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探析

李丹 徐晓风

摘 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在丰盈大学生精神世界、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等方面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精神谱系与“纲要”课具有高度契合性,体现在:在研究范畴上具有理论同源性,在价值引领上具有目标同向性,在历史素材上具有内容同一性。在融合的实践路径上,要注重深耕教材内容,提升教学针对性;巧用融媒体教学,增强学生获得感;突出地方特色,增强教学亲和力;提升教师素质,增强理论说服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融入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2.020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2-0110-07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1]。重视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根本底色,厘清一百年来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奋斗中构建起的精神谱系,对于新时代凝聚和感召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主要通过鲜活的历史教育,使高校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奋斗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从而了解国史、国情,领会四个选择、坚定四个自信。因此,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教学,能够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对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意义重大。

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高校“纲要”课承载着教育引导学生领会“两个深刻”、坚定“四个选择”的教学使命,最终使青年大学生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教学,可以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并且在融入教学的过程中彰显其应有的时代价值。

1.展示文化软实力,丰盈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文化与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上屹立不倒的灵魂,以史为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特质。正如恩格斯说过:“一个知道自己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2]。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精神构筑史,正是这些伟大精神使中国共产党从“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到今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世界赞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过程”[3]。文化软实力是实现国家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一个国家凝聚力的体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可以产生近者悦、远者来的魅力。中国共产党在每一阶段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充分彰显了信仰的力量、文化的力量,能够在新时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四个不同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这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将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了熠熠生辉的红色文化,又融合了改革创新文化与新时代文化的时代精华,将其融入“纲要课”教学内容,有利于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与精神引领力。另一方面,“纲要”课教学兼具以文化人的重要功能,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帮助学生在近现代优秀文化的滋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历史与文化素养,因此,深度挖掘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文化资源,从伟大革命精神、伟大建设精神、伟大改革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中汲取文化营养,在教学中讲好历久弥新的伟大精神,更能充分彰显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纲要”课教学也需要自觉融入学校的文化载体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通过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相结合,能够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自觉地接受思想教育,在文化熏陶中提升文化底蕴,激发文化自信,这为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有效着力点与现实路径。

2.讲透百年奋斗史,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纲要”课通过鲜活的历史教育使学生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做出的“四个选择”,因此,它肩负着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既是历史宝库,又是思想源泉,其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神资源,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为我们阐释了不同时期的英雄烈士、楷模典范,为高校“纲要”课教师讲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提供了生動的素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以培养学生的信仰体系为目标,寻找更有实效的生动教学素材,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46种伟大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汲取智慧和力量,继承和发扬伟大精神。学生从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把青春之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创造与书写独特的人生。比如,在讲授伟大的抗战精神时,通过一棵常青树等生动素材体悟抗战精神,这个故事饱含的是杨靖宇将军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常青树意喻的是杨靖宇将军精神永存、万古长青。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感人的故事为“纲要”课提供生动素材,寻求新的教学创新从而凸显“纲要”课的历史价值,这些伟大精神背后的生动故事为青年学生传承伟大精神,牢记党的奋斗历史,坚定理想信念发挥重要作用。

3.增强教学实效性,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提升“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纲要”课教学内容在阐释理论时,是以历史叙事的方式呈现理论性与价值性。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通过具有感召力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丰富教学内容,从而增强“纲要”课教学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以进一步铸就学生红色信仰,涵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最新的教学素材,伟大的精神谱系带领我们走近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秘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教学,有利于丰富“纲要”课教学内容、扩充“纲要”课教学形式、创新“纲要”课教学方法,进一步实现教学素材生动形象,教学形式丰富多样,这不仅可以增强“纲要”课的针对性,也凸显了“纲要”课的重点内容,即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奋斗史与伟大意义。这就对新时代“纲要”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理论的伟大性在于其逻辑演绎和解释现实问题上的深刻性,这种深刻性需要教师深入思考和研究,即为了说服与吸引学生,“纲要”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伟大精神的素材,真学、真懂、真信、真讲。首先,从内容选择上选择有启发性、指引性的精神素材;其次,融入不等于替代,要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实践与“纲要”课教学内容有效融合,寻找教材中教学内容与精神谱系的契合点;最后,“纲要”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动态发展中真学真懂,实现“纲要”课常讲常新。只有这样,才能从多角度分析,扩展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国史和国情,通过串联起来的伟大精神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在现有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对我国近现代史的整体把握,从而在回望历史、关照现实和展望未来的系统思维中增强大学生责任感、使命感,厚植家国情怀。所以,在“纲要”课中,通过讲好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领悟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初心和使命,让学生自觉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者,对于提升“纲要”课教学效果,确保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

