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场域下的高校博物馆审美育人研究

摘 要:从三个方面阐述大观博物馆的审美教育:一是搭建美育情境,树立价值导向;二是着重技能实践,落实传承创新;三是创建宣传格局,传播文化价值。发挥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育人平台的作用,将博物馆美育打造成开封大学独具特色的校园美育文化品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美育;审美育人;文化传播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大观博物馆建立于2015年,立足开封大学,依托开封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及开封大学特色专业学科为育人平台,面向校内师生及社会公众开放,且致力于服务高等教育、美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公益性组织。馆内藏品主要展示古代开封的陶器、瓷器及特色文物展品宋代陶模。大观博物馆以高校为背景,立足于底蕴深厚的中原文化,奉“审美育人、以文化人”为宗旨,是弘扬大学精神、培育校园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高校博物馆审美育人现状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可以利用现有资源,搭建完善的美育平台,带领学生到实体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实现探索创新、开阔视野的教育效果,更好地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

可以利用开封的传统文化资源与大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对宋代陶模等非遗文化展开研究,并且建成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宋文化工艺品技能大师工作室、魏跃进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宋代陶模研究所等,集技艺培养、文化传承、学术研究、产品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平台。利用高校博物馆的开放式课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自信,并且将其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大观博物馆汇集了北宋官瓷、木版年画、汴绣、灯笼、风筝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师、教授,在“双导师”“师带徒”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关注传统宋文化,传承与弘扬大工匠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结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战略,围绕开封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文创设计服务,促进开封文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高校博物馆的美育意义

美育是集美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于一身的教育形式,能够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具有一定的认识、感受和鉴赏美的能力。艺术审美不但能够使人保持丰富的想象力,还能够使人形成主观的分析和理性的判断,对理性的教育形式做出弥补和促进。博物馆主要承载和展现了古今中外的城市文化内涵,是公众了解并融入城市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文化中心。这些资源在高校美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大观博物馆以“三全育人”为教育理念,将学生的课堂学习、社团活动、党日活动等搬至博物馆进行实地讲学,给高校学生们带来了更为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这种教学相比于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当学生置身于博物馆这个特殊的教学场景中,会表现出更加强烈的学习自主性,从而对同一事物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思考,使得美育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富有意义,这十分有利于全员美育教学环境的打造[1]。

博物馆可以从整体的空间展示设计、展览设计、动线设计、灯光设计、文创设计,以及特色活动,如讲座和沙龙、体验课程、休闲娱乐等多种形式出发,针对不同的参观人群开展不同的美育课程。大观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力求达到提升大众整体审美素养的目的。

三、搭建美育情境,树立价值导向

(一)丰厚展品打造美的基地

大观博物馆现拥有展示藏品1200余件。馆内主要展出夏朝到民国出土的河南开封地区的陶瓷、瓦当等以及特色展品宋代陶模。这些藏品充分再现了开封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与艺术积淀,再现了古人的生活场景、休闲娱乐和丧葬文化等。

大观博物馆的特色展品宋代陶模是中原文化的历史瑰宝,反映了宋代人的市井生活和艺术信仰,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因此,大观博物馆可以作为高校文化与美的重要教育基地。

(二)沉浸式体验美育环境

观者在参观博物馆时,不仅要像“走流程”一般看到藏品,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更要全身心地投入多元化的体验渠道,如实物展览、新媒体导览、文字讲解、沉浸体验、文创制作、休闲娱乐等。从进门开始,博物馆就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参观形式,从多种感官角度为参观者呈現良好的美育环境。而受众跟随参观动线逐渐深入,可以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从而增强自身感知文物美的能力与审美情趣。

