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教融合的逻辑起点、瓶颈及建议

万博文

摘 要:我国从最初的“体教结合”发展到“体教融合”,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推行体教关系的发展,寻求一条让体育与教育有机融合的道路。在“体”和“教”二者之间的关系中一直在探索、实践,寻求最有效的融合方式。现阶段的“体教融合”,其重点就是青少年体质健康与青少年的竞技体育发展。目前,体育体系和教育体系还不能够达到“有机融合”,“体教融合”的目标和最终形态尚未形成。研究认为:融合的本质是回归,就是让体育与教育融合,让体育回归教育。要让体育与教育有机融合,就必须要解决:改变观念、制度融合、优化管理、学训融合、运动员等级及运动队等级评级细化、师资融合、完善各个级别体育赛事,从而使我国体育与教育进入可持续發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体教融合;逻辑起点;人才培养;体育体系;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6.022

2020年8月31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此次《意见》的提出是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和体育工作发展的一次重大改变,体教融合也再一次地引起了体育界甚至社会各界的关注。

“举国体制”的发展,使我国的体、教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分离、游离等现象;运动员得不到优良的教育,学生得不到专业的运动训练,从而造成了运动员的整体文化教育程度不高,而学生很难取得普遍优秀的运动成绩。20世纪八十年代“体教结合”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人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也不能没有体育。国家在此期间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方针来促进体育与教育工作的协调发展。2012年,“体教融合”首次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胡金波在《超越路径依赖 推动融合发展——江苏“教体融合”新思路》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教体融合”这一新的概念。“教体融合”的模式首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标志着我国的“体教结合”的模式向“体教融合”模式进行转变。体教结合和体教融合共存时期,凸显出了体教结合的很多弊端,青少年体质下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匮乏,主要原因是因为体教割裂,不能形成合力。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的转变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的转变愈发地迫切。[1]只有两者有机的融合,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现阶段教育、体育以及国民体质健康等存在的诸多问题。与此同时,体教融合在其融合的道路上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在体教融合实践中,两者之间存在着各类体育赛事不成体系且并未实现整体把控等问题;在体教融合的理论研究中,还存在着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思想观念不一等问题。其中,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匮乏、学训矛盾等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对此类问题展开研究,为我国体教融合的发展提出建议。

1 我国体教融合的逻辑起点

要理解我国体教融合的深刻内涵,首先要理解体教融合的逻辑起点。所谓逻辑起点,是指研究对象(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学说、流派)中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构成研究对象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那么体教融合的逻辑起点即是我国的青少年。

逻辑起点是研究我国体教融合的初始点,目前我国尚未厘清体教融合的逻辑起点,在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尚未得到学者们的重视。因此,确立逻辑起点是对我国体教融合进行研究的首要任务。

1.1 体教关系的发展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毛泽东同志早在1917年就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名为《体育之研究》的论文,这篇论文全面、深刻的阐述了体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民族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

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针对当时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指示当时在任期的中国教育部部长马叙伦:“要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并再次强调了“全国一切学校都应如此”。1951年1月15日他再次致信马叙伦部长:“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我以为是正确的。”1952年,毛泽东同志又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毛泽东同志和当时的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还多次强调,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并积极倡导劳卫制,开展群众性的学校体育活动。[2]体教结合的雏形在此时已经初步形成了。

1.2 青少年:体教融合发展的主体

《意见》的颁发明确指出要以青少年工作为中心,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伍建设、深化体校改革、规范社会体育组织、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3]由此可见,我国体教融合的重心和政策实施的方向就是我国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那么体教融合的逻辑起点便是青少年。

1.3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体教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存在着青少年体质下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明显不足、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培养与社会脱节、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想要推进和落实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就要解决体教融合的本质问题,即目前体育发展中的主要瓶颈和矛盾。让体教分离的状态回归到它原有的轨道才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体教融合”发展的问题关键,融合的本质是回归,融合就是要让体育回归教育的系统。其重点是体育学科回归科学性、体育教育正常化、体育本源回归、竞技体育回归教育和大众四个方面的问题。[4][5][6]

2 我国体教融合之瓶颈即路径障碍

2.1 观念问题

观念落后使体育系统的“举国体制”成为我国发展“教体融合”一大观念障碍,在我国不断拿到世界冠军甚至奥运冠军时,更加强了体育部门对于“举国体制”的崇尚,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没有金牌走不动,但只有金牌一定走不远,要从“唯金牌论”的观念里走出来,寻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方式。[7]

2.2 制度障碍

体育部门只负责对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教育部门只负责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培养,虽然这种分工方式可以发挥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自身的优势,但是两者的目标不明确,思想不统一,各自维护自身利益,导致“教体融合”的实施效益降低,体制僵化。[7]