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纲要”课教学的内在契合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由一系列鲜明而有特色的具体精神构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四个光辉历程,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大批伟大精神。这些伟大精神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军事、科技等多个领域,精神类型多样,既有人物类,又有重要地点类,还有重大事件类,从而构筑起生动鲜活的精神谱系。换言之,精神谱系从学科归属上是中共党史的基本范畴,反映的主体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和事,回答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刻命题,这与“纲要”课的研究范畴、教学内容、价值引领等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1.在研究范畴上具有理论同源性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5]。马克思主义解决了在人类历史上很多主义解决不了的问题,是放之四海颠扑不破的真理。一百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思想武器,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洞察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把握历史主动,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建设的实践中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提出的三次理论“飞跃”。因此,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构建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赋予巨大理论引领作用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精神层面的理论彰显。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所以拥有强大的感召力,正是因为百年来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马克思主义伟大的理论性从根本上确保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构建形成的正确方向,科学的实践性又为精神谱系的构建提供了强大动力。“纲要”课旨在“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党史、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6],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形成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归根到底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因此,“纲要”课所遵循的理论要旨就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观点分析和解决中国具体问题,阐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一直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忠诚传播,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最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扎根,焕发蓬勃生机。这个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正是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走向成功的精神密码,也充分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所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纲要”课程讨论的理论问题是一致的,可谓同根同源。

2.在价值引领上具有目标同向性

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7]。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构建的科学理论体系,标注了一个个鲜明而具体的“坐标”,构建起涵养后人的“精神源泉”,富有极强的价值引领意义。无论是在流血牺牲革命时期,在物质极度匮乏又面临自然灾害的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敢想敢干大胆探索的改革开放时期,还是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各个不同时期共产党人的伟大奋斗实践均孕育了伟大精神的生成,这些形成于各个不同时期的伟大精神,都是从大量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具体人物事件中概括出来的,彰显了各个时代的特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禀赋,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诠释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与价值取向,这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强大的激励功能,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导航和价值引领。思政课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学生的政治引导、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学生的头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纲要”课作为思政课的主干课程之一,其价值目标是教育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8]。如讲到伟大建党精神,我们就会想到无数革命先驱在建党实践中抛头颅、洒热血,才铸成了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核心内容的建党精神。讲到井岡山精神,我们会想到《映山红》《井冈山上太阳红》这些脍炙人口又经典流传的歌曲,甚至想到毛泽东在办公室坚持只用一根灯芯的故事。正是有了这些可感可知的故事和人物,这些精神才被赋予了灵魂,让我们肃然起敬、泪流满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9]。在一个世纪的风雨征程中,锻造的伟大精神以独特的文化形态标明了中国实践的精神特质,汇聚成一条精神长河。通过“纲要”课将每一种精神的塑造过程讲深、讲透、讲活,就实现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同时亦提升了“纲要”课教学的理论深度和情感厚度。因此,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纲要”课的价值目标高度契合。

3.在历史素材上具有内容同一性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构建,既不能脱离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又不能脱离主体发展的历史,穿越千年依然富有魅力的民族历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生成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树立“大历史观”,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形成的自强不息、见义勇为、勤劳节俭等精神,早已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血脉,并潜移默化滋养着中华儿女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生成不可缺少的历史基因。如长征精神中半条棉被、半碗青稞面的故事,抗疫精神中的一张图片、一座城市、一种意志、一架航班中都折射出中国古代“以人为本”“民为邦本”的精神品格。抗战精神中千万中华儿女的言行,如赵一曼、杨靖宇等众多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体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大庆精神中的铁人王进喜艰苦创业的故事,脱贫攻坚精神中时代楷模、优秀共产党员校长张桂梅的故事,不负人民的“第一书记”黄文秀的故事等,都体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每一种精神背后都有其产生的历史,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则彰显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面貌和品质,对历史的每一次回眸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这些内容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纲要”课程的鲜活素材。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辛探索并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成的历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起精神的丰碑。通过探究精神背后的历史,可以读懂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原因。如透过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用诗一般的语言对中国革命进行的展望,展现了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中国共产党人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敌人进行坚决斗争的伟大精神。可以说,“纲要”课讲述的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实践过程。因此,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纲要”课教学资源,与“纲要”课内容有着紧密的契合性。

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发展轨迹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四个选择”中中国共产党人构建了一系列伟大精神,因此从多个视角维度探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将其有机融入到“纲要”课教学,是新时代提升“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具体教学中需要依托内涵丰富的精神谱系,通过深耕教材内容,巧用融媒体教学,结合地方特色拓展实践教学,构建理论自信的教学队伍等,力求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纲要”课教学实现紧密的衔接与匹配。

