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传统木艺元素,落实“能设计”课程目标

陆全欢

一、问题聚焦:“能设计”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

《上海市劳动技术课程标准》指出,劳动技术学科是中学阶段课程教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的课程目标明确了学科对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劳技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特点决定了“能设计”在学科发展、学生培养中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

近两年,金山区分别开展了劳动技术学科本体理论知识和实验教学能力专项调研。调研数据表明,教师对作品设计及设计表达方法等方面的关注度不够,在实验操作设计意识、设计能力上尤为薄弱,多数教师作品制作仅停留在“会动手”层面,缺乏设计思想。

因此落实“能设计”课程目标,提高学科教师在作品设计及设计表达中的设计意识、设计能力,继而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研背景:“能设计”课程目标下的区域研究推进思路

如何落实“能设计”课程目标?

学科课程标准指出,劳动技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技术问题,培养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树立技术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学科“二期课改”纲要指出,设计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设计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操作性问题,使学生在设计活动中发展应用性技能,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为有效落实课堂“能设计”环节的实施,金山区劳动技术学科自2016年起基于学科育人价值,以金山乡土文化为载体,围绕学生日常生活、教学常用操作技能,开展了“金山祥鱼文化”“寻访身边的古桥”“中华古建筑初探”等教学设计能力主题探究教研,并以此为契机推进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培育方式方法的探索。2021年,区级学科教研工作主要围绕融合育人策略、项目化学习两个方向给予推进。

三、课程架构:“能设计”课程目标下的融合育人实施策略

在参加区级主题教研探究过程中,笔者以初中木工工艺为载体,以榫卯结构、古建筑结构等为探究内容,尝试实施了中华传统木工工艺融合教学的项目化推进策略,在提升学生设计思维能力、木工作品设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收获。

(一)统整教材内容,让学习资源有机融合

首先是对现有两套初中教材相关内容进行了对比研究。

初中木工工艺,在上海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上教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科教版”)两套教材中都对设计环节给予了关注。其中,上教版主要侧重于木料加工的一般过程,在框架结构中主要列举了柱型框架、拱形框架两种结构,并对两种结构的稳定性、承重力进行了部分展开;
科教版以相架、挂物架的设计与制作为主题,通过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侧重于需求设计、构思方案与设计表达等环节的落实。

两套教材中的关于中华传统木工工艺内容,从梳理情况看(见表1),介绍都不是很多。

其次是让身边的学习资源与木工工艺设计形成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传统木工工艺是中华优秀文化中一颗璀璨明珠,汲取中华传统木工工艺元素,与劳动技术学科教学相融合,既是对落实学科立德树人要求的回应,也是对传统技术、優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传统木工工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承。其中以榫卯结构为典型的中国木艺元素,汇聚了中国工匠们的智慧积淀,是中国传统木工工艺的灵魂所在。由榫卯为基本原型的斗拱结构更是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精华所在,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及四座角楼九梁八柱七十二条脊、北京奥林匹克大道的路口“和谐阙”、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等知名建筑均把这一典型的中国元素发挥到了极致。

在教学的过程中涉及这一话题时,笔者都会先播放一些榫卯结构的相关视频。学生们观看后都不禁发出赞叹,部分学生参观过上述景点,他们还会饶有兴致地刨根问底。这不正是一个融合爱国情怀、诠释工匠精神的优质载体吗?

(二)基于学生实际,让项目化学习展现魅力

项目化学习(PBL),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注重持续性深入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解决某个问题,产生可见的公开成果,因此更多地会采用跨学科的方式,通过学科间的融合,持续性开展探究。

根据在木工教学中融合传统木工工艺的项目化学习课程设计思路,笔者结合七年级木艺教学基本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构(见表2)。

在完成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在七年级上学期我们开设了木工工艺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班,主要学习任务是玩木艺,即通过鲁班锁、木艺小玩具的拆装,让学生熟悉木质玩具基本结构;
七年级下学期,我们开设了“设计鲁班锁”“榫卯结构初探”“设计我的小屋”等拓展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了木工基本操作技能后能完成传统木艺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到八年级,我们主要通过探究课的形式,指导兴趣组学生进行知名古建筑、古桥、古塔等的欣赏、设计与搭建,进一步体验探究榫卯、斗拱等木艺结构的奥秘。

如“寻访身边的古桥”项目,我们给学生提出了几问题:“在你生活的社区是否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古桥?它的背后有没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它的形态构造是怎样的,有什么科学原理?”“我们能不能尝试通过做一个古桥的模型来说明它的形态结构?”基于这样一个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自主、协作的活动环境中一起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相比教师单纯地播放课件、视频或讲解,会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取得更深层次的学习素养发展。

四、课堂实践:“能设计”课程目标下的融合育人课堂设计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终都要落实到解决问题上。在教育教学中,一切研究的着陆点都是课堂实践。这里以“简易笔筒的设计2”一课(本课为金山区接受市教委教研室课程与教学调研推荐课)为例,谈谈木艺木工课堂中的具体设计思路。

