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准确“把脉”,课堂开好“药方”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关注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一切都是空谈。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课前准确把好语文课标、单元导语、学生学情等方面的“脉”,才能在实际的课堂中开好教学的“药方”。以教学“药方”为扶手,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那么在实际单元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把好“脉络”,怎样开“药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紧扣课标,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制定学习目标

教师想在课堂上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充分备好每一堂课。首先是不能把别人的教案或课件搬到自己的课堂上,而是教师自己在课前认真备课,认真钻研单元内容,揣摩每一节课的学习要点,准确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其次是心中一定要有课标,非常清楚每个学段的教学要求,了解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单元的导语页内容进行解读,抓住关键词,准确理解单元语文要素的要求,围绕课标要求,设计整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以单元学习目标为导向,以落实每一课的学习目标为抓手,最终实现目标的达成。

例如,我们在设计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方面的要求,以及单元语文要素的内容,最终确定了这单元的学习目标为:

1.了解具体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并能恰当运用。

2.把握每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初步了解每一篇课文是如何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

为了较好地落实单元学习目标,就要把单元学习目标细化为课时学习目标。在《白鹭》这一篇课文中,我们根据单元学习目标,把这一课的课时学习目标确定为:

1.理解“精巧、适宜、素、黛”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白鹭的,并以此来抒发感情的。

确定教学目标,只是教学前的“把脉”环节,这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思路更清晰,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为了更好地落实学习目标,还要开好教学的“药方”,才能使教学过程更有有效。

二、理解用意,恰当使用课后习题搭建学习扶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要如何进行对话,除了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师生平等的融洽氛围中进行交流对话以外,最好的抓手就是课后习题。课后习题,是编者编写意图集中体现,是教学的方向标。因此我们要对课后习题的编排意图进行揣摩,了解编者的意图,从而借助习题开展教学过程,使教学方法更加有效。

课后习题的内容,有的是围绕课文的内容展开,有的是围绕课文的语言展开,有的是围绕课文的写法展开,不管是围绕课文的什么内容展开,都是为了解决学生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课后习题这道难关,教师可不能随便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究,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地提高。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白鹭》的时候,可以结合课后的第一题,这样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读课文,思考白鹭在作者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答案——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接着再抛出问题:为了体现白鹭的特点,作者是如何对白鹭进行描写?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了文中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材大小以及活动时的样子等。

了解白鹭的形象,只是大体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些对学生来说并没有什么困难,那么要想学生收获更多的能力,我们还要针对课后第二题进行设计。第二题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给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根本没有什么难度,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概括正确可能有些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先以第一幅画为例子,教学生如何概括。概括是可以用“地点+事件”或“主体+事件”等方式,这样就可以概括为“水田钓鱼”或“白鹭钓鱼”,学习第一幅画如何命名后,因为有第一幅命名的模仿,学生概括第二幅画时,连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准确概括了。

有些学生可能不按这个模式进行概括,如果遇到概括错误的时候,我们不能只告诉学生,你的答案错了,而没有告诉他错误的原因,这样也是不妥的。比如有学生给第二幅画起的名字是“白鹭放哨”,他是抓住文段中的一个词“放哨”来概括,要想告诉学生错误的原因,就要让学生回到文本,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抓住“悠然”这个词语,让学生辨析用“放哨”是否合适,学生在理解辨析的过程中,懂得了错误的原因,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可以避免错误的发生。

只概括课文中的三幅画,还是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就要拓展类似的文章,让学生进行加强训练,使他们的概括能力得到真正提高。借助课后习题这样的“药方”,可以让教学方法更有效。

三、以学定教,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要经常思考:

在进行教学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

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掌握什么?

希望通过课堂的学习学生得到了什么?

教师又是如何知道学生通过课堂学到了什么?

这一系列的思考都是立足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的,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展开教学。

首先,我们可以在课前深入到教室中,以学生进行交谈,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摸清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以及他们希望得到的帮助。或者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例如,在五上第一单元教学之前,我们知道这并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文章了,因为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类似表达动物感情的文章。了解这些情况之后,在设计这单元的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回顾自己描写动物时是如何表达情感,摸清学生的学情再进行教学引导,让学生把新知与旧知进行前后勾连,用旧知識搭建起新知识学习的桥梁,实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其次,以学生为中心,我们要思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是否学会融会贯通?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他们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哪些会存在学习障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收获知识与能力,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如果课堂上,教师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学,想着要怎么让学生处在教师的把控之中,让学生来配合这场“演出”,这样的学习是假学习。

例如,为了落实五上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的要求。教师要清楚,初步了解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如何把自己的体会直接告诉学生,而不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第一单元课文的过程中,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法,这样的学习只能是灌输式的教学,不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深度学习,培养出来的知识是理论式知识,根本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以学定教,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给予学科方面的帮助,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最终落实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四、从读到写,从扶到放进行螺旋上升教学

