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产学研用多方协同育人的教学改革

蒋咏志 陈仁祥 陈兆玮

摘要:本文基于新工科下对机械类相关专业培养要求,结合重庆交通大学一流专业建设的需要,提出在专业建设下,进行产学研用和多方协同育人的改革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构建各主体之间的深度融合,以满足新工科培养目标的需要,从而在根本上缓解目前学校培养模式和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窘境,真正做到培养新工科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学院专业建设稳步向前发展。

关键词:产学研用  多方协同育人  复合型人才  改革

Teaching reform of 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on in new engineering

JIANG Yongzhi  CHEN Renxiang  CHEN Zhaowei

Abstract: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mechanical majors under the new engineering, combined with the needs of the first-class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method of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build a deep integration between various subject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new engineering, so as to fundamentally alleviate the dilemma of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current school training mode and the talent needs of enterprises, and truly cultivate compound talents needed by new engineering. So as to promot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llege.

Key Words: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on, 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ompound talents, Reform

如今,產学研用成为了各高校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不少学校都致力于对已有的课程进行改革,以达到与应用实际相结合的目的[1]。重庆交通大学开展了《学业导师》课程,本文拟以《学业导师》的课程教学的研究对象,浅谈对产学研用改革的一些思想看法。

1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目前,新工科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

    人才供需不平衡

    目前,新兴工科产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多,但是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却未能紧跟步伐,这就造成了学校和企业供需关系的不平衡。

      新工科人员的知识技能尚不成熟

      由于目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学生对新能源新技术的知识技能掌握较少,因此,在企业工作中,对相关产业的了解较为生疏,应用方面也相对苦手。

        学校教学未能持续深入

        目前,随着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有了实质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很多知识点均停留在理论层面,未能切实深入实际,很多学生在学习知识点后却未能学以致用。此外,考试模式还大多停留在类似文科培养的知识点记忆层面,未能结合工科专业培养注重应用的目标。为此,有专业人士提出几点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方向[3]。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加强学校和企业的结合。在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的基本模式仍是主要基于课堂讲授,重理论而不重应用,与社会的关联性较小,这就造成了学生进入社会工作时的各种不适应。为此,新工科的目标一定要确立在应用层面,注重与社会的结合,加强学校与企业和各种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 积极邀请企业和社会成功人士现身说法,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目前传统教育的痛点在于理论脱离实际,学生无法接触课本以外的知识,为此,可以邀请相关业内人士开展学术讲座,以自身的事实经验为导向,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此外,该模式对于学院的科研建设也是有很大帮助,这样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增进校企互利互惠关系 着力加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传统教育最大的弊病就是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接受知识的能力,忽略了对学生创造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在新工科教育教学中,应该着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2产学研用和多方协调育人机制

        产学研用是当今建设新工科的重要途径,桑瑞聪[4]在该方式方法中指出要强调政府的引领作用,提出“政产学研用”的新的培育模式,即协调政府与企业、学校、科研机构还有用户,形成一体化的教育培养模式,其中,政府应该发挥引领作用。企业作为人才的需求者应该积极创造人才科研的环境。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科研机构为人才科研创新的试验平台,而用户则是对成果进行市场化检验的最好论证,这样能够解决当前传统单一教学的劣势,实现五位一体的反馈作用机制。桑瑞聪还提出该育人机制目前的三大困境。

