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匠心承艺道

忍冬

陈益晶,1957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寿山石雕)代表性传承人。先后师承民间艺人林炳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发述学习寿山石雕艺术,精于圆雕、浮雕技法,作品题材广泛,构思巧妙,寓意深远,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注重人物形态和神情的刻画。代表作品有《普天同庆》《三罗汉》《银河会》《天机不可泄露》等。多次获得工艺美术领域国家级、省级大奖,多件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中国木雕博物馆等收藏。

在寿山石雕行业,师徒间的薪火相递,仍是最主要的传承手段。精巧的石雕技法、深厚的学识见地,以及对艺术孜孜以求的严谨态度,通过心口相授,始终延续着有温度的传承。陈益晶从师父那里学来手艺,如今又毫无保留地教给徒弟

“石鼓匠心”,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益晶为团队所起的名字,寓意“石出寿山,艺出鼓山”,亦因鼓山又名“石鼓名山”,陈益晶所属的寿山石雕东门流派正集中于福州鼓山后屿一带,因此这四个字也寄寓了他对师门技艺的坚守和传承。

东门学艺

“小时候,舅父很疼爱我,但同时对我也很严格。”自幼跟随舅父学习寿山石雕技艺的陈益晶始终记得自己当年学艺的场景。陈益晶的舅父林炳生是知名的寿山石雕艺人,其雕刻以造型见长,工致细腻,刀法精准而快利,人称“快刀手”。从制作雕刀,到圆雕、浮雕、高浮雕、链雕等各类雕刻技法,从草木、山水、楼阁到动物、人物雕刻,林炳生对陈益晶倾囊相授。

“我舅父是以写实的方式来雕刻,他教会了我完整的技艺,后来我跟随岳父学艺则更多的是学写意手法。”据陈益晶介绍,其岳父林发述与舅父林炳生师出同门,同属寿山石雕东门流派。与集中在福州洪山一带的西门流派相比,东门流派讲求造型伟岸,善取巧色,技法丰富。“虽然他们都跟随我外祖父学艺,但因为我岳父长期师从名家学习人物及花鸟绘画,又精通音乐,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修养,所以他的艺术气质和绘画功底自然融入了其作品之中。”陈益晶说。因而林发述的石雕作品更富于诗情画意,线条简练,神态精准,尤其是独创的包雕技法巧妙利用石材内外部颜色不同进行雕琢,拙中寓巧,韵味横生。

写实与写意、工巧与意境,不同层面的学习为陈益晶石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在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工作期间,陈益晶也从厂里研究所的老师傅处受益良多。“他们无私地将正在创作的作品展示给我看,并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学艺期间就可以看到、学到如此多高层次的作品,我是非常幸运的。”陈益晶感慨道。

在宝贵的师承资源下,陈益晶勤奋前行。“我岳父常常教育我,做手艺,不进则退。”他恳切说道。因此陈益晶不敢浪费一点时间,学习格外认真,创作起来时常废寝忘食。他直言:“一块简单的石头,经过我的努力,最终能变成一件稍显厚重、契合神韵的作品,我就非常开心。”

“把刀磨好,把技艺学到位”是陈益晶对自己最朴素的要求。东门流派的雕刻技法丰富多样,他正是通过刻苦求艺、博采众长,探索出了自己的道路。随着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他渐将写实与写意融会贯通,入古出新,深得寿山石雕因材施艺、巧用自然之法,刀法快中有慢、张弛有度,作品形神兼备、意境万千。

因材施艺

“虽然舅父与岳父二人各自擅长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也是寿山石雕刻的要诀—因材施艺、因式造型,就是善于利用寿山石自然的形状、纹理和色彩来进行创作。”据陈益晶讲述,作为中国“四大名石”之首的寿山石的最大特色是色彩十分丰富,石材种类有二百余种,其中优质石材如田黄石、荔枝冻石较为稀少,价格高昂,因此雕刻时怎样在不破坏和浪费石材的前提下去构思造型,如何巧取俏色,将寿山石天然的红、黄、白、黑、灰等色通过雕刻幻化成一道道雅致的风景,就显得格外重要。

《银河会》是陈益晶因材施艺的一件代表性作品。其石材为一块红、黄、白、黑四色相间的荔枝冻石,其中黑色占全石三分之一。“这块石材品质优异,我的初衷是希望保留原石,但大块的黑色砂岩却让我始终无从下手。”他回忆道。于是,这块石材一直被陈益晶珍藏在家中。他坦言:“石雕界有一个说法:一相抵九工。一件石材,如果没有合适的题材,一定不要轻易下手。”三年后,临近农历七月,福州当地农村为庆祝“半旦”而忙碌起来,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在此时突然映入陈益晶的脑海,令他灵光乍现,“中间大片的黑色雕刻水牛不是正合适吗!两边剔透的部分可以用来雕刻牛郎织女”。于是,他马上着手雕刻,三个月时间,《银河会》便诞生了。

