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板块描绘区域发展新格局

赵铭思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因地制宜促进四大区域板块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三大战略”为引领,统筹推进四大板块联动发展,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沿海与内陆各具优势、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为“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因地制宜促进四大区域板块高质量发展,使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

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发展韧性强、活力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东部地区各省份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迈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从渤海之滨到南海之畔,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的“压舱石”、发展的“动力源”、改革的“试验田”。2020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达5257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以上,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6个百分点。

作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新动能、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主阵地,东部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

从上海张江科学城到北京中关村,从天津滨海新区到深圳前海……创新为东部地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生物医药、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正加速形成。

加快产业升级,福建着力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平台,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带动传统产业转型。海洋科技关键技术也不断突破。“蛟龙号”“蓝鲸1号、2号”等一批深远海装备投入使用。山东已初步建成船舶修造、海洋重工、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三大制造基地。

2021年7月,我国首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正式施行,全面提升了海南服务贸易开放水平,有效助推了海南自贸港发展。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揭牌2年来,累计出台各类政策190多个。全国首家外资控股的合资商业理财公司、首家外商独资的金融科技公司等一批企业纷纷落地。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率先发展的东部正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浦东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正加速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先后完成推动注册制改革、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等重点任务,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浙江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度推进“山海协作”,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和地區差距。

未来,东部地区将继续攀爬价值链高端和创新链前端,通过加强自主创新和深化改革开放,东部地区的创新动力和活力将进一步增强,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将全面系统构建。

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西部地区视察调研,深入基层边疆一线,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2017年1月,《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印发,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新开放战略角度定位西部经济发展。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擘画了新时代的更高目标:“到2035年,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努力实现不同类型地区互补发展、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民族边疆地区繁荣安全稳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了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翻开了西部大开发的新篇章。

西部地区不但是我国主要的江河发源地,还是森林、草原、湿地和湖泊的集中分布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省份坚定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青海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2021年10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在三江源地区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行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实践。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20年,是西部各省份发展最快的时期,西部地区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据统计,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1.5万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0.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20.7%,提高了约3.6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21年2月,包括西部各省份在内的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仅甘肃省,就有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2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019年西部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万元和1.3万元,是1999年的6.5倍和7.8倍。“两基”攻坚计划如期完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2021年8月11日,满载着布料、载客电梯等50车货物的X9041次中欧班列(西安)从西安开出,驶向目的地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这是陕西累计开行的第10000列中欧班列。自2013年开行以来,中欧班列(西安)开行线路覆盖越来越广、班次越来越密、货品越来越多。目前,从西安国际港站始发的中欧班列(西安)国际线路已经达到15条,覆盖44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实现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地区主要货源地全覆盖。

2020年,贵州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546.5亿元,对外贸易伙伴已扩大至183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前8个月,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5076.8亿元,连续17个月保持增长;2021年前三季度,云南外贸进出口2241.1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37.7%……

逆势上扬的外贸数据,显示出西部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蓬勃之势。

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中部地区是中国经济脊梁,也是近年来经济增速最高、运行最稳定的板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资源要素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更加巩固。

国家统计局2021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中部地区人口为364694362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25.83%。从经济总量看,2021年中部六省GDP总量达到250132.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2006年的18.6%上升到2021年的24.6%,占比逐渐扩大。2016年-2019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是四大区域板块中增速最快的地区。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强调中部地区发展大有可为。

2021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为中部地区发展再次谋篇布局。

《意见》指出,中部地区要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着力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着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这是继2006年《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2012年《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2016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6至2025年)》等文件之后,中央层面对中部地区发展的又一重要指导文件。

“从崛起到高质量发展,这是最大的变化,意味着中部地区要跨越传统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进一步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秦尊文表示,在现今背景下提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格局下中部崛起战略的一次全面升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更是明确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

