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武天佑

关键词:新工科;工业设计专业;设计色彩;教学改革

2017 年2 月以来,教育部相继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等一系列通知,明确“新工科”的培养目标,积极推进“新工科”的建设,更加注重理念引领、结构优化、模式创新、质量保障、重分类发展,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培养未来新兴产业和经济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工业设计专业作为一门注重实践与应用的交叉型学科,在新工科的建设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的专业特性,不断探索培养适应时代与社会的新型人才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根据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 年版)》的专业划分指导,工业设计专业作为工科专业在各高等教育院校招生中的主要生源,由原来的艺术生源与理工科生源转变为只接收理工科生源,而理工科生源的特点是理性逻辑思维强,但缺少艺术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1]。《设计色彩》课程作为以理工科学生为生源的工业设计专业大一学生的专业课程,既是一门填补理工科学生艺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核心课程,又是专业课程中唯一一门纯粹以产品中色彩应用的功能性和情感化价值为重点的课程。因此,结合理工科生源的思维模式、学习特点、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水平、课程大纲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设计色彩》课程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培养适合新时代“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人才,夯实学生的产品色彩知识基础,锻炼学生的产品色彩实践应用能力,提高课堂的实践趣味性,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此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性,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1 工业设计专业《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现状

1.1 教学方式过于传统

工业设计作为新兴专业,师资力量并不充裕,因此,国内大多数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都是由美术类或艺术类专业老师进行授课,导致设计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一直沿用传统美术类或艺术类专业的教学大纲,即注重绘画技能的培养,偏向于再现静物和风景的绘画色彩。这也使得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多的倾向于采取教师对绘画作品进行分析与示范、教师逐一进行作业修改的方式。其优点是能够针对某种绘画技法和某个学生的作品进行细致地分析与修改,但也会拉长课堂讲授时间、延缓整体授课进度。但只注重学生绘画技巧的训练却忽视了色彩与产品设计之间关联性的教学过程,使《设计色彩》课程中的设计与色彩产生了割裂感,学生进行绘画色彩训练的学习过程中认为色彩与设计关联性不强,甚至认为《设计色彩》课程只是单纯的绘画课程,进而产生该课程的学习对于产品设计的实践活动并无助益这种错误的认知。这种课程在学习过程中的割裂感也让没有掌握色彩知识的学生在进行产品造型设计、产品配色方案设计、产品宣传版面设计的实践过程中存在困难。

此外,这种传统的只注重绘画色彩训练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新教育技术在课堂上应用不足的现象,也导致了教学活动完全局限在专业教室和实验室内,学生下课后无法找到有效的自学和指导途径,而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时间,无法十分准确地统计全体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1.2 教学课时有限

在工科培养体系中,设计色彩课程被设置为64 学时,且理论与实践课程要分别在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两种不同类型的教室内进行授课。这就导致了被安排在多媒体教室的色彩基础理论课程必须要在16 课时内全部讲授完成,对于艺术基础薄弱的工科学生来说,在短时内完成艺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产品设计思维的建立是相当困难的。而在剩余的实验课时中则需要更换教学场地和授课方式,转变学生思维,通过思维引导、实验练习和教师指导完成从认识绘画工具、了解色彩变化规律到色彩理论知识和设计色彩实践运用的学习过程。对比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量和技能量,设计色彩课程的总学时则偏少。

2 新工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意义

2.1 滿足社会“新工科”人才的需求

在“新工科”专业建设推动“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的号召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正在积极向着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方向靠拢。在新工科背景下,进行工业设计专业《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在课程实践部分引入简单的产品设计项目,能让学生了解到产品设计的制作程序,了解生活中常见产品的CMF(即COLOR 颜色、MATERIAL 材料、FINISHING 工艺)特性,如不同材质的肌理、色相、明度、纯度所传达出来的视觉感受和产品的色彩语义等相关内容,体验产品制作程序和设计团队的合作流程。通过产品设计项目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从初步了解色彩的概念到色彩的运用,从产品造型设计的想象到制作的实践,以日常的产品材料为切入点,让学生将设计与色彩真正地联系起来,着力培养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

2.2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引入简单的产品设计项目实践,使学生通过接触不同的产品材料,如纺织品、陶瓷、玻璃、石膏等,针对不同材质的表面肌理特性、产品造型轮廓、纹样的匹配程度,以及产品与色彩的融合效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色彩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不同产品材料的设计把控力,提升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

2.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年来,教育技术手段愈加丰富,各大高校纷纷整合教育资源打造网络精品课程,促进了很多优秀的在线教育平台的使用和完善,如超星学习通、雨课堂、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腾讯课堂、钉钉等[2]。虽然线上教学能够整合优秀的教育资源,能针对线下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但长时间的线上教学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脱离群体学习的孤独感,从而分散学习精力、降低学习效率[3]。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更适合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既能通过线上教学平台整合相关教学资源,构建教学资料库,设置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便于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课程知识的预习与回顾。同时又能通过超星学习通、雨课堂设置签到、随机点名和讨论,打破社交隔阂,做到随堂标记疑难内容、随时提问,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增加理论课堂的趣味性,加深理论知识的记忆[4]。通过绘画训练、简单产品设计项目等丰富实验内容的设置,让学生阶段性地巩固所学的设计色彩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及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加深课程知识点的记忆深度,增强实验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完成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3 新工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3.1 实践课程多样化