这件作品,化黑色砂质部分为栩栩如生的水牛,白色和黄色被刻成随风飘动的衣褶,牛郎织女的脸部则用红色部分映衬出如桃花般的笑靥,色彩对比鲜明,动静虚实相辅,极具艺术情趣和生命张力。“石材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东西,又承载了一个动人的传说,这个作品就有灵魂了。”陈益晶高兴地说。

在陈益晶看来,一件完美的寿山石雕作品,除了构思巧妙,必须主题突出、组织分明,峰峦沟壑、草木花鸟、山云薄雾、苍松流水、老翁儒者须处处呼应,又主次明晰。有感情、有动感,才能让原本只是一块静物的石头鲜活起来。而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不仅需要平时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的积淀,还要沉下心来体悟生活。“我们的创作要从生活中来,要去体验生活,融入生活,这样才能把人物的情感刻画好,才能雕琢出无穷的意境。”陈益晶如是说。

石鼓传艺

陈益晶一直偏爱传统题材。他的许多作品,如《普天同庆》《献寿》《劉海戏蟾》《东山弈棋》《兰亭诗会》《和合二仙》《辞汉相出五关》等都取材于古典文化。在他看来,传统题材表现的其实是生活中的场景和情绪,是对生活的感受。“我很感谢传统,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传承。”他沉思着说。

但喜爱传统并不意味着守旧。“传统是基础,但无论是从技法还是题材上,新时代都需要有创新与发展。基于传统之上,不断接触新的理念,才能有所突破,让我们的技艺走得更长远。”这是陈益晶从艺数十年的经验所得,也是他处理传承与创新关系一直恪守的准则。

2019年8月19日,“石鼓匠心—陈益晶师徒传承艺术作品展”在福建省丝路艺术馆开幕。这次展览的主题是“传承拥抱新时代,匠心礼赞新中国”,集陈益晶及徒弟林大榕、孙财明、瞿述财等三代数十位传承人的作品百余件,旨在将时代特色融入寿山石雕刻技艺之中。

这也是陈益晶第一次举办师徒传承作品展。活动筹办前,曾有人对此表示担忧,因为师徒传承的关系极其微妙,一脉相承有时也意味着雷同。但陈益晶并不以此为惧,他告诉徒弟,技法可以学习和传承,但风格要靠自己摸索。“那次办展,我要求他们每个人都要做出不同的作品来,要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他说。徒弟们并没有让他失望,有的秉持古意,有的超脱传统,有的借鉴他法,所作各有千秋。

为了扩大传承作品展的影响力,陈益晶还带领徒弟在展览形式上做出创新,不仅将作品与自然装饰巧妙结合,还每日安排两位传承人在现场为观众讲解寿山石文化,并策划了特色茶艺表演、寿山石艺术与植物装饰艺术等座谈研讨会,让观众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寿山石文化。

陈益晶始终要求徒弟们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并能够坚持自我,与时俱进,要创作出一些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2021年,他带领徒弟等团队人员一起创作了作品《红船启航创辉煌》,献礼建党百年。作品巧妙利用石材大块红色部分,以浮雕技法雕刻出破浪前行的红船和迎风招展的红旗,其间映衬远山近树,既富古典气质,又具时代精神。

这件作品在2021年“艺耀东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益晶传承展”上展出,同时展出的还有陈益晶师徒最新创作的寿山石雕刻艺术作品一百余件,集中展现了继承传统、立足当代的寿山石雕工艺的新时代新风格。

猜你喜欢寿山寿山石石材不灭的初心(节选)童话王国·文学大师班(2021年8期)2021-08-04八闽大地 一览千年寿山石文化中国收藏(2019年6期)2019-07-01宫军文艺生活·上旬刊(2018年4期)2018-11-12梦想的力量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2018年40期)2018-10-25一种石材种沙湿贴工艺创新时代(2018年7期)2018-09-13赵寿山三次进谏杨虎城新西部(2016年11期)2017-01-19石材展会“新格局”居业(2015年7期)2015-08-29寿山石 文化支撑市场中国收藏(2015年5期)2015-05-28兽医也能做“御医”民间故事选刊·下(2014年3期)2014-03-28拍卖会成为寿山石市场助推器市场瞭望·投资者(2010年19期)2010-11-08 相关热词搜索: 匠心 石鼓 承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