发展,饮茶风气较前代更盛,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王安石《议茶法》中说:“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盱江记》中也有记载:“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代,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无不用也。”可见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富贵人家,茶如柴米油盐一样,成为当时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即使社会阶级不同,饮茶方式不同,但都殊途同归,都是在茶的熏陶下修身养性,感悟真谛。这些共同造就了宋代初期饮茶风气的炽盛。

二、斗茶之风起于贡茶之地—建安

宋代饮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习俗莫过于斗茶了。斗茶并非无端产生,而是由品茶演化而来,是在逐步饮茶、品茶的过程中,基于人们对茶文化的热爱及丰富的想象和实践演化而成的。北宋蔡襄的《茶录》中记载:“斗茶之风,先由唐代名茶、南唐贡茶产地建安兴起。”由此可知,斗茶是在贡茶兴起后才出现的。

斗茶又称“茗战”,是用来判断茶品质优劣的一种重要仪式,最先应用于贡茶的品味、选送以及市场价格的竞争。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的其中两句诗词“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便记述了斗茶的历史起源。宋代绘画中也经常可见斗茶场景。例如南宋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图一)就为我们描绘了市井中茶贩斗茶的真实一幕。斗茶最早见于以产贡茶而闻名的建州茶乡—建安县,当时唐代还未将建安茶纳入贡茶之列,唐朝当时的贡茶地是今天浙江长兴县的顾渚村。除了种植环境外,交通便利也比较重要。种茶地若离运河和国道较近,茶叶则能很快送至京城。当时地处偏远的建安,显然不在可选择的范围之列。但因建安气候温和,适合茶叶生长,茶质优异,茶叶采制时间早,尽管交通不便,后唐及五代十国时期统治者仍选择建安作为贡茶之地。很显然,宋代也延续了前代选择,当时欧阳修有诗词记载“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说明京师与建安虽然相隔千里,但是京师人每年三月都能喝到新茶,又因进贡需要,建安当地茶叶的生产发展与制茶技术随即达到巅峰。后来带有皇家色彩的贡茶“龙团凤饼”问世后,建安茶便名冠全国。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记载:“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贡茶中的龙凤团茶由丁谓始创,后经蔡襄精制,改造成“小龙团饼茶”后更得皇室珍爱。因为其专贡皇室,所以别说普通百姓,就连百官大臣也并不多见。小龙团茶尤为金贵,当时还有句俗语叫“黄金可得,龙团难求”。由于当时团茶需要进贡,建安之地的斗茶之风也最为兴盛。

三、斗茶文化对宋代饮茶用具产生的影响,使建窑黑釉茶盏脱颖而出

蔡襄在《茶录》中不仅推荐建安的贡茶,也十分推荐建盏茶具。从“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这段话即可知晓,建安贡茶与建盏“茶盏合璧”,可谓相得益彰。北宋时期,蔡襄开始推崇建窑黑釉茶盏,掀起了宋人喜好建窑深釉色茶盏的潮流。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里也详细说明了斗茶用深釉色茶盏及选用建盏的必要原因。其记载:“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
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
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也就是说,茶盏的釉色以青黑为宝贵,有条理通达兔毫纹的为上品,因为它能焕发茶叶绚丽的光彩。茶碗底部一定要深并有一定宽度。底部深则茶在茶盏中能有一定厚度,仿佛直立在盏中,易于点击出茶表面的汤花;
底部有宽度则能顺畅地运用茶筅,不妨碍茶筅在茶盏中击拂。此外,还要估算茶汤的多少,来确定所要使用茶盏的大小。若碗高大而茶少,茶的色泽就会被遮盖掩蔽;
茶多而碗小,则不能注入足够的水来点茶。《茶录》也有提到“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说的是茶与汤的比例要适度。据《清异录》记载:“一瓯之茗,多不二钱,若盏量合宜,下汤不过六分。”茶末的用量自有秤平及量具衡量,而汤水的分量,在实际操作中是不易掌握的,建盏中的束口器型便可作为固定注汤标尺来约束茶汤的分量。宋人斗茶过程主要分熁盏、调膏、点茶、击拂等步骤。“熁盏”顾名思义就是预热茶盏的意思,所以斗茶的茶盏一定要能耐热,这样被击拂出来的汤花才能停留较长的时间。对应以上的斗茶步骤,可衡量斗茶胜负。首先要看汤花的色泽、均匀度,以色泽鲜白、均匀为上,再看茶盏与茶汤相接水痕的紧密度,以緊贴盏壁久不退散为上,俗称“咬盏”。这种斗茶技法对茶盏的要求极高。首先,茶盏的造型要便于察看斗茶的胜负;
其次,茶盏要耐热且不易散热;
最后,还要能衬托出茶色的鲜白。从造型、胎质再到釉色,建窑黑釉茶盏都符合斗茶茶盏的要求。就这样,随着斗茶活动的盛行,建窑黑釉建盏也流行开来。