3.1.1 增加色彩基础知识与技能锻炼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设置作业,引导学生从理解和使用色彩到培养学生的基本色彩审美,直至对产品色彩的分析和初步设计。首先,通过增加空间混合练习(如图1),锻炼学生对基本色彩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让学生增强对生活中色彩的理解、分析和再现的能力。然后,通过绘画训练,如静物、风景临摹与写生等作业(如图2),进一步加强理解不同色相在不同环境与光源下的不同视觉印象,加深学生对色彩与材质、环境、光源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理解[5]。最后,在完成相关色彩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后,进行色彩与产品设计之间关系的实践。

3.1.2 增设不同材质产品CMF 设计实践

在原有的绘画色彩练习课程体系中增设不同材质产品CMF设计实践训练,强调色彩与产品设计的关系,进一步训练学生对不同产品材料、色彩、形态之间的关系,即初步的产品CMF 处理的能力,增加学生运用色彩理论知识参与设计的操作实践性,弥合基础课程与设计课程的割裂感[6]。通过在实验课程中增加环保袋、文化衫(如图3)、陶瓷器(如图4、图5)等简单产品的设计实践,以产品设计程序中较为容易入手的CMF 处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将理论课堂中所学的色彩知识融入简单的产品设计实践过程中,锻炼自身知识运用的能力。如纺织品吸水性强、易晕染,麻织品经纬线相对稀疏需反复上色才能达到理想效果,棉织品相对柔软、渗透性强,需反复试验颜料合适的含水量,否则容易枯笔;玻璃器皿表面过于光滑且无吸水性,因此上色易不均匀且颜料容易在风干过程中剥落;陶瓷素坯吸水速度极快,釉彩须均匀且轻薄。

几种产品材质看似常见,但在CMF 处理过程中需要更加细致的思考与准备,学生在设计产品与制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反复实践验证可行性的过程,正是设计师思维的初步形成和适应设计团队工作程序、设计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入到设计师角色,形成团队合作意识,锻炼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在陶瓷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通过在陶瓷实验室体验釉料的配制、陶瓷器釉彩设计与绘制、上釉与烧窑完整的设计与制作过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设计色彩与产品设计之间的关系,了解材料的属性和制作工艺的特点。在设计和制作产品的过程中探索产品艺术美和实用功能之间的平衡点,将学生作为知识接收者转变为创新设计实践的主动发起者和参与者,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设计方案和产品制作的实践方法,加深学生对于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的打样调整和成本控制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

3.2 拓展教学资源

线上教学可以拓展教学资源,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理论课时少,无法进行课堂同步练习的教学难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查缺补漏,随时回顾理论知识,巩固正确的实践操作方法。在课程教学初期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线上学习反馈,通过线上资源补充、线下课堂指导、课余时间练习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在线下课堂中解決学生困惑,夯实设计色彩学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缓解学生因课时少而缺少同步巩固练习所导致的基本理论知识不透彻和基本实践技能不扎实的情况。

通过线上教学平台拓展学习资源,延伸学习时间,让学生随时回顾理论知识,巩固正确的实践操作方法,在线下实践课堂中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层层递进,设置阶段性作业和设计项目实践操作与讲评,随时总结,查缺补漏,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逐步增加难度促进学生对设计色彩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设计色彩的审美能力,给予一定的产品材料、主题、设计方式限定的简单产品设计项目,引导学生使用设计色彩相关知识完成产品设计实践作业。既能通过产品CMF 的初步处理实践增加实践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思考和解决产品设计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又能促进学生认识到设计色彩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在实际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

4 结语

目前,在新工科的时代背景下,以艺术类、美术类专业绘画技能训练为主的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并不适合“新工科”建设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以培养“新工科”人才为基础,立足于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理工科生源的思维方式、学习特点、艺术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利用线上教学拓宽知识资源、延伸学习时长,通过线下教师指导与实践操作巩固理论知识、加强实践技能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设计色彩的相关知识。实践课程也从更加强调绘画色彩分析、审美和技能的训练转为更加强调色彩与产品和设计之间关系的训练,更加注重对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更加符合“新工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混合式教学方式和简单产品设计实践的引入,使《设计色彩》课程有别于传统艺术绘画类为基础的着重强调主观绘画色彩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新工科背景下真正以设计类专业培养模式为主导的注重实践和创新的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这样有助于完善工业设计教学体系,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实践型设计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新工科教学改革面向“新工科”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20年2期)2020-10-23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学改革创新探讨戏剧之家(2019年31期)2019-12-05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下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分析青年时代(2019年6期)2019-04-04浅谈新工科背景下车辆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学周刊(2018年26期)2018-08-20新工科背景下“类像思维”在半导体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24期)2018-07-24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改革与实践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年5期)2018-06-20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探索软件工程(2018年3期)2018-05-15新工科背景下《无损检测》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科技创新导报(2017年29期)2018-02-03基于“新工科”的“过程流体机械”教学方法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48期)2017-11-24《矿山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科技视界(2017年1期)2017-04-20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改革 工科 工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