大观博物馆的收藏与展陈,在校内主要服务于艺术类专业,如文创产品设计、雕塑设计、陶瓷设计等,同时涉及其他专业,如土木工程、旅游、新闻等,这些专业有着有不同的美育方向。校外的社会人群无专业限制,可自行到馆参观。在开展美育工作的过程中,博物馆可以从馆内展示动线开始,加入对灯光和新媒体的使用。讲解人员在讲解过程中,要对藏品进行深入挖掘,调动参观者的感性思考,使得美与艺术无处不在,从而达到提升参观者的美学水平和美育能力的效果。让参观者通过参观流程在了解了知识性内容后,根据前期的内容进行自主体验,这样不但能增强参观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素养,还能丰富整体参观流程的感官性、体验性和趣味性。

(三)展现正确的审美价值导向

如今,博物馆事业重回大众和年轻人的视野。如目前做得较好的国家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利用“互联网+”“文创+”等平台,将《上新了,故宫》《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文化类综艺节目通过“文化探秘”+“文创运营”的形式,通过新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形成了品牌效应,让观众通过节目了解到不一样的历史故事,并且通过文创产品,让观众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

在高校博物馆中,师生与社会群体可以感受到厚重的历史力量,深化自身的艺术素养,领悟文化精髓,培育正确的审美价值导向[2]。美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呈现方式贯穿于美育的全过程,从而让参观者更深刻、更本质地认识历史、认识人类,更清醒地认识现实、认识自我,获得较好的审美体验,并且凸显高校博物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

(四)博物馆的思想教育

大观博物馆作为特殊的高校教育教学主阵地,是优秀的文化传播平台和育人平台,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教学优势。丰富的藏品和各种展览讲座中蕴藏着大量的文化信息,使得大学生能够通过参观博物馆的时候增长知识、开阔艺术视野、接受教育,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可以说,高校博物馆是弘扬大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的直观教科书[3]。

可以将思政实践课引进大观博物馆,将博物馆作为思政教育主阵地。利用博物馆的展品与人文环境,开展情境教育,“让文物讲故事”“让历史说话”,借助直观形象的文物开展实地讲学,通过多种形式授课方式的结合,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使大学生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五)将专业课堂引进博物馆

可以将艺术设计、旅游管理、新闻传播等艺术类和文科类专业,以及土木工程、电子电气等理科类专业的课程引进博物馆。将大观博物馆作为实地讲学和丰富课外知识的场所。结合专业课程,把抽象的历史文化与审美知识延伸至具象的实地观察。实现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打造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开放课堂。相较于传统的知识灌输,博物馆美育这种较为直观的体验式教学更富有现实意义,对于高校美育有重要的作用。

大观博物馆与校内师生长期合作,对于爱好文物、爱好历史、爱好讲解的学生,到馆内进行为参观者提供讲解宣传,帮助博物馆在学生中提高美誉度。在此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不仅将开封的丰厚历史文化传授与他人,更是提升自我审美、个人能力、社会实践的时机。

四、着重技能实践,落实传承创新

(一)文创产品开发激发创造性思维

高校可以将美育思想融入实践课程,利用校企合作,开发文创产品,探索开封文创产业链与高校设计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带动学生投入对本土地方历史文化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地域文化认同感、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开封的旅游文化名城建设提供设计服务并献计献策。通过对美育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分辨善恶美丑的标准,了解美的事物的不同属性和分类,并且产生对美的自主评判标准[4]。

(二)优化美育体系

大观博物馆将高校博物馆的体验式教学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以“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和“双高”建设为平台,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能大师和专家教授相结合的工匠大师团队,采取“师带徒”“双导师制”等传承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开设博物馆美育实践教学活动,与青年教师一起开展艺术传承讲座。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从工匠大师的多年经验中汲取理论和实践智慧,培养大工匠精神,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青年教师也可以借此突破当前教学方法单一、死板的弊端。

五、创建宣传格局,传播文化价值

(一)多机构合作,实现互联互通

大观博物馆作为高校博物馆,除了要面向中原地区的高校开放,还要面向整个社会开放,邀请技能大师开展系列文化研究、教育讲座,拓展艺术博物馆的博物、研究、创新与交流平台,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实地感受中原文化、开封宋文化之美,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并且将多种审美文化“引进来”。博物馆还可扩大与其他高校、社会机构的合作,创作出更加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审美教育