          资源利用率较低。为培养创新环境,政府打造了多个产学研用平台,但由于各平台发展方式过于粗放,资源聚集和利用的效率较低。 人才供需关系脱节。目前,我国以建设四新经济为导向,这也成为了当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但是目前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并没有清晰的定位。同时,实践技能的缺失使得高校的理论培养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操作的需要,这也会进一步影响我国的战略发展大局。 教师新工科理论水平薄弱,教师考核体系需要提高。目前,很多高校教师未参与过企业的实践和工作,仅具备理论知识,这也使得教师对学生产学研用的引领作用不强。教学模式上也未能突破传统教学中仅由教师授课的方式,缺乏教学过程的创新性。在专业建设方面,教师缺乏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知识,无法突破学科局限,也就难以满足学生创造性发展的需求。在对教师考核方面,很多高校都以教师的科研成果为评判标准,未能切实考核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相关學者[5]提出,产学研用和多方育人的方法主要从4个方面入手。建设思路方面主要包含3个部分:(1)多元相互配合相互协同的培养体系;(2)思想作风和政治能力的排烟;(3)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应用人才及如何留住人才的管理方式。培养模式方面,相关学者提出,在该机制下,学校应该联合政府和企业一起,通过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完成教育工作,并在该过程中实现互利互惠。由于政府、学校和企业3个机构之间有素材和资源分配的互补,同时,三者在思想理念上有一致性和共同需求,因此能成为驱动资源优势互补的向心力,从而构建多方协调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课程思政也要成为多方协作育人的重要组成成分。提出将德育作为育人的核心,同时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机制,使学生按照正确的导向,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日常生活中尊师重教。同时,也需要防止课程思政与专业技术能力的教学分离的情况出现。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的态度和意识,实现全方位育人。丁放[6]提出,将课程思政纳入多方协作育人主要有多个方面好处:第一,可以满足时代发展的大局;第二,也是培养新工科所需人才的关键性举措;第三,它也是提升当代人才能力的必经之路。在如何培育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方面,也需要引起相当的重视。目前为止,重庆交通大学建校已经有70周年,为社会输送了非常多而优秀的人才,在本科生竞赛获奖、论文发表、专利数量及学科成绩上,重庆交通大学的学生都不输任何名校,但是在保研升学及就业选择方面,学校留下的人才数量却很少。人才流失不光是学校的问题,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我国每年有大量人才流入国外,这些人才的流失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科研损耗。在人才流失的原因中,科研资源的匮乏占有相当重要的原因,目前的资源无法支持人才更好地从事科研工作,为了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许多人才选择了更好的平台来从事科研。此外,良好的待遇和薪酬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为给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研资源,学校应该牢牢把握“产学研用思想”,摈弃封闭式教学的漏洞,积极促进学校与企业及相关行业的互动。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优势,同时也吸引学生参与到相关企业项目中去,同时,也利用企业的资源,提供给学生科学研究的平台与经费。

        3多学科交叉融合

        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基于人才培养的需要,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设计符合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并设计符合培养要求的关系矩阵,并基于该矩阵融合各学科进行逆向课程体系构建,其中多学科融合在此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丹[7]提出多学科融合的模式主要有4个方面。第一,要把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融合起来,构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流水线教学体系。基础课为专业课的学习夯实基础,专业课为日后的实践做好技术指导。在课程设置上,三者之间应有相互渗透和交叉,根据彼此培养体系的异同更新培养方案和内容。第二,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目前,机械类专业设置主要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在划分专业之后,再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逐步细分。但是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在实际工程问题的处理上,各知识体系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设计过程往往涉及到机械专业以外的知识,因此在教授本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其他相关专业的融合教学。第三,学科教学应该结合国家的方针政策进行课程设计。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人才。因此,教学和科研的目标必须要明确,必须要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大趋势,一切脱离国家发展方向支撑的教育教学都无法顺利实施。同时,张丹还提出,在教育教学中也应该融合思政相关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

        4产学研用高校创新方案

        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大环境中,各个高等院校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办学宗旨,以办学理念和行业需求为标准,切实落实人才培育的方针政策,聚焦具体实践,把科学创新的具体的成果和精华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以适应新工科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实现该目标主要有4个方面的内容[8]

        (1)高等学校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应该转换思路。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完善自己的办学宗旨,应该把工作重心和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上去,同时也要完成相关教育教学资料的整合,构建完整的创新工科教学体系。此外,高校还需要对教学的基本措施进行优化处理。熟练将多媒体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还可以邀请企业人员来校访问参观,实行现场指导,还可以实行校企联合训练等方面,让学生切实融入工程实践中。最后,课程创新应该结合市场的需求和需要,同时开设相关的创新实践类课程,积极培育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