我国体育和教育的关系制度需要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以融合的方式来实现和培养我国现今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体育应该回归教育,体育人才的培养应该回归学校,体育本身就是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让体育与教育充分的融合,体校和学校充分融合,把培养体育人才的工作交给学校来做。把体校的教练员引进学校,解决学校运动训练专业化的问题和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问题;把运动员选材和培养放在学校里来做,解决了运动员文化水平低的问题,进一步挖掘和提升运动员的运动智能和体能、技能的潜力,同时运动员退役后的再就业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了,有利于长远发展。现行的制度并不能解决大部分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高校只愿意去引进取得过顶尖成绩的高水平优秀运动员。[8]

2.3 学生运动员管理障碍

现阶段我国高校录取体育人才的方式为降分和免试录取,对专业运动员录取的要求不断降低,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的学习现状甚至为学校“挂名”的方式,运动员正常接受训练和参加比赛,但可以不在学校接受文化课的学习。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帮助运动员顺利毕业,可以用获得过大型赛事的优秀成绩来减免部分课程和学分,这样的政策和方式可以有助于高水平优秀运动员的顺利毕业,但在本质上没有得到高校的文化知识教育,不利于运动员文化水平的提高。[9]

2.4 学训矛盾

现阶段“教体融合”最大最尖锐的问题就是“学训矛盾”,训练刻板。高校生搬硬套“教体结合”的模式还时常存在,运动员无法得到优质的文化教育,学生无法得到专业化的训练教学,如果这个矛盾不得到解决,“教体融合”在实践的过程中将会出现恶性循环的现象。我国必须将“举国体制”的培养方式转变成“教体融合”的模式,促进体育与教育部门的有机融合,从而解决青少年体质下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匮乏等一系列问题。[7]

学训矛盾的问题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运动员竞技水平到不到专业化标准,体校培养出来的运动员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学生运动员无法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专业运动员退役后的再就业成了一大难题。由此看来,学训矛盾的问题体现得尤为突出。运动员在进行运动训练的同时也要接受文化课的教育,文化素质的提高会最大限度地激发运动员体能的潜力,帮助其运动技术和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如果二者不能较为理想化的融合起来,那么是不利于体育人才长远发展的。[10]

2.5 学生运动员、队伍运动等级评级不细致

目前运动员进入高校的录取方式一般为体育单招。体育单招是国家针对各类高等学院于每年三月初对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参加单招考试的学生必须是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单招是一种针对高水平运动员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所以文化分数要求比较低,都在三百分以下。而取得运动员等级证书又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团体类运动项目,个别优秀的青少年运动员在成绩较差的运动队伍里,无法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往往只有取得优秀名次的运动队伍才会被授予运动员等级证书。这就导致了个别优秀的团体类项目运动员无法取得运动员等级证书,从而无缘参加体育单招进入高校学习。

目前来看,我国学生运动员的等级划分不够细致,仅仅依靠现有的运动员等级划分来评价学生或者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是完全不够的。尤其是对于青少年体育的发展,更应该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和球队的实力进行正规的运动员等级评定和球队等级划分,这样不仅有利于青少年的运动能力和竞技体育赛事的发展,更有利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2.6 体教师资系统组织封闭、资源缺乏、各司其职

组织封闭,现今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仍然没有找到一个理想化的合作和融合的方式,缺乏深层次的沟通,体育部门的文化教育培养缺乏科学性,教育部门的体育培养又缺乏专业性。[7]

资源缺乏,教育系统在进行体育人才培养时容易出现资源匮乏的情况,由于竞技体育队伍在培养方面经费的支出金额比较庞大,教育系统难以承担如此负重,因此体育系统应与教育系统资源共享,将“教体融合”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才能满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需求。[7]

教育系统内的师资和体育系统内的教练一直都是各司其职,没有进行有机的融合。学校的学生得不到专业的、甚至是职业的训练,而体校的学生得不到高质量的文化水平教育。这就导致了运动员普遍的文化教育水平不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不够专业、运动技能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长久的如此发展,影响到了运动员退役再就业以及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问题。[11]

2.7 各级别体育赛事不完善

目前各个级别的体育赛事不够完善,例如高中的全省锦标赛和省传统特色学校比赛仅限于个别有资格参加的学校。锦标赛更是全省每个城市只能有一支队伍参加,那么在其他学校球队的优秀运动员就没有机会去通过锦标赛和传统特色学校的比赛来获取运动员等级证书,更没有机会走上正轨的职业运动道路,这对于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掘是不利的。

3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路径探索

3.1 改善学生运动员录取政策

国家在此期间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方针来促进“体教融合”工作的開展。其中包括以学校体育为工作重点,加强学校体育的发展,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大学成立高水平运动队伍,对获得过重大比赛项目优秀名次的运动员进行免试录取,甚至可以进入非体育专业进行学习。[9]

在一些发达国家,体育专业的人才是没有享受降分和免试录取政策的,在美国,教练员帮助参加NBA选秀的NCAA大学生球员顺利毕业或者免除挂科会成为一大丑闻,竞技体育已经成为和普通的文化教育专业一样甚至是要求更加严格的发展方向(在具备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同时也要具备运动技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高校体育专业录取办法,让体育学科不再成为一部分学生学习不好文化知识才去选择的“捷径”,免试和降分录取的这种现象会导致体育学科人才在运动智能和学习能力上相对匮乏,学科内水平参差不齐,平均科研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不高。[9]