教学中,如果只是教授学生干巴巴的知识,这样得到的知识只是一种概念,而不是一种能力,只有学生学会运用,这样的知识才能转化为一种能力。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问题,搀扶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进而再与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建构,最终形成一种新的能力。

在搀扶学生前行的过程中,我们要借助有效的抓手,让学生用得得心应手,找怎样的抓手,抓手怎么用,这些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或者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找素材。

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子,这一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对于写,很多学生非常排斥,一听到写就嗷嗷大叫。为了让学生愿写、乐写、会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就要渗透写法的指导,让学生运用课文学到的方法进行习作练习。

为此,教学时要对单元的四篇课文进行整合,把借助动物抒发感情的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把借助植物抒发情感的整合在一个模块。之后比较同一类的文章在抒发情感上的不同之处,让学生明白写同一类事物的文章时,也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到习作教学时,先让学生列出自己的心愛之物,然后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心爱之物分类,再选择自己最想写的心爱之物。回顾课文的写法,如果学生写的是小动物,与小动物之间有深厚的感情,并且朝夕相处,就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与《珍珠鸟》相似的写法,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模仿创造。

学生生活中如果没有与心爱的小动物有过多的交集,就可以选择《白鹭》相似的写法,观察小动物的外貌、习性、活动场景,把自己心爱的小动物的来历、样子等介绍清楚。在写作的过程中,甚至可以模仿课文中描写白鹭外形时采用的对比手法,写自己心爱的小动物外貌。

从读到写,寻找阅读教学中合适的切入点,以课文为模仿的例子,学习习作表达的方法。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就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创作,让学生有感而发,从学习写段到学习写篇,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慢慢就得到了培养。那么我们又是如何知道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呢?那就是要做到教学评一致。

五、借助量表,多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埋怨,这个知识教了好几遍,为什么学生还是不会。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学属于浅层教学,教学时我们经常把知识作为干巴巴的东西塞给学生,学生掌握的只是粗浅的知识,根本没有掌握知识的精髓,没有办法与自己学过的旧知识建立联系,导致所学的知识不会运用。

如何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实践性的知识,我们可以借助量表,让学生的学习可视化,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出知识的根源,让知识不再只是个符号知识,而是能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种子”,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开花结果。

评价量表的运用应涉及到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因为评价不能只有针对结果的,还要有过程性评价。

比如,我们要评价四年级学生是否已经具备简要复述故事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份简要复述故事的评价表,评价表里的内容包含:
故事情节完整,语言简练,能抓住主要内容详细一些地进行复述,对次要内容只进行简单讲述,语句通顺、表达连贯等。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小组成员进行组内评价,推选优秀成员,再与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比赛,这样可以让评价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只有通过评价,我们才能知道学生到底学得怎样,还有哪些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在哪些方面还要进行指导。比如在简要复述故事中,如果学生没办法做到语言简练,是因为没有办法判断哪些是故事的主要部分,哪些是次要部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故事的文体进行判断。如果是人物故事的文本,主要部分应该是更能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如果是寓言类文本,主要部分应该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寓言的寓意。评价过程是促进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因为借助评价,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然后采取策略方法进行解决,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不管是怎样的评价量表,一定要根据整个单元的学习目标进行设计,围绕单元学习主题和语文要素的提升开展评价。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和简要复述故事相关的,那么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在整合单元学习内容之后,每一课时的教学评价都要与简要复述故事相关,只是在评价的过程中,刚开始的评价可能要简单一点,到了最后评价要求更高点。

多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不只是为了检验学生掌握学习情况,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借助过程性评价或者结果性评价,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习更有实效,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快速提高。

教师要在课前准确把好课堂教学的“脉搏”,知道每一节课学生应该学什么知识,明白在课堂上学生可能面临的困境,清楚需要搭建怎样的支架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开好“药方”,方能对学生的学习困难“对症下药”,并且还有了解教学的“药方”效果如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7).

[2]王春易等.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3]陈丽云.写作有妙招 阅读一把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1).

徐幼琼,福建省厦门五缘实验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把脉白鹭习题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理科考试研究·高中(2019年7期)2019-09-17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高中生·天天向上(2018年3期)2018-04-14社会把脉南方周末(2017-06-29)2017-06-29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中学物理·高中(2016年12期)2017-04-22“把脉”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2016年11期)2017-02-28社会把脉南方周末(2016-06-16)2016-06-16找不同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4年7期)2014-08-22简笔画白鹭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4年7期)2014-08-22吃小鱼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4年7期)2014-08-22 相关热词搜索: 把脉 药方 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