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导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杜建靓

在小学阶段开展语文课程教学时,阅读教学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教师需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确保能对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引导,提升整体教学效果。素质教育背景要求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还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问题引导法,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逐渐深入思考教学内容,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实现思维的有效拓展,并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主要从四个不同的方面应用问题引导法,保证语文教学活动有效性。

一、明确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强化教学引导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学习,强化学生各项能力,确保学生在阅读中能独立思考,进而保障学生具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使其在阅读中具有更高的能动性,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为了进一步明确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更为高效地开展阅读教学,笔者特此进行本次教学研究,希望能有效推进现代教育发展。

教师在落实、观察和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可以发现学生自主学习时缺少明确的目標,整个学习活动比较盲目,学习效果较差。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生缺少问题意识,学生没有努力的方向,阅读课文也仅仅是浏览,对内容的了解停留在浅表层,而没有准确找到问题的切入点,难以对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和探究。因此,教师利用问题引导法进行教学时,应提出细致且具体的问题,学习目标明确,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阅读课文、分析课文,探索其中的中心思想,并且通过阅读和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学生还可以在阅读后自主提出问题,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或寻求教师的帮助,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实现教学目标。例如,《观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在哪里观潮?作者是按照哪种顺序描写此地景象?使用哪些形容词描写了潮水?”等。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进行自主探究,寻求答案,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阅读方法、分析方法以及语文学习方法等。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思维,给予学生提示,使其学会分析问题,进而在这个基础上对课文内容展开深入探究,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使其掌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显著提升。可见,教师将问题引导法合理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

二、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能力。小学阶段学生课文主要结构形式是“总、分、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归纳总结就是一种“总”的能力。学生意识到归纳总结能力重要性后,可以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使其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升。在学习课文时,教师需从课文的中心思想、作者情感以及人为背景等方面归纳总结,而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手法。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出对此相关知识的想法,而学生想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认真阅读课文,并与自己所了解的知识结合,细致分析课文内容,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并且体验作者透过文字所抒发的情感。由此可见,教师利用问题引导法促使学生学会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能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总结能力,且在分析和总结的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使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从而实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提升语文教学水平。

三、结合实际情况设计问题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词语、句子的应用等基础知识上,却忽视了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语文要应用于实际中,才能发挥其效果,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才能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得以提升和成长,然而实际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因而限制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该把握语用训练点,转变教学思维,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确立目标能使学生学习的阅读思路更清晰。预习习惯的有效培养,可以确保学生具有更高的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学生阅读效率,使其能更为高效地完成阅读任务。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活动前,需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科学讲解,引导学生基于导读提示阅读课文内容,使学生对课文具有更为深刻的理解,确保学生可以从写作手法、标点符号、矛盾、难点、重点等方面质疑。强化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具有更高的阅读欲望,进而保障学生在阅读时具有更高的自信心,与此同时,阅读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阅读内容的中心主旨。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问题引导法,需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其设计一个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营造温馨、舒适且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热情,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教师在使用该方法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问题,并且对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加以充分利用,使其能集中注意力学习。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学习,更是一种文化学习,更要以提高核心素养为目标,紧扣语文要素,设置阅读问题,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衔接课内外阅读,整合读写,增强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其教学方式会很大程度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强化学生阅读能力,可以对其进行良好阅读习惯的科学培养,还可以实现学生文化事业的有效拓展。教师如果想要提升学生阅读能力,需对其进行良好阅读习惯的科学培养,只有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才能实现学生阅读量的合理丰富,从而实现学生文化事业的进一步拓展。对学生核心素养而言,阅读能力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学生进行具体阅读时,不仅能对齐知识素养进行合理丰富,还可以实现学生文化适应的有效提升,强化学生学科能力和学科思维。在这个条件下,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进而提升其学习深度和效率。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注意,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水平、语文学习能力以及经验等。例如,《田忌赛马》教学中,为了能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片段,而后提出田忌采用哪种方法进行赛马?为什么?有哪些优势?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阅读课文、探索课文,从中寻找答案,并且学生在解决问题后能获得成就感,成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为教师后续开展教学活动打好基础。由此可见,教师在运用问题引导法进行教学时,需从实际角度出发,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尽量提高问题质量,发挥其引导作用,进而保证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可将其与问题引导法相结合,优化教学活动,并保证教学质量。在使用问题引导法时教师设计科学的问题情境,借此激发学生兴趣,而学生则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争取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使学生能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印象。同时,为了能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中,课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使其牢记历史,并为了祖国更好地发展而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刻苦钻研,重视学生健康思想的培养,同时通过合理的问题教学对学生的科研精神进行塑造,使其成为祖国发展建设需要的人才。为了学生能深刻体会课文的内涵,教师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展开深入分析,阐明自己的观点,并说一说“为什么”,达到学生切实理解课文的目的。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引导法教学中,要注意分组的合理性,即保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并使优等生带学困生,便于学生整体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同时,还能在班级中营造和谐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便于教师开展多元化的问题引导法教学。

语文在小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问题引导法是一种科学且效果较好的教学措施,将其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能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优化,能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参考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等情况,可保证问题引导法顺利实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其价值得到提升。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明确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结合实际情况设计问题以及与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实现对问题引导法的有效、全面应用。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素养课文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天津教育·下(2022年4期)2022-05-10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2022年13期)2022-04-13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现代科教论丛(2021年24期)2021-12-23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中学生数理化·高三版(2021年10期)2021-11-01兴趣与爱好疯狂英语·爱英语(2021年8期)2021-09-17多思少箅彰显素养福建中学数学(2021年1期)2021-02-28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6期)2019-05-28追本溯源提升素养理科考试研究·高中(2017年7期)2017-11-04端午节的来历学苑创造·A版(2017年6期)2017-06-23背课文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相关热词搜索: 小学语文 引导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