我国需要改善学生运动员的录取政策,取消运动员等级高考加分政策,逐年减少运动员等级单招名额,逐步衔接体教融合后学生依靠文化课和运动成绩同时进行录取。

3.2 完善体育竞赛制度体系,举办各级别联赛

制定完善的巡回主客场制,实战才是最好的训练。完善的主客场赛制不仅可以提高运动员们的竞技能力,同时也能推动各地体育产业的发展。[9]

鼓励各个地市、地区、包括乡镇举办正规的各级别体育赛事,对举办方进行正规培训,增加青少年体育运动的训练和比赛,鼓励成立青少年体育运动俱乐部。在比赛中更容易发掘具有潜质的青少年,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来培养。

3.3 教师与体校教练相互融合

体育与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体化的推进,朝着共同的目标和方向进行改进,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体教融合的新思想是将教育系统内的教师与体育系统内的教练相互渗透,不仅能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又可以很好地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匮乏的问题,从而带同群众体育的发展,同时又可以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和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12][13][14]

3.4 对学生运动员队伍、团体类运动员评级

在美国,由于是社会主导性的体育联赛,他们的青少年体育联赛举办得相當优秀。各个年龄段的比赛相当丰富,每个孩子都需要有一项自己擅长的运动。体育产业的发展也相当旺盛,联赛的主客场制给社会创造了不少的收益。而在团体类运动项目中,尤其是篮球,他们给每一位球员进行星级的评定和排名,类似于五星高中生,全美排名等等。这种培养的方式不仅大大地增加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而且为社会和青少年创造了互利双赢的局面。

在日本漫画灌篮高手中,也详细地 写到了日本全国大赛的球队与球员信息,每一支球队和球员都有A、B、C等级的划分和评定,根据全国大赛中的对阵情况和球员的表现,每一年官方都会给球员和球队重新定级,逐年更新。

制定正规的团体类项目运动员评分评级制度,为所有团体类运动队伍和运动员进行评分,根据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来进行评定,公平公正地给运动员定级打分。依靠运动队成绩和运动员各方面综合实力来进行联赛级别的升降级和运动员等级证书的颁发,这样更加有利于全方位地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4 结语

目前我国体教融合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不断完善,协调发展,但仍然存在着青少年体质下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明显不足、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培养与社会脱节、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等一系列障碍和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体教割裂,不能形成合力。相比较“体教结合”与“体教融合”,融合是结合的一种更加高级的升华和进化、演变的方式。近年来不断探索体和教之间的关系,形成如今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进入此阶段,如果想要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要把体和教有机地融合起来,继续完善我国体教融合的政策和实施路径,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合作分工。体育与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体化的推进,体育与教育需要找到一种有机的方式进行融合,朝着共同的目标和方向进行改进,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金波.超越路径依赖 推动融合发展——江苏“教体融合”新思路[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03):1-8.

[2]本刊记者.贯彻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促进青少年健康素质提高——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J].体育教学,2007(01):4-7+81-82.

[3]李爱群,吕万刚,漆昌柱,简德平,王相飞.理念·方法·路径:体教融合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讨——“体教融合:理念·方法·路径”学术研讨会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07):5-12.

[4]李波,丁洪江,朱琳琳.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再考量[J].体育学研究,2020,34(05):31-40.

[5]杨国庆.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47(01):1-6.

[6]阳艺武,伍艺昭.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实审视与战略取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01):80-86.

[7]孙国友,顾齐洲.我国高校“教体融合”之可能性及其瓶颈[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01):86-89+95.

[8]翟丰,张艳平.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10):54-56.

[9]孙国友,顾齐洲.从“教体结合”到“教体融合”: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新模式[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31(02):88-91+108.

[10]阳艺武,刘同员.“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的内涵解读[J].体育学刊,2009,16(05):45-48.

[11]王登峰.体教融合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J].体育科学,2020,40(10):3-7.

[12]周爱光.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学刊,2021,28(02):1-6.

[13]刘波,王松,陈颇,尹志华,黄璐.当前体教融合的研究动态与未来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01):10-17.

[14]许弘,李先雄.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的困境与思考[J].体育学刊,2021,28(02):7-12.

猜你喜欢体教融合逻辑起点教育体系东京奥运后谈“举国体制”和“体教融合”体育教学(2021年9期)2021-10-09高校体育改革进程中践行“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优化应对体育时空(2021年4期)2021-09-10优势互补 协同发展:体教融合的区域经验体育教学(2021年5期)2021-07-16推进体教融合的站位与策略体育教学(2020年10期)2020-12-03试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逻辑起点求知导刊(2018年15期)2018-08-29浅析艺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艺术科技(2018年10期)2018-07-23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研究综述与展望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年18期)2018-01-04高职学生基本素质养成教育探析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2期)2017-06-28正确开展家庭教育 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12期)2017-01-2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读写算·教研版(2016年5期)2016-03-16 相关热词搜索: 国体 瓶颈 融合