1.深耕教材内容,提升教学针对性

新时代提升“纲要”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怎么把教学内容讲好讲活。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思政课堂安放在祖国大地上,扎根中国大地讲授思政课,使思政课堂“不致成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毫无内容、毫无生气的空中楼阁”[10]。革命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众多精神中是源头,在其影响下才有其他精神的发展与形成,按照时间脉络,2021版“纲要”课教材共分十章内容,其中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这五章内容在新教材中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革命精神。丢掉了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也就失掉了本色。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每种革命精神形成背后的历史脉络与人物事实,提升“纲要”课教学针对性。这里的“深入”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广度要宽,从每种伟大精神背后探寻其形成的多种历史原因;其二是深度要够,深入挖掘每种精神产生的纵深历史原因。比如,在第四章第二节讲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时,可融入伟大的建党精神,切入点为这是造就大英雄的时代,在烈火中方显真金的可贵,仅在大革命时期党员人数就由5.8万人减少到1万人,直观的数字让学生明白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不容易的,革命的胜利无比艰难。在讲授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时,可融入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深耕这些精神中丰富而生动的历史素材,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教益和启迪。同时,将当年传唱的兴国山歌融入教材内容,用艺术的手段感悟伟大精神。如通过纵深挖掘一块共产主义的铺路石、一篇反对本本主义的文章、一座避涝救人的红军桥、一位腰缠万贯的讨米人、一盏照亮革命的单芯油灯、一场敢为人先的冲锋竞赛、一个自我革命的中农粮仓这些苏区故事,将历久弥新的苏区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让我们明白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的品质。在讲授第八章第一节中巩固新政权的伟大斗争时可结合抗美援朝精神,自2014年到2020年已有七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先后回到祖国的怀抱,20世纪他们义无反顾的走上战场,长眠异国他乡。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中的歌词,回答了为什么要抗美援朝;电影《英雄儿女》中战士王成在牺牲前的话,时至今日依旧直抵人心;通过电影《长津湖》中美军发出的感叹,志愿军战士在冰雪寒天中至死没有动一下,用无言的壮举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通过选取感人肺腑的点与线,勾勒出每种伟大精神的全景画面,实现史论结合,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述焦裕禄精神,就可以以一张工资单、一把旧藤椅、一辆自行车、一门好家风等娓娓道来,在小事中看到焦裕禄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品质。只有将这些带有历史画面感的伟大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使青年学子从中汲取奋进力量,永远继承这份忠诚,从而深刻理解“四个选择”,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巧用融媒体教学,增强学生获得感

将融媒体极为丰富的资讯与便捷的交流用于“纲要”课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时代要求。融媒体是传统媒介(电视、广播、报纸、期刊)与新媒体(数字杂志和报纸、数字广播和电视、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数字电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融合的产物。目前,融媒体强烈吸引着当代大学生,因此利用融媒体搭建合理的师生交流平台,是高校“纲要”课教师的时代选择。当前,虚拟实践教学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慕课建设有序开展,“易班网”等全国性网络学习平台稳定运营,有效延伸了教学空间。融媒体具有海量的随时更新的信息,需要教师事先把控,进行精心地筛选、编辑后把优质教学资源引入“纲要”课课堂,打造名副其实的多媒体教学平台,才能增强“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11],优质视频资源融入“纲要”课堂使教学生动有趣起来,从而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加强”这个要求。在“纲要”课教学中,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以案例、视频、优质资源库等引进课堂,需要进一步发展集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络育人平台,使学生自主学习有更好的发展。如央视新闻频道播放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视频节目,每种伟大精神都来源于一线记者的亲自采访,与时俱进的伟大精神为“纲要”课教学提供了最新的优质教学资源,我们可以将这些视频存储下来通过融媒体进行传输与播放,也可以将选取的优质教学资源放到相关学习平台中,方便学生随时下载学习,或者作为教学视频放在课件里,也是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如近期央视播放的新时代北斗精神记载着中国北斗卫星的“星路”历程,体现了攻坚克难成就卓越的品质。“西迁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响应党的号召,一大批交大人从上海这座大都市迁到了西安,书写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难忘历史。“纲要”课教师根据每次专题课的内容选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伟大精神视频播放5分钟左右,创设与再现了特定的情境与氛围,在生动清晰的环境下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然的提高了教学实效。

