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资本要素,保留乡村底色

周明

“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2022年全国两会聚焦乡村振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江苏走出了一条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向特色挖掘、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振兴之路,其中南京“江宁”的乡村振兴密码颇具代表性,从中可以窥见江苏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有益探索。

引资下乡,促进城乡要素流动

江宁区地处南京中南部,位于扬子江畔、牛首山下,从东西南三面环抱南京主城。2000年撤县设区,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2019年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区、江苏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区。

2020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会同规划实施协调推进机制27个成员单位编写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18—2019年)》(以下简称《报告》)发布,南京市江宁区入选14个县级案例之一,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的典型案例。《报告》中这样描述江宁:“以高质量城乡融合促进全域乡村振兴。”

江宁如何实现全域乡村振兴?城乡又如何实现高质量融合?

2020年6月,时任江苏省农科院农经所所长的朱方林曾表示,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江宁农村依托特大城市南京和经济强区江宁,城乡深度融合,要素双向流动,带来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全面复兴。

为了吸引资本要素向乡村流动,江宁区创新性地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多方协调”开发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支持村庄根据自身特色与需求,灵活选择开发主体,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径。

《报告》中指出,江宁区通过搭建政府服务农业农村领域项目平台,鼓励引导城市工商资本、高新技术、高端人才、先进理念向农业农村流动;开通城市工商资本下乡“绿色通道”,对注册登记、项目立项、用电用地等提供便利化服务,实现“一次办好”,确保城市工商资本投资项目顺利落实、顺利实施;建立工商资本下乡“负面清单”制度和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推动社会资本加速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工商企业入乡创业,大学生“创客”、农村能人在乡创业风生水起、迭代升级、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

这些举措促进了城乡要素的流动,让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与乡村的自然资源要素进行了结合,乡村发展有了活力。江宁区的黄龙岘茶文化旅游村就是典型代表。2013年,江宁交建集团下乡开发,对黄龙岘进行环境整治,旅游步道建设,鼓励村民利用自家房屋开设农家乐、民宿等,在家门口创业,经营户均收入从2013年的10万元增长至2018年的30万元。

各路资本则以黄龙岘为核心密集开发,乡伴苏家、龙乡双范、云水涧、茶乡星谷等乡村旅游点、民宿村抱团发展,形成数十平方公里的乡村游大景区,每逢节假日人气爆棚、一房难求。如此不仅致富农民,促进乡村振兴,还完善了城镇布局,重塑了城乡关系。

城市不仅给江宁农村带来了资本、人才,还带来了消费。朱方林认为,江宁农业农村经济在服务城市中发展壮大,又保持了自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这和不少发达地区农村拆迁后“失掉自我”,只能依赖城市,选择“依附性农业”“被动型发展”有本质的不同。

三产融合,下活现代农业“整盘棋”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要想乡村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产业支撑少不了。如何善用乡村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建设可持续发展产业值得思考。

农业是乡村发展的根基,在下活现代农业“整盘棋”,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江宁进行了创新尝试。

《报告》中指出,为推动一产提质增效,江宁以“农业+”为依托,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一产持续加大优质农产品供应,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二产大力提升深加工能力,“农业+”产业链进一步拓展延伸;三产积极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特色田园乡村一头连起乡村,一头连起城市。一二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协同共进,演绎了一首城乡协调发展的和谐奏鸣曲。

截至2019年,江宁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19家、家庭农场1158家、农民合作社981家、新型职业农民31807人。江宁还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通过第三方平台自建农业电商主体数量达770多家,建成南京(江宁)农业电商产业园,2019年实现农业电子商务销售额16.3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额突破800亿元,高标准农田比重达78%,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92%,全区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到60%。

近年来,江宁还致力于品牌建设,通过举办横溪西瓜节、农业嘉年华、湖熟菊花展等,提升了区域内农产品的知名度。同时,发布“横溪味道”“善田江宁”等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国范围树起了江宁品牌。

江宁还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明确了全区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特色发展方向,打造了古村复兴型乡村、农旅文创型乡村、特色农业型乡村等一批特色村,形成了溪田田园综合体、谷里大塘金香草小镇、黄龙岘茶文化小镇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集聚发展的新平台,持续擦亮江宁“农业+旅游”新名片,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

天蓝水碧,“大美江宁”底色足

城市为乡村带来了资本人才等要素,有力促进了乡村发展。但乡村的可持续之路要想走得更远,则不能丢失自身底色,完全依附于城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鄉愁,依旧是乡村需要保留的底色。

在江宁未来科技城上秦淮片区有一片闲置多年的复垦地和荒地,经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后,2020年种上了千亩水稻。时任南京未来科技城党工委书记陈国运曾介绍,这块地处于秦淮河、云台山河交汇处,规划为科技城的湿地公园。因水稻是江南最好的湿地,不仅涵养气候,还展现田园风光,所以在此种上了水稻。

这千亩水稻田只是江宁全区30多万亩优质水稻基地的一小块。江宁城市化率高、外来人口多、用地需求大,为何还要保有大面积农田。江宁农业农村局局长焦珍山曾这样解释:“水稻田不仅维护了粮食安全,还守护了江南风貌。”江宁严守城镇开发边界,全区1581平方公里面积划分为3个“500平方公里”,城镇和园区只占其一,生态涵养区和美丽乡村占据其二。

朱方林则认为,“当许多地区农村在城镇、园区开发中空间变得支离破碎,剩下的农田也为了增收纷纷‘缩粮扩菜’‘改稻为渔’,触目所见光秃秃、白花花一片时,出南京城二三十公里来到江宁,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水稻田,你心里涌出的不仅是感慨,还有感动。”

水稻田曾经哺育了一代代人,给予他们生活奋斗的力量。如今它不仅是物质食粮更成为精神食粮,承载着人们的小小乡愁。

在保有乡村底色的同时,更美丽的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南京市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统筹推进特色田园乡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宜居村、民宿村和田园综合体“五村”共建,走出了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之路。

而对于那些并不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村落,江宁则进行了拉网式改造。从2019年开始,江宁对前几轮环境综合整治余下的1000多个村庄彻底改造,通过“三大革命”“四小实事”来整体改造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实施厕所改造、污水系统、垃圾分类三大工程,“四小实事”整修乡间小路、景观小品、小型池塘、小微菜园。从细微处做实事,不漏一村一户,真正让乡村美丽宜居。

江宁的实践表明,要想交出江苏乡村振兴的满意答卷,必须树立全域一体化思维,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用融合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的发展道路。

(责编  孙  波)

猜你喜欢江宁城乡融合刚柔并济小资CHIC!ELEGANCE(2021年12期)2021-04-19多彩融合安邸AD(2021年2期)2021-03-24刘江宁作品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21年1期)2021-03-19当单亲妈妈遇上单亲婆婆幸福·婚姻版(2020年7期)2020-09-02当单亲妈妈遇上单亲婆婆分忧(2020年6期)2020-06-11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宁分院 王光勇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20年12期)2020-05-12破次元小资CHIC!ELEGANCE(2019年24期)2019-08-15融椅设计(2019年8期)2019-05-20城乡一体化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变革中外书摘(2016年6期)2016-06-30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农家书屋(2016年8期)2016-05-14 相关热词搜索: 底色 善用 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