        (2)利用互联网打造网上教学实验平台。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结合起来,积极推动教学课程相关资料的共享和传播,实现学科资源的重新整合。具体来说,互联网教学能够构建学科建设的相关数据库。能够实现各个教学仪器和教学资源的互利互惠,同时可能实现视屏相关演示、前沿微课的制作及线上讨论等相关教学工作。线上线下教学可以实现完美的互补,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整体理解能力。

        (3)虛拟仿真教育教学平台的构建。利用前沿的虚拟教育教学平台和多媒体网络教学,打造三维立体的实验教学场景,以代替机械且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网络平台通过虚拟操纵技术近距离观察机械的结构和组成,了解其中原理和技术,也可以深入厂房内部资源的参观,了解厂区运营,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虚拟平台进行模拟实验,教师通过远程遥控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工作。

        (4)对科教融合体系的进一步提升与优化。目前,我国着力打造和培养创新型人才,而该措施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更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学校应该将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融合在一起,针对学生所学专业打造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教师通过该方案将自己研究的科研成果逐步向教学内容转化,并设立相应的子课题,引导学生参与项目试验,激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学生由被动的课堂听讲向主动的问题探索上转化。同时,学生在进行试验过程的同时,也可以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起着助力作用,激发师生互动的科研创新模式。

        5 结语

        在《学业导师》的课程教学中,受制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无法令学生切实参与到社会实际中,也无法对传统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但可以基于传统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新工科意识结构的辅助与引导。在授课上,一方面不能完全脱离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如果脱离了理论,就无法谈应用;另一方面,要将学生的思维向目前前沿的知识体系上引导,让学生在传统知识构建下,逐步消化吸收新知识,了解新事物。同时,虽然无法邀请到企业的专家和学者,但可以联系已毕业的师兄师姐,汇总其工作和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心得,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因此,《学业导师》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着力构建传统教学体系与社会实践的纽带。学业导师可以针对学生所学的所有课程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而不是像专业授课一样仅传授一个课程的内容,真正实现各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教学。同时,在授课过程中,积极协调传统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强调知识的应用而非新知识的传授,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该课程的教学可以改善传统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弊病,实现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 陈婷婷,李云鹏,刘英竹.基于高校人才培养视角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路径研究——以齐齐哈尔医学院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20):219-220.

        [2] 贺晶晶,姜慧.湖南高职院校工科人才培养分析——新工科背景下7个发展的导向[J].中国高校科技,2021(9):62-66.

        [3] 王松博.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4] 桑瑞聪,潘瑞姣,刘明.“政产学研用”协同模式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大学教育,2021(9):148-150.

        [5] 杨扬,李守军.“双一流”目标驱动下“产学研用思”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南方农机,2021,52(18):101-104.

        [6] 丁放,丁朝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心同向”育人策略[J].普洱学院学报,2021,37(4):112-114.

        [7] 张丹.职业院校多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2021(4):69-70.

        [8] 宋磊.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驱动高校教学创新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1,23(5):31-34.

        中图分类号:G642DOI:10.16660/j.cnki.1674-098x.2201-5640-4500作者简介:蒋咏志(1990—),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车辆工程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20年4期)2020-08-14深圳改革叙事起点:南方周末(2018-08-16)2018-08-16探究土木法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39期)2017-09-14法律专业本科学生应是复合型人才法制博览(2017年5期)2017-06-06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初探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12期)2017-05-16以复合型人才培养视角看当前普通本科高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科教导刊(2017年3期)2017-03-14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改革创新北京教育·高教版(2016年6期)2016-06-30改革创新(二)北京教育·高教版(2016年6期)2016-06-30基于“厂中校”培养复合型汽车服务人才的探索广西教育·C版(2016年1期)2016-03-10 相关热词搜索: 产学研 教学改革 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