3.突出地方特色,增强教学亲和力

理论性和实践性是高校思政课的内在属性,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不但要融入理论教学,同样也要融入本地特色实践教学,在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中才能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待。“纲要”课教学要想真正入脑入心,需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除了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利用好课堂教学和融媒体教学之外,还需要结合地方特色资源,增强教学亲和力。因此,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实践资源教学,通过红色场馆、教育基地展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活历史,使学生们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领悟到伟大精神的价值,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拓展“纲要”课的教学空间,改进“纲要”课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服务地方建设。当然,要结合实际,以学生认知能力为标准开展地方特色实践教学。首先,要重视课堂内地方实践活动的开展。“纲要”课教师要在学习相关章节涉及到地方特色资源时,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其课后实地去考察、调研,并通过网络媒体、圖书馆等方式查阅相关资料,上课前留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学生把地方特色教育资源背后的历史故事讲给大家听。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促使他们在提前准备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同时,“纲要”课教学中还要重视利用特殊的历史纪念日开展适合地方实际的教学活动。如2021年是《辛丑条约》签订120周年,辛亥革命110周年,建党100周年,九一八事变发生90周年,利用这些纪念日,可以开展地方宣讲活动、演讲活动、党史知识竞赛活动、舞台剧、书法、绘画等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这样既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传播效率,也帮助青年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伟大精神的魅力与感召力,确保学生能听、想听、爱听。如结合所在院校学生的特点,组织开展如党史情景剧《一生守望一世情》《战火中的全家福》,朗诵《半条被子》《为祖国而歌》,舞蹈《沂蒙颂》,歌曲《走进新时代》等活动,能够切实增强理论的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在地方实践中增进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与教育。其次,要组织开展课堂外地方特色实践活动。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学生身边的地方特色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伟大精神,通过以伟大精神为内容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接受教育。如开展现场实践教学,可以以当地实践教育场馆为主,组织学生到淮海战役纪念馆等场所参观;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脱贫攻坚精神,可以带领学生到贾汪区马庄村参观,深入实际了解多年来马庄村在以项目促增收、以产业带脱贫中取得的成功。通过地方特色实践参观,使学生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实实在在做的事情,也能更好的理解我国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是如何实现的。再如,组织学生到邳州碾庄圩战斗纪念馆、王杰烈士纪念馆,感悟历久弥新的伟大革命精神,读懂中国共产党人不怕苦、不怕死的优秀品质。利用假期开展地方特色社会调研实践活动,在地方特色社会实践中通过家乡的人和事感悟伟大精神,增强服务社会的热情。

4.提升教师素质,增强理论说服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需要教师常讲常新。“纲要”课的特点是历史叙事,教师只有不断挖掘教育内容,才能增强课程教学的理论深度和厚度。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在机理,不断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这是做好“纲要”课教学的关键。为此,“纲要”课教师要善于对伟大精神背后的先进事迹、崇高人物进一步挖掘,使其融入教学全过程。首先,要加强“纲要”课教师专业建设。加强“纲要”课教师专业队伍建设是输送优质教师的源头,培养更多中国近现代史、党史、历史学等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才能使高校“纲要”课堂永葆生机和活力。其次,要不断为“纲要”课教师发展创造条件。要减轻“纲要”课教师繁重的教学工作量,这样才能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去,同时也要为“纲要”课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特别是“纲要”课教师队伍中一部分不是党史、近现代史专业的教师,为了提升非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纲要”课师资水平,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理论自信需要教育部和省级层面建立多种教学和实践教育基地,从而推动“纲要”课教师能力提升。近几年,国家为提高思政课教师待遇和地位做了大量工作,很多高校结合实际情况为思政课教师发放了岗位津贴,在增强教师自豪感和使命感的同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来。最后,要提升“纲要”课教师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很多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六要”的素质要求,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求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讲好每一堂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13]。“纲要”课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才能有效地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历史思维能力,激励他们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为此“纲要”课教师应先自主学习,熟练掌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讲,将会大大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喜爱的“经师”和“人师”。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4]。学习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我们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教学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并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掌握新的教学手段,形成新的思路格局,有效破解思政课教学中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思想共鸣,激发学生的奔跑热情,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最终使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百年传承的精神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大历史观,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39.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98.

[4]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1).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

[6]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9):75-80.

[7]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會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

[8] 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9.

[9]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光明日报,2014-02-26(1).

[10]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4.

[11]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1).

[12]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13]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2-23.

[14] 坚持党的领导 传承红色基因 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途径新探理论观察(2018年5期)2018-10-20CAS理论视角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探索广西教育·C版(2018年4期)2018-07-11经济学角度探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价值及实践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18期)2018-06-04试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与“中国梦”的契合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30期)2017-11-2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祖国(2016年24期)2017-04-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创新成果概述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9期)2017-03-2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专题化研究课程教育研究·下(2016年4期)2016-06-17思政课“ICG”三维教学模式的评估、推广及完善现代交际(2016年1期)2016-06-06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学生国家主权意识教育意义探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5年2期)2015-01-20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 近现代史 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