建窑黑釉建盏作为宋代最典型的茶具之一,它应斗茶、点茶的需求而得到大量生产。《大观茶论》中记载:“延及于今,百废俱举,海内晏然,垂拱密勿,俱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咸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便可推测,当时北宋宫廷已沿用了斗茶技法,其品饮方式也是以斗茶要求为标准,逐渐形成“点茶”艺术。至北宋晚期,建安贡茶繁荣发展,饮茶之风也进入鼎盛时期,建窑黑釉茶盏受其影响,生产技艺发展到高峰,茶盏品种更是丰富多样,发展极盛,一度成为贡瓷(图二)。

四、宋代建盏与斗茶文化兴盛原因

宋人喜好斗茶及使用建盏,从社会背景及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是由于斗茶活动由民间传入汴京宫廷,当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百姓,尤其文人学士无不以斗茶为乐,斗茶成为一项全民休闲娱乐活动;
另一方面,当时宋代理学文化盛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新文化形式出现,社會文化呈现崇尚自然素雅、淡泊质朴的风气。宋人崇尚以茶养生,受理学思潮的影响,重视内省精神,通过内心反思达到心灵升华的境界。书中常说“茶如人生,人生如茶”。宋人以斗茶品茗为由,充分发挥自身理而后知内省的精神,以达到感悟人生的思想境界。

宋徽宗赵佶亲作《大观茶论》,并且常常在宫廷里举行大规模的茶宴。连宋代皇帝都钟爱饮茶,上行下效推动了斗茶文化的发展。从北宋画作《文会图》(图三)中可以看到宋朝茶宴的场景,其作者正是北宋皇帝宋徽宗。饮茶文化的发展促使建窑黑釉茶盏大量生产,北宋晚期至南宋,以兔毫盏为代表的建窑黑釉茶盏盛极一时。宋徽宗评价“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可见兔毫盏当时深受皇帝的重视。据冯先铭《中国陶瓷》记载:“斗茶的风习,始于宋初,徽宗朝为盛,南渡以后衰歇。此与建窑烧制御用兔毫盏的时间,也大致相当……宋代建窑黑瓷的突然兴起与宋代上层社会饮茶、斗茶风尚有直接关系。”在宋代理学思潮的背景下,建盏与斗茶文化在宋代兴盛发展的原因有迹可循,而这与建盏本身实用、美观的特质,斗茶文化的需要以及上层社会的喜好是分不开的。

宋代理学崇尚自然中和,鄙夷雕琢伪饰,这种审美意识表现为返璞归真、回归本质。这种理学思潮折射到瓷器审美风格上,便形成了对其内涵品质的追求。斗茶品茗不仅讲究实质功效,更注重品质内涵。建盏造型浑厚古朴,釉色自然天成,作为饮茶的辅助茶具,悄然发展为与茶文化一样不可或缺的社会文化,同时也把斗茶艺术推向巅峰。建盏以浑然天成的美成为宋代理学最高推崇的审美标准。宋代理学的发展使宋代宫廷、地方官吏以及文人学士极力推崇品茶、茗战,促使饮茶之风日渐高涨,形成了宋代独具特色的饮茶文化,向后世展现了“宋式”精致的生活情调和审美风尚。

五、总结

盏因茶而兴,茶因盏而妙。建盏与斗茶文化的发展对中国茶文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盏与茶的存在充分展现了宋人高远、清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风尚,盏与茶的结合完美体现了我们祖先对美的凝练与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这也是中国茶文化厚重悠远的真正内涵。随着时代变迁,这些都将深深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注释

①(宋)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是一本综合型的茶书,对于茶的产地、制作方法、鉴别、品评、茶具和点茶法等,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也是后人研究宋代茶事的重要参考,被称为“宋代第一茶书”。

参考文献

[1](宋)蔡襄.茶录·外十种.宋元谱录丛编[M].顾宏义,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10.

[2]熊寥,熊微.中国陶瓷古籍集成[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160.

[3]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18.

[4]陈俏巧.从宋代茶具看当时的社会风尚[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6):132-135.

[5]金晓霞.建盏的美学特征及美学意义[J].陶瓷学报,2009(1):129-133.

[6]胡琼.以茶育德,盏中乾坤—论宋代建窑黑釉茶盏的美学意蕴[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10.

[7]杨洵.建窑黑釉茶盏的兴起与宋代斗茶文化[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

[8]王燕.宋代斗茶的民俗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9]陈其富.浅析建盏文化[J].武夷学院学报,2013(6):56-61.

猜你喜欢 宋代 《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吏治研究大经贸(2018年3期)2018-05-14浅探宋代的绘画品评标准艺术评鉴(2018年2期)2018-03-09宋代中央文书制度研究新进展卷宗(2018年1期)2018-02-07浅谈宋代女性法律地位法制与社会(2017年19期)2017-12-05海上文化线路视域下中药外传线路考西部学刊(2017年7期)2017-08-24宋代经济繁荣与题壁文学的兴盛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14期)2017-06-21佛教史籍研究世纪之星·交流版(2016年4期)2016-05-19宋代楚辞研究思想初探西部学刊(2015年2期)2015-03-11略论宋代中原地区与南方的饮食文化交流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4期)2015-03-11对宋代妇女再嫁的社会态度由宽到严转变的认识黑龙江史志(2014年19期)2014-11-10 相关热词搜索: 宋代 茶文化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