目前,大观博物馆已加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并且与开封市美术馆合作互设审美教育实践基地,还与开封市博物馆合作联展《风雅宋》宋代文物展,与上海梦先生影业有限公司在上海申迪文化中心,开展“宋代陶模”联合展演活动。

(二)重视与新媒体结合的创新力度

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种媒介的跨界整合,为博物馆美育带来了具有颠覆性的、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互联网、移动终端等现代传播媒介使得信息之间的传播方式更加快捷多样,并朝着动态性、互动性和可参与性的方向全面发展。这不仅缩短了以往媒介之间相互传播的时间差,也让受众从被动接收美育向主动索取美育转变,并且乐于接受这种转变[5]。

大观博物馆加强与媒体之间的联系,重视阶段性成果的推介,提升项目研究的社会效益。利用线上渠道,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方式,定期制作和发布“大观奇妙夜”系列视频,扩大受众范围,将高校博物馆的“新文化”带到校园之外,受到了观看者的欢迎。此外,大观博物馆利用线上的方式,开展“每日一品”“职业教育周活动”等文物文字宣讲解活动。

大学生对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接受度高、适应能力强,对于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中加入新的活泼的教学思想表示愿意。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育与博物馆美育相辅相成,高校需要及时发布、更新美育信息,这对于学生的审美思维、创新思维的树立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打造线上线下的“第二课堂”

近期,故宫博物院网站也开放了新版数字藏品数据库180余万件(套),分类准确,品质精良,全都是高清图片,使得大众可以在家中自行在线检索。这种线上参观,为博物馆提供了更加优良的文物展出方式。

大观博物馆发挥实体博物馆和网络博物馆的优势,在馆内展出配有文物标签的文物,并且与百度百科这个新媒体平台合作,利用标签提供线上文物索引,通过中英文阅读、视频、图片等方式全方位地对文物信息进行解析。这样线上图文并茂、线下实地参观的结合,拓展了文化育人传播体系,有助于博物馆历史文化的传播。

高校博物馆利用新媒体创建线上博物馆美育平台,提高了学生美育的参与度,拓宽了博物馆美育的受众群体。运用新媒体的新、实地考察的看、沉浸体验的触,多感官共同出击,拓展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领域,构建高校博物馆多元宣传格局,将博物馆逐渐发展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第二课堂”。

高校博物馆利用其基本的社会职能向校内师生和社会公众开放,并为人民群众提供参观历史文物展品的良好展览环境,让文物不再封存。现代博物馆的美育,以努力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为目标,促进大众创新思维和审美素养的提升,对发挥博物馆文化育人、以美育人的功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博物馆的审美教育作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对弘扬大学精神、浸润文化校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创产品开发有着重要作用,是基础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李悦.如何发挥高校博物馆对大学生美育的积极作用[J].艺术家,2020(7):117.

[2]徐望.博物館艺术审美时代来临:中国当代博物馆美育理念的政策性强化综述[J].剧影月报,2021(3):63-65.

[3]张珺.浅论高校博物馆的文化育人作用[J].新西部,2018(26):131-132.

[4]李若峣.美育在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中发挥的作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7):131-132.

[5]李元春.“母图重组”思维框架下多形态标志创新设计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6.

作者单位:

开封大学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三全育人美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中原商报·科教研究(2022年1期)2022-05-13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广西教育·C版(2021年12期)2021-04-23“三全育人”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现代交际(2019年9期)2019-07-01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微观体系构建思路探讨科教导刊(2019年8期)2019-04-22三全教育在口腔正畸学教学中的实施方案中文信息(2019年1期)2019-02-20推进“三全育人”创新行动开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考试周刊(2018年58期)2018-06-28文化传播与时代诉求新闻爱好者(2016年12期)2017-03-31浅析明星户外真人秀节目的文化传播策略今传媒(2016年12期)2017-01-09美育教师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35期)2016-10-17“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面向东盟开展文化传播的思考出版广角(2016年13期)2016-09-29 相关热词搜索: 育人 审美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