2022年,中部六省都设定了超过6.5%的GDP目标增速,有望继续成为我国区域发展最亮眼的地区。

在湖北,武汉“1+8”城市圈将建成12个方向的“超米字型”铁路大枢纽,“8城”都把对接武汉、配套武汉、融入武汉作为发展新动能,一个“城市同盟”正在快速崛起,预计到“十四五”末武汉城市圈GDP总量有望超过5万亿元。

在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拥有比较发达的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未来将构建“零换乘”高效快捷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打造轨道上的长株潭,构建“一轴一心,三带多组团”的一体化发展新型空间结构,预计到2025年,长株潭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将达2.7万亿元。

河南2021年年底宣布郑州都市圈扩容,由原来的“1+4”拓展为“1+8”,也是放大郑州交通枢纽优势的举措,进一步完善连接周边区域的轨道交通体系,着力构建“一核一副一带多点”的都市圈空间新格局,到2025年GDP总量力争达到6万亿元。

伴随着郑州、武汉、长沙三大都市圈进入比拼时代,中部地区经济总量将进一步扩大,经济支撑点进一步增多,逐渐成长为了我国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坚力量。

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

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作为老工业基地,东北工业基础雄厚,制造业种类齐全、技术水平先进,工业成熟度高,产业链条完整,产业工人训练有素,同时科教基础好,拥有一大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

东北地区对于“中国饭碗”的意义举足轻重。它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4,商品粮占全国的1/3。2020年,东北粮食种植面积4.3亿亩,粮食产量3289亿斤,均约占全国的24.6%,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彰显,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地位进一步巩固。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强调,东北地区“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为推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2021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从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出发,要求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着力构建区域动力系统,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

“春江水暖鸭先知。”东北營商环境的显著变化,引来企业投资兴业的热潮。2020年5月,吉林依托“e窗通”系统在长春试点开展企业登记智能化审批,将原来人工指导、受理、核准三个审批环节缩减为系统自动审核一个环节,全程无人工干预。不仅将企业开办时间全面压缩至1个工作日,相关举措还成为先进经验领跑全国。截至2021年9月,吉林省市场主体达到290.1万户。1月-9月,吉林新登记市场主体46.2万户,同比增长54.5%,增速位居全国第3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他指出,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抓住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努力形成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产业体系,加强同周边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通过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性障碍,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老工业基地蕴藏的巨大活力激发出来、释放出来。

近年来,一批创新型“新苗”在东北悄然改变着产业结构。2021年上半年,东北三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1.1万户,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3万户。

戴上AR眼镜,便能“现场”指导设备维护。在大连冰山集团的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上,每一件企业出厂的设备都配有物联网、远程监控和基于数据分析的故障预测功能。采用该设备的冰场耗电量降低了30%。2022年冬奥会赛事场地冰立方——奥运冰壶赛场也位列其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黑龙江垦区,数字农业的赋能让“土产品”充满“科技范”。指尖备农资、智能化催芽、无人机作业……“过去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看数据。”如今,北大荒全面推行“双控一服务”模式,通过全过程数字农业服务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大大降低了家庭农场的市场风险。

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表示,“十四五”是东北振兴转折向好的关键时期。在东北振兴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任务越来越明确之际,更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深化改革,奋力实现东北全面振兴的新突破。

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新发展格局创造环境。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发挥优势加速中部地区崛起,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十四五”时期我国也将有更多的城市群规划加速落地,将形成“多点开花”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猜你喜欢东北发展Make ’Em Laugh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21年6期)2021-12-13印刷术的发展智慧少年·故事叮当(2021年4期)2021-05-06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意林(2021年3期)2021-03-11大东北的春节智慧少年·故事叮当(2019年2期)2019-06-11状态意林原创版(2018年9期)2018-10-11区域发展篇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年1期)2017-02-05图说共享发展群众(2016年8期)2016-08-15图说协调发展群众(2016年4期)2016-04-18东北振兴赢了还是输了?当代工人(2015年23期)2016-01-16教师发展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年12期)2015-12-26 相关热词搜索: 描绘 板块 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