(一)对教材内容的对比分析

“笔筒设计与制作”这一内容,上教版是通过识读笔筒构造,以靠模方法对小木棒进行切割,用黏结剂拼接完成5块面板,再将5个面板粘贴组装完成作品;
科教版则是从草图识读、草图设计绘制出发,依照“画线—下料—修整—装配—修饰”的步骤以桐木板为原材料进行锯割、黏结及装配。

(二)对教学环节的重构设计

根据两套教材内容示例,基层学校基本以胶结法实施教学。我校在“简易笔筒的设计1”一课中,根据科教版内容,以桐木板为材料,采用胶连接方式,依照“画线—下料—修整—装配”的步骤进行了简易笔筒的初步设计与制作,学生对笔筒各部件的空间立体组成形成了一定的认识。根据教材要求,我们是完成了规定的教学内容,但这与我们的传统木艺融合教学思想还有差距。

为此,我们又设计了“简易笔筒的设计2”一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在第一课基础上,通过引入简单榫卯设计,以“尺寸的初步设计—尺寸的再设计—课后拓展作业”等环节逐步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笔筒各部件结构关系,关注作品设计中局部尺寸设计与整体功能实现间的关系。主要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1.尺寸初步设计,我们通过复习笔筒主体结构尺寸图,利用草图绘制展示两种不同的简易笔筒拼装方法,设计笔筒各部件尺寸,触发学生对多种方案设计的发散思维,着重落实尺寸精细化设计要求。

2.尺寸再设计过程,通过拆卸鲁班锁、引入榫卯结构,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榫卯结构的魅力,通过学习任务单(见表3)设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草图绘制中强调需满足榫头、卯眼的尺寸设计要求。

3.课后拓展作业:以设计底板的榫卯结构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笔筒更复杂的设计方案,体现从“走进课堂解决一个问题”到“让学生带着更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的设计思想。这对于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拓宽学生的学习深度具有深刻意义。

(三)对学生思维的有效引导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如下的情况:一份自认为完美的教案,到了课堂实施时却发现效果并不如意。很多老师会说是学生不配合。

果真?或许并非如此。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对学情掌握不够,没有找对适合学生的方法。换句话说,我们在设计、实施教学方案时,需要对设计好的各种认知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积极的调控。对自己多提几个问题,如“我的设计是否基于学生立场”“学生是否具有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怎样使学生理解我的设计思路”……以此突出教学设计中基于学情的再思维过程。

本节课,本质上是一堂具有丰富思维含量的教学课,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为降低课堂实施的难度,根据学生情况,我采取了以下三个措施:

1.设置拆卸鲁班锁活动环节。该环节有助于学生体验木质作品各部件结构设计与成品整体牢度、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班级中一部分参加了“玩转鲁班锁”兴趣班的学生能够在其中起到带动探究氛围的积极作用。

2.充分利用自制教具辅助教学。对于初次接触榫卯结构的学生,对其结构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本课中,通过采用自制教具贴在黑板上演示的方法,有效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能相对顺利地引导学生归纳出两种榫卯结构的尺寸设计规律。

3.巧妙设置富有思维特征的有效提问。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当前认知水平提出相吻合的富有思维特征的问题,如“用什么办法可以得到立体物的平面图”“方案中榫头和卯眼的长宽应该多少,你觉得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怎样用榫卯结构设计底板”等一连串提问,既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后期展望:“能设计”育人目标的推进价值

在以中华传统木工工艺与现有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探究的课堂实施过程中,学生对技术活动过程中的设计环节方面相比以前有了更多的关注,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项目实施中由于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探究式教学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创造性,让学生在完成他们感兴趣的一件事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了原有的技术和技能水平。

当然,就目前而言,我们的传統木工工艺融合教学研究还只是跨出了一小步,后期需要完善和丰富的方面还有很多。后期,随着“能设计”课程目标下的融合育人策略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学科“能设计”课程目标中的作用将持续焕发出蓬勃生命力。我们期待着和广大学科教师一起,发掘更多融合育人资源,进一步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技术实践中的突出优势,展现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猜你喜欢 榫卯笔筒木工 榫 卯星星·诗歌理论(2022年4期)2022-05-03Master carpenter becomes a YouTube sensation 阿木爷爷成“油管”网红疯狂英语·新阅版(2021年1期)2021-03-03榫卯结构在陶瓷玩偶中的应用牡丹(2020年18期)2020-11-16“鼠来宝”笔筒红领巾·萌芽(2020年2期)2020-05-07把麻烦挂在树上故事会(2019年16期)2019-08-22黄木工三月三(2017年9期)2017-09-27黄木工三月三(2017年9期)2017-09-27《榫卯》中华手工(2015年5期)2015-05-11快乐“小木匠”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14年2期)2014-03-24无敌笔筒小朋友·快乐手工(2009年4期)2009-04-28 相关热词搜索: 汲取 落实 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